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之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常识之败-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译者序(1)
今天,距离雷曼公司破产已经整整一年了。但是,一年前电视屏幕上雷曼的员工走出办公大楼时的悲伤失落表情,却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样的画面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多年前何其相似的一幕幕,只是当年那家公司的名字叫世通(MCIWorld)。
  世通公司位于弗吉尼亚州杜勒斯市(Dulles),其总部办公大楼周边环绕着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坪。每天午饭时间,都有或结伙或独自的世通公司员工沿着大草坪边上的林荫路散步闲聊。2003年的春天,我最后一次经过那片草坪。当时,大楼里络绎走出的昔日同事神色黯然,人人手里都或提或抱着装满私人用品的纸箱子。大家都低着头,以避免再次看见头顶上熠熠生辉的世通公司徽标。
  2002年6月,世通公司裁员万人,股价从1999年时的峰值美元跌到1美元以下。6月21日,世通公司提交破产申请,被纽约证交所摘牌,到2003年的时候,世通转到粉单(PinkSheets)市场上的股价连1美分都不到了。然而曾几何时,世通公司俨然就是典型的美国电信业的传奇。
  1983年,当过体育老师、时年四十三岁的伯尼·埃伯斯(BernieEbbers)跟几个朋友在密西西比州的一家小咖啡馆突发妙想,当时就在一张餐巾纸上草拟出了商业计划书,决定成立一家长途电话折扣公司。这便是世通公司的前身。在此后短短的几年间,埃伯斯制定出大刀阔斧的兼并和收购发展战略,通过大规模融资,吞并了数十家通信公司。当1989年公司上市时,任何曾购买100美元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都可以获得3000美元以上的股份。1998年,世通公司以37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长途电话公司MCI,创下当时的企业并购记录。1999年世通的股价势如破竹,几近65美元;同时,公司又提出以1150亿美元的价钱收购美国主要的电信商斯普林特(Sprint)。但是由于美国政府担心电信业从此一家独大,因而最终否决了该项收购案。彼时的世通是美国国内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第一大互联网数据传输公司,手里控制着美国50%的电脑网络传输线路,拥有2000万电话用户,数万家美国企业使用它提供的语音和数据服务,由此确立了不容挑战的世界电信巨头的地位。
  但是好景不长,世通公司的会计欺诈丑闻于2002年6月被曝光。1999年至2001年仅仅两年的时间,世通公司就虚构营业收入达90多亿美元;通过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金冲销成本,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金额高达亿美元;而将亿美元经营费用单列于资本支出,使得世通2000年的财务报表有了营业收入增加239亿美元的亮点。由于会计丑闻被曝光,公司无法再获得银行贷款,资金链由此断裂,加之疯狂的兼并收购所积累下的458亿美元的沉重债务,使得世通公司很快就以破产金额之最创下了历史新纪录。
  几乎一夜之间,我在世通公司三年工作期间以公司股票形式积蓄下的退休基金就化为乌有。在身边的同事中,在骤然失去工作的同时,遭遇一生积蓄顷刻变为废纸的人数不胜数。那段时期,办公室里的空气是凝固的,人人愁云惨淡,大家谈论的都是卖房子,给孩子换学校,取消度假,透支信用卡……当时,我头脑中久久萦绕着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当初如果改变什么,就可以避免今天的恶果?带着破解这个问号的郁闷和渴望,我曾与几个世通公司的同事,开始撰写一本讲述世通从横空出世到繁盛一时,之后又轰然覆灭的跌宕历程的书。 。 想看书来

译者序(2)
然而,这本书在完稿之后,终于被束之高阁。因为我们都陷入更深的困惑:尽管书中搜集了详实精确的大量数据信息,描述了曲折跌宕的公司发展历程,揭示了不为外界知晓的重重内幕;但是,我们头脑中巨大的问号仍然不得破解。世通以及之前的安然,都曾是辉煌一时、权倾天下的业界巨头,然而突然之间就大厦倾覆、荡然无存,它们的丑闻和沦丧背后的魔咒究竟是什么?美国上市公司管理体制的漏洞、财会制度的内在缺陷、监管部门的玩忽职守、企业管理高层诚信操守的沦陷……凡此种种分析,似乎都未能充分揭示黑洞的核心。
  当时光流转到六七年后的2008和2009年,在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又有多家金融业界的巨头公司步上世通和安然的后尘,走向无法挽回的灭亡。当我再次回首当年身处世通覆灭的黑暗时期,以及所经历的困扰和迷惘的时候,头脑中已经有了全新的思索和考量。而就在此时,劳伦斯·麦克唐纳()的新著AColossalFailureofmonSense一书出现在我的案头。仔细翻阅之下,我有时会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对于劳伦斯所描述的华尔街百态和金融巨头背后的潜规则,我能心领神会。就在上个月,我历时三年完成的《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已经上市。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些年对西方世界金融潜规则全面深入思考的一个总结。在完成此书之后,我是有计划利用这个空档期好好休息一下的。然而当我看到劳伦斯的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我觉得我有责任利用业余时间将这本书译介给中国国内的读者,以便让他们切切实实地了解金权主宰下的华尔街现实。
  事实上,有关雷曼公司的破产,国内和国外的金融业界和学界已经给出了很多的解释,我在此也不想一一赘述。毫无疑问,人性的贪婪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劳伦斯在他的书中也一再强调这一点。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这也是我近年执迷于历史研究的原因。因为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透视人性,人性在不断起伏的过程中其实具有相当强的规律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研究历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过去发生的事情来对人性进行揣摩并做出判断,从而对未来进行预测。因为从历史上看,其实每次危机从发生发展到最后收场都有相当明显的共通性,21世纪爆发的危机跟19世纪爆发的危机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比如1857年的危机、1893年的危机、1907年的危机、1929年的危机,包括这次危机都有很多共同的现象。
  历史绝不仅仅是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简单,它体现出来的是基本的人性上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几千年来并未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五千年前人有多么自私,控制欲望有多么强,到21世纪以至五千年之后,都仍然会是这样,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就人性而言,我觉得人类是没有什么进化的,跟以前差不多。我们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生产手段,以及各种各样的外在条件。因此,将金融危机最终归因于人性的自私和贪婪,毫无疑问是无比正确的。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一点却是不够的,因为这对于理解金融危机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当然,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正如劳伦斯在他的书中对雷曼所做的分析:雷曼之所以滑向破产的深渊,就是由于其无节制地滥用越来越高的财务杠杆。而就整个金融系统来说,当杠杆运作达到了三十倍,甚至更高倍数的时候,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了。从历史上看,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历次的金融危机……不论是19世纪的还是20世纪的,其爆发的主要原因都是整个金融系统的过度杠杆化和过度透支。比如1907年的信托业大危机,包括后来的1929年的危机。这次也不例外。可能唯一的不同只是产品形式上的差别,这一次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结构化产品上,像CDO之类的金融衍生产品。但其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即高倍杠杆化之后所导致的整个金融系统越来越不稳定。

译者序(3)
在这种情况下,哪一家银行出问题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因为不是雷曼出问题就是贝尔斯登,不是贝尔斯登就是其他的银行。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雷曼的破产是咎由自取,是因为玩儿火玩儿大发了烧着了自己,不能怪任何人。但为什么比它玩儿得更大的家伙却躲过了破产,得到了救助,而它却成为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头号牺牲品?正如劳伦斯所说,当时的华尔街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在滥用财务杠杆冒险,而在高倍杠杆的作用下,整个金融系统已经陷入了一个非常脆弱的境地。任何一个非常微小的扰动,都可能使其中的任何一家银行破产。而银行的破产,尤其是像雷曼这样的大银行的破产,往往会牵动整个金融网络,并导致整个系统陷入瘫痪。因此,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哪一家银行在陷入困境的时候能够被施予援手,以避免整个金融系统陷于崩溃,其实是一个相当微妙的问题。为什么美联储和财政部会对某些金融机构实施救援,而对其他的金融机构则极力排挤?其实,这既是劳伦斯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现在,不妨让我们来回头看看贝尔斯登。很多人认为,作为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的贝尔斯登,在经营了八十年之后突然土崩瓦解,主要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的大规模债务和资金短缺。但我对此种观点却不能完全认同,我认为贝尔斯登是死在了美国金融寡头金融潜规则之下。其实细数历史,就可以找出这次金融潜规则运行的背影。九年前,当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危机之时,美联储组织了十四家比较大的金融机构联手施救,而贝尔斯登拒绝参与救援计划,由此结怨于华尔街。当次贷危机行将拖垮贝尔斯登之时,其他大多数银行也自然就作壁上观。美联储以“贴现窗口向投资银行开放史无前例”为由拒不救援,但却指定贝尔斯登求救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大股东之一摩根大通。当贝尔斯登这个美联储的“异己分子”被摩根大通极其廉价地收入囊中之后不到四十八小时,美联储就迅速更改政策,开放贴现窗口给投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理由是为了避免贝尔斯登的悲剧再次发生。
  贝尔斯登如此,雷曼也不例外。在劳伦斯的笔下,雷曼的董事长富尔德其实是一个华尔街投行界的异类,他不具有投行先辈们那种绅士搬的精英品质。他深居简出,专横*,俨然就是雷曼帝国的国王。他对权力拥有无与伦比的野心,甚至会为此不惜一切。他极力排挤身边有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能人,而只允许那些俯首贴耳的庸人服侍其左右。他没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日新月异的现代金融工具,也从不关心奋斗在公司第一线、为公司直接创造利润的冒险者,甚至在雷曼工作多年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未曾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
  但是,有一个梦想却一直主宰着富尔德的灵魂,那就是超越高盛。格林斯潘一手制造的繁荣给了富尔德难得的机会,他不能容忍自己错过这次机会。于是,富尔德不计后果地通过不断放大杠杆运作疯狂并购,在使雷曼踏上飞速发展轨道的同时,也使雷曼陷入了财务异常脆弱的危险境地。然而,市场是不可能无限期繁荣下去的。当市场出现拐点时,雷曼为了摆脱困境不得不求救于美国财政部,请其施予援手,以免其破产引发整个金融系统的大动荡。然而,时任美国财长的保尔森却断然拒绝了雷曼的请求,从而将雷曼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百年雷曼由此轰然倒下,破产金额创下了历史之最。。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译者序(4)
雷曼倒掉之后,华尔街的双强格局由此形成,高盛和摩根大通主宰了后雷曼时代。我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拒绝对雷曼施予援手的保尔森正是出身于高盛,他自1999年起就出任了高盛集团的董事长兼CEO,直至2006年出任美国的财政部长。什么是金融潜规则?这就是金融潜规则。如果你不懂西方世界的金融潜规则,不懂潜规则之中渗透的人脉关系,就永远不会明白世界金融集团存亡兴衰的本质原因。就换句话说,潜规则所涉及到的才是真正的核心利益。
  那么,金融潜规则又是如何运作的呢?事实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躲在幕后的金融寡头在操纵,金融寡头建立了一整套游戏体系和游戏规则。他们通过捐助建立资助各类智库的基金会,进而控制基金会。这些基金会不仅会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进而利用这个严密的组织体系对商业公司实施控制;而且还会资助各种各样的政治游说活动,从而左右国家政策的走向。比如洛克菲勒家族直接控制的基金会就达200多家,间接控制的基金会则高达上千家,这些基金会有些用他的名字,有些不用他的名字。金融寡头就是通过这种复杂的金融持有方式,使商业公司按照其意志运营,上演一幕幕党同伐异、排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