《一品富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富贵- 第4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如何做?”
    “首先是地,有三种办法,阆州数月前也遭到贼军洗掠,许多大户被杀害。一种办法就是将这些地的原主人找到,即便不在,找到他们的家属,让他们家属亲戚继承。二种办法就是挟借贼势,应呼贫困百姓需要,最大限度将所有耕地按户数均匀分配下去。第三路是未遭到贼军戗害的大户,让他们继续拥有原耕地与房舍财产,余下的不刻意寻找其亲戚继承,分配给贫困百姓。你选那一种?”
    “我选第三路。”
    “很好。第一种固然拉拢了当地豪强,那是继续保留了原先的时弊。第二路固然革除了原先时弊,但这个国家终离不开豪强的支持。一旦豪强不支持,虽经动乱,你在阆州将会寸步难行。但第三种也不易。必有其亲人亲戚强求继承权,你勿必记住,地最大限度地分配给贫困户,豪强同样也要拉拢,恩威并用,不然阆州仍会产生动乱。”
    “我一定会铭记在心。”
    “这样吧,你临行前据此写一篇札子,递给陛下。”
    “喏。”
    “不用那么拘谨,我再说一件事,想要政绩,一是宽民,二是增加赋税,你下去后只要做好这两条,那么政绩就有了。”
    正在上茶的大双呆住了,不由问道:“不对吧。”
    宽民必须减税,增税就必须得苛民,就象水与火一样,如何交融,要么宽民,要么增税,只能两选一,如何两条都能做到?(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六章 一(下)
    “宋公说得对,不过属下还不大明白啊。”
    “这也对?”
    “双儿,勿得多嘴。”
    “小牛子,哪里对啊。”大双不怕,又不是外人,大双认了半天,终于想起小时候那个小胖子,可不是眼前这个堂堂的三司度支副使?
    “胡闹。”
    不过江政依然老实地回答:“儒家也有,只是说得不大清楚,如宋公刚才所说的恩威并用,恩与威也冲突,可事实做得好,它一点也不冲突。物格学也说过,没有绝对的事务,只有最好的事物,那就是一。找住了这个一,就能做好事了。”
    大双却听得更糊涂。
    “不错,也不枉当年化基力荐你。但你要记住,所谓宽民,非是宽税,宽税仅是一部分,还有宽狱,宽力,宽政……想要宽狱,就得严狱,也不能说严狱吧,但执法一定要公平,只有公平的律法,百姓才能信服,这样犯法必惩,百姓才能遵守法纪。然而公平这两个字也很模糊,夫子很多言论说得对,以德为先。带头树立道德,上行下效,再配合公平的刑罚,那么百姓违法的事就少了,狱同样也就宽了。”
    “何为宽力?”
    “这个更麻烦,为什么司马迁一再提倡黄老之术?黄老之术主题与道家差不多,清静无为。但不是真的无为,那样什么也做不好了。这个无为,就是上面带头去做,提示百姓去做,教导百姓去做。但不是勒迫百姓去做。让百姓自发地去做,百姓就不会产生愤怨。最少他们认为非是朝廷的重役。但是同样很难,首先这种教导必须是正确的。不正确百姓岂没有怨言吗?其次策略得当,如何让百姓听从你的教导?也就是策略,其次手段。这两条有了,百姓认为劳役少了,可他们生活却渐渐变好了。”
    “好难哦。”大双说道。
    “不然你以为做官容易吗?自古以来,有多少官吏,可有多少良官记载于史册?”宋九翻了一下眼睛。
    大双吐了吐舌头。
    “宽政与宽力差不多,区别就是重在政策,我以前也说过。精兵简政,化简为繁很难,可化繁为简更难。可以简政,但每一项政策更必须要正确。想要有为而治难,想要真正的无为而治更难。这才是宽民。阆州位于巴蜀西北,应当来说,不是巴蜀的最好所在。但越是这些地方越容易出政绩,任何地方与任何事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阆州虽然多山,可是也多水。与巴蜀内腹不同,哪里气候比较高爽。山有山的办法,水有水的办法。特别是巴蜀严重缺少布帛。可以就山就水。让百姓种植茶树,桑麻,棉花。如何去做。你在地方上也呆了不少年,富有经验。再辅以宽民之策。几年后阆州便大治了。”
    “因地制宜?”张昌言忽然说道。
    “不错,什么样的土地。什么样的百姓,什么样的人文人情风俗,必须要区别对待。”
    “谢过宋公。”
    “勿用,都是为了国家。”
    看着他们离开,潘怜儿说道:“官人,为什么你让江政上书,你不说?”
    “当真不避嫌啊。”
    潘怜儿也云里雾里。
    宋九说道:“你不懂,我原先也不大懂,高梁河一役后,陛下多少缺少了一些自信心。他不敢判断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就不敢有信心能掌控整个国家的命运。”
    “所以人事多变?”
    “能说吧,还有一个原因,我担心陛下的伤势……”宋九没有多说了,例如两府宰相任期,宋九说了多次,赵匡义也认为对,可最后为什么不听呢?
    就是这个自信心不足。
    所以修寺观佛塔,是为了强加他帝位的正统。
    这两年人事换得更凶了,实际有许多缺点也不算缺点,难道想找房杜来做国家的宰相吗?恐怕就是房杜来了,赵匡义也不会放心去用。那就是因为伤势,这个谁也不敢打听的。
    军中有了消毒的药水,可那时赵匡义是单独逃出来的,没有及时消毒。
    究竟如何,大家不可能知道。
    伤口发炎,赵匡义也没有隐瞒,但宋九知道,这个发炎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
    柴荣就是这样死的。
    赵匡义一旦性命不保,儿子能不能驾驭这些人呢?
    换自己也会多疑,于是重要的大臣换来换去。
    例如小寇,赵匡义不相信小寇吗,固然小寇有很多缺点,但正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这些想法,使得赵匡义对谁也不敢相信了,那么就换吧,屁股还没有坐稳呢,就换了下去,谁还能掌握到大权?
    “陛下也要让你……”潘怜儿担忧地说。
    “我很自觉,到时候要么退吧,要么主动下去,不必要招腥臊味。”
    “这不公平。”
    “怜儿,你只看到坏的一面,可曾看到好的一面。虽然人事在变动,然而谁下去不是第一等的州府长吏?许多人甚至戴着宰执职官下去的,薪酬少了吗?难道非要象前朝那样,不好意思换,那就杀吧。两样,你如何选择?”
    这曾是真谛。
    但小寇依然不明白。
    “那为啥官人还将他们喊到家中?”
    “江政说得不对,可用心却是好的,那些叛贼当真个个是贼盗吗?难道四川有那么多坏人?”
    “有啊,杨国忠。”
    “双儿,不错,有杨国忠,也有杨雄,李商隐。江政用心是好的,为什么遭贬,正是避嫌二字!但我不想给他们负担,故将他们喊到家中,实际如何做官。他们心中都有数。所以说一说,主要是宽他的心。让他安心在下面。若是做好了,还能上来。”
    有的话宋九就不说了。
    这些年用书院子弟多了。可真正上位的,只有一个王化基。
    可王化基不同,他还有一个身份,进士。
    然而书院教导的主要是所谓的杂学,能有几份心思放在经义诗词歌赋策论上?因此这么多年来,只中了十一位进士,尽管每年有许多人参加科闱。
    也就是除了进士外,最高官员就是江政。
    不是国家不敢用书院子弟,相反。自从苏士衡死后,书院子弟进入官场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在高级官员上用得还是很少,原因简单,自己渐渐开始挡路。
    这个也没有关系,自己一下,马上这些人会陆续上来。从那一类人用官也无妨,甚至因为教育方式不同,书院子弟出良吏比例最高。
    但可能书院子弟拼过进士吗?
    拼不过,不是拼不过进士。是拼不过孔子,拼不过尊尊亲亲。
    自己下去了,能拿得出手的书院子弟官员能有几个?实际宋九对江政一直很关注的。
    与私情无关,相信自己一退。宋朝对自己不会薄。现在还未到后来完全颠倒黑白的党争时代。
    他关注的还是物格学的发展。
    不指望书院子弟成为主流官员,但有大量官员存在,国家就会持续地对物格学关注。长久下去。科学就会进入所有人视野。不错,拼高官是拼不过进士。可实用呢。那怕不做官,只要在书院学上十年八年。这个恐怖的学问,放在哪儿都有作用,而非是象一个书呆子,考不上进士,一家老小跟着受罪,有时候妻儿老小全部饿得呆眼翻白。
    于是宋九改变了主意。
    他在政事堂议政时说道:“陛下,臣在西府闻听王继恩在益州手握重兵,既不剿也不安,只知日夜宴饮作乐。然而叛贼却得到喘息机会,再度攻城略地,以至益州周围城寨一起失守,城门昼闭。望陛下派一重臣前去巴蜀,一勒令王继恩出兵,二安抚百姓。”
    宋九有点儿弄不懂王继恩想法。
    他能打胜仗,同样是磨砺,在北方呆了很长时间,那是在与这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战斗。这个履历替王继恩积累了一些军事才能,加上敌手是一群乌合之众,所以连战连捷。
    可拿下成都后,开始不动弹了。
    军务是西府的事,宋九没有下令督促,因为他心中同样在犹豫不决。凭眼下的官兵,还不能做到驱逐这场大戏的。所以在等背嵬军成形,天气稍稍凉快一点,让背嵬军完成这个任务。
    为什么要对夔峡蛮动手。
    主要是看不惯,而且会影响朝廷在西南的发展。若是朝廷强行动手肯定蛮人不满,可是义军过去,那就与朝廷无关了。这也许不及北方重要,但眼下就能办到。想要再次对辽国动手,那个情况更复杂了。不要认为辽国就完蛋了,就是失去了燕云,辽国也未必小视。
    现在宋九想法改变。
    做得好,夔峡少数民族同样开始阳光普照,但会死许多义军,无论朝廷对他们怎么称喟,是叛贼,盗,匪,事实都是百姓。
    若是有聪明人与蛮首联手,又会事态严重。
    无论那一种结果,最后都会招人批评。
    不执行这个策略了。
    因此巴蜀务必要速速平定。
    但就是西府不下令,王继恩负责剿匪事宜,也要动手。
    并且宋九又听闻王继恩军队开始有抢劫平民现象发生了。
    就不知道王继恩是怎么想的,难道他挟功望赏?这不是在犯糊涂吗,赵匡义急了,他都下诏将成都府再度改成了益州。
    赵匡义说道:“卿言之有理,实际朕早诏辛仲甫,可是辛仲甫病重,朕也不知用那个人选。”
    苏易简道:“臣推荐虞部郎中张咏,他此行必能替陛下分忧。”
    “张咏?”赵匡义讶然道。
    宋九忽然笑了起来。
    大家都有故事,包括宋九。然而这个张咏故事很多。
    首先是急性子,他年轻时在吃馄饨,头巾带子长,连续几次垂在碗中,他大怒地将头巾扯下来,塞到碗中,喝道:“但请吃。”
    后来做知县时,一个管钱小吏藏了一文钱出库房,被张咏发现,于是笞打惩戒,小吏不服,你有本事杀我啊。张咏写了四句判词,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于是拨剑将他斩杀。
    一文钱不能杀人,然而我抓住你是一文钱,这么多年你做小吏又偷了多少文钱,由此可杀!
    实际就是急性子。
    虽然为后人留下一个水滴石穿的成语,赵匡义却不放心哪。
    这人放在自己身边写写文章还是不错的,或者做做事也可以,若放在四川,那还了得,不知得杀多少人。
    “臣可以替张咏担保。”
    赵匡义没有立即答应。
    人事权是中书的权利,宋九未作声,等他们说完了,宋九又说:“背嵬军练了近三个月,初具雏形,渐至八月,可以放去巴蜀了、。”
    “是啊,”赵匡义道。
    几支重骑太猛了,然而缺点也明显,速度慢,如今轻重骑搭配,又是从数万骑兵中挑选出来的一万兵马,提供最好的待遇,平时是最强的训练,会出现一个什么怪胎,赵匡义也想看一看。(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七章 几千年的话题
    王枕骑着马奔跑。
    七月下旬天气仍然很热,但非是象上个月那样酷气难挡。
    高大的夏州马一边听从主人的指挥,一边兴奋地看着它一万多名同伴,风不时卷溅起它劲脖间的汗珠。
    这是一个速度也悲催的年代。
    但就是在这个年代里,也出现过一些奇迹般地速度。
    如史上高继宣支援府麟,曾经创造过以一天平均五程多的速度从开封到达麟州,成功狙击了李元昊攻克麟州城。
    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