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此一来,共和国要想借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做文章,存在师出乏名的问题。

对袁晨皓来说,当时他还是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即便已经是总参谋部的第一人,影响力超过了总参谋长,可是在重大决策上,他的话语权仍然非常有限。

2057年初,正式就任总参谋长之后,袁晨皓开始大肆鼓吹“俄罗斯威胁论”。

抛开个人因素,袁晨皓在很多场合的言论,足以被外界认为是共和国准备向俄罗斯动手的信号,甚至会被认为是共和国在为战争做最后的宣传。不管怎么说,作为共和国军队的总参谋长,时刻不忘来自北方的威胁,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当然,也确实无法排除共和国当局在这件事情上的深刻用意,即利用袁晨皓的言论,让战争深入人心,为国内外的民众提个醒,以免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让人觉得过于突兀。更重要的是,袁晨皓的言论实际上给了共和国当局更多的选择。换个角度看,如果共和国在开战后首先拿俄罗斯开刀,或者直接以向俄罗斯用兵来引发战争,会让人觉得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共和国军队的总参谋长早就“打了招呼”,哪怕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即共和国没有主动进攻俄罗斯,甚至不把俄罗斯当成敌人,也会让人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兵不厌诈,声东击西是再简单不过的军事计谋。

问题是,在这件事情上,肯定无法排除个人因素。

前面多次提到,别说超越裴承毅,要想取得裴承毅那样的军事成就,袁晨皓都得在军队里更有作为。

当上总参谋长只是第一步,如何当好总参谋长才是关键。更重要的是,在袁晨皓之前,除了前任总参谋长之外,其余的总参谋长都是战功赫赫,就连来自海军的林啸雷都指挥共和国军队打了几场漂亮仗。如果仅看来自陆军的总参谋长,在袁晨皓之前的彭茂邦与项铤辉更是战功彪炳,名留青史的军事统帅。众所周知,从林啸雷开始,总参谋长的任期就缩短到了10年,而且只会越来越短,不会越来越长。如此一来。袁晨皓要想成为名留青史的军事统帅,就得抓紧一切机会。

用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评论来说,最想打仗的不是裴承毅,而是袁晨皓。

暂且不说这一评论是否过于偏颇,从实际情况出发也确实如此。对裴承毅来说,战功多寡已经没有多少意义,至少在他成为国家元首之后,民众最在乎的不是战功,而是治理国家的能力。对袁晨皓来说,情况恰恰相反,哪怕他已经是总参谋长,要想让全军将士相信他的实力,他也得在战场上建立新的功勋。

落到现实问题上,更加不能忽视袁晨皓的陆军上将身份。

虽然没人否认陆军在世界大战中的主导地位,不管怎么说,规模越大的战争,陆军就越发重要,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以袁晨皓为代表的共和国陆军将领肯定希望背靠本土好好打上一仗,而不是像中东战争那样,在离本土数千公里的地方作战。这并不表示袁晨皓害怕在境外作战,也不表示共和国陆军的战力有问题,只是作为陆军统帅,必须考虑全面战争带来的影响。

直接一点,北上用兵,关系到本土安全。

事实上,这也是袁晨皓一直强调应该优先在中亚用兵的根本理由。

50年代初,“中国…南亚共同体市场”扩大为“中国…中亚…南亚自由经济合作区”,包括中亚6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融入了这个以共和国为主的大经济体,而且按照计划,最终形成包括中亚6国、南亚8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与马尔代夫)、东南亚9国(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东亚2国(朝鲜与琉球,日本在2055年宣布重新建国后,共和国在同年承认琉球为独立主权国)、以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苏丹等国在内的,以共和国为中心的全球性经济体。在这个巨大的战略框架中,中亚不但是共和国与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区,还是共和国通往西亚与北非的跳板,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也许有人认为,这与本土安全无关。

事实上,“本土安全”绝非一个简单的安全问题。从世界大国的立场出发,本土安全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问题,还包括了经济、贸易、外交等等领域的安全问题。在构建战略框架的时候,共和国当局也充分考虑了战争对本土安全造成的影响。别的不说,印度战争爆发前,共和国耗费巨资,修通了从喀什到伊斯兰堡的铁路,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共和国这么做是为了对印度进行战略包围。问题是,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当局不但没有放弃这条铁路,还对其进行扩容提速,将年通行能力由2000万吨提高到了4000万吨,并且在第二期提速工程完成之后,提高到了8000万吨。如果第三期提速工程顺利完成,到2058年初能够达到12000万吨。共和国耗费巨资兴建从阿拉伯海经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的铁路线,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必要物资贸易线的安全性。说直接点,海湾、中东与东非的物资只需要到达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或者卡拉奇港就能用铁路送入共和国,无须前往东印度洋、更无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考虑到美国在迪戈加西亚与澳洲西北地区的军事存在,这条运输路线能够大大提高重要战略物资的运输安全性。谁也不能否认,这条运输线与中亚地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让俄罗斯控制了中亚地区,哪怕只控制了前苏联的几个加盟共和国,没有进军阿富汗,部署在塔吉克斯坦的俄军也能对这条运输线构成致命威胁,至少会迫使共和国在中亚地区部署重兵。

在战略安全问题上,根本没有商榷余地。

早在年初的军事高层会议上,袁晨皓就重点强调了中亚战略运输线的重要性。按照他的观点,虽然这条运输线在战时的运输能力也就只有1亿吨左右,仅为通过印度洋输入共和国的物资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这十分之一的运力却能够决定战争胜败,因为在共和国需要进口的27种重要战略资源中,有22种来自西亚与东非,其中7种的主产地在西亚与东非。更重要的是,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稀有金属矿的全球主要产地有5个,一是东南亚的老挝、二是东非的苏丹、三是西非的尼日利亚、四是南美洲的秘鲁…智利…玻利维亚、五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实际产地还有共和国、美国与俄罗斯,只是这三个国家要么封存了所有的稀有金属矿,要么不对外出口),而与共和国关系密切的就有老挝、苏丹与尼日利亚。老挝近在咫尺、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尼日利亚远在西非、战时可利用度并不大,关键就是东非的苏丹。到2055年,从苏丹进口的稀有金属矿与稀有金属初级成品占到了共和国总消耗量的四成左右。由此可见,确保苏丹的稀有金属矿顺利进入共和国,绝对是确保共和国战争机器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虽然海运的效率远高于陆运,而且平常也以海运为主,但是在战争时期,海运的风险远高于陆运,所以确保从巴基斯坦到共和国西北地区的铁路交通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基于这个目的,袁晨皓一直坚持将中亚地区设为主要战区。

因为一直由袁晨皓负责制订战争计划,所以在之前提交审议的几份计发中,均把中亚当成主要战场,而且均以积极进攻来化解危机。

说直接点,如果有必要的话,共和国应该率先向俄罗斯宣战。

为此,在2057年初,袁晨皓就在编号“甲2057…01A”的战争计划中明确提到,在主动进攻的情况下,共和国军队最多只需要6个月就能扫荡整个中亚地区,歼灭盘踞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境内的俄军,将战线推进到伏尔加河东岸。即便不向俄罗斯本土进军,也能确保在中亚地区的战略优势。当然,整个计划中,最关键的不是作战时间与作战范围,而是作战投入。按照袁晨皓的估计,只要进攻果断迅猛,最多只需要动用5个主力战斗单位与5个标准战斗单位,即投入25万地面部队,外加2500架作战飞机(包括支援航空兵的运输机)与5个独立炮兵单位(为了加强陆军的独立作战能力,在2055年的时候新增了独立炮兵单位,其编制规模与战斗单位的炮兵旅相当),弹药等作战物资的消耗速度在每日50万吨到100万吨之间,6个月的总消耗量在1。2亿吨左右。虽然物资投入总量非常惊人,远超过中东战争,但是考虑到战区范围与交战对手,以及基本交战性质,这点消耗量就不足为奇了。更重要的是,如果只需要投入25万地面部队的话,还不会对共和国在其他方向上的作战行动产生太大影响。

可以说,袁晨皓的这个计划非常有吸引力。

根据未获证实的消息,时任国家元首的颜靖宇就对这一计划非常感兴趣,甚至单独找袁晨皓谈了几次。

问题是,在这个计划中,袁晨皓疏忽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那就是,发起战争容易,结束战争困难。

俗话说,就是骑虎容易下虎难。

在中亚地区主动发起进攻,等于向俄罗斯宣战。虽然以共和国的国力,击败俄罗斯不是什么难事,用一些将军的话来说,别说将俄罗斯赶出中亚地区,只要共和国能够承受足够的战争伤亡与损失,甚至能将俄罗斯赶出亚州。但是与俄罗斯的战争,绝对不是一场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军情局早已证实,俄罗斯与美国签署了秘密军事同盟条约,只要共和国军队越过国境线,进入俄罗斯境内,美国就会向共和国宣战。战争爆发后,俄罗斯肯定会死咬不放,到时候谁也无法保证共和国军队不会越过国境线。事实上,袁晨皓的计划中已经明确提到,必要情况下,共和国军队会越境作战,也就是说,与俄罗斯的战争,实际上就是世界大战的开幕式。从实际情况出发,美国肯定不会等到俄罗斯被揍得奄奄一息才参战,肯定会积极主动应对共和国的挑战。总而言之,战端一起,共和国就得做好打世界大战的准备,别指望用一场局部战争来打垮俄罗斯。只要是世界大战,共和国陆军就不会停留在中亚,肯定会在趁胜追击。到时候,就算共和国军队不打过去,俄军也会打过来,不管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都不会冒险放弃主动权。也就是说,共和国肯定要在中亚方向上、准确的说是俄罗斯方向上投入重兵,25万地面部队解决不了问题,50万地面部队都不见得能打败俄罗斯,到时候也许要投入100万、甚至数百万地面部队。毫无疑问,如此巨大的投入,必然会对共和国在其他方向上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

换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美国积极拉拢俄罗斯,鼓动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制造事端的根本目的呢?

正是如此,颜靖宇才把这个疑难问题留给了裴承毅。

也许有人会认为,作为军人出身的裴承毅,在战争策略上更加积极主动。问题是,在对俄问题上,裴承毅必须小心谨慎。

说直接一点,就是共和国要不要率先与俄罗斯开打。

客观的讲,如果能够使俄罗斯保持中立,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可以说,共和国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不然不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一让再让,甚至对美俄秘密结盟的事情视而不见。不管怎么说,只要俄罗斯没有参战,就是中立国家,而按照美俄秘密同盟条约,只要共和国军队没有打到美国本土(夏威夷、阿拉斯加也算美国本土),俄罗斯就没有参战的义务。结果很明显,俄罗斯肯定想在最有利的时候参战。如果俄罗斯严格按照秘密同盟条约来做,即共和国军队打上美国本土后才参战,对战争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到这个时候,美国败局已定,俄罗斯参战与不参战都无法改变战争结局。由此可见,美俄秘密同盟条约实际上是一份只对俄罗斯有利的条约,是美国为了拉拢俄罗斯的同盟条约。

问题是,俄罗斯会等到最后时刻才参战吗?

共和国的领导人可以对俄罗斯一再忍让,却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

第14章 拨云见日

因为袁晨皓坚持己见,所以7月30日夜间的会议仍然没用得出结论。

接下来的几天内,裴承毅陆续会见了各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军队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职能委员会主要成员、各行业代表。这些都是新元首上任之后必须要做,而且必须尽快做的事情。因为共和国当局并没有更加明确的战争举措,甚至没有发布任何与战争有关的消息,所以关于共和国即将发动战争的传言不攻自破,自行消散了。直到8月6日,裴承毅才做完了新任国家元首必须要做的事情。

8月7日清晨,天还没亮,裴承毅就搭乘“陆航一号”离开了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