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7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分析没有错,但是对接下来的战斗来说,占领金奈至关重要。

11月13日,21军到达翁戈尔,并且继续向南推进。

这下,再也没有人怀疑共和国陆军攻占金奈的能力了。2个军的兵力,足以打垮守卫金奈的30万印军。

当天,最引人瞩目的战斗不在金奈,而是在印度半岛另外一边的卡利卡特。

强攻卡利卡特是77军南下以来,除门格洛尔之外打的第二场攻坚战,准确的说,是第一场攻坚战,因为门格洛尔的印军没有进行顽强抵抗。

因为舰队就在附近,所以攻打卡利卡特的时候,77军得到了舰队的全力支援。

别的不说,舰队提供的炮火支援就足以决定进攻卡利卡特的战斗了。为了加快突击速度,77军南下的时候没有带上炮兵旅,只带上了各个战斗旅的炮兵营。之前一直避免攻坚作战,主要就是没有炮兵支援。攻打门格洛尔的时候,舰队提供的炮火支援直接打垮了守军的斗志,面对卡利卡特的印军,77军仍然得依靠舰队的炮火支援。

战斗从上午打到傍晚,第771装甲突击旅率先进入市区。

在无力抵抗进攻部队,增援力量又迟迟无法到达的情况下,卡利卡特的守军开始有组织的投降。

打到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77军将继续南下,攻打特里凡得琅。

事实上,14日凌晨,77军的第772装甲突击旅就转向东进。

也就是说,77军没有南下攻打特里凡得琅,而是执行了包围班加罗尔的任务。

裴承毅打算在海得巴拉战斗结束之后立即攻打班加罗尔?

就在外界震惊不已的时候,另外一条消息让全世界都见证了共和国的军事实力。

14日8点30分,由两栖突击舰队运载的第31陆战旅在特里凡得琅西北的本隆附近登陆,在舰队提供的火力支援下,登陆部队仅用4个小时就巩固了滩头阵地,先头部队开始向特里凡得琅进发。

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共和国海军陆战队终手露了一把。

毫无疑问,登陆战役没有任何难度可言,对军事专家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共和国海军陆战队的登陆战术。

虽然在抢滩阶段,两栖战车、登陆艇与气垫船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大部分作战部队都是以立体登陆的方式,由DZ…25C与QZ…25B垂直起降运输机送上岸的,甚至连很多重达20吨左右的主战装备也是以空运的方式送上海滩。根据美国五角大楼向CNN透露的相关消息,传统的登陆力量主要负责运送作战物资。

登陆战术发生革命性变化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陆军全面实现轻型化的情况下,共和国陆战队也完成了轻型化建设,而且比陆军做得还要彻底。几乎所有主战装备的质量都在20吨以下,可以用DZ…25C空运。陆战队的步兵主要以机降作战,如果不是空降兵属于陆军,恐怕陆战队都会组建空降部队。

打到这个时候,印度战争已经毫无悬念。

虽然1个陆战队不大可能打下特里凡得琅,但是两栖突击舰队能够在1周之内送来第二个陆战旅。2个陆战旅相当于5个陆军旅,也就是大约1个半野战军。

特里凡得琅的驻军只有15万,在舰队与两栖突击舰队的支持下,2个陆战旅攻占特里凡得琅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

也就在这天,21军与24军发起了攻打金奈的作战行动。

因为77军已经转向包抄班加罗尔,所以21军与24军打得很卖力。两位军长心里都有数,被77军甩在后面不是可耻的事情,毕竟77军的能力远超过一般的战略反应军。但是赶不上班加罗尔战役肯定会对两人的前程、以及2军数万名官兵造成影响。不管怎么样,就算赶去凑热闹,都得在77军杀入班加罗尔之前占领金奈。

事实上,77军已成强弩之末,就算到了班加罗尔,也打不下班加罗尔。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攻打班加罗尔的主力不是77军,也不是21军与24军,而是一直在后面看热闹的38军、54军与66军。54军与66军正沿着77军的进军路线扫荡沿途的印度城镇,38军则从东面南下,到达金奈后向班加罗尔进攻。

不得不说,裴承毅是个心狠手辣的家伙。

攻打海得巴拉,他只动用了1个重装甲军加3个战略反应军,攻打班加罗尔,却一口气派出了3个重装甲军。别说班加罗尔的防御强度远远比不上海得巴拉,就算比海得巴拉还要坚固,也顶不住3个重装甲军。

按照袁晨皓的估计,班加罗尔的守军能在3个重装甲军面前坚持5天就是奇迹。

要让3个重装甲军发挥出全部战斗力,就得攻占金奈,缩短后勤保障线,让2个斯里兰卡步兵师发挥作用。

15日,21军率先攻入港区。

金奈的战斗进入到了最后阶段,虽然印军拼死抵抗,但是在2个军的轮番攻击下,印军只能节节败退。问题是,退到港区后,背后就是大海,已经无路可退了。

这天上午,运载2个斯里兰卡步兵师的船队离开了亭克马里。

下午,27军率先撤出金奈的战斗,第271装甲突击旅继续向南突击。毫无疑问,裴承毅打算以最快的速度扫荡印度半岛南部地区。

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海得巴拉的最后一支印军缴械投降。

仅仅15天,共和国陆军就打下了曾经被西方新闻媒体称为永远都攻不破的海得巴拉。

第189章 最后的斗争

战局变化之快,让西方世界大跌眼镜。

虽然海得巴拉沦陷当天,图托就在班加罗尔宣布以外长身份代理总理职务,但是海得巴拉政权的主体已经灭亡,图托并不是得到承认的总理。即便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上,班加罗尔政权的性质与新德里政权完全一样,都是未经选举等合法程序产生的伪政权,从法理的角度看,都不能代表印度。

问题就在这里,印度已经没有合法政权了。

没有合法政权,并不表示印度就不存在了。作为政权的载体,印度仍然是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独立主权国家,从人道主义角度讲,针对印度的援助工作不能停止,只是缺少接纳援助的政治实体。

11月16日,四方外长在第二轮会晤中重点讨论了人道主义援助问题。

按照四方首脑会晤达成的协议,这不应该是问题。

海得巴拉政权已经灭亡,班加罗尔政权朝不保夕,唯一能够代表印度的政治实体只有新德里政权,按照四方首脑会晤达成的协议,国际援助物资将由新德里政权分发给战争难民,各援助国最多可以派遣一支由15人组成的观察团监督物资分发情况。问题是,美国、欧盟、俄罗斯、以及众多承诺为印度提供援助物资的国家都没有承认新德里政权的合法性。会晤中,萨利文明确表示,即便美国联邦政府愿意为印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也需要国会批准。法国外长与俄罗斯外长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问题由此变得尖锐,因为这无异于出尔反尔。

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虽然美欧俄希望能够将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时间由11月30日延迟到12月15日,但是阎尚隆寸步不让,表示美欧俄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四方首脑会晤达成的协议,并且威胁退出四方会晤。

谈判进行到11月17日,萨利文率先提出解决方案,由所有提供援助国家派遣观察员组成“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团”,不但监督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分发工作,还全程参与物资的分发工作。

萨利文的这一提议的到了欧盟与俄罗斯的支持。

按照法国外长的说法,欧盟不可能把数百万吨物资交给一个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民选政府。虽然欧盟愿意为印度的战争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是更需要确保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交到了难民的手上,而不是被非民选政府利用,成为独裁统治的工具。

阎尚隆再次重申了共和国的承诺,即在2036年4月之前为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印度设立救助站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与安全担保。针对萨利文的提议,阎尚隆提出了确认印度临时政府合法性的提议,即首先恢复印度在联合国的席位。因为能够代表印度的只有临时政府,所以恢复印度在联合国的席位,等于承认了临时政府的合法性。

对于阎尚隆的提议,美欧俄都表示无法接受。

谈到这,四方外长会晤再次陷入僵局。

外交谈判陷入僵局,战争不会因此停止。

11月17日上午,金奈守军投降。数小时之后,载着2个斯里兰卡步兵师的船队进入金奈港,斯里兰卡正式派兵参战。当天晚些时候,21军将金奈交给了斯里兰卡陆军,主力转向西进。

南面的战斗也在这天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是陆战队攻入特里凡得琅市区,开始向港区推进。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两栖突击舰队返回战场的时候,第二个陆战旅就能在港口上岸,省去了很多麻烦。只是攻占特里凡得琅市区的战斗并无多大进展,毕竟1个陆战旅的兵力非常有限。

其次是27军轻而易举的打下了本地治里,并且开始攻打古德洛尔。虽然27军的进军速度不是很快,但是金奈以南地区的印军并不多,而且地势非常平坦,适合装甲部队集群作战。对于没有装甲力量的印军来说,根本挡不住27军的前进步伐。

最后就是61军与62军率先到达门格洛尔,按照裴承毅的部署,61军转向东进,前去协助77军包围班加罗尔。62军则继续南下,扫荡从门格洛尔到特里凡得琅之间的阿拉伯海沿岸地区。

全面进攻的架势已经摆好,什么时候攻打班加罗尔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11月18日,38军率先到达金奈,并且向班加罗尔方向推进。

次日,54军到达门格洛尔,沿着61军的进军路线向东推进。当天稍微晚一点,66军到达班加罗尔北面的兴都布尔。

到此,3个重装甲军完成了对班加罗尔的包围行动。

虽然班加罗尔南面的大门还没有关上,但是按照裴承毅的部署,61军与77军都将呆在班加罗尔南面,算上赶在38军之前西进的21军,裴承毅在班加罗尔方向上投入了3个重装甲军与3个战略反应军,总共6个军、约15万兵力。

攻打海得巴拉也不过动用了10万兵力,攻打班加罗尔用的着15万兵力吗?

除了兵力,支援力量也大大加强。因为班加罗尔距离海岸线仅仅只有270公里,所以在阿拉伯海活动的舰队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炮火支援。远程炮兵方面,6个军总共有9个炮兵旅,电磁炮总计114套、2736门。虽然随着战线南移,战术航空兵的支援作用将大大降低,但是舰队的6支舰载航空兵大队弥补了这一欠缺。最大的问题还是陆航跟不上地面部队的进攻步伐,总体而言,班加罗尔方向上的支援力量比攻打海的巴拉时的支援力量增强了大约三成。

用某些西方军事评论员的话来说,集中这么庞大的兵力攻打班加罗尔,根本不是为了占领班加罗尔,而是为了毁灭班加罗尔。

要知道,班加罗尔不是海得巴拉。

为了修建海得巴拉的防御体系,海得巴拉政权集中了所有物资。也就是说,根本无力在班加罗尔修建同样的防御体系。在仅仅依靠地表防御阵地的情况下,就算驻扎在班加罗尔的印军超过了100万,也守不住班加罗尔,甚至顶不住狂轰滥炸。

印军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在共和国军队发起进攻前缴械投降。

11月20日上午,3个重装甲军部署到位。

从此时开始,进攻随时可以开始。

当天下午,在提出的几个要求得到满足后,班加罗尔守军缴械投降。

傍晚,38军、54军、66军、77军、21军与61军的先头部队从6个方向上开进班加罗尔市区。

数个小时后,裴承毅收到消息,图托在临时办公地点吞枪自杀。

收到这条消息的时候,裴承毅也倍感惊讶,因为图托只是一名外交官,而在海得巴拉沦陷的时候,费尔南德斯做了俘虏。一名外交官有胆量殉国,而一名真正的军人却没有这样的勇气。不得不说,印度确实出了问题,而且是很大的问题。

对外界来说,班加罗尔沦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

没人否认班加罗尔会被攻占,而且会迅速被中国军队攻占,可是没有多少人想到,印军竟然没做任何抵抗。

与班加罗尔的情况相反,南面的战斗还在进行。

27军攻占了古德洛尔之后,于20日夜间向蒂鲁吉拉伯利推进,到达坦贾武尔的时候遭到印军顽强抵抗。

战斗持续了一整夜,直到天亮,27军都没能前进一步。

虽然印度半岛南端还有几座城市在印军的控制之下,但是大势已去,中园军队很有可能在11月30日之前完成大规模作战行动。

受此影响,四方外长会晤发生了微妙转变。

21日上午,萨利文主动提出休会4天。

阎尚隆没有反对这个提议,因为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谈下去不会有任何结果,还不如早点休会,大家都有时间重新评估局势。

只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