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照总参谋部制订的计划,第90战斗单位最迟将在5日天亮前占领阿克套,并且控制这座里海东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如果第九战斗单位能够顺利占领阿特劳,并且打通铁路交通线,共和国陆军就能分两路越过里海,进攻俄罗斯的内高加索地区。

虽然从战术上讲,越过里海的代价并不小,比如共和国陆军就得动用战略空运力量向阿克套与阿特劳运送上百艘登陆艇、或者动用至少1个旅的陆战队、或者集结规模相当的低空突击部队。更重要的是,即便能够在里海西岸登陆,并且成功建立登陆场,如果不能在里海北岸取得突破,打通前往内高加索地区的铁路线,地面进攻仍然会因为物资保障难以为继而变得困难重重。但是从战略上讲,只要共和国军队能够避开乌拉尔河西岸的俄军,准确的说,是绕到俄军乌拉尔方面军的后方,俄军统帅就得有所顾虑,甚至会主动从乌拉尔河西岸撤退,从而降低乌拉尔河方向上的作战难度。更重要的是,如果共和国军队能够占领内高加索地区,不但会使高加索地区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还会对外高加索地区的几个国家产生影响,让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有所动摇。事实上,只要阿塞拜疆倒向共和国,向共和国军队提供进军通道,共和国陆军就能从里海南岸绕过来,在外高加索方向上开辟第三条战线,使俄军在高加索地区的防线腹背受敌。甚至可以说,到时候,共和国不需要动用一兵一卒,完全可以让对高加索地区、以及里海资源非常感兴趣的伊朗出兵,迫使俄军调整高加索地区的防御部署,从而牵制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俄军。

由此可见,只动用了2个战斗单位,共和国陆军就在中亚战场上取胜。

用袁晨皓的话来说,控制了哈萨克斯坦之后,之前亲俄的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肯定会回心转意,至少会宣布中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打好下一场战斗。当然,这句话有点笼统,袁晨皓的意思是,不要把目光局限在哈萨克斯坦,在大好开局的情况下,应该把有利态势转化为胜利果实。说得再直接一点,就是趁俄军积极加强乌拉尔河西岸、以及内高加索地区防御的有利机会,从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北上,攻占西伯利亚地区,将右翼进攻锋线完全展开,用右钩拳打垮俄军的战略防线,对乌拉尔以东地区形成侧翼包抄的战略态势,最终迫使俄军全面退缩。

毋庸置疑,集晨皓很有野心。

事实上,这也是代价最小的进攻方式。

作为共和国在21世纪最杰出的军事统帅,裴承毅不可能不清楚袁晨皓这一建议的重大价值。可以说,如果这计右钩拳打好了,既顺利占领乌拉尔山以东地区的库尔干、秋明、车里雅宾斯克与叶卡捷琳娜堡,俄军将别无选择,只能全面退缩,在依托乌拉尔山的同时死守以奥伦堡为中心的乌拉尔河防线。如果能够左右出击,即在同一时间发起另外一场进攻,设法渡过乌拉尔河,对奥伦堡构成威胁,就能使俄军的“乌拉尔防线”形同虚设。按照裴承毅的粗略估计,一切顺利的话,只需要2个月就能将战线推进到伏尔加河东岸,最多4个月就能打到莫斯科城下,大陆战争也就持续半年。

虽然这是理想情况,而大部分时候,理想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但是就算把其他因素考虑进去,也最多只需要1年就能占领莫斯科,使大陆战争变得毫无悬念。这其中,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能否以最快的速度、即在俄罗斯完成战争动员之前越过“乌拉尔防线”。要知道,在乌拉尔山与乌拉尔河以西,出了被称为俄罗斯的母亲河的伏尔加河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天险能够挡住共和国军队的前进步伐了。更加重要的是,“乌拉尔防线”是俄罗斯精心构筑的战略防线,也是俄军重点守卫的防线,在此以西的地区,俄军的兵力密度低得可怜。

总而言之,只要能够迅速冲垮“乌拉尔防线”其他一切都好说。

问题也在这里,以共和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战争初期还没有完成动员的情况下,有多大把握打过“乌拉尔防线”?

这也是裴承毅亲自前往总参谋部,找袁晨皓商讨军事行动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大陆战争是一场闪电般的速决战,还是一场备受煎熬的持久战,就得看共和国陆军能不能赶在俄军完成动员之前翻过乌拉尔山了!

第62章 权力归位

会议讨论的话题很快就落到了两个主要问题上,一是兵力部署,二是物资调运。

毋庸置疑,这两个问题都不好解决。

前面提到过,为了麻痹对手,造成共和国把重点放在远东地区的假象,陆军在中亚地区只投入了2个战斗单位,而且只有1个主力战斗单位。虽然战争爆发前,还有几个战斗单位进驻西北地区,就连部署在南亚地区的第一战斗单位与第10战斗单位都已北上,进驻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但是为了使让俄军上当,在此之前,除了第一战斗单位还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之外,其他几个战斗单位都已远离战区,其中第十战斗单位正在开赴东北的途中。也就是说,短期之内,在不动用战略运输力量的前提条件下,只能出动第一战斗单位。更重要的是,从巴基斯坦北上,不但要翻越帕米尔高原与天山山脉,还要得到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允许,而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宣布参战(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已经保证在俄军被赶出哈萨克斯坦后向俄罗斯宣战,塔吉克斯坦则要求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宣布中立,不然不会向俄罗斯宣战),第一战斗单位也很难及时赶到战场。如此一来,要想向中亚战区增派作战部队,就得动用战略运输力量。

针对这个问题,总参谋部提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即人员空运,装备陆运。

按照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在以扫荡托博尔河(鄂毕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到乌拉尔山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地区为战役目的的情况下,即便不撤出第九战斗单位与第90战斗单位,前期也得投入4个主力战斗单位与4个战斗单位,即近20万地面部队。如果要在24小时之内完成部署,则需要征用500架大型民航飞机,并且控制住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的4座大型机场或者空军基地,在24小时之内保证1000架次的航班起降量。因为共和国民用航班的保有量超过5000架,其中运载能力超过250人、最大航程超过5000公里的大型客机就有2400多架,加上各大航空公司均与政府签署了紧急征召协议,国家也已经进入战争状态,所以征用500架民航飞机不是什么难事。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是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的机场数量有限,而且吞吐能力并不强,不然还可以征用部分货运飞机,向前线运送武器装备。

相对而言,运送兵员的问题还不大。

主要的难题就是如何运送8个战斗单位的武器装备。

之前部署在西北地区的4个战斗单位还好说,拿第十战斗单位来说,因为早就考虑到要前往中亚地区作战,所以在做战略佯动的时候,其主战装备都留在了新疆北部地区的军火库里,带走的只是一些用板材拼凑起来的假装备。如此一来,只需要将到达兰州的2万名官兵,以及在重庆集结的1万名新征官兵送往北疆,第十战斗单位就能形成战斗力,并且自行开赴战场。

关键就在新增部署的4个战斗单位上。

在这个问问题上,裴承毅最初的想法是缩小进攻规模,降低兵力投入,让另外4个战斗单位以增援的方式参战。

讨论下来,裴承毅不得不承认,他把这个问题考虑得太简单了。

按照袁晨皓的分析,即便放弃右翼进攻,地面部队从科斯塔奈出发,越过哈俄边境线之后,沿南乌拉尔山东面北上,直接攻打车里雅宾斯克,并且以攻占叶卡捷琳娜堡为最终目的,放弃东面的库尔干与秋明,仅正面进攻就需要动用4个战斗单位。因为俄军肯定会在乌拉尔河西岸发动进攻,阻止共和国军队北上,所以部署在西哈萨克斯坦州的第九战斗单位与正在为强渡里海做准备的第90战斗单位都无法参加北上进攻行动。更重要的是,直接北上等于将锋线的右翼暴露在了俄军西西伯利亚方面军的面前,而在此之前,俄军一直认为共和国军队将从哈萨克斯坦东北地区北上,首先占领鄂木斯克以东的巴尔瑙尔、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麦罗沃与新库兹涅茨克等地,解除本土西北地区受到的威胁之后,才会西进攻打乌拉尔山东部地区。所以俄军的主力一直部署在鄂木斯克。也就是说,即便不出兵攻占秋明与库尔干,也得在战线东面构筑防线,并且保留一支足够强大的预备队。因为东面最有利的防线就是通过秋明与库尔干的托博尔河,所以主动攻占秋明与库尔干,反而能够节约不少兵力,降低防御压力。

说得直接一点,新增8个战斗单位已经是最低投入了。

显然,裴承毅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事实上,也不是没有办法降低兵力投入,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要想降低兵力投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进攻方向,回到老路上来,在鄂木斯克东面与俄军主力部队打一场正面决战。这么做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从实际情况出发,至少能够达到消耗俄军有生力量,削弱俄军总体战斗力的目的,并且为随后扫荡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打下良好开端,也能降低本土西北地区受到的威胁。问题是,这么做肯定会延长战争时间,让俄军能够从容不迫的巩固“乌拉尔防线”,使接下来的进攻变得异常困难,甚至被挡在乌拉尔山与乌拉尔河东面,错失进军莫斯科的最佳时机。

可以说,从长远来看,肯定不能“走回头路”。

为此,裴承毅批准了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只是要求尽量合理使用兵力,即把无法及时部署到位的4个战斗单位安排为预备队,通过调整战术,充分发挥前线进攻部队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的讲,当时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如何把4个战斗单位的主战装备送上去。

按照袁晨皓的计划,在投入10个战斗单位、正面进攻投入8个战斗单位的情况下,至少得在后面留下3个战斗单位的预备队。因为参与正面进攻的有第十战斗单位,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第100战斗单位,众所周知,第十战斗单位是共和国陆军王牌中的王牌,是现任中东战区司令李东石亲手带出来的部队,其前身更是闻名遐迩的第153空降旅,在之前的所有战争中,这支部队都有着惊人表现,而且都发挥出了超越平常的战斗力,所以只要能够合理安排战术,给予前线作战部队更大的自由度,就算少1个战斗单位,也不会对正面进攻造成太大影响。

可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将物资送上前线。

众所周知,在21世纪的几场战争中,共和国陆军的物资消耗速度节节攀升,随着新一代电磁炮全面装备,物资消耗速度肯定又增加了不少。在以往的战争中,因为大部分时候是在沿海地区作战,即便在内陆,也能够依靠铁路线与公路线,使物资供应得到保证。即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中东战争的北方战线上,战场距离最近的港口近千公里,而且没有贯通的铁路线,公路交通也不发达,共和国陆军也能依靠规模庞大的盟军来确保物资供应。当时在后方负责运输物资的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军队的数量是在前线作战的共和国陆军总兵力的10倍!显然,中亚地区的基础条件恶劣得多,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地广人稀,就算有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也有几条铁路线,但是比起广阔的范围,铁路线与公路线的密度都低得惊人,而且各地车站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更重要的是,哈萨克斯坦人口不到3000万,且大多集中在南部地区,可以调动与征用的人力资源也就非常有限。

按照总参谋部估计,如果完全依靠铁路与公路,以中亚地区的情况,为了保障25万地面部队,至少需要动用100万后勤保障人员,而哈萨克斯坦最多只能提供50万人员,且其中最多只有10万军人,另外40万为非军事人员。也就是说,共和国得紧急动员50万后勤保障人员。虽然以共和国的人口基数,动员50万人员不存在任何问题,可是战争动员刚刚开始,而且首先动员的是战斗人员,非战斗人员的动员工作最快也只能在1月中旬开始,并且在2月底收到成效,加上调动与分配,要到3月中旬才有可能向哈萨克斯坦部署后勤保障人员。

事实上,这也是共和国军队在东北地区的佯动能够收到效果的主要原因。

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针对这个问题,袁晨皓只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调动全军的战略与战术空运力量,并且在进入俄罗斯境内之后,除了确保前线进攻部队之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