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5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没有进行大规模军事调动与军事部署。”

“如果中国提前进行军事调动,这就不是一场由印度引发的战争了。”

杜奇威的眉头跳了几下,没有与汤马驷争论。

“很明显,中国故伎重演,想按照对付日本的模式对付印度。”汤马驷冷哼一声,似乎对杜奇威不屑一顾。“中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制造开战的理由,通过立法为元首授权,制造边境冲突,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了理由,中国就会进行军事调动,部署作战力量。以中国的军事实力,二十四小时之内、甚至十二小时之内就能完成战争准备。当然,只是一场规模与目的均有限的局部战争,而不是全面战争。在这方面杜奇威将军比我更有发言权,也能解释得更加清楚。”

韦斯特伍德笑着摇了摇头,朝杜奇威看了过去。

布鲁德林暗自叹了口气,汤马驷与杜奇威算是铆上了。一般情况下,国防部长与CIA局长应该是“合作伏伴”,不是针锋相对的对手,因为在对外战争上五角大楼与兰利中心有着共同利益。杜奇威与汤马驷水火不容,多半与杜奇威独特的国防观念有关。与前面几任国防部长相比,杜奇威更加理智,也更懂军事。

“确实如此,只要中国的战争目的有限,十二小时之内就能完成战争准备。”杜奇威对事不对人,没有与汤马驷计较。“如果中国的目的是收复藏南地区,战争开始后,将首先摧毁战区附近的印度空中力量与战区内的防空力量,为大规模轰炸打下基础。如果印度奋起抵抗、中国很有可能扩大轰炸范围,但是不会盲目扩大轰炸规模,将集中力量打垮印度空军与防空部队,为藏南地区的地面战斗提供支持。随后,中国会出动地面部队,很有可能是空降部队与空中突击部队。只要战争规模有限,中国投入的兵力就非常有限。按照我的估计,中国只需要一个空降军的三个旅就能收复藏南地区。军事占领成为既成事实之后,中国会迅速停止军事行动,通过谈判让印度承认既成事实。”

韦斯特伍德点了点头,说道:“确实有这种可能。”

“也许,中国最担心的不是印度,而是巴基斯坦。”

布鲁德林这么一说,其他人都朝他看了过去。

“在新德里访问期间,我就明确感觉到,鲁拉贾帕尼最担心的是巴基斯坦。”布鲁德林苦笑了一下,说道,“当时我还认为鲁拉贾帕尼担心巴基斯坦抛开中国单独发动战争,现在看来,我的猜测完全错了。真正的原因是,在中国发起收复藏南地区的战争之后,巴基斯坦很有可能趁火打劫,出兵攻打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果真如此的话,需要担心的不止印度,还有中国。”

“你是说,这会打乱中国的战争计划?”

布鲁德林点了点头,说道:“按照杜奇威将军与汤马驷局长的分析,中国没有做好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即便主动挑起战争,目的也非常有限。王元庆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只是为了推动政治改革。站在王元庆的角度,此时发动一场却模有限、志在必得的战争不但有很多好处,还意义非凡。首先能够通过战争确定新的立法体制的权威,毕竟这是一场经过法律授权的对外军事行动。其次树立更高的威信,让更多的人支持政治改革。最后就是借战争整肃军队,在战争期间内完成政治改革的重要步骤。其中任何一个理由,都足以让王元庆铤而走险。显然,王元庆要想达到目的,必须控制住战争规模,还要毫无悬念的获得胜利。如果巴基斯坦在此时进来搅局,不但会使战争规模扩大,还有可能使中国下不了台。换句话说,鲁拉贾帕尼可以承认中国占领藏南地区的既成事实,却无法接受巴基斯坦占领印控克什米尔的军事行动。为了保住政权,鲁拉贾帕尼必须在某个方向上拼命还击。毫丹疑问,鲁拉贾帕尼只能选择西部战场,将巴基斯坦作为主要报复对象。巴基斯坦无法全身而退,中国也就不能全身而退。到时候,王元庆该何去何从?”

听布鲁德林分析完,杜奇威与汤马驷都心悦诚服。

作为韦斯特伍德的头号幕僚,布鲁德林的位置非常尴尬。如果表现的太出色,必然淡化总统作为最高抉择者的形象。如果表现得太糟糕,又会使国务卿成为摆设。几年下来,布鲁德林拿捏得非常准确,该沉默的时候沉默、该发表意见的时候发表意见、该替总统做出决策的时候替总统,做出决策,也难怪韦斯特伍德当初“三顾茅庐”,不惜降低身份、放下颜面也要把布鲁德林拉入内阁。

“既然如此,这就是一场持续时间非常短暂的地区冲突。”

汤马驷说完后,韦斯特伍德没有急着表态,而是朝杜奇威看了过去。

杜奇威点了点头,说道:“中国必须速战速决,我们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即便想进行军事干预,恐怕也来不及调整兵力。冲突时间最多一周,除非中国打算帮助巴基斯坦占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不然中国不会扩大打击范围。一周之内,我们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甚至不足以帮助印度制订作战计划。”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来不及采取行动了?”

杜奇威没有否认,因为他也不希望美国卷入中国与印度的军事冲突。

韦斯特伍德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朝布鲁德林看了过去。

“如果中国的战争目的有限,我们最好持观望态度。”布鲁德林停顿了一下,说道,“印度肯定会输掉战争,但是不会输得太惨。让印度吃点苦头,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至少能够让印度下定与中国对抗的决心。”

“没有藏南问题的影响,印度会与中国对抗吗?,」

“没有藏南问题,还有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核问题。简单的说,只要印度不打算放弃成为世界大国的野心,中国就不会善罢甘休。鲁拉贾帕尼非常清楚这一点,与我会晤的时候还明确提了出来,不然不会与我们签署意向协议。”

杜奇威叹了口气,表示明白布鲁德林的意思。

“既然只能持观望态度,就要做好基础工作,至少让印度相信我们不会抛弃印度。”韦斯特伍德对杜奇威说道,“国防部要尽快做好调整,即便只是做做样子,也要做到位,做出点名堂来。”

“没问题,我马上回去部署。”

韦斯特伍德点了点头,让布鲁德林送杜奇威离开书房。

支走杜奇威,因为接下来的话题不需要国防部长参与。

第31章 南亚桥头堡

美国总统在与官员墓僚商讨对策,王元庆则忙进行军事部署。

在总参谋部呆了两个小时,王元庆把军事行动部署任务交给了项铤辉,带着焦魃山返回元首府。项铤辉没有“独揽大权”,按照他的一贯做法,将部署战术行动的工作交给了裴承毅。虽然裴承毅知道只是做做样子,元首没有打算发动战争,随时可能叫停,但是他仍然按照作战规定走了一遍程序。现在不会爆发战争,可是谁也无法保证几个月之后,或者几年之后不会爆发战争。

按照总参谋部早已拟定的作战计划,作战命令陆续下达到各作战部队。

在裴承毅看来,这更像是一次多兵种协同军事演习。

别的不敢保证,要在总参谋部找出几十套针对印度的战争计划绝对不是难事。第四次印巴战争后,纪佑国向时任总参谋长的彭茂邦上将下达了一道特殊命令,要求总参谋部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与战争目的,制定针对印度的战争计划。从此之后,每半年,总参谋部就会制订至少三套战争计划,一套是有限目的、也是在以收复藏南地区为目的的战争计划,一套是针对印度的全面战争计划,一套是针对整个南亚地区的大规模战争计划。

成为作战处处长之前,裴承毅就参与了数份战争计划的制订工作。

当上作战处处长之后,制订战争计划更成了裴承毅的分内工作。

战争时期,作战处处长的主要使命是协助总参谋长完成战略部署与战役指挥工作。和平时期,作战处处长的主要工作是按照总参谋长的要求领导作战处参谋制订针对各种假想敌的战争计划。

共和国历任领导人有没有向印度开战的想法,裴承毅这样的军人最清楚。

早在纪佑国执政时期,共和国就在积极准备收复藏南地区的战争行动。第四次印巴战争期间,纪佑国力排众议、否决了由彭茂邦提出的出兵藏南地区的作战行动,不是纪佑国不想收复藏南地区,而是时机还未成熟。赵润东上台后,也多次计划出兵藏南地区,可是受东南亚战争、日本核危机、独岛战争与半岛战争影响,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一直没有将想法变成实际行动。王元庆上台后,除了关心日本问题之外,最关心的就是藏南问题。日本战争结束后,王元庆多次询问针对藏南地区的军事计划,最终因为如火如荼的政治改革而不得不暂时放下出兵藏南地区的想法。

由此可见,20多年来,3位共和国元首都非常重视藏南地区。

能够让元首如此重视,肯定与主权之外的问题有很大关系。被印度霸占的藏南地区有6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海南岛。虽然是一块不小的土地,但是该地区人口稀少、资源稀缺、经济落后,除了关系到国家主权威严之外,实际经济价值并不大。20世纪60年代初的边境冲突之后,共和国数十年没在藏南地区问题上与印度发生直接冲突,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共和国的基本战略有很大关系。纪佑国上台后,在藏南地区问题上大做文章,也与共和国的基本战略有很大关系。

论经济价值,藏南地区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

用部分国内学者的话来说,收复藏南地区之后,共和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解决上百万原住民遗留问题,得到的仅仅是一块“旅游胜地”。

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用经济衡量某块国土的价值,恐怕共和国的版图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了。

藏南地区的重要性不在其经济价值,而在其地缘价值!

首先从共和国对整个南亚地区的影响来看。

虽然共和国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南亚国家接壤,但是受喜马拉雅山与帕米尔高原阻隔,共和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并不密切。别的不说,直到2025年,喀什…伊斯兰堡铁路全线贯通(2015年底动工,从咯什出发,经共和国境内的疏附、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达坂与巴基斯坦境内的罕萨、吉尔吉特、吉比斯、本德瑟津、杰尔果德、曼塞赫拉、阿伯塔巴德、穆里到达伊斯兰堡,全线里程2740公里,跨越5座海拔5000米以上与1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口,是世界上修建难度最大的高原铁路)之前,共和国与巴基斯坦的陆上通道仅有一条公路。

地理阻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共和国在紧邻的南亚地区的作为。

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前,除了巴基斯坦,其余南亚国家全都倒向印度。尼泊尔的情况最能说明问题。尼共(毛主义)上台后,一改以往“亲印路线”,大力推行“亲华政策”,结果没执政几年就被获得印度支持的反对派推翻,导致中尼关系倒退数十年。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尼泊尔仍然在“南北抉择”中犹豫不决。关键原因就是横垣在中尼之间的喜马拉雅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而面向印度的则是平坦的恒河流域。尼泊尔走“亲华路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

对共和国来说,要想钳制印度,必须获得一块“山南之地”。

藏南地区就是这么一块土地。

印度抓住藏南地区不放,甚至不惜与共和国决一死战,也正是因为藏南地区在喜马拉雅山以南,如果归还给共和国,损失的不是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整个南亚地区的战略优势!

由此可见,纪佑国的目光之长远,连几十年后的事情都考虑到了。

中华民族复兴、共和国崛起,肯定要逐步扫荡周边地区,建立一个能够长久维护共和国安全与稳定的周边环境。不管是东面的日本与朝鲜半岛、南面的南海与东南亚,还是西南方向上的南亚,共和国必须有所作为。前两个方向,共和国可以依靠海军与空军,而在南亚问题上,共和国必须依靠陆军。如此一来,共和国必须获得进入南亚地区的“桥头堡”,也就是藏南地区。

纪佑国有这样的认识,王元庆更有这样的认识。

如果说纪佑国时期的共和国还处于展翅待飞的阶段,那么王元庆时期的共和国已经搏击长空。顺利完成南下与东进行动之后,共和国的下一个前进方向就是南亚。只有收复藏南地区,才能使共和国在南亚的战略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实际上,早在王元庆成为元首之前,相关行动就已展开。

半岛战争后,趁第二次军事改革的机会,王元庆以国家副元首的身份让项铤辉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