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外面没回来,但我知道你是好人,哥哥出门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作主吗?”于是便把张俭留下。不料事情泄露,张俭逃走之后,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一同被捕入狱。郡县的官吏审问他们,孔融说:“是我藏的张俭,没有哥哥的事,我应该接受惩罚。”孔褒说:“张俭是我的朋友,他是冲我来的,和弟弟无关,应该把我抓起来,放了弟弟。”他母亲更是向官员央求说:“两个孩子都不懂事,我是一家之主,应该负主要责任”。一家三口争着抵罪,难坏了郡县审案的官吏,只好层层上报,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司下令问了孔褒之罪。因为这件事,孔融的美德名震远近。不畏权势批曹操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大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赢得官渡大战的全胜。曹操打败袁绍,攻下邺城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赏给了曹丕。这时,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曹操以此为美谈,回到许昌就追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却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来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杀死美人,把妲己赐给兄弟,正可满足怜香惜玉之心和顾念同胞亲情之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们父子,心中暗暗怀恨。可孔融过后就把此事忘掉了。
  公元207年,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逃奔乌桓,想联合乌桓,东山再起,攻打曹操。于是曹操积极准备远征乌桓,想一举消除袁氏残余势力。而孔融则认为乌桓并不对汉朝构成威胁,不值得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后来曹操大破乌桓,胜利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其实,在曹操伐乌桓时,因为当年出现灾荒,军粮短缺,为了节约粮食,于是发布禁酒令,严禁民间酿酒饮酒。孔融是个酒鬼,对此很有意见。他以《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为题,给曹操写了一封亲笔信,说饮酒直接影响到国运的昌盛和事业的成败,禁酒没有道理。为了使自己论述更有力,他还振振有词;说什么天有酒星,地有酒泉郡,人有酒德,最后甚至把痛饮‘千锺’结果天下太平的尧帝,畅饮百杯最后成了圣人的孔子搬了出来。曹操看了信后,哭笑不得,给孔融回了封信,讲了一番喝酒误事误国的大道理。孔融不依不饶,又写了封信继续嘲讽曹操,说如果非要禁酒,那么干脆把婚姻也一块禁止算了。曹操对于孔融对其政策的指手画脚感到十分讨厌。
  公元208年;曹操准备发兵讨平刘表时,孔融又持反对意见:“天下初定,应稍微安定一段时间,再行征伐之事。”还说“刘备、刘表皆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孙权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险,亦不易取,今丞相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曹操认为孔融故意与自己作对,对孔融的怨恨更深了。 。 想看书来

“孔门奇才”——孔融(4)
还有一次,孔融有个朋友,叫祢衡。此人读书很多,狂傲无比。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说他德才兼备,像一只羽毛美丽而又勇敢的鱼鹰。可是,祢衡初见曹操便轻狂无礼,把文武百官称作奴才。曹操忍住怒火,让祢衡作帐下鼓吏。祢衡却击鼓骂曹,令孔融十分尴尬。后来,曹操假装喝醉了酒,杀掉了祢衡。但他对孔融也很生气,怀疑孔融举荐祢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于是便很想除掉他了。由此可见,孔融与曹操的不和与过节,是由来已久的。虽然孔融复官后抱了一种避世的态度,但是曹操还是没有放过他。曹操想到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海内英俊皆信服之”,他所发表的言论无疑会影响自己的统治。
  求仁得仁招杀身孔融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旧的道德规范已经开始解体,新的道德规范尚未确立的时代,持国者皆以武力为尊,以权谋相尚,即使讲论道德者,也完全是利用道德教条为政权服务,如后来司马炎“以孝治天下”,钟会以有损名教为由杀害嵇康等等。
  孔融是率直的,并且因为出身世家,难免有一点恃才傲物,他进入朝廷之言论议事从来不阿权贵,《后汉书》云:“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中官”就是宦官,十常侍为恶是朝廷最重要的问题,孔融议事直指问题核心。后来“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孔融的行为不应当从个性和出身上的“恃才傲物”来理解,而应当从士人在作出生存选择时,常常为承担自己“天下己任”的责任而不顾个人之荣辱安危的角度来理解。袁﹑曹争胜之时,孔融明白他们都是在为了个人利益在争夺势力范围,虽然自身无力协扶汉室,只能选择中立,希望以自己有限的力量保存一片汉家土地。及青州为袁谭攻破,而后献帝都许,虽然曹操擅权,毕竟名义上还是汉家正统所在,故来到许昌,“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朝廷提出正确的建议。
  后来曹操不臣之心日益明显,孔融开始是提出劝诫,而并非像祢衡那样嘲弄曹操,甚至当祢衡弄出那些事之后,孔融还出来打圆场。在孔融心中,曹操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只要他的行为还能够在一定的规范范围之内,就应当尽力去匡正他,改善他。再到后来,当孔融明白那些劝诫已经没有用时,他也开始讽刺曹操,这种讽刺体现的是内心的一种绝望,也是一种表白,表白自己与这个内部性质已经发生变化的政权决非同路人,更不可能再为这个政权服务。
  孔融后来被曹操找了一个很小的理由杀掉,实际上是孔融自己实现“求仁得仁”、“杀身成仁”。孔融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有一段清闲的时间,史载“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孔融对自己可能的结局已经非常清楚,聚友饮酒,是对时代的绝望,也是对生命的依恋。
  (魏宏伟    陈阳)
  

“雄姿英发”——周瑜(1)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巢湖市庐江县)人,人称周郎,三国时代风云人物,一代英豪,风流倜傥,妇孺皆知。话说周瑜,在士大夫的笔端和乡野的闲谈中世代相传,古往今来的文史大家可谓是极尽描绘之能事,其生动形象早已是深入百姓心中;而在民间流传的版本也是众说纷纭,许多细节也成为人们日常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此笔者将向大家介绍和展示其被记载在文字上的丰富形象以及民间大众口头传播的多姿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周瑜,以飨读者。
  赤  壁  之  战史家称周瑜是“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孙权曾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称帝时还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他不仅容貌出众,多才多艺,风流儒雅,而且还是一位胸怀韬略、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杰出将领。
  曹操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后,实力已很强盛,此时的东吴分为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周瑜极力主战,他知道曹军的弱点,并和刘备联手打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也因此多年固守北方不敢南下。周瑜也因这一著名战役而名垂千史。九百年后,苏轼还在江边凭吊:“……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关于赤壁之战的描述已经太多了。看过《三国志》的大概都会记得周瑜分析曹军战力的话。道理简明易解,但并非别人都想不到,关键在于人心的取向。曹操势大不消说,官员们胆寒自有道理,除鲁肃这般怀着雄心壮志的。周瑜除去和鲁肃一般争霸天下的心思,另一面则是对于孙氏的忠心,当初孙权刚即位时,周瑜最先表现出尊敬的姿态,以安抚人心。原因很简单,孙策、周瑜情同手足,只看分娶大小乔一事即明了。
  赤壁之战后,周瑜劝说孙权,对刘备这样的人中之龙要加以控制,孙权考虑曹操势大,没有答应,所以美人计一类的传说并不存在。然而这儿倒可以看出孙权与周瑜想法上的差异,周瑜显然是充满自信的人,曹操也未必放在眼里,而孙权则从稳重处考虑。套一句《史记》中的话,“策以国士待瑜,瑜当以国士报之”,可惜天不假寿,周瑜英年早逝,在与曹仁大战时胸口中箭,后来带伤巡视以定军心,虽然击退了曹仁,不久后即发病身亡,这主要是当时的医疗水平不行。公元211年,周瑜病死在出征的路上,时年仅仅36岁。孙权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万分,亲自为他料理后事。周瑜死后,孙权非常难过,亲自穿上丧服。这样智勇双全而又忠诚的人实在太难得了。周瑜去世前上书孙权,“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与隆中对十分相似,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雄姿英发”——周瑜(2)
“瑜”、“亮”之妙联战《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周瑜亡前一句悲愤填膺的言语:“既生瑜,何生亮!”不禁让人生发万千感慨,而在我国民间也有两人间妙联战之传说。
  周公瑾嫉妒诸葛孔明的才智,总想找个借口杀他。于是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之前,他俩之间爆发了一场妙联之战。在一次宴会上,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诗你来对,对得出,有赏;对不出,以杀头为罚,如何?”诸葛亮从容一笑道:“君子无戏言,请都督先说。”周瑜大喜,开口念道:“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了溪边水,加鸟便是鸡(鷄)。得志猫儿胜过虎,落坡凤凰不如鸡。”诸葛亮笑笑,开口吟答:“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了棋边木,加欠便名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听罢大怒,但碍于有言在先,不便发作,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了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有一个妞。”诸葛亮知道周瑜这话是在嘲笑自己的老婆长得丑,便立即回应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二娇。”周瑜知道这话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发冲冠,几次都想发难,幸好鲁肃在一旁说了一句:“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话音刚落,众人击掌喝彩。
  周瑜一看势均力敌,又有人从中解围,便见好就收。确定和好联合破曹。“三气”致死之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出身不凡,自幼博学,资质风流,仪容秀丽,雅量高志,仗义疏财,且有王佐之才。年少时就辅助孙策创建江东基业,可见其能力非凡。作为东吴大都督,他文韬武略,运筹帷幄。赤壁之战,覆没曹军号称的八十三万人马,使得曹操败走华容道,成为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关键人物。
  可这位英雄在《三国演义》中却被描绘成心胸狭窄,嫉妒贤能之人,对才能高过自己的诸葛亮始终耿耿于怀,并屡次设计暗害,在诸葛亮“三气”之下,恼羞成怒,叹罢“既生瑜,何生亮”后抑郁而亡。而这事实上纯属“演义”类的故事,看过《演义》的人常错把文学里气量短小的周瑜当成了历史中雅量高致的周公瑾,这就是人们误解的原因。实际上,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折节下士。他注意发现和提拔有才能之人,如他荐举的鲁肃、甘宁,都为东吴建立了重大功绩。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恃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在对待刘备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的方法迥异,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此二人都成为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而笨得出奇的人。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站在“拥刘”的立场上的缘故。 。 想看书来

“雄姿英发”——周瑜(3)
诸葛亮的“三气之说”纯属子虚乌有,《三国志》记载孙权的“三哭”却是真的:闻到周瑜死讯,孙权放声大哭;见了周郎绝笔,再哭不止;接了灵柩又哭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