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无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里无云-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楼房。街道宽阔但无任何特色, 也见不到几辆汽车和自行车,偶而有行人沿着路边便道慢慢散步,在商店前逗留片刻,互相闲聊几句。这里丝毫没有能引起我浮想连翩的丝绸之路的景象,甚至没有足以引起联想的痕迹。其实这里并不是玄奘被困的安西——昔日的瓜州现在已成了沙漠里的一个废墟。我突然感到,历史仅仅存在于书本上和我这种不合时宜的人的心中,而在现实中,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它是如此脆弱地被抹去了。我告诉司机,不要停车,直奔玉门关。  玉门关在玄奘的时代是边关,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它是“中土”与“蛮荒”、“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多少世纪以来,面对玉门关,我们的诗人们倾诉着他们对关外那个未知世界的恐惧,抒发着将要与西征野蛮民族的朋友告别时的伤感,还有对那些作为和亲牺牲品的公主们的惋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美丽忧伤的诗句,至今诵读,犹有无尽感怀。但是玄奘不觉如此。对他来说, 玉门关外是一个充满知识、学问和智慧的世界。他迫不及待地要走入这个新世界。这大概就是智者与凡人、思想家与诗人的区别吧。  我们已经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开始担心,玉门关原本应该离安西县城不远,他要把我拉到哪儿去呢?“你保证我们没走错吧?”“小姐,别担心。我们很快就到了。”他回头冲我一笑,似乎要打消我的疑虑。  又过了半个小时,我远远地看到了一座烽火台,像一个损毁的大烟囱,矗立在荒野之中。我这才大大松了口气。  快走近玉门关时,我的心跳开始加快: 当年玄奘一旦穿过这里,就出了国境。我们的车一直开到遗址前,四面围着栏杆。看门的是一个穿着蓝色中山装的人, 正在晒太阳。他身后立着一块牌, 上面写着:汉代玉门关遗址。我几乎叫起来了:这哪里是我要找的玉门关!这是汉朝的, 在玄奘的时侯就已经被废弃了。  “唐代玉门关在哪?”我急着问看门人。  “在安西附近。”他回答。  我质问司机:“你怎么把我带到这儿来了?”  “你不是说要看玉门关嘛,汉代的还是唐代的有什么关系?人们都是来这儿的。”  我努力镇静下来。我发现自己和玄奘一样出师不利,就怪我当时没跟司机说清楚, 跑了冤枉路,浪费了时间。这才是出西安后第一站,我就这样不慎重,接下来路途遥远, 谢天谢地再也别犯这样的错误了, 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过我也真不明白, 唐代的玉门关换了地方, 却仍然沿用旧称,看来人们真是对“玉门关”这一称呼情有独钟。  既来之, 则安之。想必唐代的玉门关和汉代的应相差无几。这里有一个烽火台,左右一眼望去,可以看见砂砾构成的岩垛,低低矮矮,成一条直线绵延数里,还有一堆堆很整齐的苇杆和沙柳枝,都覆盖在黄沙下。岁月流逝,天地无情,这就是这一段长城的遗留。当中国面临的威胁从西部转到北方时,这里的长城也就没有维持的必要了。但在汉朝,这个地方却行旅如织,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驻兵在这里检查过关证件,加强防卫,一旦发现危险,便点燃烽火报警。  我从一个宽度只够人伸开胳膊的门廊进入烽火台。里面豁然开朗,足够容纳一个排的人操练。屋顶早已坍塌,抬头就可以看到天空。透过厚实的夯土泥墙的裂缝,我看到沙漠在热气中颤抖, 一直延伸到天际。玄奘面临的也是这令人生畏的沙漠, 而且他还不知道穿越沙漠的路有多长。  司机觉得很抱歉。“那个唐代玉门关我可以带你去,但你为什么偏偏要到那儿去呢?” 我早就该告诉他了, 我在重走玄奘的路。“你怎么不早说?那咱们回去吧。那个关口其实也没什么,不过我觉得那里的烽火台还值得看一下,另外还有一个很小的展览馆。我不会多收你钱的。”  我们沿着来的路往回开,不一会就到了另外一片遗址,司机说专家们认为这里就是玉门关外的第一座烽火台,现在只剩下堆得老高的泥丘和麦杆。这便是玄奘离开瓜州后又一次遇险的地方。到这里一看, 我就明白了——除了旁边那座大茅屋,数十里之内再无一物,任何人都会暴露无遗。司机说的展览馆竟然就是这个茅屋。展览馆一半是用来展示1936年红军长征路过此地的有关内容,另一半描绘的是玄奘穿越大漠的情景。尽管展品不少,但还是难以让人想象出玄奘面临的真正的险情。  其实, 玄奘到达这里之前,就已经在露营时有了一次险些丧命的经历。一天半夜时分,他和向导槃陀乘着一只用树枝和芦苇做成的筏子,从十多里以外的一条河上,绕过了玉门关。过河后,槃陀建议先休息几个小时再偷偷溜过前面的5座烽火台。这个向导看上去不错:他熟悉地形,了解卫兵的习惯,知道如何绕过他们, 不被发现。玄奘十分放心,默诵一段经文后,便睡着了。然而,不久他便被一阵响动吵醒,睁眼一看,槃陀手提腰刀蹑手蹑脚地朝他而来,犹豫了一下,转身又回去了。  '返回目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唐僧与玄奘(4)
天亮, 槃陀恳求玄奘不要再走了:“师父,路途遥远,充满危险,我们只能晚上偷偷摸摸靠近烽火台。万一被发现,就是死路一条!求求你,我们还是趁早回去吧。”玄奘没有答应。最后槃陀说了实话:他后悔给玄奘带路触犯了王法,担心被抓起来,可能难以脱身。他请求玄奘,万一被边境上的卫兵捉住,不要供出他的姓名。玄奘现在明白了他昨天夜里的举动:如果槃陀在大漠之中杀了他,只有天知地知,幸亏此人最终还有一点虔诚仁义之心,改变了念头,不然自己就真成了无头冤鬼。  槃陀走了,他给玄奘只留下了一匹老马——一匹曾多次走过这条路的识途老马。  没有了向导,玄奘孤身一人在戈壁里步履维艰,缓缓前行。他不辨东西,惟一的路标是一堆堆的白骨和骆驼粪。边塞诗人岑参为我们描述了玄奘身处的艰难境地:“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酷热、饥渴和疲劳使他恍惚, 他隐隐约约好像看到,“顷间忽见有军众数百队满沙碛间,乍行乍息,皆裘褐驼马之像及旌旗矟纛之形,易貌移质,倐忽千变,遥瞻极著,渐近而微。”玄奘以为遇到了魔鬼,其实可能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而已。  玄奘的当务之急是绕过烽火台。待夜幕降临,他找到了槃陀所说的泉水。这一汪泉水澄净清凉,环绕着烽火台的废墟。他俯身饮水洗手,可是正当他往水袋里灌水时,却听到有箭呼啸而过,几乎射中他的膝盖,随即第二只箭射来,他知道自己被发现了,便大声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僧人,请不要放箭!”  玄奘被带到校尉面前。校尉本人是佛教徒,听了他的计划,并不想加害于他,但是劝他回头。路途如此艰险,他根本不信这位文弱书生能够到达印度。玄奘向他致谢,但陈说自己深为佛经疑义所苦,不能不西行求法的决心:“檀越不相励勉,专劝退还,岂谓同厌尘劳,共树涅槃之因也?必欲拘留,任即刑罚,玄奘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  校尉深为玄奘的坚毅无畏打动,决定帮助他。于是留他住了一宿,又为他备上一路用的食物、水、饲料,他指点他过了第四座烽火台后,要当心第五座烽火台, 因为那位校尉不敬佛。他最好绕道西面二百里处的野马泉,过了那野马泉就一路清明了。由于从来没有涉足过沙漠,走了不远玄奘就迷失了方向。更让他懊恼的是,他取水时一个失手,水袋落到了地上,所有储存的水转眼都渗入黄沙之中。在迷茫绝望中,他转过身,原路往回走。但走了十多里,他想起了曾发过的誓:“不到印度,决不东移一步。〃 他毅然回转。  我从柳园火车站继续西行。从车窗往外看,只见万里无云的蓝天下,除了铁路沿线几棵孤零零的白杨,就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 灰蒙蒙的, 毫无生机。遥远的地平线上是终年积雪的山峰,可望而不可及。戈壁之大之荒,即使乘坐火车也令人悚然,而玄奘竟然孤身一人,形影相吊,有的只是坚定的信念。当年他就是在这样的大戈壁里迷路四天, 滴水未进,几近崩溃。第五天,他一头倒在沙里,一步也迈不动了。马也倒下了。他剩下的气力只能念几段经文。他向观音菩萨祷告:“我此次西行,不图名利,一心求法。我今已身处绝境,菩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难道不能听到我的祷告么?”  这是玄奘整个西行中最艰难的时刻。他还年轻,才27岁,从未面临真正的生死考验。他决心坚定,自认为准备充足,但没想到国门未出,就无力无助,濒临死亡。他记起了佛经中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沉船在海上飘荡了7天,后来为观音菩萨所救。但他最钟爱的观音菩萨似乎对他的祈求充耳不闻。为什么她不来解救自己?广袤的沙漠眼看要将他吞没,死亡就在眼前。他将成为沙漠中的又一具白骨。  向观音菩萨祈祷后,玄奘开始背诵《心经》。这是他多年前从一个受他护理的病人那里学到的。《心经》是佛经中最短小的经,却是中国佛教的精髓。那个病人告诉他, 要在危难无助的时候诵读此经,而此刻对于他来说比任何时候都危险。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尤其是最后几句:“是诸法空相。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佛陀经常训导弟子说,生命就在呼吸间,生与死时刻邻壤。而且,对于佛教徒,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与来世的一个连接点。在生死之际,玄奘只好祈愿来生再来完成求法的使命吧。想到这里,他平静下来,不再惊慌,思考着下一步该做什么。他挣扎着站起来,抓紧马的缰绳。让他惊喜的是,老马也蹒跚着站了起来。他们走了大约十里路,老马突然掉转了方向,不论怎么拽,就是不回头。玄奘只得信马由缰。很快, 他看到前方有一片绿草和一汪泉水,他得救了:老马果真识途!  不知是否有一种天助的力量,它和人的意志、精神又是一种什么关系?玄奘绝处逢生,战胜了恐惧和绝望,证明了在与自然和意志的抗争中,人可以获得天助,获得战胜一切的信心。我想,天助自助者。古往今来,一切成大事者,无不是这样证明的。  玄奘和他的马在野马泉痛痛快快饮了个饱,剩下的路就好走多了。两天后,他走出了戈壁,走出了唐朝的边境,来到了西域。公元前一世纪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一部分就被划入汉朝的版图,但随后被来自欧亚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占据。玄奘到达这里时, 正值突厥人统治, 不过,此时唐朝已是国富民强,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哪里容忍外族横行,正在秣马厉兵,准备把它收复回来。  '返回目录'  

唐僧与玄奘(5)
吐鲁番是新疆最大的绿洲之一,坐落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边。但不知道为什么吐鲁番车站又是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所不同的是,这次将有一个旅行社的导游来接我。我在电话里问他:“我怎么才能认出你呢?”他说:“我很胖,长得像庙门口的弥勒佛,人家叫我胖老马。”他的描述一点不错,我一出车厢门就认出了他。他穿着T恤,正在抹脸上的汗。我们相视一笑。  “你要到旅馆休息一下吗?”他接过我的背包问道。“你说你对历史感兴趣,想知道唐僧在吐鲁番干了什么,没问题。 好玩的多了。不着急, 我们离市区还有好几十里路呢。” 我问他为什么这个火车站和柳圆车站一样, 远离城市,他笑道:“大概我们那时只能建直线铁路吧。” 接着他又严肃起来:“哎,那个时代的疯狂事太多了!车站乱建算不了什么稀奇事。”  5五分钟后,胖老马那破旧的北京吉普开出了车站,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在晒得快要化了的柏油路上奔驰。夏天都快要过去了,胖老马还是像机车头一样大口喘气。见我有点好奇,他说:“你还没见我几星期前的样子呢!简直不敢动弹,天天都在50度以上。你知道过去那些当官儿的怎么办公吗?他们往盆子里放冰块, 坐在上面批阅公文。”  吐鲁番的热是有名的,这是因为它处于一块洼地正中,是全世界仅次于死海的海拔最低的地区。胖老马告诉我,吐鲁番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低地”,人们也称它为“火洲”。  胖老马这人很风趣,听起来也很了解当地情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