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6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本战多之后,由共和国、美国与俄罗斯牵头,全球各主要航天大国与军事大国签署了一份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即《外层空间国际公约》。该条约中明确规定,任何国家都不得主动攻击第三方与中立国的太空目标。之所以说该协议没有法律约束力,是因为没有明确“第三方”的含义。比如在印度战争中,美国将军事卫星搜集到的情报提供给印度,算不算战争的第三方?

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太空军事化”再次提高了现代战争的门槛。

战争的技术起点与成本起点被急剧提高,只有实力强大、科技先进的大国才有能力占领战争的制高点,别说三流国家,如同英国、法国、德国等二流强国,都没有足够的国力支撑庞大的太空军事力量,无法占领战争的制高点,从而失去与一流大国展开军事竞争与全球对抗的实力。

这一结果,对全球局势的演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对那些希望成为一流大国的二流国家来说,出路无非三条,一是尽快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跟上一流大国的步伐;能够走这条路的国家都得有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与充足的劳动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俄罗斯,其次是巴西与印度。二是与某个一流大国结成政治军事联盟,依靠一流大国的庇护。走上这条路的典型代表就是英国与巴基斯坦。三是几个二流强国结成政治军事联盟,使联盟的总体实力达到一流大国的水平,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法德意主导的欧盟。

由此可见,日本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谁都知道,下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不但会再次改变世界格局,还将使“地区化”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发展方向。

作为军人,裴承毅考虑的不是未来发展,而是如何打赢这场战争。

虽然印度的太空军事力量并不雄厚,短短15年,也不可能让印度从一个刚刚战败的三流国家发展成一流大国。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给予印度的援助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印度完成了军事力量现代化建设,但是在涉及到战争制高点的太空军事力量方面,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西方国家,都不可能真心诚意的帮助印度。从国家的综合实力上讲,印度也没有能力发展太空军事力量。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印度也不可能在陆海空都没有保证的情况下优先发展太空军事力量。

需要攻击的目标并不多,对共和国天兵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实战练兵机会。

在很大的程度上,甚至可以看成是对“第四阶段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建设工程”的初期检验。

为了这场战争,天兵在6月份集中发射了20多颗军事卫星,组建了一套针对印度的小型外层空间防御系统。也就是说,这20多颗军事卫星中,至少有1颗动能武器拦截卫星与1颗能量武器拦截卫星。

让这些用来组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骨干”力量在对付弹道导弹之前对付敌人的军事卫星,也算得上是物有所值吧。

对裴承毅来说,他要做的,仍然是等待。

第50章 试验战争

拦截大空目标的最大问题不是“拦截”,而是“拦截”之前的“基础工作”。

警戒、发现、跟踪与锁定,是整个拦截过程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实施难度最大的4个阶段。相对而言,最后的“拦截”,也就是常说的摧毁,反而是整个拦截过程中最容易实现的阶段。

拦截卫星与拦截导弹的最大区别就是“警戒”段。

弹道导弹在助推段、也就是主动段的时候,火箭发动机处于工作状态,释放出的红外辐射与紫外辐射非常明显,很容易被远红外探测设备与紫外探测设备发现与识别。卫星在太空中运行,基本依靠惯性,不需要额外动力(只在变轨与调整轨道的时候使用小型变轨火箭发动机),也就很难被光电设备发现;如此一来,针对卫星的警戒系统只能依靠雷达,而且是高精度雷达。

20世纪与21世纪初期,探测太空目标的雷达都部署在地面上。

随着技术进步,以及航天发射成本降低,以共和国与美国为首的大国率先开始在太空部署所谓的“导弹警戒雷达卫星”。

谁都知道,如果只是针对弹道导弹,根本不需要使用雷达的卫星。

有了警戒系统之后,还得有发现与甄别系统。

简单的说,警戒系统,只负责广域搜索,主要任务就是确定目标的大致方位;发现与甄别系统的主要任务则是精确判断目标的方位,并且确定目标的性质。因为在针对卫星的拦截系统中,警戒系统的工作负担并不重,所以共和国与美国都将警戒系统,与发现系统揉合在一起。只是在针对弹道导弹的拦截系统中,警戒系统需要长期工作,而发现与甄别系统则在收到警报之后开始工作,所以得分开部署,以降低日常使用成本。

相对而言,甄别的难度更大。

因为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越来越多,在轨工作的卫星与报废的卫星越来越多,所以如何确定卫星的性质,成为了重中之重。按照国际航空航天组织公布的数据,2034年底在轨人造航天器的总数超过了18000具,其中处于工作状态的航天器在12000具左右,另外还有大约14万个大小在0。05立方米以上的太空垃圾,以及大约120万个体积在0。01到0。05立方米之间的太空垃圾。虽然该报告的主要意图是提醒各航天大国,地球外层空间已经“星满为患”,急剧增加的太空垃圾对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成了严重威胁,但是该报告也反映出了拦截卫星的巨大难度。简单的说,要从近140万个目标中找出真目标,确定其性质,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等到战争爆发之后再来寻找敌人的卫星,显然不大现实。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和平时期掌握敌人卫星的轨道情况。

事实上,共和国、美国、俄罗斯、法国等拥有拦截卫星能力的国家都在这么做。

共和国天兵有一支被称为“星图”的专业部队,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和平时期监视敌对国的所有卫星。因为大部分军事卫星拥有机动变轨能力,在战争爆发前或者战争期间,敌对国很有可能让军事卫星进行变轨机动,所以要想时刻掌握敌对国军事卫星的轨道情况,必须做到“实时监控”也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设立观察点。最理想的办法是按照地基探测雷达的搜索范围,在世界各地部署探测系统(按照共和国天兵的标准,至少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部署24套地基探测系统),受政治、外交、军事等影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地基探测系统,所以共和国花费巨额资金,为天兵建造了24艘“远洋太空测绘船”,并且投入巨额资金研制太空探测系统。

巨额投入的回报也非常巨大。

只在日本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就建立起了完善的卫星跟踪系统。“星图”部队不但能够实时掌握敌对国在轨卫星的运行情况,还建立起了“星座图系统”。依靠该系统记录的在轨卫星工作情况,可以非常方便的查找任何一颗卫星的实时位置,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根据“星座图系统”与最新掌握的情况,迅速判断目标性质。

确定了目标性质之后,就得进行跟踪。

与攻击地面、海面、空中目标不同,即便是近地轨道,距离地面也有数百公里,远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距离地面更有数千公里、乃至数万公里。任何反卫星系统都不可能覆盖整个外层空间,从发现目标,到最终摧毁目标,之间存在数十秒到数百秒的间隔。因为卫星以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飞行,哪怕是数秒的间隔,都意味着目标飞出了几十公里。与这段距离相比,卫星本身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如此一来,在攻击之前,必须持续跟踪目标。

日本战争之前,跟踪卫星还不是件麻烦事,主要是卫星的轨道比较固定,即便是具有变轨能力的军事卫星,其变轨次数也非常有限,只有在必须的时候才会改变轨道,一般情况下均在固定轨道上飞行。

日本战争之后,各国更加重视卫星的变轨能力,因为在防御手段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卫星的变轨能力是提高卫星生存能力的唯一手段。共和国与美国着手建立针对所有国家的在轨卫星的探测系统之后,经常改变卫星飞行轨道,特别是在敌对国探测系统的监视范围之外改变卫星飞行轨道,成为了提高卫星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此一来,跟踪卫星就变得比较麻烦了。

相对而言,结合警戒、发现与甄别系统,跟踪卫星的难度仍然不是很大。

跟踪完成之后,就是攻击之前的锁定阶段。

与跟踪阶段相比,锁定阶段对探测精度的要求更高。在探测精度足以满足“精确打击”的要求之前,各国采取的手段都非常“野蛮”,比如使用携带核弹头的反卫星导弹或者反卫星卫星,在目标附近引爆核弹头,摧毁方圆数百公里、乃至上百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卫星,从而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在卫星数量越来越多,外层空间越来越拥挤的情况下,如此“野蛮”的手段肯定不适用了。更重要的是,各大国在日本战争后,先后将军事卫星系统列入了“战略设施”范畴,哪怕是误伤,也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无法使用“野蛮”手段,只能提高打击精度。

要想提高打击精度,点得提高锁定阶段的探测精度。

反卫星的主要武器无非三种,即破片式武器、动能武器与能量武器。破片式武器在爆炸后会形成大量太空垃圾,威胁到己方卫星,已经被各大国淘汰。包括共和国在内,均将重点转向了动能武器与能量武器。相对而言,能量武器更加“干净”,在摧毁卫星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多少太空垃圾,也更“受欢迎”。

不管是动能武器,还是能量武器,都对打击精度有非常高的要求。

以动能武器为例,即便采用了由记忆合金制造的动能弹头,在攻击目标前,将弹头的径向面积提高数百倍,其实际覆盖范围也就数百平方米。在浩瀚的外层空间,这点面积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拦截器的径向截面为圆形,攻击精度必须控制在10米以内。显然,对于拦截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之外的卫星,10米的导航精度肯定是个天大的难题。

实际上,反卫星武器系统中,成本最高的就是锁定阶段的探测与定位系统。

按照共和国天兵投资开发的动能武器拦截系统计算,锁定阶段的探测与定位系统占到了整套系统成本的40%左右,加上导航系统,仅这些电子设备的就占到了总造价的80%左右。也正是如此,动能武器拦截系统上的发展潜力远不如能量武器拦截系统,因为能量武器拦截系统并不需要导航设备。

当然,这并不表示能量武器拦截系统对锁定精度的要求不高。

实际上,能量武器拦截系统对锁定精度的要求比动能武器拦截系统的高得多。

受运载平台、也就是拦截卫星的质量限制,天基能量武器拦截系统的输出能量肯定不如地基与空基拦截系统。为了用有限的输出能量摧毁目标,天基能量武器拦截系统采用了很多独特设计,比如共和国开发的拦截卫星就配备了一具直径超过150米的反射镜(由记忆合金制造骨架,镀膜复合材料制造镜面),由2颗“姊妹卫星”组成攻击星座,对激光束进行二次聚焦,提高激光束照射目标时的能量密度;美国凭借其发达的镜片生产技术,在天基能量武器拦截卫星上采用了“三反聚焦技术”,达到同样的目的。不管采用什么技术,最终的目的都是提高能量武器照射目标时的能量密度。

这里涉及到了能量散射问题。

虽然激光是人类迄今能够找到的指向性最好的光源,但是激光不是绝平行光线,只是其指向性超过了其他光源。不同波长的激光,散射率(光斑半径与照射距离之比)在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也就是说,在射程为100公里的时候,点状光源发出的激光束产生的光斑半径在10米到100米之间。因为可以将激光束的光能看成是平均分布的,所以能量的衰减速度与射程的平方成正比。

用能量武器拦截卫星,射程均在数百公里以上。

如此一来,即便是指向性最好的激光武器,在射程为100公里,而目标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的情况下,激光能量的利用率也只有3。2%左右。如果射程提高到1000公里,能量的利用率则只有0。03%。

即便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高能量武器的指向性,比如在采用反射镜之后,共和国的天基激光拦截器的指向性至少能够提高2个数量级,在射程为1000公里的情况下,能量利用率也只有3。2%。也就是说,能量武器拦截系统的锁定精度仍然得控制在10米之内。如果射程继续提高,则得进一步提高锁定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