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0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艘的速度建造“劳伦斯”级,计划在2043年取代所有第一批次的“朱姆沃尔特”级。到2041年初,除了刚刚服役还不具备战斗力的2艘之外,美国海军总共有12艘“劳伦斯”级驱逐舰,其中9艘在大西洋舰队,3艘在太平洋舰队。

在大西洋舰队服役的9艘全都跟随航母,在东地中海活动。

与“朱姆沃尔特”级相比,“劳伦斯”级的最大改进之处就是火力。或者说,设计的时候,该级驱逐舰就把火力要求放到了首位。如此一来,“劳伦斯”级成为了美国海军中第一种装备可控聚变反应堆的大型水面战舰。虽然可控聚变反应堆是为电磁炮准备的,但是在正式建造前,能量拦截系统已经取得成功,所以“劳伦斯”级也成为了美国海军第一种在设计的时候就采用了能量拦截系统的大型水面战舰。依靠输出功率达到120兆瓦的动力系统与双体冲浪船型,“劳伦斯”级的最大速度突破了45节,因此成为了美国海军第一种“高速大型战舰”。事实上,“劳伦斯”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的最大航速是70节,不然不会采用双体冲浪船型。让速度降到45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动力系统的功率不够高,二是作为高速战舰必须的辅助升力系统还不够成熟。按照美国海军在2040年提出的计划,从第二批次或者第三批次开始,“劳伦斯”级将采用输出功率更大的反应堆与推进效率更高的推进系统,增添辅助升力系统,使其最大航速达到70节。

美国海军的这一改进计划,实际上与“劳伦斯”级的“姊妹舰”,即“新奥尔良”级防空巡洋舰的设计建造工作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新奥尔良”级采用了与“劳伦斯”级大致相同的舰体,但是作为巡洋舰,“新奥尔良”级不但需要具备与“劳伦斯”级相当的火力支援能力(至少配备2门电磁炮,如果可能的话,最好配备3门电磁炮),还要具备强大的舰队防空能力(至少需要192具导弹垂直发射管,而“劳伦斯”级只需要96具),以及舰队指挥能力(需要额外为30多名舰队指挥人员提供舱室,以及为增设舰队指挥系统提供空间),所以“新奥尔良”级的排水量比“劳伦斯”级增大了30%左右。更重要的是,在需要增强防空能力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希望能够用上具有区域防空能力的能量武器,所以“新奥尔良”级的反应堆输出功率至少需要达到240兆瓦,最好能够超过320兆瓦。

也就是说,在无法提高反应堆功率密度的情况下,只能增加反应堆的数量。问题是,舰体内部空间本来就有限,增加反应堆数量,就得减少其他设备与系统占用的空间。设计的时候,通用电气公司船舶分公司的工程师就想了办法,比如用8个人一间的水兵舱代替4个人一间的水兵舱,将水兵床铺的长度由2。2米缩短到2米,减少一个士官餐厅,将娱乐舱的空间减少一半等等。问题是,这么搞的话,“新奥尔良”级的舰体与“劳伦斯”级的舰体就只有不到40%的通用率了。

无可奈何之下,美国海军只能延迟“新奥尔良”级的采购计划。

不管怎么说,“班布里奇”级的防空能力还不算糟糕,舰队防空压力不是很大,“新奥尔良”级及时服役的最大贡献也就是加强舰队的炮火打击能力。如此一来,采购更多的“劳伦斯”级驱逐舰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再说了,通用电气公司船舶分公司与诺思罗普公司的建造能力非常有限,“新奥尔良”级开建之后,肯定会影响到“劳伦斯”级的建造工作,甚至会提高建造成本。

受这些因素影响,美国海军把“新奥尔良”级的采购计划安排到了2044年。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从第22艘开始,“劳伦斯”级就将按照第二批次的标准建造,即采用为“新奥尔良”级开发的新式反应堆(输出功率达到了300兆瓦)。“新奥尔良”级的建造工作也将同时展开,因为“新奥尔良”级与“劳伦斯”级(第二批次)的舰体通用率与主要设备通用率高达75%,所以同时建造两种战舰,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价格。建造能力方面,因为通用与诺思罗普公司已经承诺在2044年前各自完成一座大型船台的现代化改进工作,所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对第八战斗单位造成影响的,还是在东地中海活动的9艘“劳伦斯”级驱逐舰。

因为命名规则上的差别与战术应用上的区别,所以美国海军多用途驱逐舰的远程炮火支援能力与共和国海军的巡洋舰旗鼓相当,都拥有2门电磁炮,而是不像共和国海军的驱逐舰那样,只有1门电磁炮。虽然算上射程、射速、精度、持续作战能力等等重要因素,“劳伦斯”级驱逐舰的战斗力比不上共和国海军的巡洋舰,但是排除了至关重要的射程之后,谁也不能忽视这种世界上最“新”的驱逐舰的打击能力。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劳论斯”级驱逐舰上的2门电磁炮,能够在10分钟的短促炮击中投射400发450磅级炮弹,也就是接近82吨的炮弹。虽然根据第八战斗单位的作战记录,美军的炮击强度从来没有达到这一水准,但是在短促炮击中,1艘“劳伦斯”级驱逐舰肯定能在10分钟内投射50吨炮弹,或者以每小时150吨的速度持续投射弹药。9艘驱逐舰一起行动,能在10分钟内投送450吨炮弹,或者在1小时内投送1350吨炮弹,对面积在20平方公里左右的防御阵地进行饱和炮击。

巴赫切只是一座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市区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

因为没有料到美军会主动反击,以及在此之前的战斗中不得不充分考虑美军远程炮火的威胁,所以第八战斗单位在巴赫切的防御阵地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由此可知,大约每30分钟,美军舰队的9艘“劳伦斯”级驱逐舰就能对第八战斗单位的防御阵地进行一次全覆盖的饱和炮击。

事实上,美军的炮击从来没有停止过。

正是如此,在确定需要死守巴赫切之前,王学平就让支援旅的工程部队在巴赫切构筑了大量足以抵抗450磅炮弹的坚固防御工事,并且加强了地下坑道体系的建设力度。当时王学平只是希望减少炮击损失,没有考虑那么多。

不得不承认,这一举动,拯救了很多第八战斗单位官兵的性命。

虽然拥挤在地下坑道里的滋味很不好受,但是总比呆在地面上挨炮弹好的多。

大概美军也没想到,第八战斗单位会有如此的先见之明,所以从9日上午开始,美军的进攻就不是很顺利。打到9日夜间,美军仍然没能突破第八战斗单位的外围防线,甚至没能在战斗中击毙多少敌人。

打到10日凌晨,也就是苏劲辉在南面调整战术的时候,攻打巴赫切的美军已经疲惫不堪,不得不停止大规模进攻。为了防止第八战斗单位趁机反击,美军并没完全停止进攻,而是以小股部队骚扰的方式,让第八战斗单位无法顺利组织反击。

当然,美军的情况一目了然,强攻1天都没能取得进展,不疲惫才是怪事。

对第八战斗单位来说,这绝对是防守反击的好机会。

只是在让王学平采取行动前,裴承毅必须考虑得更加周到。要知道,在这个方向上还有另外一支战斗单位。

第122章 激战将至

作为6个战斗单位中,最后到达战场的一个,第五战斗单位上场后的遭遇不比第八战斗单位好多少。虽然江晚承做足了心理准备,知道要在敌人的炮火下作战,但是在攻打奥斯曼尼耶的时候,他仍然非常不习惯。说得不客气一点,半岛战争之后,共和国陆军就没有在劣势的环境下打过恶仗,几乎每次都拥有绝对优势,很多部队都不知道该如何敌人的火力打击下完成任务、取得胜利。

这不是第八战斗单位,或者第五战斗单位哪支部队的问题,而是共和国陆军所有作战部队都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前几天的战斗中,各战斗单位的表现都不错,但是从第一战斗单位在凡省的进攻,以及第九战斗单位在叙利亚的防御作战来看,别说在敌人的炮火打击下完成作战任务,有的时候就算没有己方的炮火支援,都很难完成任务。

高度依赖支援力量,既是共和国国防建设的成就,也是一大弊病。

在以往的战争中,因为面对的是弱小得多的敌人,所以各部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作战能力,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可以说,在面对绝大部分敌人的时候,共和国的军事体系都没有问题,只有在面对足够强大的敌人时,这种高度依赖协调与配合的军事体系才有问题。说直接一点,在强敌面前,不可能确保在各个方面与各个地点都取得优势,如果部队无法在没有支援与配合的情况下作战,那么共和国军队永远只能对付弱国与小国,无法与大国抗衡。

当然,这个问题在美军中也存在,而且非常突出。

一般人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裴承毅却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只不过,在与敌人作战的时候,裴承毅最多只会在策划战役的时候考虑这个问题,而不会花太大的精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是战争结束后的事情。

美军强攻巴赫切的时候,裴承毅没有让第五战斗单位回防,而是让江晚承继续攻打奥斯曼尼耶,争取突破美土联军的外围防线,把战线推到市区内。

江晚承不是笨蛋,非常清楚裴承毅这道命令的意图。

奥斯曼尼耶是一座人口较多的中型城市,因为之前在大后方,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的突击非常迅速,所以在第五战斗单位切断其对外通道前,大部分市民都没有来得及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奥斯曼尼耶还有大约10万到12万人。不管美军是否愿意,在市区内还有大量平民的情况下,肯定不能用覆盖式炮击来对付杀入市区的共和国军队。

其实在此之前,第五战斗单位已经吃够了美军远程炮火的苦头。

在与第2装甲师“老虎旅”交战的时候,江晚承不得不把部队拆散成连级单位,让连与连之间保持2公里以上的距离,连内坦克战车必须保持150米以上的间隔距离,而且每个连都得时刻注意战术信息共享平台上的最新情报,并且根据指挥中心安排的战术,灵活选择突击路线。不管怎么说,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部队在突击的时候尽量别拥挤在一块,并且采用没有规律的进攻路线,避开美军的炮火打击。虽然江晚承的这些部署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战损的坦克战车中,仅有大约30%是被美军远程炮火击毁的,但是受部队过于分散影响,指挥中心无法同时指挥所有作战单位,也就没能在击溃了“老虎旅”之后歼灭这支部队。更重要的是,大约70%的战损,都与部队过于分散,各战斗连难以相互策应,被敌人从侧翼攻击而产生的。

以当时的情况,就算裴承毅不下命令,江晚承也会率部队杀入奥斯曼尼耶市区。

其实从一开始,第五战斗单位的目的就是杀入奥斯曼尼耶,用市区内的平民做“挡箭牌”,让美军在使用远程炮火的时候投鼠忌器,不敢全力而为,从而让第五战斗单位能够获得喘息的机会。

如果一直呆在旷野中,第五战斗单位坚持不到10日上午。

当时还有人认为,第五战斗单位应该向巴赫切撤退。

撤退不是问题,以第五战斗单位的突击能力,几个小时就能到达巴赫切。问题是,前面已经提到了,巴赫切就那么大个地方,容纳能力非常有限,第八战斗单位好不容易把全部官兵安顿了下来,哪有精力去照顾第五战斗单位?以当时的情况,第五战斗单位退向巴赫切不但不能确保安全,还将使分散的部队集中在一起,成为美军绝佳的炮击对象。更加重要的是,如果第五战斗单位退向巴赫切,在奥斯曼尼耶这边活动的第2装甲师的主力部队也会跟着杀向巴赫切,与第4步兵师一同围攻巴赫切。就算美军仍然没有兵力优势,但是随着双方兵力密度增大,必然导致战场局势更加混乱。

可以说,江晚承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拼死杀入奥斯曼尼耶。

当1个战斗单位被逼上绝路的时候,爆发出来的战斗力非常惊人。

9日傍晚之前,第五战斗单位就在奥斯曼尼耶西南方向上击溃了第2装甲师的7次大规模反击,而且仅仅只用了相当于2个营的作战部队。虽然打阻击的部队损失惨重,但是比起美军的进攻部队来说,就算不了什么了。根据美国五角大楼在战后公布的消息,在9日白天的战斗中,第2装甲师至少损失了200多辆坦克与300多辆战车,阵亡官兵近1300人,负伤官兵超过了2000人。

与取得的战果相比,西南方向上的突击对战局的影响更加重大。

因为突击打的非常猛,让美军损失极为惨重,就连杜奇威都认为,第五战斗单位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