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去北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8去北京-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主要景点(10)
工美大厦
  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从四大名石出产地而来的石雕艺术,出自京城珐琅厂的景泰蓝,以及各种中式的翡翠、琉璃、丝绸、雕漆、奥运特许商品等等,这里被称之为“中国工艺美术品专营第一店”,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会令你感到目不暇接。
  工美大厦一层主营奥运特许商品和金银珠宝首饰,这家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旗舰店是国内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特许商品零售店,营业面积650平方米,经营特许商品品种超过4000款;二层是民间工艺品,像是泥人、剪纸、扇面、唐卡等都能在这儿找到踪影;三层以中式旗袍、丝绸、刺绣、特色双面绣以及雕漆为主;四楼就是比较名贵的翡翠、和田玉、寿山石、陶瓷这类工艺品。另外,四层还专有一个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其中有不少玉雕珍品和象牙雕刻的珍品等,都值得前去一饱眼福。五层、六层是卖打折服装的区域,当然,过季的品牌服装与传统的精美饰品相比,难免有些相形见绌,倒是低廉的价格让五层和六层的上品折扣店聚集了不少红火的人气。
  王府井小吃街
  不长的小吃街,却浓缩了老北京风情。有卤煮火烧、羊杂碎汤、炸酱面等北京小吃,也有米粉、羊肉串、肉夹馍等外地风味,口味不一定正宗,却也值得尝尝。如果晚上来这儿,你还将欣赏到屋顶平台上的戏剧演出。虽然听不懂咿咿呀呀的唱腔,但感觉特有气氛。还可去旁边看一场老北京拉洋片,表演者据说是天桥拉洋片大王第四代传人。小吃街北边有民俗文化街,家家摊位上都是琳琅满目的工艺品。
  新东安市场
  现在王府井的新东安市场是热闹而奢华的六层楼商厦,但原来的旧东安市场,那可不是如今这样的,那会儿倒是更像个买五花八门东西的嘈杂市场,纸张旧书、照相器材、古玩玉器、干鲜果铺、日用杂货等等,保您在这里一站购齐。只是当年的盛景已远去,再现东安市场当年的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的繁盛景象,除了勾勒老北京人的市景风情外,更多的也只是种追思罢了。
  同陞和
  据说王府井大街上曾流传着一句话,“一双鞋穿三十年”,这里说的鞋便是王府井北口路西225号的同陞和鞋店。此鞋店也有百余年历史,店里特别的地儿就是能根据消费者的特殊需要现场为顾客量脚型订制皮鞋。鞋的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再加上“死心眼儿”抱着“宁肯赔三年,也不能自个儿砸了招牌”的老理儿,舒适、耐用的同陞和鞋,便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不少国际友人的欢迎。看着同陞和鞋店前趿拉着父辈大皮鞋笑得天真的顽童,你不想也把脚伸进这鞋中,亲自试试这世上最合适你的那双鞋吗?
  建华皮货
  多少年前北京人琢磨着上哪儿来件“皮闷子”穿穿,这想买皮货就必去建华走一遭了。王府井192号的建华皮货初建于1927年,当年名为德源兴,主要经营皮货、顾绣、丝绸。而今日的建华皮货,除了原有广受欢迎的锻面羊毛皮里中式马褂、云头背心、狗皮裤、狗皮褥子、羊皮背心等,又增加了不少款式现代的“雪花”牌裘皮大衣,以及多种水貂皮大衣。到了王府井,来上件老字号里的“皮闷子”穿在身上,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招摇一番,你说这能不觉得倍儿有面子吗?
  盛锡福
  北京的老人儿们喜欢戴帽子,甭管是礼帽、毡帽、皮帽、草帽,只要是出门往脑袋上扣那么顶盛锡福的帽子,那就是给自个儿挣足了面子。王府井大街上的此店是1911年那会儿天津盛锡福帽庄开在北京的分号,盛锡福的创始人刘锡三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清朝遗留的长辫,摘掉瓜皮小帽,总得有几套新式衣帽替换着。刘锡三也就适时地引进了国外的制做呢帽技术,所以在当时的帽市场也就一炮打响。由于质量好,做工细,帽胎既硬挺,又绵软,戴着舒服、踏实,所以上至政界要人,下到平民百姓,都成了盛锡福的消费者。
  

主要景点(11)
到达:乘1、4、20、37、52、103、104、420路在王府井下车;乘地铁1号线在王府井站下车。
  美食:除了王府井小吃街以及东华门夜市外,还可以去全聚德烤鸭王府井店(电话:010…65253310)或东来顺饭庄王府井店(电话:010…65253562)、新东安总店(电话:010…65280932)。
  购物:买中式工艺品到工美大厦,买服装、百货奔东方新天地,买图书、地图、资料往王府井新华书店。
  王府井教堂——繁华闹市的街头景观
  十年以前,途经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座围墙环绕、大门深锁的灰色教堂。后来在王府井大街改造过程中,教堂围墙被拆除,门前开辟成广场,才成为一大街头景观。如今,尽管教堂大门仍时常紧闭,但途经此地的游客,已很少会有人对它视而不见。王府井教堂,也因而成为京城市民最为熟知的一座教堂。
  北京四大教堂中,王府井教堂地处城东,因而俗称东堂。它的正名圣若瑟堂,别名八面槽教堂,却很少为人所知。原本,这里只是传教士利类思和安文思,在清顺治年间利用自己的住宅改建而成的教堂,直到康熙初年才由中式风格改建为西式风格。其后的两百多年里,王府井教堂几次被毁,又多次重建。如今的教堂主体,是庚子事变后的1904年,按照光绪年间的新东堂规模和形制重建的。
  这座教堂最为醒目之处,当属正立面上三座立有十字架的穹顶式钟楼,当中一座最为高大,这是西方罗马式风格。墙体均用城砖砌成,而作为内部空间支撑结构的木柱,均取自黑龙江的赤松,又有点本土化的倾向。早年堂内很多圣像出自传教士兼宫廷画师郎世宁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惜都在嘉庆年间的火灾中被焚毁。现在两侧挂着耶稣受难等多幅油画,已难以与昔日作品相提并论了。
  到达:乘102、103、104、803、808、814路公交东安市场下向北300米路东。
  门票:无
  开放时间:每天上午。
  游览时间:通常都是到王府井购物休闲时顺便看看,一般用不了半小时。
  砖塔胡同和百花深处——最年长的和最诗意的胡同
  多年以前,北京的胡同曾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今日,北京的胡同更多的是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名片。
  印制名片的政府部门日日在昨日灵魂的衣角上,做着大刀阔斧的整治与改造,被迫需要接受这一切的胡同里的居民,常常在抱怨与牢骚中度着岁月。而那些今天被这儿刨一坑,明天那儿又被补上个补丁的胡同,那些为了覆盖年轻人随性的“涂鸦”而被扑了灰粉的胡同,那些在幸存与消逝边缘的胡同,模样却泰然依旧,坚定依旧。守着胡同口的修车摊儿,守着冬日里的白菜、大葱、冻柿子、蜂窝煤,守着树荫儿里的老槐树、大枣树,守着檐下的燕子窝,守着大杂院里五味陈杂的酸、甜、苦、辣、咸,守着闹市的繁华与市井的逼仄,守着那孤独了八百年的砖塔下的胡同,守着那最具意境美的胡同名字。
  “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元代杂剧《张生煮海》中这一段书童与丫鬟的插科打诨对白,再加上为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元代高僧万松老人修建的八角砖塔,一下子便让这砖塔胡同确立了京城胡同的鼻祖地位,同时它也成为了元大都时期唯一还活着的实体胡同。
  如今人们乘车从西四去往西单时,每每到了西四路口西南时,就会冷不丁的听车上人对同伴说:“嘿,你快瞅,这儿还有一塔呢。”不错,这藏在老房子深处的青灰砖塔,若不是从冬日里光秃秃的树隙间隐约露出半个身子,平日里匆匆奔向新生活的人们谁又会多留意看它一眼呢?可就是这条现今看上去破旧没落的砖塔胡同,谁曾想,就在那苦乐相伴,不紧不慢的胡同人生里,竟还会有多少故事被模模糊糊地藏在了,那门牌、墙缝儿、老树和瓦砾里。
  说来这砖塔胡同可谓称得上是胡同中的###级,然而那些留存胡同中的人文印记以及大小故事,也许是更值得道一道的。在元代那会儿,关汉卿在这里一住数十年,写成了部传世的剧本——《窦娥冤》。后来在明、清那会儿时,这砖塔胡同也算得上是京城里有名的热闹地儿之一,当年的有钱人在这胡同里满满当当地置下了不少戏园子,那吹拉弹唱之声终年不绝于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主要景点(12)
在近代,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及“空前的民族英雄”等一系列称谓的一代大师——鲁迅,曾暂居于此近十个月,并在61号院(现为84号院)那不大的三间北屋中,写就了脍炙人口的《祝福》等名作。然而可巧儿的却是在这二十多年后,与砖塔胡同结缘的还有曾被鲁迅鄙视为“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小说大家——张恨水,他在43号小院(现为95号院),也就是鲁迅曾住过的61号院西侧,写就了被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啼笑因缘》和《金粉世家》等,最后在1967年那个火红年代的正月里,在此走完了他的一生。一条胡同记录了两位影响深远的文学家的人生轨迹,这怕是北京胡同里的孤例了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砖塔胡同的南侧南四眼井胡同10号(现为南四眼井胡同2号),1937年还曾记录了前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的一段点滴人生,刘少奇当时在这砖塔胡同附近暂居了一阵子,并撰写了不少指导革命工作的战略纲要。
  只是如今被众多新式建筑所包围的旧塔老院,不论是保护范围之内的以砖塔胡同为中心,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的胡同,或是砖塔胡同西、南侧逐年消亡的胡同,那些原汁原味的四合院早已如秋蝉般渐鸣渐稀了。也没人会知道那胡同口的烧饼店还有那笼里的“黄雀儿”,还会触动几代人伤心的魂?
  同样是这条南北向的拥挤大街,即便在周末堵车的路上,也很少有人会留意在这条拥挤的马路边,在不起眼的红色胡同牌上立着那诗意而动人的名字——“百花深处”。此处胡同的名字不似其他胡同都清楚注明为某某胡同,它妙就妙在把俗常的“胡同”换为“深处”二字来代替,再加上前面的意境绝美的“百花”二字,如此韵致的名字只需瞥上一眼,就会隐约觉出这藏在熙攘市井间的绚烂与清幽。
  据说这百花深处在明代时,是张氏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了二十几亩空地,由先种菜后种花而得来的名字。当年牡丹、芍药、睡莲的芬芳花事,如今早已是成了角落里的寂寞故事,就连老舍先生当年笔下,“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这些距离我们年代较近的老景儿,也多半是被饭馆、茶楼、网吧、咖啡屋以及长寿集团所颠覆了。这也难怪在《Ten Minutes Older》中,由15位不同国家的著名导演,在共同以“时间”这一永恒概念为主题拍摄时,中国的陈凯歌导演会选择百花深处,会选择把冯先生这位精神失常的遗少,在面对胡同拆迁时的哀痛,拍摄进《年华老去的十分钟》里。
  你别看这往昔的东西,现今不少是面目全非了,可这胡同中的京腔京韵却是半点没少。讲究老礼儿的北京人,会对走在胡同前边慢慢吞吞磨磨蹭蹭挡道的人,摇摇车铃,吆喝上句“劳驾,借光儿了,您咧”,排着长队买芝麻酱烧饼的小伙子,会对出门遛狗的邻居大妈,道上句“您吃了吗”。胡同因为细窄,因为低矮,因为稠密,因为那些日日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里街坊,也就冲淡了工业化里冷冰冰的漠视,留住的便是那些可以用来怀旧,甚至是可以用来凭吊的温情念想儿。
  纷纷的雪花下,天儿渐渐暗了下来。百花深处的路灯拢着淡淡的光,自行车的铃铃儿声已是从这边的新街口南大街串到了那边护国寺的庙门前,这时溜达在混着各种声音、香味、影像的百花深处,在某个瞬间仿佛能听到有人在拖着京剧的调子,唱着陈升的《北京之夜》。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
  西单华威“北京攻略”——潮流指标放榜地
  什么是最in,什么又是out,什么东东最能勾起你超强的shopping欲,什么样的衣着风尚又会令你不屑一顾。在北京,哪儿是街头文化的流行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