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东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丰水东注-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该把它叫做坐吃山空吧。过日子的道理一家如此,一国也是如此啊。”贾谊认真地说道。

  刘恒不断地点着头。

  “汉立至今已近三十年了,可是公私之积又有多少呢?岁一不登,民有饥色,遇上一个小小的灾年,老百姓就如此的狼狈。倘若遇上了大灾年,那不就出现卖儿卖女或是易子而食的现象了?”说到这里,贾谊意识到也许说得有些言重了,便停住不说了。

  “继续说。”刘恒微笑道。

  “世上的饥年是常见的,即便是古之圣人禹、汤也无法避免这些灾难,不是有禹七年水,汤五年旱的说法吗?若不幸我朝也遇上了这样的特大饥年,国家一时能拿出那么多的赈灾粮食吗?或是边境突然告急,数十万上百万的军队等着吃饭,国库里的粮食又能够供他们吃多少天?这两种情况虽然都是很可怕的,但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情况就是饥年与战争同时出现。那时天下必然会大乱,心怀异志之人必然会乘机举事,国运亦必将危矣。”

  刘恒一直是在静静地听着。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非常可怕的后果,朝廷和民间都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物资储备。等到国家储粮多了,财富足了,就什么都不怕了。不怕灾年,不怕战争。社会富足,边境稳定。那时侯天下就很容易治理了,太平盛世也就指日可见了。这就是积贮的好处,甚至可以这样比喻,积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简直就和生命一样的重要。”

  不知什么时候刘恒已坐到了贾谊的那张条几的旁边。

  贾谊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积贮来自收获,收获来自耕种。一般人认为耕种无非就是靠人力和地力,其实不然,还有一项比这两件更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皇上的恩惠。如果皇上能够给那些种地的农民更多一些的好处,小民敢肯定,一定就会有相当多的无业游民争先恐后地跑向农田。到那时侯,不仅荒废的农田会被重新的耕种起来,甚至是一些从来就没有开垦过的荒芜之地都会有人去开垦的。种地的人多了,粮麻也就多了,畜积自然也就多了。这就是小民请皇上‘勤农’的建议,不知讲的对不对?仅供皇上参考。”

  等贾谊说完,刘恒立即说道:“贾先生的一番言论,使朕感受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读书人的良知。你的这个建议很对,而且朕认为这不是一个一般的建议,这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治国良策啊。”

  “皇上过奖了,小民实是不敢当。”贾谊轻轻说道。

  刘恒略微地考虑了一会儿,然后便果断地说道:“高帝建朝以后,废除了前秦十税一的田租税率,改为十五税一。而今朕再把它改为三十税一,贾先生以为如何?”

  “小民以为完全可以。皇上的这道诏令一下,老百姓种粮的积极性就会空前的高涨,粮食的总产量就会大幅度地提高。虽说税率减少了一半,但由于粮食的总产量提高了,所以实际税收不会比原先的少多少,或许比原先的还要多也说不定呢。”

  “皇上,该用晚膳了。”不知什么时候北宫伯子走了进来。

  刘恒微笑道:“时间过得这么快啊?伯子啊,叫他们拿两份上来,朕要和贾先生一起吃。”

  晚饭后,刘恒又继续兴致勃勃地和贾谊谈了起来,他们一直谈到深夜。后来,在北宫伯子几次小心的提示下,他们二人方才作罢。

  贾谊临走时,刘恒对其说道:“贾先生,你回去后就把你的这一番关于勤农的建议整理成一篇奏章,朕想让大臣们都看看,以便让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还有,从明天早晨开始,你就跟着吴公一同上朝吧。”

  贾谊是以吴公的幕僚身份跟着吴公一起来到京城的,所以进城以后他仍住在吴公家。

  当他深夜回到吴公府邸时,看到吴公还没有睡,还一直在客厅里等着他。贾谊便简明扼要地给吴公汇报了一下皇上召见的情况,然后告诉吴公他今晚要给皇上写一篇关于勤农的奏章。

  “那你就赶快写吧,我去叫下人给你准备夜宵。”吴公微笑着说道。

  吴公出去后,贾谊立即找来笔墨竹简,连夜挑灯著述,未到天亮,他的那篇《论积贮疏》的传世之作就诞生了。

  论积贮疏——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廉耻。”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尤可哀痛。失时不寸,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贾谊

  第二天拂晓,吴公和贾谊同乘一辆车子去了皇宫。

  在路上,贾谊小声对吴公说道:“过去我只是听说过当今圣上的生活简朴,昨日亲眼所见,皇上比我想象的还要简朴,不仅室内没有什么豪华的陈设,就连身上穿的衣服好象也不是新的,而且饭菜也非常的简单。”

  “遇上了这么一个有道明君,这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和老百姓的福分啊。”吴公感慨地说道。

  上朝以后,廷尉吴公便把这篇刚刚写就的奏章呈给了刘恒。

  刘恒拿到奏章后微笑着对百官们说道:“朕近日得到了一个旷世人才,他的名字叫贾谊,这个贾谊虽然年纪很轻,但是却极有学问和见识。朕已经和他深谈过,他给朕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勤农’,这就是他关于勤农的奏章,退朝后请列为爱卿拿去传阅。”

  “恭喜皇上获得了一个旷世人才。”大臣们不约而同地大声说道。

  刘恒把奏章递给了北宫伯子,北宫伯子又把它交给了丞相周勃。

  “宣贾谊上殿。”刘恒对北宫伯子说道。

  “贾谊上殿!”北宫伯子跑到大殿的门前高声喊道。

  贾谊此时所站的位置离未央宫大殿尚有近百步的距离,听到宣召后他一路小跑跑进了大殿,一进大殿他便立即感到众大臣们的目光一起齐刷刷地射了过来,虽然他从来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他却一点儿也不紧张,只见他疾步走到龙庭前跪了下来,“小民贾谊拜见皇上。”

  “贾谊听旨,朕现在就聘你为朝中博士,今后朝中大事你尽可参与议论。”刘恒看着贾谊微笑道。

  贾谊抬起头来大声说道:“谢皇上隆恩。”

  “平身。”刘恒又继续说道:“周老爱卿听旨。”

  “老臣在。”周勃向前走了一小步。

  刘恒庄严地宣布道:“即刻下诏,明年的田租税率减半,由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

  周勃愣了一下,随后又立即说道:“遵旨。”

  刘恒接着说道:“人人都知道,农业乃天下之根本,但是很多人对农业的重视仅仅只是体现在嘴上。而今朕要改一改这种风气,治粟内史辛不疑听旨。”

  “臣在。”辛不疑答道。

  治粟内史,掌管赋税、谷货、盐铁市等,比现在农业部长的权利要大的多。

  “你在郊外的公田里给朕划出一千亩(约合现在的一百五十市亩)的籍田来,朕要领着你们文武百官耕种。只有亲身到农田里去劳作一番,我们才能够做到真正的重视农业,体谅农人。各位爱卿以为如何啊?”刘恒认真地问道。

  “臣等谨奉圣命。”众大臣们答道。

  退朝以后,刘恒命人把皇后、妃子以及宫女内侍等都请到了宣德殿。

  等众人到齐后,刘恒笑眯眯地问道:“你们当中有谁会种地啊?”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搞不清皇上的葫芦里到底卖得是什么药,没有一个人说话,全都是一副面面相觑的神态。

  看到大家的这副神态,刘恒便微笑着解释了起来,“是这样的,朕打算在后花园里种点庄稼,如果你们当中有人懂得种地,朕就聘她为庄稼博士,到时候就请她带领着你们大家一块儿翻地、播种,管理、收获。”

  众人明白了皇上的意思后,全都摇着头。

  “其实朕早就猜到你们都是不会种地的,虽然你们当中不少人是从乡村中出来的,可也是小小的年纪就离开了家,那会懂得种地啊?大户人家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不会的。既然如此,那么只好就由朕亲自教你们了。”刘恒又微笑着问道:“你们可否愿意跟着朕一块儿去尝试尝试种地的滋味啊?”

  宫中的这些人没有一个真正地在农田劳作过,对于田间劳作的辛苦她们毫无体会,此时此刻她们竟然把种地看成是一件非常新鲜好玩的事儿,当听到刘恒这样问时,她们几乎连考虑都没有考虑,个个都显出很兴奋的样子,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们愿意。”

  几天后,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刘恒领着大伙儿来到了后花园。后花园里有一处二十亩(约合现在的三市亩多)见方的花圃园地,土地比较平整。

  这时候已近秋分季节,正好是小麦播种的季节。

  前几天,刘恒率领着大小朝臣几百人把那一千亩籍田深耕了一尺(约合现在的二十公分多一点)有余,籍田令丞赵扑担任了这次耕种的总指导人。

  顺便提一下,赵扑是一位农业专家,他的孙子赵过更是了不起,赵过后来创造发明出了一种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具,叫“三脚耧”,他的这个三脚耧是在过去的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的。这种三脚耧能同时播种三行的农作物种子,并且它一次就能把开沟、下种、覆盖的任务完成,据说一个三脚耧一天能播种一顷的土地,可见其播种效率是相当高的。三脚耧走过后,只需再另外用砘子压实,使种子和土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种子就可以顺利的生长发芽了。

  在赵扑的指导下,大家牵牛的牵牛,扶犁的扶犁,耙地的耙地,两三天的工夫,这片籍田就整好了。籍田整好后还需要再晾晒几天才能播种,趁着这个机会,刘恒又率领着后宫里的人在他的皇家花圃园地上忙碌了起来。

  在此说明一下,我国汉代的农业技术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自然其农机具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由于冶铁技术的普及,中国人使用铁犁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比欧洲人大概要早一千五百多年。

  北宫伯子牵着牛,刘恒扶着犁,皇后窦漪领着其他人在后面用耙子耙地。

  他们所使用的那种耙子有一长长的木柄,前端安装着铁齿,铁齿的数目大约是六个或者八个。由于犁铧耕起的土块较大,上面不仅附着杂草,土块里面还可能藏有害虫,而且土块太大,土壤中的水分容易散失,很不利于土壤的保墒,自然也就不利于种子播下之后的生根发芽,所以必须要用耙子把这些大土块整碎。

  刘恒过去在代国时经常到郊外看农人种地,并且一看就是几个时辰,他对种地可以说是一点儿也不陌生的,这两天在籍田里他又从赵扑那里进一步的学会了耕作技术,而且还弄懂了许多耕地的道理。

  在开犁前,刘恒要求耙地的人一定要认真仔细的耙,一定要把犁铧翻出来的那些土块耙得碎碎的。为了使大家懂得耕地时三分犁七分耙的道理,他又详细地给大家讲了一番保水保墒的知识。

  “开犁!”刘恒一声令下,两头耕牛拉着犁铧在花圃园地上走了起来,犁铧过处,便是那斜翻过来的大块的泥土,后面耙地的人于是就边耙着地边跟着犁铧往前走。一开始大家干着还蛮有劲,可是耕牛刚走了两个来回,就有人渐渐地吃不住劲了,不到一个时辰,几乎所有人都开始长吁短叹了起来,看到此景,刘恒微笑着对众人说道:“既然大家累了,那就休息一会儿吧。”

  一听到皇上让休息,大伙儿立刻欢笑着往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