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是成败的重要关键。有时候,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惟一的差别在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习惯。正如奥格?曼狄诺所说: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注重习惯的力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吧!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美国学者特尔曼从1928年起对1500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天才”儿童平均年龄为7岁,平均智商为130。成年之后,又对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没有什么成就的20%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他们成年后之所以产生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而后者则缺乏。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人们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6)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密切、长久,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更大。父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更为重要和有意义。
  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渐变到突变的原则。因此,父母要明白,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
  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更为容易。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了“教子婴孩”、“早谕教”,这表明,在孩子无所知、无所疑时,进行教育是容易的。
  在孩子幼儿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基本生活习惯,这一点对父母和孩子同样重要。否则等孩子们到了自我意识渐渐形成的年龄,父母过多的指令就会比较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抗。
  ⑵必要时要强制和约束孩子。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养成好习惯的初期需要依靠父母的强制作用进行约束。“强制出习惯”是个不折不扣的真理!例如我们现在都说要饭前、便后洗手,这个好习惯是经过父母或他人的数次强制和纠正才得以养成;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名,市民的自律习惯更是让人称叹,但当时这些习惯的培养甚至动用了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来强制执行!可见,养成好习惯的初期必须靠父母的强制作用进行约束。良好的习惯是在反复实践中养成的。因此,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并督促检查。
  ⑶要创造机会培养好习惯。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例如,要培养孩子有礼貌,父母在平时讲话和待人接物上就要表现得有礼貌。只有通过长期的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⑷培养习惯有方法。习惯的培养要使用恰当的批评和表扬。要想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使用恰当的批评和表扬用语。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基本技巧,是我们表扬、批评孩子时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小故事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那位老人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
  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一位美国作家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种好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一种坏习惯也可以葬送人的一生。
  有些父母没有充分认识到孩子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不闻不问,认为“树大自然直”,这种“自发论”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试想,一个爱睡懒觉、生活懒散没有规律的人,他怎么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不爱阅读、不关心身外世界的人,他能有怎样的胸襟和见识?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他如何去和别人合作、沟通?一个杂乱无章思维混乱的人,他做起事来的效率会有多高?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7)
因此,父母要一开始就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如果孩子不慎养成了某些坏习惯,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改掉。
  ⑴要让孩子有准备吃苦的决心。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因此,坏习惯如果开了头,每重复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要去掉就更加困难了。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要改掉坏习惯,一定要有准备吃苦的决心,因为,坏习惯不会轻易退出。
  ⑵要督促孩子不断复习建立的好习惯,并且不断强化它。
  我们的肌体、心灵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也需要不断复习新建立的好习惯,不断强化它,才能最终养成好习惯。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因此,至少要在这21天的时间里,不断复习和强化好习惯,拒绝坏习惯的诱惑。
  ⑶切忌“虎头蛇尾”。培养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个坏习惯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都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因此,纠正坏习惯和养成好习惯都需要有韧性,不能因为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什么效果就不了了之,那样,今后再培养好习惯就会更加困难。
  在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人的毅力也会慢慢增强,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有了力量去对付那些坏习惯。
  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穷人,偶然买了一本书。书本身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但书里面却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里面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
  小纸片上写着:点铁成金石就是一块圆圆的小石头,它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你可能在黑海边找到它,它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关键在于: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
  于是,穷人变卖了所有的家当,露宿于黑海岸边,立志找到这块神奇的点铁成金石。
  为了避免重复的劳动,穷人决定,每当捡起的是一块冰凉的石头,就扔到海里。
  一天过去了,穷人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
  一个月,一年,二年,三年……穷人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穷人并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
  突然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先一摸,是温的,然后他就随手把它扔进了海里。扔完以后,这个穷人后悔了,因为他扔出去的是一块真正的“点铁成金石”!
  穷人之所以会把“点铁成金石”扔进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完全是因为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毫不考虑地把它扔到了海里。
  多年点铁成金梦,因为习惯,而像肥皂泡一样顷刻破灭了。
  30。 手表定律:教育切忌自相矛盾
  如果让一个人站在同时向不同方向甚至相反方向行驶的两条船上,他会有什么感受?
  认识“手表定律”
  有这样一个寓言: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8)
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
  但“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
  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收藏的手表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当一个人只有一只手表时,他可以知道是几点;当他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手表,有时却无法确定是几点,因为这些手表的时间很可能并不一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给我们非常直观的启发: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同样,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则,他将无所适从;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给予的两种价值观,不能接受两个以上的目标,否则他的生活将陷于矛盾中。
  在家庭教育方面,“手表定理”给父母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提出两个不同的要求,因为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行为陷于混乱。
  小故事
  梭子鱼、虾和天鹅三个是好朋友。一天;他们发现路上有一辆车,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于是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回家慢慢享用。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每个人都铆足了狠劲,身上青筋暴露,都累得气喘喘吁吁。可是,无论他们怎样拖呀、拉呀,车子就是纹丝不动。
  原来,三个家伙用劲的方向不一致。天鹅想:“我的家在天上,应该把货物拉到我家。”于是它伸着脖子拼命地往天上拉。梭子鱼想:“我的家在河里,应该往河里拉。”于是梭子鱼使劲地往河里拽。虾想:“我的家在池塘里,这车货物应该送到我家。”于是虾弓着身子往后拖。尽管它们三个累得精疲力竭,车子却一动不动。
  教育应协调一致
  对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性,这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是指:所有的家长,包括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目标,在方法上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家庭教育合力。
  从理论上来说,一般家长都会同意在教育上的一致性,问题在于具体到某一时、某一事,家长之间很难达成一致。例如,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与祖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之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观念冲突、内容矛盾、方法不同的情况。他们相互间很少商量,各行其是,甚至各执己见,在孩子面前争吵,有时出现母亲唠叨、父亲训斥、爷爷“打圆场”、奶奶袒护、外公外婆充当“保护伞”的混乱现象。还有的父母当孩子有点成绩就彼此争“功”,孩子有了问题就互相推诿。孩子在做了错事不是先承认错误,而是先向爷爷奶奶们求援,寻求庇护。这些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影响了教育效果,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9)
因此,家庭中有必要正确处理内部的关系。参与教育的家庭成员(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要经常阅读家庭教育的书报杂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交换对教育孩子的想法,取得共识、互相配合。在实施教育时,使孩子感到家长在这些地方是一致的。如果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千万不能当着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