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千年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世纪千年史话- 第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惊慌失措的罗伯特和威廉逃窜到民房里,这间避难所没让他们逃过一劫,二人和大批圣殿骑士死于非命。

  率主力而来的圣路易也不比他兄弟强多少,同样被拜巴尔击败。圣路易心有不甘,他犯了一个幼儿园错误:决定不回德米埃塔,寻机再攻曼苏尔。

  在野外扎营的十字军缺少补给,饿死无数,甚至有圣殿骑士痛苦地写道:

  狂暴和悲痛充满我的心脏……我已经完全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似乎上帝站在异教徒一边……啊,主啊,东方的领土早已失去,根本无法重建国家……谁和异教徒打仗谁就是疯子,因为耶稣基督从来没亲自和他们动过手。主已经熟睡不醒,先知穆罕默德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更糟的是,阿尤布战船塞满尼罗河,十字军补给船灰飞烟灭,十字军退往德米埃塔的道路被活生生切断。

  圣路易在曼苏尔

  随着饿神的到来,瘟神也下凡视察,哥俩通力合作,大批十字军倒下再没爬起来。好汉不吃眼前亏,这句被无数“有识之士”牢记于心的名言警句现在成了很多十字军的座右铭,他们纷纷挑起白旗,投降到敌人阵营里,跟着异教徒有肉吃。

  圣路易显然对自己的处境很不了解,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愿接受惨遭包围的事实,他大言不惭地提出用德米埃塔交换耶路撒冷以及叙利亚沿海地区。

  这种无耻而又无聊的提议被土兰沙当做疯话置之不理,圣路易别无选择,只得趁夜狼狈逃出包围圈。

  仓皇间,十字军忘记拆毁搭建在运河上的大桥,掩杀而来的阿尤布军追至法里斯库(Fariskur),彻底击败十字军。数千十字军被杀被俘,圣路易也当了俘虏;帽子传到叙利亚展览。

  【女苏丹】

  终于搞定十字军,可是真主并没有给埃及投下和平,接下来是阿尤布王朝窝里斗时间,内乱的双方是苏丹土兰沙和摄政珊札。

  土兰沙是个纨绔子弟,嗜酒如命,喝得酒精超标就对老爸留下的女奴*,闹得后宫乌烟瘴气。

  但这小子不是秦二世那样的货色,他挺有政治头脑。土兰沙很明白,在这种二元政治下,他无法完全行使苏丹的权力,珊札及其背后的马木留克军团,哪一个都不好惹。

  土兰沙不是软柿子,他利用嫡系组建小朝廷,企图替换老爸留下的遗老遗少。土兰沙趁珊札到耶路撒冷的机会,她写信勒令她交出老爸留下的巨额遗产。

  土兰沙的忘恩负义让珊札伤心万分,好歹我也算你半个老妈,没我,你们阿尤布家早被十字军生吞活刮喽。马木留克军团统帅法利斯丁(Faris ad…Din Aktai)更为女主人鸣不平。

  1250年5月2日,和女奴寻欢作乐的土兰沙被马木留克刺杀,结束了几个月的荒唐统治。

  在马木留克将领和王公拥戴下,珊札接管“阿尤布有限责任集团”,出任CEO,成为武则天、伊琳娜、佐伊那样的女领导。

  珊札给自己搞了很多头衔,比如“穆斯林的皇后”(Malikat al…Muslimin;英文写法为Queen of the Muslims)。

  “萨利赫的妻子”、“马利克(al…Malik Khalil)的母亲”等字样出现在清真寺的祷告词里,货币上也著有她的名号。

  珊札这么干其实只为一点,她要告诉国人,哀家的丈夫是萨利赫,哀家还给老公生过一个早夭的儿子马利克,所以哀家当CEO完全符合法律手续。

  【牧人十字军东征】

  埃及内乱暂时告一段落,圣路易继续蹲大牢。似乎事态就此平息,谁都没想到,与北非隔海相望的法国上演了一场营救国王的人间闹剧。

  法国老百姓悲伤万分,大家都想不通,圣路易这样的好人为什么没受到上帝的眷顾,简直难以置信,神啊,你睁开俩大眼瞅瞅吧!

  贵族和修道士也学老百姓哭丧着脸,但他们是猫哭耗子假慈悲,一点救驾的意思都没有。

  贵族不会拿青春赌明天,这点毫无疑问;修道士呢?这次东征不是在罗马教会控制下发动的,即使打赢了,也不会给教会脸上贴金,修道士只会背后嘲笑圣路易活该。

  俗话说“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圣路易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现在是老百姓报之以琼瑶的时候。

  这样的好国王可不能死在异教徒手里啊!老百姓们不仅发出这样的呼声。

  在法国北部,一位被称作“匈牙利大师”(the Master of Hungary)的人自称受圣母玛利亚委托,领导法国牧羊人组成十字军解救圣路易。

  据说这位大师是一名住在法国的匈牙利修道士,其真实身份不明。

  暂且不论大师面目模糊,还是面目狰狞,反正他很有号召力。从法国各地踊跃而来的年轻农民,有男有女,还有小朋友,呼啦啦约有六万人。

  “牧人十字军东征”(Shepherds' Crusade)的闹剧就此上演,说是牧人,其实参加者还是以下田耕种、靠天吃饭的农民为主。

  1251年5月,大师带着“勤王之师”来到巴黎,觐见摄政的太后。

  老百姓要去营救儿子,老太后本来应该高兴,可她差点哭出声来,1229年的一场惨剧在她眼前晃个不停。

  【中世纪的大学】

  这场惨剧由巴黎大学引起,并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世纪的大学。

  中世纪的大学概念比较含糊,它和商业行会差不多,是为研究高深学问形成的组织。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中世纪大学,指的是13世纪的“广学院”, 巴黎、牛津、剑桥、那不勒斯等地兴起的大学是广学院的典型代表。

  广学院与小型学校的区别在于:(一)生源不仅限于学校周边地区;(二)师资力量雄厚,不像小型学校那样要求老师是“复合型人才”,一个人得教好几门课;(三)除讲授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门初级传统学科外(查理曼时期就已经出现,可参看前文),还教授神学、法学或医学等高级学科。

  大学毕业后,大学生可以申请留校任教,也可在专业学科方面继续深造。

  相比之下,南宋学子上书院大多是为了考取功名、光耀门庭,尽管书院也教些科技知识,但在“学好文武艺,卖予帝王家”的传统思想驱使下,学子们上学的目的还是有些不“纯”。

  我想,这也许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中世纪大学生活虽与现代大学生活大不相同,但现代大学是由中世纪大学直接发展而来。许多中世纪大学的传统保留到今天,比如集体授课方式(这在欧洲古代是没有的)、授予学位、人文学科课程的概念,以及毕业典礼上穿的学位服,等等。(记于《欧洲中世纪简史》)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学始于12世纪中期,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因重视科学和技术而蜚声世界。

  圣路易统治时期,巴黎大学学风异常活跃,既有哲学辩论,也有激烈的知识竞赛。

  大学生的活跃不仅表现在学术方面,还表现在捉弄新同学,高呼不受欢迎的老师立马滚蛋,甚至向老师投掷石头等等,够牛的!

  学生一般十三四岁进入巴黎大学,学习六到十二年不等。生源来自欧洲各地,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在巴黎大学学习生活。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中产阶级的商人和小地主家庭,偶尔有穷困生,贵族高干子弟直到中世纪晚期才出现在巴黎大学里。

  事实上,上流社会并不喜欢大学教育,1500年以前这种现象一直存在,我估计和贵族子弟应该做上级的扈从,为受封骑士做准备有关。

  至于女学生,甚至在近代也被牛津、剑桥,以及美国的一些私立学校拒之门外。貌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认识上,欧洲和中国古代倒是不谋而合。

  当时,法国教会负责巴黎大学的运转,学生的打扮跟修道士一样,身着修士长袍,留着中心广场式的发型——头顶中心地带剃掉头发。

  早晨五六点钟,巴黎圣母院洪亮的撞钟是学生们起床的闹表。大学教室简陋寒酸,没有桌椅,只有简单长凳,有些学生只能席地而坐,老师上讲台后也是坐着讲课。

  午后,学生们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赛跑、跳远、翻滚、球类比赛等等。打架斗殴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经常因口角发生争斗。

  夜晚,好学的学生回去上自习,好动的学生则聚集在各处小酒馆里,喝醉以后把打架斗殴的“运动方式”传播到民间。

  不同学生读巴黎大学的目的不同:有的为以后从事专业用功学习、孜孜以求,为梦想插上理想的翅膀;有的目的不纯,借巴黎大学一方宝地,抬高自己身价,回家好接父母的班;还有一些“五毒俱全”,沉迷于酒色声乐。

  大学生在给父母或监护人写信时,颇有现代大学生的味道。在下读书期间,也做过类似“勾当”,呵呵:

  城市生活费用高昂,需要置办以下诸事:我必须租赁住房,购置日用品,并准备其它事项,不能一一列举。为此请求父母看在上帝的份上,给予支援,以便能完成我已经有了良好开端的事业。

  一位父亲给儿子的回信中很能说明部分学生的糜烂生活:

  我最近听说你的生活不很检点,贪图玩乐,不事攻读,别人专心致志读书的时候,你却胡乱的弹奏吉他。(上述家书记于《欧洲中世纪简史》)

  【巴黎大学生暴动事件】

  1229年3月,忏悔日(Shrove Tuesday)这天,巴黎举行斋戒狂欢(pre…Lenten carnival)。

  这个节日已经和忏悔没啥关系啦,它有点类似狂欢节(Mardi Gra;四旬斋前的最后一天),人们戴上面具,尽情地放纵自己。

  巴黎大学学生们通常喝得酒精超标,尽爆粗口。那时候要是有摇头丸,他们也会往嘴里扔两粒。

  在郊区的一个小镇上,几个酒气熏天的大学生和酒馆老板因账单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

  大学生都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在动武方面他们只是业余爱好者。没折腾几下,哥几个就被酒馆老板撂倒,扔到大马路上。

  第二天,一大帮大学生冲进酒馆。他们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虽说不足以对付异教徒,和本国老百姓打打群架还能比划两下。

  大学生们不由分说,挥起手腕粗的木棍把老板胖揍一顿,还砸烂酒馆里的桌椅板凳。街道附近的其他酒馆店铺也没能幸免,全遭大学生黑手。

  大学生如此肆无忌惮,不是他们不懂法律,而是因为太懂了。巴黎大学学生算是教会的一份子,受教会保护,法律法规在巴黎大学等于零,这就给大学生到处惹事生非提供机会。

  社会拿这些罪犯没辙,抱怨之声统统化作诉状飘到当时的教皇格里高利九世的办公桌上。格里高利九世很明白,巴黎大学学生是太受照顾,被宠坏了,他决定慎重考虑此事。

  当时圣路易还小,太后摄政气势正盛。没等教皇做出反应,太后迫不及待地要求巴黎大学赔偿。

  巴黎大学迫于压力,授权城市治安官惩罚闹事学生。衙门里的衙役都是大老粗出身,揪出一批大学生,对这些细皮嫩肉下了死手,几个人挺刑不过死于非命。

  民警犯法一事不禁而走,谣言随之而起,说是那几个被弄死的根本就没参加打砸抢。巴黎大学学生迅速做出反应,巴黎顿时淹没在暴动中。

  事态平息后,巴黎大学被迫暂时关闭,全体教师停止授课。闹事学生去其他地方上学,如兰斯、牛津、图卢兹,有的卷铺盖卷回家,有的则找地方自谋生路。

  法国政府和法国教会之间为巴黎大学何去何从争论不休,人们把这场争执形象的比喻为“城镇和长袍”的势力斗争。

  经过两年争吵和协商,作为校友,格里高利九世发布教令,把母校——巴黎大学置于教皇直接领导之下。他还自豪地授予巴黎大学“科学之母”(Mother of Sciences)的称号。

  格里高利九世发布的这一纸教令,也被称为“巴黎大学大宪章”(Magna Carta of the University of Paris),因为它取保学校独立于地方势力,成为教皇的私有财产。

  回忆过去,巴黎暴动历历在目。

  审视现在,“勤王之师”牛气呼呼。

  展望明天,人间惨剧还会上演?

  想到这些,太后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77  夺权!马木留克篡位
巴黎大学变成敏感地区,太后下令“勤王之师”不得靠近那里半步。在巴黎待着太郁闷,大师率众离开伟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