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咬一口甘蔗,使劲儿地嚼几下,那甜甜的汁水啊,顺着喉咙一直流到心窝窝里。

    红薯高产出、高回报,同一块地,种红薯比种『玉』米能多打数倍粮食。因而在生活不求好单求饱的年代里,红薯最能体现大地母亲般的情怀,慷慨恩赐于乡下人。红薯可以出售用来换粮食,可以果腹以弥补当时大米白面的不足。

    附近很多家庭都是全体出动,别人种的较多,都是几亩几亩的。半大的孩子在前面用镰刀割掉红薯秧子,大人们在后面用头或者三齿钉耙刨红薯,老人们负责清理红薯身上的泥土,然后一堆堆归拢。

    家里带来的袋子早盛满了红薯,上头还裹满新鲜的泥土。

    孙刚家里就几分地,他和爸爸一天时间就把红薯全收回家了。

    红薯到家了需晾上一段时间才能下窖,所以家里只要有空的屋子都堆放着红薯,简直到了无处下脚的地步。

    接下来还要挨个分类,小的或刨伤的,要么晒红薯片,要么制成粉面做凉粉、下粉条,好的和耐放的就要下窖。

    村子里的『女』人们总是挑着一担担红薯去村前屋后的池塘边、河边,一边嘻嘻哈哈讨论着着东家长西家短,一边将薯洗的干干净净。

    孙刚家的也是把伤了表皮的,还有小的拿出来,开车拉到河里洗净的。

    开始擦地瓜了,孙妈把专『门』切地瓜的工具——擦板子,一头顶在腰间,另一头用右手持着,左手随手拿起一块地瓜,嚓,嚓,嚓,黄心的红薯干纷纷下落,撒满铺好的晒单上。

    孙刚蹲在地上,把重叠在一起的红薯干分开,以便让它们尽快风干。

    晒干之后,装到赶紧的袋子挂起来,免得受『潮』。冬天煮粥的时候,丢一些红薯干进去,也十分的又味道。

    或者将干的红薯条磨成面,红薯面的用途可大了去了。首先可以蒸杂和面面头,也就是窝窝头,窝窝头蒸熟了以后,吃起来『挺』香甜的。

    还有一种叫漏面蝌蚪。将红薯面活好了以后,掺点白面,和成泥。用大漏勺接着,在大漏勺里用力的搓,漏勺底下漏出的东东就是面蝌蚪。这东西落到沸腾的锅里马上就熟了,这时可以加一些白菜叶这类的,做成面汤,味道也极其香。

    孙刚的身后,一片橙黄。他再一次吸吸鼻子,『混』合了香甜地瓜气息的空气尽吸心底,一种充实的力量在心底慢慢地升腾起来……

    对于分拣入窖的红薯,需要小心翼翼地轻拿轻放,尤其忌讳香皂、雪『花』膏和酒气的冲撞,不然它们就会霉烂,叫你空忙一场。

    所以,即使爱美的『女』人和贪杯的汉子,这时都要素面朝天和不恋杯中之物。如此,人们沉浸在收获、加工、贮藏红薯的繁忙里,田园、农舍弥漫着紧张而又喜庆的氛围。

    红薯是五谷杂粮中的一个品种,人们都爱吃。细细品赏红薯的味道,会给人以许许多多的感触……

    现在人们都把红薯当辅食或果物来食用的,孩子们尤其喜欢吃。眼下的孩子啊,由于零食和『奶』类食物的充裕,他们在正常用餐的时候都不会很好的吃米饭,但一听到有红薯,就立马食『欲』大增。

    当晚孙妈就蒸了一锅挖的红薯,烧几把柴火,不大一会,香甜的气息沿着灶锅弥散,惹得孙刚直流口水。

    妈妈打开锅盖,一股香气迎面扑来,真香啊!孙刚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甜甜的,松松软软的,确实很好吃。

    红薯可以馏着吃、烤着吃、蒸着吃、煮粥吃,做红薯饼等。

    还有一种蒸熟后再切片晒干的吃法,不仅口感香甜,还便于携带,类似现在超市卖的薯条。

    不过,最好的吃法莫过于做成凉粉吃,但这种吃法很费力且麻烦,偶尔少量为之。

    家里有了红薯,孙刚是上顿吃红薯、下顿吃红薯,一肚子都是红薯了。

    村子里有位张大爷六七十岁了,还天天干活,饭量特好,半夜饿了会爬起来吃一碗红薯再躺下,颇有廉颇老矣饭量不减的风范。

    *



………【178。 狗】………

    正文'178。狗——

    178。狗

    有一天孙刚在叔叔家吃饭,回去晚了,又喝了点酒,没开车,未至村头心先忐忑起来。|。。超速更新文字章节|

    黑倒是不怕,在村子里住久了,哪里有水沟、哪里放着石头堆、哪里堆着柴火垛,都心中有数。

    令孙刚担心的是村子里的狗,它们可不比那些城里人抱在怀里的宠物狗,村里的狗个个剽悍异常,都是看家护院的好手。

    村子里的狗是惹不起的,村子里不认识的人你可以不理他,村里的狗即使不认识也得笑脸相迎,若它在你脸上看到一点不敬,立马狂吠着追上来,那阵势是多么可怕,大有要咬将上来把人撕成碎片之势。

    白天,狗是村子里的主宰。千万不要忽视那些游『荡』的狗,村里人能放心地下地干活全仗着它们了。守着空落落的村庄,它们各踞一块地盘,看似闲着无事眯着眼打盹,实际那小眼儿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过往行人,大凡有让它看不上眼的就扑将上来。

    你到别人村里去,千万不可忽视那趴在路中间懒散地晒太阳的狗,那神情俨然是它把整条路都当成是它家的了,所以要从那里走过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村里的狗是忠实的,白天看家护院,夜晚值着夜班,哪个角落有个风吹草动最先警觉的便是村子里的狗。

    那天孙刚一进村口,村头老汪家的两条狗便警觉地狂吠着,幸亏是拴着的,狗们呲牙咧嘴的样子瞬间浮现在孙刚眼前,孙刚本能地加快了速度向前逃去。

    随着第一声狗吠,村里的狗都叫起来了,此伏彼起的。

    好在村子里的狗,晚上都是圈在家里的,叫几声虚张声势,表示它的存在罢了。

    很快,孙刚家的大『门』口蹿出两道黑影,对着孙刚的方向一阵狂叫。

    这时候,村子里此起彼伏的狗叫声停了下来。大黑小黑很快就跑到了孙刚身边,一左一右的像两个护卫。

    “你两个行啊,叫两声别的就不敢有动静了。”回到家,孙刚和它们疯玩了一会儿。

    大黑小黑在村子里算是狗王,别的狗见了它们,都不敢动弹,真是威风。

    这些农村的狗物质生活条件难和城里的狗相比。农村的狗不可能和主人住在一个房间里,在庄户人家,常常是在大『门』口旁边搭建一个简易的窝棚,或是搁置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木箱、纸盒,作为狗的栖息场所。夏天没有空调电扇降温,冬天没有暖气棉衣御寒。

    它们没有特意制作或现买的食物,常常吃主人吃不完的面条、干饭、菜水、『肉』骨头等。遇到主人家里过事过节时,狗儿也能吃得上些档次。

    但狗的生活与猫真是天壤之别,可爱的猫与人生活在一起,吃的睡的和人一样。然而狗,吃的却和猪一样,而且是拴起来的。但就算这样,狗依然坚守阵地。

    “狗是忠臣”这样一句话一直被它们验证着。

    而在平常,能吃饱但难说吃好。农村人习惯在院子吃饭,到了吃饭当口,狗儿们也明白自己不可能早于主人吃饭,常常眼盯着饭桌叫上几声,不是发泄不满,而是提醒主人不要忘了自己。

    虽然和沙土打『交』道,洗澡机会少,但农村的狗身上没有脏污的东西。也许是爱美的缘故,它们无事时常用长舌将自己的身体『舔』得干干净净。

    一般村里的狗虽然和主人生活在一个院子里,但各居其所,零距离接触少。它们在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养成独立坚强的『性』格。即使主人不在家,只要有人从家『门』路过或『弄』出响声,狗儿照样叫个不停,毫不畏惧。

    在农村,狗的生活远远比不上在城市的狗。在城市里;狗做为宠物,真的是过的非常自在,把狗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在农村,狗做为一家的看护者,保护家里的东西,来了陌生人,甚至是不是自己家的『鸡』鸭,它都会汪汪的叫出来,向主人发出警报。

    俗话说,狗咬穿烂的,孙刚看不是,起码农村的狗没有这等势利。就说家里的大黑小黑,见了来家里的在外挣大钱的、当官的、穿得体面的,只要不是家里人,照样冲着直吠。而面对穿得破旧些的亲戚,却静静地摇尾巴。

    农村的狗大多没有名字,主人唤它时就“嗨”一声,却也能随叫随到,可见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主人与狗之间的感情。

    孙刚记得小时候,家里养的那条大黄狗,它最喜欢吃馒头,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不可能给狗吃馒头,孙刚经常偷偷的喂它馒头。所以它最喜欢和孙刚呆在一起。

    每当孙刚上学的时候,它都会把孙刚送到村口,放学的时候,它肯定蹲在村口等待。

    孙爸孙妈下地干活时,狗会跟着他们到地里去,在地边趴着等干完活一起回家。

    有一天晚上,半夜里,只听见狗凄惨的叫声,孙刚全家人都起来查看。狗是拴在屋檐下,只见它把铁链绷得直直的。

    狗用痛苦的眼光看着孙刚,脚步也越来越慢了。

    孙刚上前想把狗抱到怀里,狗却一头栽倒在地,孙刚走过去推了推狗,狗艰难地抬了抬头,眼里竟然全是泪水。头一歪,狗倒在了孙刚的怀里。

    孙爸意识到有人在打狗的主意,抬头向院墙外看了看,四周黑不隆冬的,什么也看不见。

    最后,那只大黄狗还是离孙刚而去,孙刚记得他抱着狗哭了半夜,第二天在孙爸的帮助下才把它埋在一个土坡上。

    在孙刚以后的几年里,就再也没养过狗了。

    狗,历来被人们当作看家护院的好帮手。很多农村家庭因为养了狗,小偷不敢轻易进『门』,有陌生人来访,狗的叫声则成了通知主人的传声筒。

    前几年,农村人担心家里养的畜禽被盗走,会养条狗,如今狗自己也不安全了。

    而如今,养狗的目的没变,养狗的『性』质却变了,不再是狗看家护院,而是人要看着狗、保护狗,避免狗被偷走。

    *



………【179。 上门提亲(求订阅)】………

    179。上『『mén』』提亲求订阅

    今天,孙刚也早早的起了『『chuáng』』,好好洗漱一番,穿上平时难得一穿的西装。本章由为您提供'今天要去赵涵家上『『mén』』提亲。

    说起上『『mén』』提亲,孙刚希望能顺利通过岳父岳母的考验,赵涵的功劳也不小,一有拿不准的事,孙刚就拜托赵涵打探“军情”。大到提亲的礼金,小到提亲的日期,都多亏了她的准确情报。

    提亲的时间,是孙刚让赵涵回去探了几次口风才定下来的,主要是要找一个她父母都在家的时间。她的爸爸喜欢喝什么口味的茶?她的妈妈喜欢吃什么水果?这些都得事先从赵涵那里打探清楚,“礼物要投其所好,才能博得对方的欢心,为提亲成功加分”。

    当时,最纠结的就是礼金的数目,不知道多少才合适。

    孙刚多次探了她妈妈的口风,但他还是不放心,又让她打探了一下他们家近两年结婚的邻居和亲戚一般收到了多少提亲礼金,就怕自己的礼金比别人少,岳母以后跟朋友谈起来,会觉得没面子。

    农闲季节,也趁着难得的假期,不少小伙子正摩拳擦掌,准备到心爱的姑娘家提亲。俗话说,“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fù』』”,要想抱得美人归,恐怕准新郎们或多或少还得受些磨难。

    不过,孙刚也不必心慌,本来赵爸赵妈对他的印象都不错,只要摆正“低头”的心态,提亲这一关,也不是那么难通过。

    孙爸孙妈头一次为儿子提亲,也『『tǐng』』紧张的。孙阳提亲的时候,有媒人,孙阳和王燕是经过别人介绍认识的,所以又媒人包办。孙刚和赵涵是自由恋爱,不存在媒人,所以要孙爸孙妈出面。

    孙爸孙妈向孙刚的四婶打探了流行趋势,最终买了两条中华烟、一箱本地产的高档酒、两罐茶叶和一箱水果,此外,还特意去银行取了几万块崭新的百元大钞,用一个大红包装好,准备提亲的时候给准亲家。

    一切准备就绪,当天上午9点多,孙刚和爸妈来到了赵涵家。

    一进『『mén』』,吓了孙刚一跳。赵涵家里怎么有那么多人啊,她舅舅一家、小姨一家、表姐一家、叔叔一家,客厅里少说也有十几个人,很是热闹。

    双方父母握手寒暄,搞的很是隆重。

    孙刚偷偷地跑过去问赵涵,“小涵,你家里怎么有这么多人,搞得阵势这么大,『『tǐn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