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重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彩虹重现-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儿童性别也会影响灾后反应。通常,灾后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攻击、反社会与暴力行为,另一方面心理康复也比女孩慢些。而女孩比男孩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悲伤、焦虑情绪,对灾难会想得更多些,也更容易向别人询问与灾难有关的问题。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2)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灾后反应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由于认知、情绪调节、身体反应等能力不同而对灾难的反应也会出现不同:
  1。婴儿有人认为,婴儿对灾难没有记忆,所以不会导致大的影响。但现在的研究表明,不仅灾难对婴儿有影响,包括尚在腹中的胎儿也会因为母亲生理、心理反应所产生的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不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仍然会通过母亲拥抱等身体的感觉而出现这个年龄段特殊的情绪、行为反应,比如还不会说话或者不会表达自己的孩子以哭和拉拽来表达害怕的情绪。
  他们的发育水平可能退行,警觉性增加,如容易惊跳、烦躁、睡眠节律差、撞头、咬母亲*等攻击行为。
  2。学龄前儿童学龄前的儿童可能有些清楚发生了什么,如地震使地面摇晃,房屋倒塌等,但他们可能不理解死亡这样抽象的概念,不知道死亡是永久的。他们甚至可能相信,只要他们愿意,逝去的人会醒过来,还会回来,还会照顾他们。他们还可能会在游戏、绘画或阅读中再次体验所经历的,比如在游戏中会出现 “魔力或英雄 ”角色而挽救了不好的结局,这通常是儿童修复心理创伤的方式。会因噩梦惊醒,或反复想到灾难情景。
  可能变得胆小退缩、缺乏情感、依赖父母、容易受惊、害怕上幼儿园、行为退行、遗尿等。害怕与父母、家人分开,对他们来说,分离意味着灾难性。孩子的身体对分离的反应有肚子不舒服、心跳得更快等。因为他在心里想:“我不要跟我的爸爸妈妈分开。 ”
  3。学龄儿童在经历了地震这样的灾难后,学龄期的儿童情绪、行为上的反应可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焦虑、疼痛等躯体不适,发脾气、好打架或不理睬同伴等攻击行为,易哭泣,在游戏、绘画或阅读中再现体验创伤以修复创伤,噩梦,反复回忆灾难情景,依赖父母、容易受伤、害怕上学、行为退行。他们在认知水平上已经能够理解灾难中受伤或得病而导致死亡这一现象,但可能把死亡想象成一个鬼怪、一副骨架,还有的孩子会对死亡做这样一些归因:“都是因为我不好,所以他们才会死去 ”。
  4。青少年青少年已经完全能够理解灾难和灾难造成的后果。如果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或好友会使得他们更容易激惹、暴躁和做出冲动性的决定,行为更冒险,或情绪低落,或以发脾气、违反纪律等攻击行为来表达抑郁、愤怒。亦会在噩梦中、脑海里或眼前反复不由自主地出现与灾难有关的情景,容易受惊。还可能会出现各种原因不明的疼痛等不适。
  (图为6月13日,北川一中学生所描述的地震后心理反应。)(三)哪些情况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在经历了地震这样的灾难后,大多数儿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这是正常的现 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92象。但心理反应持续时间过长或因这些反应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活,那就需要及时到以下当地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第五章 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3)
1。精神卫生中心/专科医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
  2。儿童/综合医院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
  3。大学或中小学心理咨询门诊 /室。
  4。如当地缺乏上述机构,应尽量到具备条件的邻近地区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灾难还可能诱发或加重其他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惊恐发作、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等,就应该尽早送去精神科或心理科就医。
  1。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像以交通事故、学校里的拥挤踩踏事件、绑架等各种形式出现的灾难都会影响到儿童。
  2。儿童群体是最脆弱的人群之一,他们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快速成长与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在地震灾难中,最容易遭遇食物、水与空气的污染和缺乏,更容易在污染的情况下发生中毒现象。
  3。儿童缺乏像成人那样的自我保护能力,在灾难中更容易受到躯体伤害,缺乏获得社会支持的经验和能力。
  4。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也不完善,增加了患各类疾病的风险。
  5。灾难事件的突发性与破坏性还会使儿童有更强烈的心理反应。
  6。地震灾难引起学校、住所和其他熟悉环境的改变,导致原有师生、伙伴、亲子关系的改变或丧失,更容易使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受到影响。
  因此,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心理的发展过程很容易受到各类自然与人为灾难的破坏。
  1。创伤事件本身的强度,比如越是靠近震中的位置,越容易感受到生命死亡的威胁。
  反过来讲,如果当时越没有意识到灾难的发生,那么之后心理的应激反应将越少。
  2。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比如身体受伤甚至致残。
  3。目睹家人或同伴死亡。
  4。家庭的损失:家庭成员的身体受伤或死亡,失去家庭财产,家庭生活没有来源,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能力不足。
  5。父母及周围其他成人的反应强烈。
  6。生活遭遇破坏,长时间的不能恢复。
  7。次生灾难或其他不良事件的继续发生。
  当然,心理反应的持续与恢复与否,直接与灾后的救援和社会支持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地提供生命必需品的保障,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提供尽快地恢复学校生活和平常的作息时间,都能够大大地缓解儿童灾后的心理反应。
  另外,需要提出的是,灾后儿童的心理反应与创伤事件的本身性质也有关系。有研究曾经指出,最容易引起灾难心理反应,并且容易导致灾难心理反应持续化的不是 93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自然灾难,而是人为的暴力攻击。比如,被*之后,59%~80%的人可能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为什么会这样呢?
  1。*不单单是暴力,更多带有虐待性质,越是带有虐待性质的暴力,越能破坏人的自尊,受害者本人越充满羞耻和自责,不愿意向任何人启齿。比如,美国女兵对伊拉克战俘进行*待,就会严重地破坏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

第五章 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4)
2。个人所经历的创伤事件,比如被陌生人殴打、遭遇车祸,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不像自然灾难,受伤害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群体。与他人的受伤害相比较,可能自己还是幸运的,即便受到伤害也愿意向别人倾诉和发出求助。
  3。有些事件,如遭遇家庭暴力,由于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即使发出求助,不少人也认为 “清官难断家务事 ”而不予以理睬。而自然灾难,容易获得社会的普遍支持和援助。
  如果有下列情况,儿童在灾难中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反应:
  ● 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有被虐待或殴打史的儿童;● 女性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或者在灾难中身体受伤的儿童;●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以往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
  特大地震后,屋毀人亡,死伤惨重,给儿童带来了惊吓和心理创伤,心理辅导刻不容缓。灾区的儿童需要辅导,帮助他们从恐惧的阴影中走出来;非灾区的儿童,因为目睹电视、新闻媒体的灾难画面,或者听周围人们的讨论,也会存在紧张、焦虑情绪,都需要做适当的辅导。
  儿童的惊吓和心理创伤,如果处理不当,容易留下长期的情绪困扰、心理障碍,甚至诱发精神疾病。受到惊吓或心理创伤的孩子,大抵上都会表现出不同于往常的行为。这时,最好的协助者是父母、家人和老师,需要把握时间,避免恐惧和伤痛潜抑到深层的心理世界。因此,在这里提出大人(包括家人和老师)协助孩子心理康复的简易方法。
  1。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应首先给予紧急医疗救护。
  2。尽快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安全食品,并进行传染病预防接种。
  3。尽快指导和帮助儿童远离灾害现场,避免因目睹灾难带来的后果(如流血、伤亡、混乱场景等),而再次受到伤害。
  4。尽快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场所。
  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94(图为志愿者指导学生如何保障自己安全,预防潜在危险。赵红摄)大人要保持镇定的情绪。避免让自己的紧张、恐惧、害怕,通过表情、话语、生活的行为表现等,在余震和灾后持续加深影响孩子的恐惧。因此,与孩子说话要注意:
  1。传递正确的信息,避免夸大恐惧,渲染谣言。
  2。解释维护安全的要领,但不做遭遇不测的恐吓。
  3。在余震中大人要避免因惊慌,而加深孩子的恐惧。
  4。避免在慌乱情绪中责备、批评或冷嘲热讽孩子的害怕。
  孩子对地震的惧怕和焦虑,有一部分来自地震本身,如地动山摇、漫天尘土、黑暗的天空、房屋剧烈摇晃,周围一切恐惧的杂音。但有一部分来自大人们惊恐的表情、招呼孩子的急切,惊慌失措的呐喊、逃跑,以及地震停止后的满街抢购生活用品,形成相当的群体恐慌氛围。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建议:

第五章 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5)
大人先勇于自我嘲笑:例如,“啊!当时吓得像龟孙子一样!”然后大笑;“你那算什么!我差一点就尿出来了!”然后大笑。
  带动孩子也能嘲笑自己的害怕。心理学研究指出,嘲笑自己的“害怕”,可以让自己从害怕中解脱出来。
  孩子在嘲笑自己的害怕的时候,大人不可以嘲笑他;但当他嘲笑大人时,大人要拿来当自嘲的材料,而不是替自己辩驳,或者反唇相讥。
  嘲笑自己能令自己镇定,不再压抑害怕,有利于心理创伤的疏解。
  成人要鼓励并倾听儿童说出自己在灾难中的经历及内心的感受,帮助儿童了解出现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允许他们哭泣和表达悲伤,不要强求儿童勇敢或坚强。
  鼓励儿童从事各种游戏活动,以理解灾难、宣泄情绪和憧憬未来,但应引导儿童不使用破坏性的方式。
  儿童要反复地说他们害怕的心事,想象他们的害怕,大人只要聆听,不制止他们说话,小孩就能倾吐心中的害怕。大人只要在他所说的话里,重述其中的字词来交谈, 95第五章灾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他就会说出心中的害怕来。例如,孩子说:“地震是好害怕的声音,我吓死了!”你就重复地说:“好害怕的声音?”并配合关切或好奇的语调,孩子就会顺着你的询问把害怕的心结打开。
  在交谈中,你需要掌握的技巧是:
  (一)多听少说这正是和教育他人有很重要的差别之处。一般地,教育方式本身潜藏着谈话地位的不平等,即预先假设你在这方面是不行的,我比你懂,所以,我说你就得听,然后照做就可以了。尽管生活中的聆听并不如心理咨询中所要求的那么严格,但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的聆听技术对于帮助孩子释放焦虑、害怕和恐惧的情绪,对于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聆听是心理咨询特别重要的技巧,正如基伯森(Gibson,1993)所言:学会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先决条件。
  倾听是贯注的关键,也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心理咨询条件下的倾听不同于一般社交谈话中的聆听,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地听对方讲话,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以求设身处地之功。由此,它不可以像在日常谈话中那样可以随意插嘴讲话或任加是非评论乃至争辩。与此相反,它要求心理咨询员在听对方讲话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嘴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念来评价当事人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并以贯注的积极表示来表现心理咨询员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认同。因此,倾听是尊重与接纳的化身。
  在实践中,倾听意味着学会沉默,学会贯注,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做出富于同感的反应。同时,倾听不是要心理咨询员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而是要让其学会兼容并蓄,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会在不放弃个人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条件下,接受他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