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3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舰要么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击沉,要么在英国当局投降之前前往美国,欧洲各国得到的只是一些中小型舰艇与非战斗舰艇,但是就在这些非战斗舰艇中,有十多艘航速高达70节、专门用来在大西洋上运送贵重军事物资的综合补给舰。

毫无疑问,这些快速舰艇均能用来运载作战部队,一艘运载能力达到5万吨的快速综合补给舰至少能够运载一个步兵旅。更重要的是,这些快速舰艇能以70节的航行速度,在50个小时内横渡北大西洋,将欧洲军团的地面部队送上北美洲大陆。共和国海军可以用战斗机去威胁与阻拦欧洲军团的运输机群,在面对欧洲军团的快速舰艇时,除了撞击之外,就只能使用炮弹与导弹了!真要发展到这一步,别说开火,就算是用战舰撞上去,也意味着与欧洲决裂。

共和国当局不想让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共和国海军也知道不能让事态发展到这一步。

作为应对对策,共和国海军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像欧洲军团扩大防空巡逻区一样,扩大反潜巡逻区,以此来限制欧洲军团的海上活动。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海军做得非常绝,直接宣布整个北大西洋都是反潜巡逻区。要知道,按照集约集团的规定,为了确保运输船队的安全,共和国海军有理由向所有在反潜巡逻区、也就是敌国潜艇频繁出没的海域向其他国家的舰船下达命令,而其他国家的舰船都得无条件的服从共和国海军的命令,不然将视为抗命,共和国海军有权扣押舰船、并且有权在遭到抵抗的情况下,使用致命武力维持秩序。

事实上,这等于给了共和国海军生杀大权,或者说承认了共和国的海上霸权。

当然,最初的时候,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确保海上航行的安全,毕竟在大战期间,美国潜艇非常猖獗,集约集团损失的物资装备中,大约四成是美国潜艇的杰作,而且这对集约集团的作战行动造成了严重影响。毫无疑问,欧洲也是受害国,比如在俄罗斯战败之后,共和国就一度以海上航行不安全为由,拒绝兑现欧洲参战前许下的诺言,即没有把欧洲各国需要的武器装备送过去。等到“海上安全”得到解决,共和国决定兑现承诺的时候,欧洲各国已经不需要共和国的武器装备了。

问题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共和国海军的意图肯定是阻止欧洲国家以海运的方式将部队送往北美洲大陆。

当然,这还不能完全堵死欧洲军团的渡海途径。

要知道,大战爆发前,法国拥有世界上排名第四的海军(前三位分别是美国、共和国与英国),意大利海军则排名第六(次于俄罗斯),德国海军也在前十,加上荷兰、波兰、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都拥有规模不算太差的海军,加上悠久的海洋传统,所以欧洲的海军不算太差。到2063年,算上收编的英国皇家海军,欧洲军团拥有4支舰队。

虽然其中只有一支主力舰队,另外3支航空舰队的规模也不是很大,战斗力更是远远比不上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舰队,但是舰队与船队并不一样,至少在反潜巡逻区内,任何国家的战舰都不需要听从共和国海军的指挥,有自由通航权。也就是说,在无法出动船队的情况下,欧洲军团可以用战舰将地面部队送上北美洲大陆。

针对这个问题,共和国海军的选择是邀请欧洲军团进行联合反潜演练。

为了配合海军的行动,共和国当局还在这个时候照会德国与荷兰政府,表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转让两国之前提出的海军技术,帮助两国完善海军,并且让两国获得仅次于共和国的现代化造舰技术。因为共和国当局没有向法国与意大利发出照会,所以很多欧洲人都认为这是共和国当局在故意分裂欧州。要知道,除了英国之外,法国是欧洲的传统海上强国,意大利的海军实力也不弱、且一直梦想着称霸地中海。虽然德国也有过辉煌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不但是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还拥有全球仅次于英国的海军,但是在此之后,即便在德国的装甲部队横扫欧洲大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德国更加不可能拥有一支像样的海军。可以说,如果没有来自红色帝国的威胁,德国甚至不可能拥有正规海军。问题是,德国也从来没有放弃成为海上强国的梦想。共和国在这个时候以向德国与荷兰(虽然荷兰拥有辉煌的海上历史,曾经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但是荷兰地薄人少,根本没有成为海上强国的资本,只是拿来应景的)提供先进的造舰技术,以及主要用在海军建设上的军事技术,明显就是在欧洲内部制造矛盾。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当局没有玩弄玄虚,确实给德国与荷兰提供了先进技术。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欧洲国家出兵北美洲大陆的作战行动一直停留在计划阶段,虽然在此之后做过尝试,但是随着战争走向尾声,美国再也耗不下去的情况下,欧洲军团登上北美洲大陆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美国确实拖不起,在最后一点希望破灭后,无条件投降成为美国当局的唯一选择。

第134章 无条件投降

9月29日,共和国陆战队进军费城的作战行动进入倒计,在百万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美国当局终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且命令所有军队停止一切作战行动,前线部队就近向共和国军队缴械投降,后方的军队则原地待命,等待接受共和国军队整编。

这一天,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纪念日!

事实上,压垮美国的不仅仅有一百多万磨刀赫赫的陆战队,还有在此之前攻入五大湖区、占领了布法罗,并且在9月28日夜间越过边境线,攻入加拿大境内,在29日清晨进入渥太华市区的共和国陆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陆军的作战行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虽然共和国陆战队的战斗力有目共睹,不会有任何人怀疑扫荡了占地球表面积将近一半的太平洋的军团,更不会有人怀疑率先登上美国本土的军团,但是共和国陆战队的弊端也在大陆战场上暴露了出来。要知道,在登上美国本土之前,共和国陆战队一直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岛屿上作战,几乎没有参加过大陆上的战斗。不可否认,陆战队的战斗意志不亚于陆军,甚至超过了陆军,但是在作战行动中,陆战队更加依赖于海上支援,特别是直接炮火支援,缺乏独立作战能力,更加缺乏攻坚能力。不说进攻纽约的行动,就拿攻打波士顿的作战行动来说,如果没有来自海军舰队与活力支援舰队的直接支持,陆战队肯定要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甚至无法完成任务。当然,也不能因此责怪陆战队,毕竟陆战队本来就是一支在滨海地区作战的部队,没有必要深入内陆,在陆地上作战的是陆军。从方便两栖登陆来说,陆战队也没有理由像陆军那样,为了增强独立作战能力而配备大批后勤保障力量,为了提高攻坚能力而装备大量重型装备。要知道,在大战期间服役的很多重型装备,特别是地面主战装备几乎都无法用陆战队的垂直起降运输机运送,至少无法直接运送,必须拆解运送,到前线再花时间组装。对陆军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陆的战场上的空中突击都有地面部队作为支撑,无法直接空运,可以走公路,或者等到突击部队稳住阵脚后再空运。对陆战队来说,这就是个严重问题了,因为在滩头阵地上,绝对没有时间、甚至没有空间让陆战队的官兵去拼装武器装备!

不管怎么说,陆战队与陆军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无可厚非,不然陆战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换个角度看,在内陆战场上,陆战队的表现不比陆军好,那么在滨海战场上,陆军的表现也不见得比陆战队好。

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当局将美国本土战场分成两个部分,让陆战队负责滨海战场、陆军负责内陆战场的主要原因。

问题是,对美国当局来说,这无疑是一线希望。

说得直接一点,在共和国陆军参战之前,美国当局还希望依靠阿拉帕契亚山脉挡住共和国陆战队的步伐,在稳守中部与中东部地区、特别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的情况下,与共和国进行停战谈判,争取获得最好的停战条件。

随着共和国陆军参战,美国当局的这一指望迅速化为泡影。

必须承认,共和国陆军的表现非常不错。

要知道,在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是由共和国总参谋长、兼陆军参谋长袁晨皓大将(大战爆发后,共和国当局就破除陈规,恢复了在和平时期不设立的大将与元帅军衔,并且对如何授予这两种军衔做了明确规定,即大将主要授予那些为战争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军人,而元帅只具有象征意义,与军职并无关系。在大战期间,袁晨皓与华剑锋、海军航空兵的梁国翔、天军的梅乐驰与戴相龙、陆战队的周博义等十人成为了第一批被正式授予大将军衔的将军,其中又以袁晨皓与华剑锋居首)亲自指挥。

毫无疑问,袁晨皓的能力是不需要怀疑的。

当时,几乎很多人都认为,共和国陆军在波士顿上岸之后,会将底特率作为首个进军目标,并且沿着陆战队打通的南下通道,先去纽约,再向西前进,沿哈里斯堡、贝德福德、匹兹堡、克利夫兰、托莱多的路线进军底特率。如果能够设法向五大湖地区运送一批舰艇,哪怕是气垫船,共和国陆军甚至有可能在到达克利夫兰之后,直接渡过伊利湖,在底特率附近上岸。

要知道,底特率是美国五大湖地区的工业中心。

毫无疑问,这个诱惑太巨大了,别的不说,美国历史上那些知名的企业,比如通用、福特与克莱斯勒这三家汽车公司的总部都在底特率,所以这座城市又被称为美国工业化的心脏,而以该城为基地的NBA球队就叫活塞队。总而言之,虽然底特率不是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不及芝加哥),但是其重要性绝对超过了五大湖沿岸地区的其他城市,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区中心城市。

更重要的是,底特率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占领这座城市后,共和国陆军可以北上进军加拿大,沿着休伦湖与伊利湖、及安大略湖之间的地峡进军多伦多,再沿着圣劳伦斯河北岸向渥太华挺进。因为这在条路线是美加两国之间最发达的公路干线与铁路干线,沿途还有不少的城镇可以作为补给中心,所以进军难度并不大,甚至比共和国陆军在俄罗斯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还要轻松得多。不北上的话,还可以向西进军,攻占位于密歇根湖西岸的芝加哥,占领这座人口数量在美国排第三的特大城市(仅次于纽约与洛杉矶),将美国最大的矿产区收入囊中,为进军密西西比河流域打下基础。当然,在这个时候,共和国陆军不见得需要深入美国腹地,所以也可以从底特率南下,攻占印第安纳波利斯、纳什维尔等美国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完成既定的进攻任务。即便再退一步,不需要占领如此广大的地区,也可以以底特率为根据地,充分利用五大湖地区便利的水上交通,向东进军,以更低的代价扫荡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总而言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陆军没有理由不向底特率进军。

问题是,共和国陆军确实没有向底特率进军,而是把目标锁定在了布法罗。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袁晨皓决定首先攻打布法罗,原因只有一个,即共和国陆军在美国腹地的作战行动得不到足够的保障。说得直接一些,就是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的后勤补给没有任何保证可言。要知道,将物资从波士顿运送到位于伊利湖东岸的布法罗,要比运送到位于西边的底特率短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后勤保障难度降低了一半。毫无疑问,这与共和国海军、以及陆战队有很大的关系,在没有得到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就算陆军打算在美国战场上大展拳脚,也没有施展空间。

如此一来,袁晨皓就得小心翼翼的利用有限的作战力量。

当然,攻打布法罗很有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对加拿大迟迟不肯投降已经失去了耐心,希望加拿大能在美国之前投降。如此一来,除了能够从容不迫的控制加拿大、不给欧洲插手机会之外,还能向美国当局施加压力。因为美国当局很有可能在失去最后一个盟国之后全面崩溃,所以后一个目的更加明显。

事实上,从陆军的作战行动来看,也主要是为了攻占渥太华。

不管怎么说,随着共和国陆军的装甲部队从尼亚加拉越过边境,攻入加拿大境内,并且如入无人之境般的横扫加拿大人口最集中的多伦多地区,在加拿大皇家陆军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