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3、多与人做学术探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的能力。

  14、要全面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除了道德修养外,不要有不重视文化修养、技术修养的倾向。

  这样,尽管我们的能力、智慧和修养是有限的,也必然逐步会提高的,必然不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了社会道德的提升,倡议大家通过各种渠道为社会、为人们宣传和提供更多的善法。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鼓励人们的点滴善行、激发和培育人们的点滴善根做起,使这些不断发扬光大,那么社会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这是社会对我们的考验,也是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有这种紧迫感。同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为社会道德进步作出贡献。我们自身也逐步走向成熟。让我们迈出扎实的一步,用我们的善心、善行,带动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领悟道德的真谛,让社会远离冷漠,充满慈爱!

  2007年7月5日发布于新浪博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64、佛教与新旧婆罗门
64、佛教与新旧婆罗门

  在博文《困难是修养的试金石》中,一位朋友留言:老师您讲“释迦牟尼佛宣称,他承认古代真正婆罗门的理想。古代的婆罗门和当时的婆罗门是不一样的”,并且说过在印度,印度教取代了佛教,那么请问婆罗门是什么?印度教是婆罗门么?与释迦牟尼佛的佛教有什么渊源呢?

  关于婆罗门,《中华佛家百科全书》:“【婆罗门】……为印度社会阶级制度中之一阶级。此一阶级之人自认为是梵天的后裔。平素读诵《四吠陀》,行祭祀,位居四姓(四种阶级)之最上位……印度以婆罗门阶级最具势力,故该国又有婆罗门国之别称。其民众所奉之宗教,称之为婆罗门教……《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曾为婆罗门作分类,谓有种性、名想、正行等三种婆罗门。种性婆罗门,谓生在婆罗门家者。名想婆罗门,谓假名为婆罗门者。正行婆罗门,谓能驱摈恶不善法者……在原始佛典中,曾列出释尊对婆罗门阶级的看法。他以为古代的婆罗门是一种各方面皆合乎理想的阶级,但到释尊之时,婆罗门阶级已告堕落……” 《佛学常见辞汇》【婆罗门】婆罗贺摩拏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可见,婆罗门是一个阶级。其中,正行婆罗门则是“能驱摈恶不善法”的修行者。

  关于婆罗门教,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婆罗门教】古昔婆罗门种专奉之教法也。中有种种别派,而大要以梵王为主,以四围陀论为经。”《大日经&;#8226;疏二》:“于彼部类中,梵王犹如佛。四韦陀典犹如十二部经,传此法者犹如和合僧。时彼闻如是等世间三宝;欢喜归依随顺修行。”大意是说,古婆罗门教中尊重梵王,这类比于尊重佛;学习《四韦陀典》,类比于学习十二部经;传播这些内容的人类比于和合僧。当时人们对于这些内容都欢喜前去归依、随顺、修行。

  关于印度教,《佛光大辞典》:“【印度教】通常指新婆罗门教。即印度古来正统思想之婆罗门教,摄取佛教与耆那教教义以及复杂的民间信仰,而发展成的一种宗教。与其说是一有明确体系之宗教,毋宁说在历史之发展中由于教义、仪轨、制度、风俗习惯等,孕育而成之一种宗教社会乃至社会性宗教之总称……确立一体三神之教理,此即其特色……”可见印度教是新婆罗门教,又与古婆罗门教不同。

  关于这点,释迦牟尼佛承认古代真正婆罗门(简称婆罗门)的理想,但不承认印度教(新婆罗门)的思想。经文中说:“贞洁、严守道德戒律、诚实、柔顺、忏悔与努力、谦让、不杀生、容忍,这些都是婆罗门所称颂的。(巴利文《经集》二九二经)他们的举止优雅,身体宏伟,五官端正,名声卓著,行为正当;那些婆罗门,不但热衷于善行,而且竭力遏阻邪恶;他们是如此的生活着,因此使人民无比快乐幸福。(同前二九八经)随着时日的消逝,这些婆罗门逐渐误入歧途,他们只看到快乐、国王般的豪奢生活和打扮美丽入时的美女。(同前二九九经)” “能摆脱所有幻想、错觉,能超越执着,毫无牵绊,能无所畏惧,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一经)恰似露珠在荷叶上不久留,恰似芥子在锥尖上停不住,一个毫无贪念的人,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五经)一个睿智的人,一个洞察的人,一个已达到最高目标的人,这样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同前六二七经)” “经由精勤的努力和纯正的学习,经由弃绝那些桎梏人的俗智和成规,他成为婆罗门。这就是婆罗门的最高境界。(同前六五五经)”

  由此可见,佛教吸收和继承了古代婆罗门的部分优秀思想,但对当时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是持否定态度的。释迦牟尼佛提倡因缘和合,否定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世说。这是佛教与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本质区别。但是佛教又不同于古代婆罗门教。释迦牟尼佛提倡众生平等,否定古代婆罗门教的阶级观念,这也是佛教和古代婆罗门教的重要区别。因此说,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经过艰苦卓绝的实证,对古代婆罗门教扬弃地吸收之后,更加利于众生的理论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佛法,明辨是非。

  2007年7月5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65、铁刺林地狱你怕吗?
65、铁刺林地狱你怕吗?

  一位朋友留言:老师,请您再讲讲关于驱除邪淫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问题。

  以下仅供参考。驱除邪淫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道德和法律法规,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不伤害他人。另外,从佛家的角度讲,佛教认为邪淫的行为会有恶报。例如有如下传说: 

  1、《中阿含经》卷五十五〈晡利多经〉:“邪淫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大意是说,邪淫者一定会受到恶报的,包括现世及后世。 

  2、《智度论&;#8226;十七》:“若犯邪淫,侵他妇女,贪受乐触,如是等种种因缘,堕铁刺林地狱中。刺树高一由旬,上有大毒蛇,化作善女身,唤此罪人:上来共汝作乐。狱卒驱之令上,刺皆向下贯刺罪人,身被剌害,入骨彻髓。既至树上,化女还复蛇身,破头入腰,处处穿穴。”大意是说,如果有邪淫的行为,或者奸污妇女,贪图刺激,如是等等因缘,就会堕落到“铁刺林地狱”中。这个地狱的刺树有一由旬高,上面有大毒蛇,化作美丽善良的女人,勾引罪人说:“快上来一起和我玩乐。” 狱卒就会驱赶着叫他上去。刺树的铁刺都向下贯穿,刺穿罪人。罪人身体被刺伤深入到骨髓。等到了树上,变化的女人又复原为毒蛇,在罪人要破罪人的头,进入罪人的腰里,在罪人身体里穿来穿去,穿出很多窟窿,令其痛苦无比。 

  这是邪淫的行为,相对于仅有邪淫心没有邪淫行为的罪恶要大。鉴于驱除邪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从内心上就要克服邪淫心。一旦有邪淫的念头要主动排斥,要用理智战胜本能,更不要产生邪淫的行为。特别是要注意人生观、价值观的修养,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注意内心的修持,主动作意,纠正不良心念,帮助自己克服邪淫的心行。

  2007年7月5日发布于QQ博客

66、1+1到底等于几?
66、1+1到底等于几?

  关于1+1等于几,以下四人有如下答案:

  第一种:1+1=0

  第二种:1+1=1

  第三种:1+1=2

  第三种:1+1=3

  如果告诉你他们的答案都正确的话,您认为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得出的答案呢?

  2007年7月5日发布于搜狐博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67、转“我执”为“平等性”和“大我”
67、转“我执”为“平等性”和“大我”

  一位朋友问:老师您提到:“关于大恶一阐提,《涅槃经&;#8226;五》:“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大意是说,大恶一阐提人,断灭了各种善良的根本,心不攀附各种善法。”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人:在他们的思想意识、感知心理里面,关注更多的是自身或心理的痛苦、难受,看待事物着眼点也是引起自己内心难受、痛苦、解不开的矛盾等问题上,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好像就没有快乐和自由,没有爱和宽容,这种人是不是就是“心不攀附各种善法”,断失了善根造成的?好像这些人更愿意接受仇恨,更愿意在报仇中获得“正义”,更愿意以“共同牺牲生命”为殊荣,更容易以杀戮敌人为快乐。请问老师,这种心态世界如何让他们见到温暖,见到自由和光明?

  答:供参考。问题中提到的这种人的观点来自于第七识(我执识)。第七识是以自我为主(即我执)的个体化中心,是自私的观念、自私意见、自大、利己思想、幻想和痴迷的聚集处。《佛学常见辞汇》:“【第七识】又名末那识,为我法二执的根本。” 《佛学常见辞汇》:“【末那识】……八识中之第七识……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大意是说,第七识(即我执识、末那识)是人我执和法我执的基础,其中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等四个根本烦恼跟着它,念念认为第八识(种子识)为“我”,所以人们的“我执”观念和习气很深,由此产生出许许多多的烦恼。

  帮助这种人,主要是使他转化第七识。首先通过理论的学习和自身修养的实践,他要逐渐克除“我执”,克服和转化自私的、一切从自我出发的观念,感悟到“众生佛性平等”,即逐渐转化为“平等性智”。《心地观经&;#8226;二》:“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各为平等性智。” 其中,“我见识”指的就是第七识,“二无我性”就是去除两种“我执”。只有这样才可以。

  除了领悟到“众生佛性平等”,进而还要树立大我思想,随缘而生利他的妙用,使生命进一步自由解放。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大我】我者自在之义。凡夫虽认自己之身心为我。然身心无一自在者,思为我者。惟迷倒之见耳。无我之实也。悟此理即为小乘之知见。然彼但知无凡夫之倒我小我,更不知佛之有真我有大我。”大意是说,一般人执著于和合的身体为真正的自己,二乘证悟到身体五蕴和合而空“无我”,进一步需要证悟的是“大我”(即真我、大自在之我)、大自在思想。

  2007年7月6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68、为什么有在地狱的感觉(续一)
68、为什么有在地狱的感觉(续一)

  一位朋友问:老师,您好。谢谢您能理解我们的痛苦。我有时会为了一件事后看来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痛苦好几天,委屈得自己哭啊哭的,天昏地暗,无心干别的事,但没有出现过幻觉。感觉自己象大海上的一叶浮萍,非常非常的孤苦,非常非常的无助。也交往过同样的朋友,他们有的想大哭、大叫,甚至想自残,工作、生活追求所谓的“完美”,看不上别人做的;有的人开心时特开心浪漫,痛苦时就是另一个极端,要死要活,甚至可能会夸大事实或歪曲事实埋怨别人,总觉得都是别人对不住自己……我们其实都挺普通的,不是恶人,老师您说“不要放任自己的恶行为”,可我并不觉得自己有特别“恶”的心行呀?只是有一些普通的不良习气,比如小心眼儿,爱虚荣,争强好胜,爱计较,任性、自私、执于“我”……事后也意识到确实特别任性,故意做出一些行为来迫使别人关心自己、“可怜”自己,不管别人有没有时间和精力,这是不是胡来呢?我们痛苦的原因,在旁人看来没有道理,他们认为只需转念就可以改变、就可以解脱,他们认为很简单,好象我们愿意“享受”痛苦似的,因为看起来我们不愿意转念,任凭别人怎么劝解也不肯转念,坚持认为自己就是委屈、就是痛苦,就是无力解脱。

  请问老师:转念就可以改变、就可以逐渐解脱吗?为什么转念这么难?是太执著了吗?是因为“我”执?为什么宁肯每天辗转于痛苦之中也不肯转念向善?痛苦的生活我们不想要。快乐的日子我们也很享受,也很得意。可是又感觉:似乎这种正常的、快乐积极的生活也是执著,例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