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同裴承毅所说,共和国亏欠了叙利亚,而要兑现承诺,就得帮助叙利亚夺回被美国与以色列控制的德拉省与库奈特拉省。如此一来,共和国就得撕毁停战协议,主动挑起一场战争。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理由的战争,所以共和国注定会进退两难。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裴承毅第一次访问大马士革的时候表示,在停战协议到期后,也就是2062年,共和国就会考虑出兵帮助叙利亚收复失地。在第二次访问大马士革的时候,裴承毅还暗示叙利亚当局,如果美以撕毁了停战协议,共和国就会出兵。

似乎是裴承毅的保证发挥了作用,从2047年底开始,在美以联军占领区内针对占领军的武装袭击急剧攀升。

在2048年1月18日,也就是美国总统兰德斯计划访问以色列,前往占领区问候美军官兵的那一天,发生了一起恶性爆炸事件,导致117名美军官兵死亡,421人负伤。万幸的是,兰德斯在前一天临时改变行程安排,留在了特拉维夫,没有前往德拉省南部的美以联军占领区。

受停战条约限制,美以联军并没进行报复性打击,只是在占领区内戒严了数个月。

问题是,针对美以联军的袭击行动并没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2048年是停战协议生效以来,美以联军在占领区内阵亡最惨的一年,总共有1462名美国大兵与653名以色列军人丧生。

进入2049年,针对美以联军的袭击行动继续升级。

按照美以联军司令部在7月中旬发布的消息,在2049年上半年,就有846名美军官兵与377名以军官兵在袭击与反袭击的战斗中丧生。

随着暴力袭击加剧,美以联军的忍耐很快就会达到极限。

正是如此,军情局提供的情报中明确提到,随着由叙利亚当局暗中支持的,针对美以联军的暴力袭击活动加剧,美以联军随时有可能撕毁停战协议,或者是由以色列单方面破坏停战协议,而按照裴承毅在2047年10月在大马士革做出的保证,共和国肯定会在叙利亚遭到入侵的时候出兵,而且肯定得拼尽全力帮助叙利亚取胜,并且收复失地。虽然在情报中也提到了当前的情况,即美国新任总统在对外政策上肯定有所收敛,甚至在竞选的时候就向选民承诺会尽快从叙利亚南部地区撤军,但是谁也不能低估以色列的胆魄,特别是在以军官兵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以色列当局很有可能不顾后果的进行报复,从而为叙利亚提供开战的理由。

也就是说,共和国面临被卷入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危险。

当然,这仅仅只是问题之一。

等到颜靖宇把目光转过来,裴承毅才接着说道:“叙利亚的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只要以色列当局还有点理智,就不会在2052年之前制造战端。即便退一万步,以色列当局对叙利亚进行了报复性打击,只要以军没有越过停火线,我们就不用担心卷入战争,甚至有机会稳住叙利亚。事实上,真正的麻烦来自伊拉克。”

颜靖宇苦笑了一下,灭掉第二根香烟后顺手点上了第三根香烟。

“按照情报中的描述,伊拉克当局的野心已经被点燃了,不然的话,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打科威特的主意。”

“问题是,这样一场战争,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关键得看我们想得到什么。”

颜靖宇微微皱了下眉头,随即就笑了起来。

历史上,科威特一直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直到19世纪末才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独立。1990年,萨达姆正是以此为由,出兵吞并科威特,引发了20世纪后半叶规模最大、也是实力差距最为悬殊的地区战争。

随着伊拉克再次成为海湾地区的强国,伊拉克当局再次盯上了科威特。

对伊拉克总统来说,似乎只有通过“收复”科威特,才能证明其文治武功一样,早在中东战争结束后就为此做准备。

问题是,共和国并没对此加以干涉。

这就是裴承毅提到的“目的”,即共和国中东战略的最终目的是不是帮助阿拉伯世界完成统一大业。如果是的话,那么在伊科问题上,共和国就得审时度势,压制住伊拉克当局的嚣张气焰。原因很简单,如果伊拉克再次出兵吞并科威特,就算山姆大叔不可能像60年前那样纠结数十个国家的数十万大军发动第二场海湾战争,共和国也别想获得好处,因为海湾地区的中东国家肯定会为了自保,再度投入美国怀抱,成为阻止阿拉伯世界走向统一的绊脚石。

关键就在这里,共和国应该积极帮助阿拉伯世界走向统一吗?

虽然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因为从中东战争开始前,共和国就旗帜鲜明的支持阿拉伯国家走向统一,但是任何一个政治家都知道,共和国绝对不可能无条件的帮助阿拉伯世界完成统一大业。甚至可以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阿拉伯统一大业都是共和国打击美国的手段,而不是斗争的目的。

事实上,共和国当局都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

正是如此,在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裴承毅才会把问题挑明。不管怎么说,在元首没有对中东战略的最终目的给出一个明确答复的情况下,作为国防部长,裴承毅没有理由代替颜靖宇做出决定。

这也是颜靖宇发笑的原因,因为裴承毅把皮球踢到了他的脚下。

第21章 动荡的根源

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2038年的叙以战争之后,共和国转移了战略重点,准备在中东地区与美国一决高下,但是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8年前顾卫民没有支持中东战争,现在颜靖宇也在中东问题上犹豫不决。

不是中东地区不重要,而是共和国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解决。

对共和国而言,中东地区只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地方,就算闹出再大的事情来,对共和国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与中东地区相比,南方的印度尼西亚、东南的菲律宾、还有东面的日本都重要得多,对共和国的影响也大得多。

在共和国的众多周边国家中,印度尼西亚是仅次于印度的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即便放眼全球,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数量也只比印度、共和国与美国少。2045年,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总量超过4亿,其中2亿多人在面积13万平方公里的爪哇岛上,另外近2亿人分布在加里曼丹岛(古称渤泥或婆罗洲,仅次于格陵兰岛与新几内亚岛的全球第三大岛)、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巴厘岛、西帝纹与塞兰岛等上万座岛屿上。得益于丰富的海洋资源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数十年来,印度尼西亚的社会发展一直没有中断过,虽然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印度尼西亚没像马来西亚那样实现工业化、没像泰国那样成为旅游大国、没像新加坡那样成为航运与金融强国、甚至连依靠美国援助过活的菲律宾都比不上,但是印度尼西亚拥有这些国家所不具备的一项优势,那就是相对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改变印度尼西亚命运的,正是2019年的南海战争。

当共和国将大锤砸向越南与菲律宾的时候,印度尼西亚紧跟马来西亚,做出了最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承认共和国在南海地区的霸主地位,退出南沙群岛岛屿与南海海域的主权争夺。

随后的半岛战争与日本战争让印度尼西亚当局不再把希望放在美国与日本身上,甚至一度有意疏远美国,积极与共和国改善关系。

虽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如给予华人同等的社会与政治权利、打击爪哇海的海盗(当时往返于共和国与中东地区、以及共和国与非洲大陆的30万吨级超级货轮中,有八成需要经过巽他海峡,也就得经过爪哇海)、对付跨国犯罪组织(主要涉及洗钱)、打击贩毒势力(共和国出兵出力铲除了位于缅泰老交界地区的金三角与位于阿富汗的新月地区的毒品种植基地之后,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与苏门答腊地区成为了新的毒品产地,而且近六成毒品输往共和国)等方面,印度尼西亚并没积极配合共和国,甚至有意制造障碍,但是在南海战争之后,因为接踵而至的半岛战争、日本战争、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共和国无暇他顾,所以不但不可能对付印度尼西亚,还得依靠印度尼西亚挡住来自澳大利亚的威胁,并且利用印度尼西亚牵制蠢蠢欲动的菲律宾。

2020年到2040年,绝对是中印(尼)关系的黄金20年。

长达20年的合作,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在很多人看来,扫荡了几乎整个东南亚地区之后,共和国完全有能力以和平演变的方式对付印度尼西亚,将印度尼西亚变成墨西哥那样的国家。因为在2065年之前,共和国的首要任务不是称霸全球,而是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国内高端严业拓展海外市场、为国内消费市场提供廉价商品,所以共和国没有理由“放过”拥有2亿多人口(2020年的时候,印度尼西亚人口数量大约2。4亿)与丰富资源的印度尼西亚。

问题是,印度尼西亚是理想的市场与劳动力输出国吗?

要知道,早在20世纪末,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就超过了2亿,而且是世界上十大石油输出国之一,天然橡胶的第一大出产国与出口国,还是煤、锡、铝矾土、镍等矿产资源的主要输出国,可是印度尼西亚却没有因此而得到国际资本青睐,也没有能够依靠庞大的劳动力与丰富的资源实现工业化。即使到2040年,印度尼西亚的工业化水平也非常低,甚至比不上情况相似的菲律宾。

导致这一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除了思想文化、自然环境等不可更改的历史与自然因素之外,主要还是与印度尼西亚的基本国情有关,即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由18000多座岛屿组成的岛国,而且是位于热带地区的岛国。仅此一点,就对印度尼西亚的现代化国家建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实际上,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的情况非常类似。

两个国家都地处东南亚,都是岛国,而且人口都不少,资源也很丰富,却都没有能够像其他东南亚国家那样走上工业化道路,成为现代化国家。与马来西亚比较就看得出来,虽然马来西亚也是一个“半岛国”,其国土的一半在加里曼丹岛上,而另外一半则在马来半岛上,但是马来西亚8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马来半岛的几个州,只有20%的人口分布在加里曼丹岛上,所以马来西亚可以把发展重点放在西部,从而搭上工业化的末班车,顺利实现国家现代化。

从中就能看出,作为岛国,地理因素产生的隔绝效应,让国家力量分散,也让国内交流受阻,从而对国家建设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就拿印度尼西亚来说,在占国土面积不到7%的爪哇岛上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而且这些人口中的一半集中在雅加达、万隆与泗水等特大城市内,出现爪哇岛上资源匮乏、城市拥挤不堪、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其他地方,比如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与伊利安岛(新几内亚岛)等地区资源丰富,却因为地广人稀而导致基础设施落后的怪异现象。

归根结底,就是“资源分布不均”。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印度尼西亚不可能顺利完成工业化,也不可能轻而易举的成为现代化国家。

从历史上看,印度尼西亚一直就不是现代化国家。

别的不说,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之后不久就爆发军事政变,随后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人独裁统治,即便在20世纪末实现民主大选后,印度尼西亚仍然没有能够摆脱军人干政的影响。

正是如此,南海战争后,共和国并没有像扶持马来西亚那样对待印度尼西亚。

当然,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局势也对共和国的基本政策产生了影响。

南海战争后,共和国忙着对付日本,还得应付来自朝鲜半岛与南亚次大陆的威胁,所以无法在东南亚地区扩大战果。比如菲律宾倒向美国之后,共和国只能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何针对性的行动。从后来的发展来看,2020年之后,共和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基本政策就是稳固守成,而不是积极进取。因为印度尼西亚南面就是澳洲大陆,澳大利亚是美国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大本营,也是该方向上的最后防线,用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说,除非美国输掉一场世界大战,不然绝对不会抛弃澳大利亚。也就是说,共和国不大可能在控制了印度尼西亚之后南下“登陆”澳大利亚。所以在是否要控制印度尼西亚的问题上,共和国当局就得做长远打算。虽然控制了印度尼西亚,能够获得一个巨大的市场,以及丰富的资源,但是却要与美国面对面的对垒,肯定需要投入巨大力量、甚至会付出惨重代价,能否从中获益肯定是个问题。

相对而言,将印度尼西亚当成缓冲区,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就能确保共和国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