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四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尘四合-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弘策缓缓摇头,“我在全力找,可是”

    乌长庚打量醇亲王两眼,试探着问:“王爷和咱们树儿交情深?”

    他也不讳言,直隆通说:“她是我福晋。”

    这下子乌长庚有点傻眼了,怎么一气儿成福晋了呢。真做了夫妻什么话不好说,为什么还要跑?十二爷怜她,给她一个家,多好的事儿啊!有根了,用不着再漂泊了,可她是个死心眼儿,既然放弃就说明情上两难,哥哥和男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前者。这么做,没法评断她是对是错,只是觉得她太苦。做师父的希望她安逸,和哥子在一块儿天伦是有了,东躲西藏见不得光,再好也不好了。

    他拧眉琢磨了下,“我有两句话,十二爷听听在不在理。”

    弘策颔首道:“乌师傅请讲。”

    乌长庚说:“小树是个苦命孩子,既然跟了十二爷,离开您也不是她自己情愿,十二爷最善性,知道她的苦衷。眼下你们的阻碍不在别的,在她哥子。国仇没有,家恨却满锅满灶,这个最难弄。得安抚他,叫他放心把妹子交给您十二爷找人,都找了哪里呀?”

    弘策这才明白过来这位师父对定宜知根知底,心里更服他了,忙道:“头前儿几个月都在黑龙江和吉林乌拉,后来回京来,就打发人往南边查访去了。”

    乌长庚舔唇问:“山西呢?去过没有?温家老宅在大同,那里有他们的根基,兴许就上那儿去了。”

    犹如醍醐灌顶,弘策猛然惊醒过来。自己真是傻得够可以,想了那么多地方,偏偏漏了大同。他激动得脸上潮红,一把抓住了乌长庚的胳膊摇撼:“乌师傅谢谢您,我怎么没想到呢!我这就上大同去!这就去!”

    什么骄矜呀、仪态呀,全没了,就是个着急找媳妇儿的男人。醇亲王疾步去了,乌长庚背手目送,心下正感慨呢,不防夏至从边上闪身过来,幽幽问:“师父早知道小树是女的?”

    他嗯了声,“八年前就知道了。”

    “我不是您的徒弟吗?您瞒我这么些年!我打光棍呐,您想过我没有啊?”夏至哭丧着脸说,“宁愿把人送那些神神叨叨的王爷也不便宜徒弟,您就这么疼我呢?我要是对小树好点儿,她能瞧得上别人吗?能一个人走丢了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多难得啊,现如今白瞎了!”

    他说得几乎垂泪,乌长庚狠狠凿他一个爆栗子,“想什么呢你,癞蛤/蟆算计天鹅肉,趁早歇了心吧!”


 第64章

    背井离乡,说容易容易;说难也难。

    大同府是温家世代居住的地方;祖上几辈都在州府任职,后来温禄因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三十岁那年调任京城;定宜是其后才出生的,对于乡情乡愁只停留在字面上,并没有刻肌刻骨的感受。对她来说到哪儿都能活;活得好不好是其次,心境却有大分别。

    街面上人来人往,她侧身坐在槛内替人梳头。桃木的梳篦蘸了碗里的头油;梳齿一根根透着深沉。一梳梳到尾;缠缠绵绵一个环髻绕上去,拿簪别住了,辅以指甲盖大小的点翠,一个头就梳成了。

    她笑着递过手把镜请客人看,“梳的时候篦子不能贴头皮,贴得太紧头发显得稀薄。”她挑起自己的一束发做演示,“要这样,虚拢着,一点儿一点儿往回打,京里最时兴这种手法,能撑起来,就不觉得发量少了。”

    客人照着试了试,又揽镜前后看,笑道:“大姑娘好手艺,我们寻常人家请不起梳头嬷儿,什么发式都靠自己琢磨。我手笨,梳不好,用油太多了,天天水里捞出来似的,床上那枕巾隔天就要洗,说出来叫人笑话。”

    她敷衍两句,踅身把挑好的瓶罐梳篦包进包袱,搁在人家菜篮子里,“用完了下回再来,我的油都是自己现做,放一两年也不会坏的。”

    客人点头,又打量她,一头乌沉沉的发披拂在身后,只拿绦子束了上半截,就不大明白了,这么好手艺,怎么不给自己梳呀?现在好看的发式多,自己干这行,倒打理不好自己?

    “大姑娘梳个大辫子好看,梳个把把头也好看。常见你给别人梳,自己呢?梳起来不凑手么?”

    她正收拾桌上东西,听了手上一顿,转过头看对面铺顶上升起的太阳,恍惚的一点笑意攀上眼角,她说:“我有自己的梳头嬷儿,他说会学好多发式,以后慢慢给我梳。”

    客人不太明白,这梳头嬷儿上哪里去了,自打大姑娘在这里开铺子就没露过面。整天让东家披头散发,这样的嬷儿还留着,只能说明大姑娘耐心好了。

    客人走了,铺里一时安静下来。定宜把东西一样一样归置好,拧身在榻上坐下。太阳越升越高,屋里缭绕着淡淡的香味,只是那香不纯正,总泛着一种黏腻的劲头,分辨不清来源。她倒是喜欢这种味道,从十二爷送她头油那天起就喜欢。还有那把犀角梳,一直随身带着,从来不敢相忘。

    她想世上一定也有很多男人都送心爱的姑娘小玩意儿吧,像流苏呀、胭脂呀、簪环什么的所以她开了爿铺子,在书斋和古玩铺子中间儿。小小的地方,统共只有一丈见方,专卖姑娘用的东西。有时候卖头油,有些梳不好头的女人向她请教,其实自己做回女孩儿不过半年多,糊里糊涂没有掌握什么技巧,不得已只得跟人学了,回来好再传授她们。自己会梳,也只是替别人梳。她自己也想过,要是再见十二爷,就把发挽起来,横竖已经不算姑娘了;如果不能再见,一辈子就这样吧,没了给她梳头的人,还有什么念想。

    山西离北京其实不算远,遥遥东望,脑子里自发勾勒出一幅场景,有灯市口大街,还有后海那片宽阔的水域。她熟悉那里,在那里挣扎求生,在那里遇见命里的男人。可惜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去,出关的通道被掐断了,他们被迫辗转多地。要和官府对抗不那么容易,东躲西藏了很久,出不了大英总归难办,最后无可奈何,汝俭说还是回大同吧,根在那儿,即便出什么变故,也不觉得遗憾。

    这个决定算没有做错,这里还算太平。汝俭脑子活络,跟人合伙做煤炭买卖去了,她自己无所事事就要瞎想,索性开了个铺子打发时间。

    兄妹俩各忙各的,倒也相安无事。只是有时候想弘策想得没法儿,定宜也怨,怨三哥作梗坏了她的姻缘。一辈子遇见一个真心喜欢的人太难得,错过了也许再也不会有了。她什么都没落下,只有那夜的回忆,想起来就满腹辛酸。

    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是不是也想她?她有时很自信,觉得自己独一无二,但更多时候彷徨不安。还是怕他会娶亲,不管心里愿不愿意,圣旨难违,他也无能为力。所以还是不去想了,刚开始会打听京里的情况,后来渐渐转淡了,也希望自己能从里头退出来,这么揪着一辈子不是事儿。

    她静下心来,又做几单买卖,到了中晌汝俭来找她。就是这点好,不管多忙、手上多少银钱流过,汝俭顿顿饭得和她在一处用。哪怕旁边铺子叫上两碗面、一窝酥,也要边吃边说话。

    他挑了碗里的大肉给她,“今儿见了庞师爷,北边的山头叫咱们顶下来了,那块可是风水宝地,将来靠着它吃也够了。”

    定宜唔了声,“师爷卖山头,不怕上面过问?”

    汝俭说:“没有府尹授意他不敢,这地方穷,朝廷每年几百两养廉银子塞牙缝都不够,遇着赚钱的机会,一个个红了两眼往回捞,出了事儿再说。”料她怕暴露,忙道,“你放心,我让人顶了名头,查也查不到咱们头上。你这里怎么样?来往的人多,这么下去怕不好。你年纪也到了,三哥给你瞧了个人,大家子出身,人品过得去,今年上寒就把事办了吧!”

    他尽量说得轻描淡写,定宜还是大吃了一惊,“咱们眼下这样,三哥让我嫁?”

    “女人总得有个窝,我怕耽搁误你,万一哪天我坏了事,好歹有个人能照顾你。”汝俭把筷子搁下,看了她一眼,蹙眉道,“你的心思我知道,有些缘分强求不得,该往前看的时候不要回头。我说的那户人家不在官场,两家原是旧友,省了好些麻烦,你嫁过去不会吃亏。我看见你有了着落,心里就踏实了,往后一门心思挣钱,娘家壮大了,你在那边腰杆子也壮,任谁都不敢欺负你。”

    定宜只听他说,敛手坐着,心里一片黯淡,“想必那家悄悄见过人了吧?”

    汝俭说是,“你执意要开铺子,迎来送往的,别人想看你不难。”

    照她的本意,开了铺子就表示这辈子不嫁人了,否则好好的姑娘,又是汉家子,没有抛头露面的道理。可即便是这样,仍旧逃不开被安排,她心里不乐意,把筷子放了下来,“何必祸害人家呢,就算嫁了也不能一心一意过日子。三哥是嫌我累赘么?咱们兄妹团聚才半年光景就着急要我出嫁,既然如此,当初还不如留在十二爷身边。三哥,我跟你走是顾念手足之情,不是为了换个地方嫁人。”

    汝俭被她说得一愣,“让你嫁是为你好,何必说这样的话。咱们是一个爹妈生的,我嫌我自己也不能嫌你。罢了,你不愿意我也不逼你,一个妹子我还养得起。吃饭吧,才刚的话当我没说,回头我想法子推了就是了。”

    定宜哪里还吃得下,本来就是逃难的人,到一个地方,应下一门亲事又推脱了,万一人家怀恨在心怎么办?她有时觉得汝俭善于软刀子割人,嘴里说着全依你,分明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了,还说什么由得她?可这回她不能妥协,另嫁别人就是有负十二爷,她这人,情愿别人对不起她,也从来不干亏欠别人的事儿。

    “咱们家的案子,后来你打探没有?还在不在查?”

    汝俭说:“朝廷已经不叫查了,到此为止。可能皇帝觉得事情没有头绪,查下去也是白费力气吧,老十二如今歇了手,躲在王府里足不出户。这么着也好,横竖没指望翻案,事情快点儿平息,风头过了也就用不着东躲西藏了。”

    接下来各怀心事,一顿饭吃完,汝俭又出门办事去了,定宜心里空落落的,站在窗前只管愣神。案子不查了,对她来说不是好消息,她留在他心上唯一的依托没了,慢慢他就把她淡忘了吧!离别前她说希望他忘了她,其实都是谎话,她明明愿意他一辈子记着她,一辈子不娶别人的,可是却不能那么自私。她连一个字都没给他留下,她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没准儿现在咬着槽牙恨她呢。

    她有叹不完的气,从春叹到秋,眼看着要过冬了,以后大概一直这么下去了吧!

    日头渐渐移过来,到了正午时分,街道上行人稀少。本就是不太热闹的小集市,申时之前不会有生意。定宜习惯了中午打烊,反生不凭借这个铺子赚大钱,没什么重压,过得还算松散惬意。

    她到门边上搬排板,一块一块一尺来宽,一人多高,门面虽不大,也要耐着心插上十几块。最后一块搬在手里时往外看一眼,对面铺子廊檐底下站了个人,利落的一身长袍,腰上束红带子,正往她这里看。她心头骤跳,红带子是皇室旁支用来彰显身份的,从高皇帝那辈起,正支儿称宗室,束黄带子,高祖叔伯兄弟的子孙称觉罗,属于和皇室沾亲又不正统的,束红带子。这么个小地方怎么来了红带子?别不是要出事吧!她心里慌,匆匆忙忙把插板镶了上去。

    这下没法睡了,在屋里静坐了会儿,所幸那人后来走了,半天也没见再有什么动静。她松了口气,大概是巧合吧!不过又暗暗地期盼,如果是十二爷找来了多好,她太想他了。分开九个月,有时候做梦总看见他背对着她,她怕时间再长,就要忘记他的长相了。

    下半晌再没有心思看店,延捱到申末就关门回去了。

    他们在一条巷子里认了个房,也没住得多气派,普普通通的屋,差不多就是北京四合院那种格局,单门独户,在巷子的最深处。左邻右舍呢,看见了点头打个招呼,不走太近,交情泛泛。

    这天回去,看见隔墙的宅子门前有人走动,那屋先前空关了一段时间,主家儿上外地做买卖去了,屋子留下让族亲帮着料理。他们本来是要买那间的,后来因为太大,他们兄妹加上汝俭的两个长随,四个人住着都嫌宽绰,就改认了现在这间。眼下看那儿人进人出,料着是卖出去了,来新街坊了。

    她站着看一阵儿,也是瞎凑热闹,对门的小媳妇儿端个盆出来,立在砖沿上招呼她,“听说是你们老家人,也是京里来的。”

    她有点意外,随口应承:“那敢情好,往后能走动了。”没多逗留,笑了笑就回屋去了。

    中晌外头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