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千年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世纪千年史话-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面,英格兰的海上贸易和加斯科尼的安全从此受到严重威胁。

  至1374年,除加来和阿基坦以外的所有领土全部回到法国怀抱。

  失意的英格兰和得意的法国展开新一轮和谈,讨价还价的场面在地球上个又一次上演。查理五世狮子大开口,要求自己的权威凌驾于英格兰之上,这自然得不到爱德华三世的认可,和谈就此告吹。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不幸连续向英格兰袭来。1376年,名噪一时的黑太子爱德华病逝。翌年,惨遭丧子之痛的爱德华三世驾崩。

  英格兰王位由黑太子爱德华的幼子理查二世(Richard II; 1377—1399年在位)继承。一时间英格兰大走下坡路,而法国却在查理五世统治下蒸蒸日上。

  【天主教大分裂】

  就在这时,罗马教会的一系列动荡又把查理五世的注意力转移到意大利。其实,不仅查理五世热心关注,欧洲各国也都屏住呼吸,密切关注这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历时四十年的天主教大分裂(1378—1417年)。

  这次分裂和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性质有所不同,它的发生完全是政治原因,和宗教毫不沾边。

  搬迁到阿维尼翁期间,罗马教会的声誉一落千丈,教皇国日渐衰落,它与西方主流国家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1376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Pope Gregory XI)为挽救濒临崩溃的神权,把教廷搬回罗马城,结束了在阿维尼翁的屈辱历史。

  两年后,十一爷驾崩。负责管理教皇国的红衣主教准备选举新教皇,岂料一群暴徒包围梵蒂冈,强烈要求选举一名罗马城人出身的教皇。

  迫于暴民的压力,在没有合适的罗马城候选人情况下,红衣主教选举巴里总主教、那不勒斯平民出身的乌尔班六世(Pope Urban VI)为教皇。

  不过那些推选乌尔班六世的红衣主教很快就后悔了,这哥疑心病很重,而且傲慢专横,脾气还贼暴躁。

  上台伊始的乌尔班六世没想着如何打赏红衣主教,反而变着法地压制他们的权利。忍无可忍的红衣主教愤然离开罗马城,并以暴民干预选举为名,宣布乌尔班六世的当选是不合法的,还另选出一名新教皇——克雷芒七世(Pope Clement VII)。

  克雷芒七世跑到阿维尼翁重新建立教廷,与罗马城的教廷互瞪眼珠子。

  在整个中世纪,两个对立教皇争权夺利的事情不是什么新鲜事,此乃家常便饭。可谁都没想到,这次对立会成为天主教大分裂的导火线!

  法裔红衣主教找查理五世当后台老板,这是查理五世始料不及的,教廷搬回罗马城本来让查理五世很受伤,这样他就没法控制教皇了。罗马教会内部的不和谐,阿维尼翁重新出现教廷真是让他欣喜若狂。

  巴黎大学教神学的全体教职员工却建议查理五世不要匆忙下决定,查理五世顾不了这个多,他当机立断,认可克雷芒七世为正牌教皇,你乌尔班六世是个冒牌货。

  英格兰一瞧法国支持阿维尼翁教廷,那咱们就支持罗马城教廷吧,谁让英法是冤家呢!

  查理五世算是带个“好头”,这一事件迅速从教会问题转变成外交危机,各方势力纷纷卷入教皇之争,你支持阿维尼翁教廷,我和你是冤家,那我就支持罗马城教廷,整个欧洲算是炸了营。

  支持罗马城教廷的国家和势力 支持阿维尼翁教廷的国家和势力

  英格兰、弗兰德、神圣罗马帝国、匈牙利、意大利北部地区、爱尔兰、波兰、丹麦、挪威和瑞典 法国、亚拉冈、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塞浦路斯、勃艮第、萨伏伊(S*oy)、那不勒斯、苏格兰

  历时四十年的天主教大分裂正式上演,欧洲各国的对立阵营也由此划分。这一历史事件影响力极其深远,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战乱和葡萄牙的“1383—1385年危机”都是因为各势力支持不同教廷而引发的。

  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查理五世,史学家们对他口诛笔伐,没你给克雷芒七世撑腰,分裂根本不会发生!

一一四  泰勒起义!席卷英格兰的狂潮
【德国皇帝理查四世】

  1378年,查理五世在巴黎热情接待了自己的亲娘舅——德国皇帝、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法国民众的热情也不亚于他们的国王,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被艺术家们栩栩如生地记录在艺术作品里。

  查理四世想必大家没啥印象,其实前文里提到过,把黎恩济扔进大牢,后转手送给教皇的就是他。

  查理四世的老爸也许大家还能有印象,就是在克雷西战役里作战异常勇敢的那位盲人大叔,想起来了没?对了,深受黑太子爱德华敬仰的那位波西米亚国王。

  在本书里,查理四世的“曝光率”很低,事实上他是中世纪一位著名帝王,所以下面得介绍他一下。

  查理四世出生于波西米亚的布拉格,他受过良好的法国式教育,是个语言天才,精通德语、拉丁语、捷克语、法语和意大利语。

  克雷西战役里,查理四世陪老爸出征,可惜老爸惨死阵中,他则挂了彩,好歹没丢了性命。法国和波西米亚算是这场惨败里的难兄难弟,因此两家结为姻亲,查理四世故而成为查理五世的亲娘舅。

  查理四世继承老爸的波西米亚王位后,又因亲王爵爷对德国皇帝路易四世不满,被推举为德国国王。路易四世死后,查理四世正式继承大统,后又受冕为皇帝。

  至于查理四世的政绩,那是相当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他把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到他深爱的布拉格,按照名城巴黎的风格大规模增修首都,当地有很多地方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查理大学、查理桥、查理广场。

  如果你说大修首都是在搞形象工程,算不得政绩的话,那查理四世在文化上的贡献你总该认可吧。

  他下令修建了中欧的第一所大学——布拉格大学(University of Prague; 1348),该大学成为官员和律师的培养基地,使得布拉格迅速成为中欧的文化中心。

  查理四世统治波西米亚时期被普遍认为是波西米亚的黄金期,在今天的捷克,人们尊敬地称他为“祖国之父”。

  除布拉格之外,查理四世和德国纽伦堡也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五十二次驾临此地,使之成为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城市。

  在他统治下的帝国是一个和平共处的联邦,帝国的城市得到蓬勃发展。他通过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协议使其控制的范围达到帝国的东部边境。

  另一方面,德国历代皇帝都意图把有组织无纪律的神圣罗马帝国统一成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巴巴罗萨是这样,腓特烈二世也是这样,这种想法充满理想却又不切实际。进入14世纪,帝国越来越巨无组织巨无纪律,要想“统一天下”绝非易事。务实的查理四世力图把帝国建设成一个和谐的联邦,他在位期间,帝国的确如他所愿。

  改革是查理四世统治的一大特色,选帝侯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选帝侯,就是拥有选举德国帝王权利的爵爷。为规范王位传接,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黄金诏书,确立此后在帝国沿用四百年的选帝侯制度。

  【查理五世的功过】

  查理四世从法国返回后不久,就因痛风(当时的一种常见病)在他出生地布拉格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两年后,他的外甥也即将走完人生旅途。

  1380年9月16日,四十二岁的查理五世左臂的毒伤复发,在病床上忐忑不安地经受着人生最痛苦的时段——等待死神的召唤,即使智勇双全的查理五世也无法抗拒死亡前的阵阵恐怖。

  有人问了,查理五世是法国反侵略的英雄,他有什么好害怕的?

  为了支撑与英格兰的战争,查理五世下令征收重税,致使老百姓怨声载道,难道这还不足以触怒上帝吗?想到这些,查理五世就不寒而栗,上牙直碰下牙,嘴里的“小钢琴”不时发出哒哒哒哒的声音。

  为了死后能上天堂,查理五世下达了投胎转世前的最后一道诏令——废除重税。

  重税是法国政府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怎么可能废除呢?查理五世也和狮心王一样,他的最后仁慈和那个利益至上的时代格格不入,废除重税的命令最终未能执行。

  查理五世驾崩的同年,他的好搭档好参谋,同样为法国反侵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格斯克林谢世。

  无论查理五世对老百姓做过什么,也不论重税是否让老百姓喘不过起来,我相信,这并非他的本意。

  查理五世在位时期标志着法国在百年战争中的抗战达到一个新高峰,在他和格斯克林努力下,法国收复大片沦陷领土。

  不过,天主教大分裂给查理五世的功绩簿抹上一个磨盘大的污点,他是导致天主教国家划分为两派、引发更多战争的始作俑者,这让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

  【人头税风波】

  查理五世死后,他的幼子查理六世(Charles VI; 1380—1422年在位)成为法国的新领导。

  这时候,英法都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王都是十几岁的小朋友。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都由小朋友的叔叔担任摄政。

  查理六世小朋友的摄政是——勃艮第公爵勇敢者腓力(Philip the Bold)。

  理查二世小朋友比较惨,他的摄政是爱德华三世的三儿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John of Gaunt),一个坏到出水的家伙。

  约翰早就对王位垂涎三尺,英格兰国会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为避免王叔们干涉国家决策,国会推出一个顾问班子,替理查二世小朋友把握方向,约翰和他的兄弟们没能在班子里谋得一席之地。

  随着顾问班子逐渐掌权,民众对其越来越不信任,最后闹到班子解散的地步。

  既然国会不能胜任辅佐国王的工作,那就轮到国王的叔叔出场了,约翰如愿以偿地当上摄政,权倾英格兰。

  约翰当然知道在政治上唱独角戏的恶果,俗话说“秦桧还是三个好朋友”,配合约翰一起忽悠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坎特伯雷主教西蒙&;#8226;萨德伯里(Simon Sudbury),另一个是财政大臣兼医院骑士团分团长罗伯特&;#8226;黑尔斯(Robert Hales)。

  正像拜占庭内乱时那样,历史上把这三个人为首的新班子称为“摄政派”。事实证明,摄政派比顾问班子更加失败。

  约翰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人头税。人头税在英格兰不是什么稀罕物,自1377年开始,政府就曾以人头税的名义两次强行收税,这都是百年战争惹的祸。

  约翰颁布的人头税法令和以前的两次有所不同,法令里明确表示:一部分家徒四壁的百姓可以少交些,而其他同样不名一文的要交全额。

  看上去似乎约翰比以往的统治者要有人性,可老百姓们不买账。不患寡而患不均,分东西是这样,交东西也是这样。英格兰上下嘘声四起,大喊“不公平”。约翰的做法的确令人匪夷所思,要是大家都交全额的不就没这么多事了嘛!

  约翰对全国的怨声载道充耳不闻,继续推行人头税,还指派黑尔斯全权负责人头税的一切事务。

  其实摄政派的算盘英格兰人都知道,不就是想利用人头税巧立名目,往私人腰包里装钱嘛。于是,在老百姓心里,摄政派便和*成了亲家。

  【劳工荒】

  失败的人头税政策成了后来引发农民起义的经济诱因,导致起义的还有一个社会诱因,那就是劳动力短缺。

  劳动力短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劳工荒。

  说到劳工荒,还要从杀气腾腾的黑死病讲起。前文说过,黑死病让地球上的人类大量减少,英格兰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

  黑死病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生孩子是需要时间的,因此英格兰的劳动力一直处在青黄不接的状态。

  按照“物以稀为贵”的经济规律,既然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就得涨价。英格兰的农民兄弟分不清ABCD,对经济规律却一清二楚:俺们要涨薪水、不加班,还要自由安排“8小时以外”,天杀的地主老财总是让俺们在庄园里无休止地干这干那,还不给加班费,就是用牲口还得加点草料鼓励一下不是?这不行,你们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农民兄弟的强烈要求早在爱德华三世时期就已经摆在桌面上,而且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爱德华三世虽然是中世纪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但他毕竟是大贵族大地主的代表,他不能、也不可能放弃支撑他统治的所谓上流社会,去支持平头百姓。

  故而,在为此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