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运-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元1708年,改革文字,以笔画简单方便的世俗字阵代替了旧的教会斯拉夫字体。
  公元1714年,在全国各省建立初等算术学校,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批世俗学校。
  公元1718年,建立俄国最早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并且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
  公元1725年,建立俄罗斯科学院,下设数学、物理和人文三个学部,以优厚的待遇聘请大批外国学者和科学家。
  此外,彼得还倡导建立了俄国第一批公园,第一批公众剧院。
  彼得对文化教育的思维和认识很明显受地缘政治影响,俄罗斯毕竟属于欧洲,更何况,亲自出访欧洲不仅使他看到欧洲国家发达的教育和文化,也使他认识到发展文化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而康熙时期的文化事业虽然也有发展,如《康熙字典》和《全唐诗》的编撰,但文化教育领域并没有突破性的变革。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康熙作为*者对文化专制的一面,他曾大兴文字狱,钳制思想,残酷*“异端”,对文化思想进行严密的控制,为后世开启了很坏的先例。
  康熙也曾对西方的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公元1713年,康熙曾创建了古代的“中国科学院”——蒙养斋算学馆。但是,所有这一切他都只把它当作个人兴趣,并没有从制度层面和认识层面予以建构和推广。这大约和他长期身居“天朝大国”皇宫,缺乏“留学”经历有关。
  俄国横跨欧亚两洲,占据东西方,因而彼得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既有东方的影子也有西方的影响,在政治专制的同时,在文化教育领域开放,这也可能是随后几百年中俄国既在政治经济领域集权专制又在科学文化领域开放*的原因所在。俄国历史上的“开明专制”特色从彼得开始得以建立并影响后世。
  8
  公元十七世纪初日渐衰败的明王朝导致了明帝国西北和东北方向两个王朝的兴起。
  公元1613年,位于明王朝西北方向的俄国进入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时期。
  公元1616年,位于明王朝东北方向的女真族建立了大金政权(即后来的清朝)。
  大金政权(即清王朝)开国六十年之际(公元1676年),正是康熙平定三藩的关键时刻。这一年,三藩之一的尚可喜病故,康熙已完成了对全国的兵力部署,做好全力反击三藩叛乱的准备。
  经历五年的血战,康熙平定了三藩,清廷直到这时才算真正统一了关内。从这时起一直到乾隆末年,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康雍乾盛世”。但正是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和西方的距离越拉越大,到乾隆末期,中国的绝对实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公元十八世纪中晚期,对于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段很重要的时光。
  公元1735年8月,24岁的弘历继位,次年改年号为“乾隆”。此时的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二朝的努力,已呈现出蒸蒸向荣的景象。乾隆继位后,清朝疆域西抵葱岭、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
  纵观乾隆一朝,有许多“引人注目”之处,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乾隆本人还是后世,最为自豪的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22)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平大小金川;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平准噶尔;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再平准噶尔;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回部;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平缅甸;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平台湾;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平安南;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平尼泊尔;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再平尼泊尔。
  从上面的履历可以看出乾隆的一生几乎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仅如此,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游山玩水,写诗题字。至今,在中国的许多旅游景点中,都能看到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内容。
  乾隆的高寿创了历代帝王的纪录。中国历史上,寿至八十岁以上的皇帝只有四人:南朝梁武帝萧衍、南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以及乾隆。乾隆寿命高达八十九岁,实际在位时间最长,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乾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而且是主动提出“禅位”的少数皇帝之一。
  乾隆最让后人动容的是:在封建专制传统极其根深蒂固的中国,乾隆在有生之年主动提出了禅位并付诸实施,这种举动在中国封建社会也是绝无仅有。
  关于禅位,在乾隆之前也有,但要么被逼:如汉献帝、唐高祖、唐玄宗;要么无奈:如宋徽宗、宋高宗、宋宪宗等,真正心甘情愿禅位的只有乾隆一人。
  乾隆的功绩还有很多,如在位时编 《四库全书》,修建园林、多次减免百姓钱粮等。乾隆的业绩让中国封建社会很多帝王都难以超越。但是就在他执政的这六十年当中,尤其是在他执政的中晚期,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八世纪下半叶,正当乾隆东征西讨之际,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一系列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形态的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从此进入以西方为主导的时代。
  公元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改革纺纱技术,制成珍妮纺纱技,使生产效率大为增长。
  公元1769年,正当乾隆忙于平定缅甸时,英国阿尔莱特制成水力纺纱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公元1776年,当乾隆再平大小金川时,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并建国。
  公元1789年,当乾隆南下平定安南时,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政局从此大变。革命成功后,制宪会议通过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8月,制宪会议发表著名的《*宣言》,宣布“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公元1791年,当乾隆平定尼泊尔时,法国于这年9月由制宪会议颁布第一部宪法,明确三权分立的原则,即行政权属于国王、立法权属于立*议、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国家。(清朝直到1905年9月,在立宪派的推动下才派大臣出国考察君主立宪之事,并于1911年5月推动了名为“责任内阁”,实为“皇权内阁”的预备立宪活动)。
  工业革命、美利坚合众国成立、法国大革命这几件大事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而此时的中国还沉浸在“康雍乾”盛世的落日余晖中。
  9
  从公元十五世纪初到公元二十世纪初,时光整整跨过了五百年。就在这五百年中,中国与西方从十五世纪初航海活动中的思维落后到十九世纪初的实力落后跨越了大约四百年。在这几百年中,中国每每与世界最先进的制度与思维擦肩而过,在清朝灭亡前的一百年中,清廷虽用尽心思却始终没能挽回危局。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确实已走到了尽头! 。 想看书来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23)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随之灭亡,中国迎来了“共和”时代。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明朝和清朝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两个王朝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最为专制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除此之外,两个王朝还有着极为完备的政权体系和较为长久的寿命(明朝278年,清朝267年)。
  即便如此,在异族和异域的枪炮声中,这两个王朝还是先后败下阵来。明朝和清朝时期,正是世界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而陶醉在“中央大国”迷梦中的两个王朝对此却浑然不觉。明王朝在十五世纪初曾经拥抱蔚蓝色的大海,打开通往世界的道路,但没有多久便自动关闭了这条道路,个中缘由不能不让后世为之警醒。等到十九世纪初,清朝被迫打开国门和世界发生联系时,西方的枪炮已架在中国的门口。
  在中央集权过度集中、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前提下,明朝和清朝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拒绝世界贸易、拒绝世界市场、拒绝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毫无疑问,中国正是从十五世纪开始便开始落后于西方,而西方正是在最近六百多年中逐渐主导了世界。
  明朝曾打开国门,试图通过大海和世界接轨,但不久便自动关闭了这扇大门;清朝满族统治者曾虚心的向中原汉民族学习,但后来却顽固的拒绝西方世界的一切,即便在西方的船坚利炮之下仍然拒绝变革,这种力量究竟来源于何处?
  种种事实表明,中国在明、清时期既没有西汉王朝的进取之心,又缺乏大唐帝国的开放气度。皇权越来越专制、思想越来越僵化、科举越来越形式,吏治越来越*,中国历史上的大贪官以明代和清代最为集中。
  当然,这两个王朝并非一无是处,明代的文官制度曾保证了明帝国长久平稳的运行,有明一代,虽有宦官专权却无外戚乱政;清代的储君继位制度作为创新解决了历代帝王立储的困惑。有清一代,虽有农民起义但并没动摇国本。虽为满人掌权但并不歧视汉臣。
  尽管如此,这两个王朝所代表的集权和专制政体就象熟透了的桃子尽管有着光鲜的外表,但内部已开始腐烂。
  明朝迎来自己的开国六十年时,正值“仁宣盛世”,清朝迎来自己的开国六十年时正值康熙盛世。但没过多久,便开始弊病从生。虽然,明朝在“仁宣之治”后有明孝宗的“中兴盛世”(1488年——1505年的弘治朝既无权臣、宦官或后宫的专权,也很少弊政,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政治最贤明的时期,明孝宗也被后人誉为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比肩的贤主)。清朝在康熙之后有“乾隆盛世”,但仍然挡不住这两个王朝在盛世之后慢慢腐化,直至垂老而死。
  清朝比之于明朝,只是疆域大了一些、人口多了一些,在政治制度、思维模式,尤其文化、思想方面并无革命性的变革。当清朝沿着明朝曾画过的圆圈慢慢绕行时,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政府的圆圈尚未画完就被西方列强强行撕裂了一道口子。清朝灭亡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终于走完了它的最后一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六十年的回环(1)
(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苏联)
  以六十年为一个年轮,社会进行周期性的变化。这一现象不只出现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以英、美、日、德、法、苏为例,考察近现代三百多年的历史,我们不能不为其中的规律性变化而震惊。
  英国
  英国仅以换了一个国王的代价,便完成了革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为简单的一次革命。
  公元1688年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年份。
  这年7月30日,议会两党的7位政治要人邀请荷兰执政,奥伦治的威廉军队前来英国,帮助捍卫英国人的自由。威廉登陆英伦后,原先执政的国王詹姆士二世逃走。英国仅以换了一个国王的代价完成了革命,史称“光荣革命”。
  1688年的革命之所以光荣,在于它没有流血;1688年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在此之前,英国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议会和王权的争斗。
  “光荣革命”后,根据议会的条件,威廉宣布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国王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王位,并服从议会的法律,议会的主权得以确立。从此以后,国王属于议会,而不是议会属于国王。
  “光荣革命”中,不仅专制的王权消失了,连独立的王权也消失了。从此以后,一个人统治国家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各阶层利益的议会。这一年堪称英国的“新世纪”元年。
  1688年以后,英国开始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基本框架。
  1689年,《兵变法》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国王对军队的控制权。
  1694年,《三年法案》使议会成为一个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
  1701年,《王位继承法》使议会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表明国王不再是世袭的当然产物,而是由议会来作最后决定。
  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成为权力中心。英国的责任政府制度即内阁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后,内阁首相与两党政治出现,表明英国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制度基本确立。此后,英国结束了国内长时期的政治纷争,开始全力对外扩张。
  公元1748年,英国进入“新世纪”的第6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