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9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慈安一高兴起来。说出的话就叫人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关卓凡只好说道:“臣惶恐。”

    两宫皇太后都是莞尔一笑。

    慈禧感情复杂地看着前面垂首站立的男人。缓缓说道:“有一道旨意,已经颁到了你府里,你大约还不晓得。米氏诞育之子,恩封云骑尉;杨氏诞育之子,恩封骑都尉;雅氏生的是个女儿,委屈她吃点亏,现在只好多赏点东西,爵位什么的。迟一点再说了。”

    云骑尉为正五品,骑都尉为正四品,就是说,这两个尚在襁褓之中、名字都还没起的婴儿,已经一个是正四品的官儿、一个是正五品的官儿了。

    关卓凡赶忙跪下谢恩,说道:“两宫皇太后天高地厚之恩,臣粉身难报!”

    慈禧说道:“这是你应得的。本来你是宗室,子女的恩封应该走‘宗爵’的路子,可毋庸讳言,在大伙儿心目中。什么‘奉恩将军’、‘奉国将军’,品级虽然高一点。实在远没有‘世爵’那么光鲜——不过,等孩子大一点,你如果愿意,改回‘宗爵’也无妨。”

    “奉恩将军”正四品,“奉国将军”正三品,是“宗爵”最低的两档,为“宗爵”之“起封线”,比“云骑尉”、“骑都尉”,分别高上一级。之所以说高者不及低者“光鲜”,是因为低级“宗爵”完全靠血统承继,同老爸对国家有没有贡献毫无关系;而恩封“世爵”,一定意味着:俺老爸有大功于国家。所以,后者要比前者值钱。

    而且,现在不是国初,宗室里边,已经没有子女一落草就“恩封”的事情了,总要过个几年,小孩子稍稍大一点,才谈得上这些;只有在“世爵”体系中,才有可能因为老爸的偌大功勋,恩封襁褓之中的婴儿。

    所以,两宫皇太后的这个安排,实在是非常贴心的。

    关卓凡说道:“两宫皇太后体贴臣下,无微不至,臣感激涕零。”

    慈禧点了点头,说道:“你在外边,为国家奔忙,家里面的事,我们姐俩,替你多操点心,是应该的。”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还有,杨氏的孩子,比米氏的孩子,爵位要高上一级,可不是我们姐俩有什么华夷之见。这是因为,杨氏随你赴美,一起出生入死,情分与众不同;而且,出入兵戈血火,杨氏之心地行事,算得巾帼英雄!朝廷不好表彰她本人,只好给她的孩子加恩了。”

    这一次,关卓凡确实被感动了,再次跪倒谢恩,半真半假的,眼角也湿润了。

    慈禧微微一笑,说道:“本来嘛,朝廷直接下旨,表彰杨氏本人也无妨,只是……”说到这里,抿嘴一笑,打住了。

    慈安笑着接口说道:“只是人家会说,打完了仗,这个关……哦,总司令,就把自己的小亲兵,收到了房里面,这算怎么一回事呢?会不会……有点假公济私的嫌疑呢?”

    关卓凡难得闹个脸红,呐呐地,不知道说什么好。

    慈禧看着关卓凡的尴尬模样,心中莫名地微微一阵快意。

    由得关卓凡狼狈了一小会儿,慈禧才又微微一笑,庄容说道:“好啦,不挤兑你了。嗯,这一次征伐日本的有功将士,你下去之后,开列名单,保本上奏吧。”

    关卓凡定了定神,说道:“是,臣领旨。不过,说到奖励将士,臣有一个小想头,要禀告两宫皇太后知晓。”

    慈禧说道:“你说吧。”

    关卓凡说道:“名位再高,金银再多,不及天语褒奖,亲聆纶音。臣大胆,恭请两宫皇太后移驾于天津,巡阅陆海将士。如此,必三军振奋,赴汤而甘心,蹈火而如饴,效命而无前。”

    慈禧居然浑身一震,眼睛中放出光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啊。

    关卓凡继续说道:“当今世界万国,国家元首巡阅三军,激励士气,原是惯例。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即行国家元首之职责,理应仿前汉文帝劳军细柳故事,驾临军前,壮我天朝军威。”

    这几句话,既有世界各国的“惯例”;又有中国的“故事”,主角还是史上贤名最著的汉文帝——所有的“理论根据”都找齐了,还有什么可说?

    慈禧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转向慈安,说道:“姐姐,关卓凡说的,听着挺有道理,你怎么看呢?”

    慈安再笨,也晓得慈禧对此事之热衷。不过,和慈禧完全不同,慈安对这件事可没有慈禧那么大的兴趣。

    这件事,关卓凡去日本之前,其实就提过一次,但慈安根本没往心里去。她虽然也对“大船”充满了好奇心,但在母后皇太后的心目中,天津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旅途必定是十分艰辛的;而且,在几万兵前面讲话?想起来腿就打抖!

    而麻烦还远不止这些。

    (今天两更,晚上十点钟左右还有一更)

    *(未完待续。。)
第九章 他真有办法!
    最大的麻烦,是言官们的态度。

    “垂帘”不是“祖制”,只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对“牝鸡司晨”,不论宗室,还是儒家学说里泡大的文官,都有本能的抵触;对两宫皇太后过度深介政治,始终抱有高度的警惕。

    两宫皇太后阅兵,女人的手就不仅是伸进政治了,更加摸到了军队的头上,相关人等必定浑身大大的一个激灵。

    如果关卓凡本人具折奉请,以关贝勒当下的风头火势,宗室们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反应,最多暗地里嘀咕一番,编多几个段子,传多些绯闻出来;但言官们那里,可不会那么安静。

    言官们当然不会直接说:“这个“牝鸡司晨”,可不能司到军队里面去啊。”他们摆到台面上的理由,大致会有以下两个:

    一个理由是“仪制不合”。太后颐养深宫,外官善听善见,都不适宜,何况跑到几百里外,和上万个男人见面?这个,这个,也未免太不成体统了吧!

    不过,这一层并不难驳。“垂帘”这个大口子既然开了,太后和外界已经开始了接触,阅不阅兵,不过是接触的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何况,阅兵的时候,一样可以用“垂帘”或“戴面纱”的方式,来解决“善听善见”的问题。

    另一个理由是“太后出巡”,和“皇帝出巡”仿佛,銮仪煊赫,靡费过甚。滋扰地方。民不堪命。

    这个就比较有杀伤力了。

    不管用什么理由。中国的皇帝,离开京城,在自己的国家里走来走去,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主流政治舆论非常讨厌的一件事情。

    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在治理国家上面,贵族集团或文官集团。原本和皇帝是有分工的:皇帝高高在上,掌握中枢,“垂拱而治”;贵族集团或文官集团,负责具体政务,并控制地方。一个爱旅游的皇帝,会打破双方分工上的默契,自然引发贵族集团或文官集团的不满。

    另一方面,皇帝出巡,确实太花钱了。有时候,其对国家财政造成的沉重负担。不亚于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同时,也确实会对经过的地方造成可怕的滋扰。

    远的像秦始皇、隋炀帝什么的就不说了。就拿本朝来说,高宗数下江南,从当时到现在,批评声,而且是公开的批评声,就一直没有断过。

    慈安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而正因为慈安对“阅兵”远不如慈禧那么热衷,所以对于此事可能引起的反弹,不太聪明的慈安,反倒比聪明的慈禧,看得更加清楚。

    这种反弹,“为民请命”,理直气壮。对反对小皇帝开“新学”的,可以“迎头痛击”;但对反对太后出门旅游的,不能采取相似的高压手段,不然,真的会失去人心的。

    不过,关卓凡自有对策。

    慈安委婉地说道:“事儿当然是好事儿,就是不晓得那班‘都老爷’,会不会说什么闲话?”

    关卓凡说道:“回母后皇太后的话,言路上对此事确实可能有些看法,想来主要是担心一路上使费过钜,滋扰地方。不过,‘阅兵’不同‘出巡’,一切当以军法为之。臣大胆,请两宫皇太后将一切仪从、关防,交由轩军总责。臣可以保证,‘阅兵’使费,不过‘出巡’什一。如此,言路上就不能有什么太多的说头了。”

    慈禧目光热切地看着关卓凡,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他”真有办法!

    还有,“军法为之”?好生有趣!

    当然,这样一来,就比不得平日金辇出入那般舒适了。但慈禧虽然热爱奢华享受,可并非吃不得苦。再说,年少时走南闯北,又不是没吃过苦!

    再说,“他”也不至于让我吃什么苦吧?

    关卓凡继续说道:“至于‘滋扰地方’,在轩军,是枪毙的罪名。这一层,言路上大约不至于信不过的。”

    关卓凡的声音非常平静,但慈安听到“枪毙”二字,心头不由一颤,笑容变得有一点勉强了。

    慈禧探询地看了慈安一眼,慈安微微地摇了摇头,意思是没有什么要问的了。

    慈禧微微颔首,转过头来,对关卓凡说道:“好吧,这件事情,我们姐俩就交给你了。”

    关卓凡想:是把“这件事情”交给我呢?还是把“你们姐俩”交给我呢?

    一面在脑子中转着龌蹉念头,一面庄容说道:“是,一切事体妥当之后,臣具折奉请两宫皇太后的圣驾。”

    慈安突然说道:“皇帝去不去啊?”

    慈禧一愣,说道:“他年纪还小,长途跋涉,旅途辛苦,就不要去了。再说,功课也紧要。”

    慈安“哦”了一声,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了。

    关卓凡略略沉吟了一下,说道:“臣还有一事,要回禀两宫皇太后的。”

    顿了一顿,说道:“洪杨乱起,为筹集军费,朝廷多方开源节流。其中,在京官吏,无论品级,一律减俸一半。时至今日,大乱已平,国库也充裕了不少。臣算过账,此时京官若恢复原俸,国家财政是可以承受的。因此,要请两宫皇太后的示下,是否可以给京官这个恩典?”

    呦,这个“恩典”可就大了!

    慈安、慈禧对望一眼,心里都不禁发热:这是多大的“德政”啊!

    慈禧刚想说话,脑海中亮光一闪:恢复了京官原俸,再提“太后阅兵”,翰詹科道,哪里还会有人好意思跳出来唧唧歪歪?

    她自然以为,这是关卓凡为了“太后阅兵”能够顺利成事,想出来的收买人心之举。御姐的脸上,不由露出笑容。

    唉,收买人心确实是收买人心,不过,可不是为了神马“太后阅兵”。

    慈禧微笑说道:“如果国家财力允可,这自然是大大的好事。只不过,阎敬铭肯掏这笔钱么?”

    关卓凡笑道:“阎敬铭那里,臣去跟他打饥荒。只要账算明白了,阎敬铭虽然倔,可也不会不通事理。”

    慈禧含笑说道:“好罢,那就看你的本事了。嗯,这个事就这么定了,你回去写折子吧。”

    双方都很“见机”。关卓凡的意思,是请“上头”直接下旨,则“圣恩浩荡”,归于两宫;慈禧却轻轻一推,把个偌大人情,推还给了情郎。

    *(未完待续。。)
第十章 于公于私,大有好处
    慈禧突然轻轻叹了口气。关卓凡竖起耳朵来,但听御姐说道:“你去日本的这段时间,皇帝的功课又下来了。你现在既已回国,纵然公务繁忙,也要挤出时间来,花些心思在皇帝的功课上才好。”

    关卓凡赶忙说道:“是,启沃圣聪,那是第一等国之大事,臣一定尽心竭力。”

    慈安笑道:“你走了几个月,皇帝大约比我们姐俩儿,更盼着你回来。昨儿皇帝知道了你今儿到京,一晚上高兴得没有睡好觉,满心以为今儿就可以跟着关师傅‘上学’了。”

    关卓凡心里想:原来你们姐俩儿是“盼着我回来”的?嘴上说道:“臣惶恐,明天便到弘德殿当值。”

    慈禧摇了摇头,说道:“不急在这一两天。你打了几个月的仗,总要好好休息两天,也要和家里人好好聚聚。再说,攒了几个月的政务,也要一一条理画筹。嗯,给你两天的假,大后天再开始入直吧。”

    御姐是真体贴,不是假体贴呀。

    关卓凡谢了恩,慈禧又说道:“我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