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以来,儿童们学会了许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
决心去研究正常儿童
    然而这种惊人的成就也给她带来了沉思,她觉得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注: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由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表示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甚至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不能忽略的大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于是她毅然地接受了新的挑战。
她发现:她对低能儿所使用的方法,既然能使较低的心智状态成长,它背后的“教育原理”必定也能更广泛地运用在正常儿童的身上,会使较高的心智状态达到更高的境界。因为正常的儿童如果能够正常发展,那些低能的心智状态就绝不可能与他们相同。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她从驰誉全欧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做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有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了沉潜苦研的七年,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儿童之家的创立
    1906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为她带来了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
    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桑罗伦多区正式开幕,三个月后第二所蒙特梭利“儿童之家”相继设立。
    “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
    蒙氏就在这里,又为这些心智良好的儿童,用心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特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特梭利应用在那六十位三至五岁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乐口称道,誉为奇迹。于是伦敦、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仿效设立,并邀请蒙特梭利前往开设师资训练课程。
1912年蒙特梭利前往美国,受到爱迪生等名人的欢迎,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唯一的两面金牌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梭利虽被迫离开她的祖国到了印度,但她的“儿童之家”和师资训练单位,在战后却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
蒙特梭利的逝世
蒙特梭利的晚年,依然不顾身体的衰弱不停地工作,终于在1952年5月6日逝世于荷兰的努特维克,享年八十二岁。她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一生为了儿童,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一生。 
第5章  儿童之家的发现
我们可以说,蒙特梭利科学的幼儿教育法是在“发现”与“实验”交替研究过程中,加上她的“慧眼”和“仁心”而得到的。其经过大致如二十三页所示。也就是说,蒙特梭利从三十六岁成立了儿童之家,到八十二岁去世为止,一直用科学的方法:一面研究儿童在成长和接受她的新教法中(实验),所自然表露的情况(新发现);一方面根据新的发现,继续研究其中的道理,不断地找出新的、帮助孩子发展的有效方法。所以蒙特梭利本人曾说:说我发明“蒙特梭利法”是错误的,我只是对儿童加以研究而已。
发现
││
仁心 ││慧眼
││
实验
▲由帮助和研究低能儿
(发现)

去教育低能儿
(实验)

(再发现)

▲经过改良的低能儿教育法也可能提升正常儿的潜能(发现)

应用于“儿童之家”对正常儿的教育法构想(实验)

( 再发现)(修正的“应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学方法”一书的原理、方法和新的发现……)
    那究竟使她在孩子身上发现了什么呢?目前世界上已有廿三种文字,翻译了她毕生出版的廿种书籍,真使我们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然而由于她发现的事实深深地关系到她教育方法的运用和著作,为了方便让读者了解,笔者仅从台北所的五本中文著作中归纳整理出下面九项重要的发现:
九 大 发 现
    (1)“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 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
    (2)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3)“独立”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目的, 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而自己发展他的生命,成为一个未来的强人。
    (4)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 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
    (5)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这规律是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伟大的规律中,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幼儿主动
地去接触环境,以满足成长的目的。
    (6)“适应环境”是幼儿一切智能成长的原因。
    (7)儿童在智力的发展上, 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种敏感显露时
间的久暂和出现的迟早,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使之提前或延迟,因此也就成为幼儿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差异”理论的根据之一。
    (8)说话和阅读都是自发性行为, 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的书写行为的发展其实早于阅读。
(9)奖惩对幼儿的学习不能产生“诱因”, 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长久以来,不曾有过一个教育家,能将儿童期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研究,蒙特梭利以科学的精神发现的“童年之秘”,也就成为幼儿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崭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态度”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导引,使“教育”幼儿成为真正的可能。
第6章   三岁定终生
大脑生理学家们说:人类的脑细胞数目大约有160亿个之多,这个数目在一出生时就已经固定,终其一生并不会再增加。
    这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聪愚就已经命定;或者如达尔文主义者所相信:人类胎儿的发展和其他生物相同,是遵循着某种进化的模式发展,所以智力的高低也是“天生遗传”得来,后天的努力均难以影响。
    实际上,人自出生后,脑细胞的数目虽然不再增加,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脑的重量、体积却会与支持它活动的血管及血液量,一起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地加多;细胞与细胞之间也会因外界刺激的日渐增多而不断地生成、发展,分化出许多像IC板上连络网一样的神经纤维通路,用以应付日后更复杂的吸收。
    达尔文主义者认为后天的影响毫无作用可言的看法对于人类而言,其实并不适用。我们知道,愈低等的动物,他们的生活能力,在出生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发展完全,其过程短浅,所接收的刺激也就缺乏,因而就比较“头脑简单”。而身为高等动物的人,就不是这样子了!人类的初生儿是以未成熟的情况来到世间,他的基本功能随着时间慢慢地才能成熟(例如先有大肌肉的发展才有小肌肉的进一步成熟),经过的时间既长,接受的刺激也多,头脑的各种“网路”就远为复杂而精密;祖先遗传的潜在能力,也随着成长的时间较长,而得以更多的发挥。
三 岁 定 终 身
    然而,脑的细胞功能并不会自己发酵。婴儿一生出来,脑部恰似一张白纸,要有外界足够的听、视、触觉等感官的刺激,各种功能才会渐渐发达,刺激得越多,发展得也越快。但是,这种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会持续一生,它只存在于出生后短短的几年内,其中又以零岁到三岁之间为黄金时机。
    据大脑生理学家们的研究报告指出:儿童的智力(注意!不是知识)和性格,从出生到三足岁,就已经完成了60%(每年成长约20%),而且这三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了六足岁,脑细胞的组织完成了80%(每年约成长10%),在这时期若能以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教导音乐、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活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从六岁到了八足岁,这两年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每年为全部成长的5%)。 也就是说儿童要进小学一年级时,聪明与否,大致上就已经决定了。只要看看前面的统计数字,不难发现一个结论:零岁到三岁之间,实为形成期中最重要的时期,假如不能把握这个时期,年龄愈长,启发、培养的功夫就会愈费力,效果也就愈差了!
蒙 氏 重 视 胎 教
    蒙特梭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已经提出三岁前教育,甚至她也强调两岁以前更重要。因为,二岁是迈向三岁的前站,假如前站没有播下良好的种子,又怎能期待下一步开出灿烂的花束?而且约50%的智力既是定于二岁,也可见从出生到二岁这短短的两年间,是何等的珍贵了!鉴于这个发现,蒙特梭利更追本溯源地往上寻根,她认为:“孩子从生命之初就不仅开始有了肉体,也同时有了精神,孩子是同时拥有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因而,提出了在当时极为超前的想法,生命的开始既是始自受孕的那天,幼儿教育也该从那一天就开始(胎教)。
这个意见,在当时并未受到大家的采纳,一直到最近二、三十年,由于医学与科学的进步,已经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成长情形,“胎教”可能性与可信度才流行开来。
影响人类聪愚的因素
    你会不会又问,既然人类的脑细胞数目一样,蕴含的潜能也就大致相同, 那智愚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据Jencks的研究指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大约占45%,环境(后天经验)占35%,遗传与环境交互联合作用占20%,所以除了遗传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外,后天环境的影响占着更为主要的地位,遗传的特质决定了人类的天赋资质(约占45%),而后天环境和后天的经验更有助于增进智慧潜能的推展,因为脑的极微细胞,不同于一般物质,它是越用越灵活的,不经磨练的大脑,只有反射运动及本能活动而已!
    所以,一个生下来就资质优异的儿童,假如缺乏后天良好的教养,他的成就也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发展非常有限了。

蒙氏以提高智力为实践手段

    由人类运用潜能的比例,也可以看出智愚的分别程度。据精神科医师指出, 普通人只使用了潜能总数的4%,高智慧所谓“天才”的人,却使用着更多的潜能比例,父母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充分开发潜能,我们可以说就是“制造天才”了。 
    由于蒙特梭利看到了这个现象,所以她主张以“提早教育”和“感官训练”,来开发潜能。也终其一生地设计出符合儿童不同阶段的各类教具,使儿童借着亲自操作的机会,提高基本智力,同时也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然而,为什么她会侧重感官训练呢?因为人类的学习始自感官(视、听、味、触、嗅等五觉)的直接接触(具体),例如一生出来就会吸吮,小孩子喜欢以手去摸东摸西(由具体到抽象),所以,增加智力的第一步就是敏锐孩子的感官机能。

第7章 原理论(一)──环境适应
蒙特梭利终其一生,并没有将“蒙特梭利法”,作过有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就算说明,也只限于一些原则性的阐述,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她尊重儿童,尊重生命,知道儿童内心蕴蓄的宝藏,像海水一样的深,对生命本体的研究,根本就是无穷无尽,绝难有定论的。
    所以她自己曾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对儿童加以研究,只不过是接受儿童给予我的,并把它表现出来而已。”她孙子小玛利奥。 蒙特梭利也说:“她并没一个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