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秀吉的九州远征军惨败而回。这次,吉统又犯了老毛病,在亲善怂恿下,心惊胆颤的他义无反顾地放弃凤山城,撒丫子向南溜之大吉(记于《大友家文书录》)。事后,秀吉闻听吉统行径,甚为恼怒,同年五月初一,下《大友勘当状》,申斥吉统,予以撤藩处分,领地收公,发毛利辉元看管(记于《丰公遗文》),大友氏灭亡。吉统后被送至周防国山口城本国寺囚禁,剃发为僧。翌年九月,转押至水户,交佐竹义宣监管。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正月十一,行长等人狼狈不堪,径直逃至长政驻守的白川。长政算是条汉子,一直等着平壤残兵。行长等见到自己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咧着大嘴说不出话来,再点点人马,可怜一路上冻死无数。

  宇喜多秀家亦于汉城得到消息,明军大举进攻,平壤仅几日就被攻陷。他急忙召开军议,齐聚各路倭酋共商大事。会上决定,为避免被各个击破,汇集各路军团,与明军于汉城城下决一雌雄。

  命令传至白川,长政、行长等收拾停当,准备南撤。可明军就要杀到眼前,此时南撤,必遭追击,可谓犯了兵家之大计。倭酋当然亦是熟读兵书,这点道理还是知道的,可派人殿后呢?明知送死,谁愿担此重任呢?还好,麾下并不都是吉统那种贪生怕死之辈,响当当的好汉也是有的。家臣粟山鸟康自告奋勇,率一部迎明军北上,距白川十里处的小河南岸布防。南下明军未给倭军“半渡而击”的机会,趁夜倭军松懈之时,悄悄渡河。待次日清晨,鸟康出营观望时,明军已于南岸摆开阵势。鸟康抱着必死的决心,领兵闯入明军阵地,结果当然是无一生还。行长、长政则趁机分头行动,掉头南撤。正月十八,二人相继回到汉城。

  加藤清正刚从吉州撤回到咸镜道最南端的安边城没多久,便接到大举南撤的命令。还没等他反应过神来,大明的劝降使者也进城了。清正心里憋着一肚子火,刚刚撤回来,又让我南撤,连连逃跑岂是武士所为。见到明使,清正更是气急败坏。为了一解心中郁闷之气,不知他从哪里抢来一名朝鲜女子,日日寻欢,夜夜作乐。据说此女有倾国倾城之貌,闭月羞花之美,号称朝鲜第一美女。军令不可违,既然让我撤退,我便撤了事,但拖着两个朝鲜王子就够受的了,再拉着个朝鲜小妞,甚为不便,倘若临阵寻欢之举走漏消息,那还了得?反正甜头已经尝到,何不如此这般,来他个干净利索。想到这里,清正一不作、二不休,当着明使的面,将那美女捆绑于树上,一枪将其扎死,随后带着部队、拽着俩王子开始南撤。

  撤退命令传到白川以南、朝鲜三都之一的开城,遭到守将小早川隆景的强烈反对。他极力主张决战之地应在开城,像秀家那样空手让出北边大片“领土”,将会失去战略纵深。他决意带领第六军团与明军于开城决战,誓死不撤。隆景年已六十,精通战法,在军中颇有威望。秀家虽为总大将,也畏其三分,这得烦请奉行大谷吉继到开城游说,最后终于说动隆景。也许隆景觉得完全退回汉城,将颜面无存,于是撤至汉城西北三十里处的碧蹄馆(位于现在京畿道高阳市德阳区碧蹄洞一带),便停下脚步,扬言要在该地与明军决战。

  同在正月十八,隆景率军撤出开城。半个时辰后,李如柏所部便进入开城,光复了朝鲜的另一个陪都,三都之中仅剩下汉城了。闻听开城光复,朝鲜百姓兴奋之极,更有甚者,一些汉城百姓于正月廿三,在城内纵火。秀家闻之大怒,疑心城中有内应,又愤于平壤之败,便次日下令,将汉城百姓杀了个毛干爪净,焚烧公私馆舍,这倒有点像二战时“华沙起义”的结局。

  柳成龙连请如松急速进兵,如松思虑数日,才于廿五日率大军渡过临津江,进驻坡州城,明朝、朝鲜共两万人马集结待命。此时,得到朝鲜难民的消息:汉城已空无一人,倭军听说天兵南下,皆吓得屁滚尿流,逃走了。如松遂令查大受、鲜军将领高彦伯及数百骑南下,打探开城至汉城之间的道路。

  大受所部行至碧蹄馆以南的砺石岭时,正遇上前野长康、加藤光泰所率数百人的侦察小队。大受这下来了精神,大刀一挥,冲入敌阵,倭兵弃尸百余具后仓惶南逃,明军亦有伤亡,退至碧蹄馆。翻译张某道:“平壤一役尽斩倭贼精锐,所存者老幼寡弱,不足虑也”,如松信之。廿六日,他仅率本部家丁千余骑引援。行至惠阴岭时,只听坐骑一声长啸,前腿直立,如松措手不及,被摔个蛤蟆翻身,四脚朝天。众人急忙将如松从地上扶起,掸去尘土,如松跳上战马,继续前进。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得到明军进驻坡州城的消息,秀家急忙召开军议,道:“明军携平壤大捷之威,顺势南下,夺开城,进坡州。各位咸至汉城,自当同心协力与之决一死战,何人可为先阵?”,众人商量一番后,皆言道:“立花宗茂足可胜任,其父高桥绍运、养父立花道雪合称‘大友双璧’,宗茂又认隆景公为义父,得此三人真传,熟读兵书,战法精通,实乃年轻将领之楷模。太阁殿下称之‘西国无双’,与本多忠胜相比,亦毫不逊色”,隆景道:“俗话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宗茂年轻有为,小小年纪便声名鹊起,实是难得。此次虽吾远征朝鲜,更是屡立战功,可担此重任”。秀家大喜,随后摆出出征朝鲜有来最豪华的阵容:

  因隆景之第六军团驻扎碧蹄馆,打头阵的当然是他们;前四个番队由隆景指挥,其中:

  一番队:立花宗茂所部三千人马

  二番队:小早川隆景所部八千人马

  三番队:小早川秀包所部五千人马

  四番队:吉川广家所部四千人马

  秀家则率领其余各路人马以为后应:

  五番队:黑田长政所部五千人马

  六番队:石田三成所部五千人马

  七番队:加藤光泰所部三千人马

  八番队:宇喜多秀家所部八千人马

  汉城守备队:小西行长、大友吉统所部一万四千人马

  倭军总兵力达五万五千人,高出明、鲜联军两倍有余,在人数上可说是具压倒性优势。

  却说,当日晨七时许,宗茂手下五旬老将 十时连久、部将池边永晟及五百倭兵的先锋部队正与大受所部激战于砺石岭。辽东铁骑长年与女真、蒙古作战,骁勇异常,乃精锐中之精锐。不多时,明军便击毙连久、永晟及三百倭兵。大受本以为连久等人和以前一样只是侦察小队,怎料宗茂本队两千余众杀到。明军皆已疲惫不堪,大受无奈,且战且退,此时距开战已两个半时辰。

  晨九时许,如松行至砺石岭以北的望客砚,远远望见大受所部盔歪甲斜,带乱袍松,快马疾驰,身后奔来数百倭兵。如松分兵两翼,前往接应。合兵后,与追击倭兵展开厮杀,两军犬牙交错、你来我往,好不畅快。突然,山下出现无数敌军,满山遍野,如一团乌云压顶而来,此乃隆景麾下的两万倭兵。明军望见皆有惧色,如松再望更远处望去,岂料后面更有两万敌军向这边运动。此时再想抽身,已然不及,被宗茂所缠,如何退得了?如松所带辽东铁骑,无火器,皆持短刃,而倭军使用步兵刃,长三四尺,精利无比,明军因此吃亏不小。

  十时许,两万倭兵由隆景指挥,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等随军出战,已杀上望客砚,粟屋景雄、井上景贞各率三千人马左右出击,本队则绕道山后,欲将明军围而歼之。如松不愧久经沙场,于乱马军中发现倭兵左路军势较弱,遂集中力量杀向粟屋景雄所部,景雄不敌,部下损失惨重。井上景贞欲挥队支援,谋士佐世正胜道:“且慢,敌军士气正锐,正面交锋虽有胜算,恐损失甚大。不若待其追击之时,后队空虚之际,一举袭之,则景雄公可救,敌将可擒矣”,“公言甚善”。

  果不其然,正在如松想趁追击左路倭兵之机,冲出包围之时,景贞所部急速行军,很快追到明军身后。如松措手不及,只得翻身应付背后之敌,惊魂未定的景雄逃至小丸山才松了一口气,心想:“吾这百十余斤差点丢在这荒郊野外”,明军愈战愈勇,景贞所部陷入苦战。正在这时,隆景本队六千余众赶到,与右路人马汇合,双战明军。明军右边又杀来宗茂所部三千人马,左路出现秀包、元康所领五千倭兵。但见倭军中杀出一骑,马上倭将金盔金甲,与如松斗在一处,此人名唤小野成幸,乃立花氏家臣。战至酣处,成幸惨叫一声,跌落马下,当场毙命,如松扭头一看,原来是弟弟李如梅张弓开箭,将其射杀。

  奈何明军三面受敌,怎能挡住?何况秀家麾下两万倭军正匆匆赶来,在心理上更是一种压力。多亏辽东铁骑训练有素,能杀贯战,他们且战且退,退至惠阴岭附近的山谷,如松同时派人向主力求救。骑兵于山地实难展开,更兼谷地水田泥泞不堪,马蹄陷入其中,很难拔起,长筱合战的惨剧历历在目。如松急中生智,令全队下马,骑兵改步兵,与倭兵肉搏。怎奈倭人武士精通格斗,火枪手更爬至山腰,居高而射,明军死伤甚众。

  猛将查大受、李宁、张世爵、方时辉、王问等各持刀枪,拼命奋战。突然,如松坐骑受惊,将其摔落马下。景贞见状,拍马挺枪,直奔如松。眼看如松性命不保,部将李有升冲上前来,舞动兵器将景贞挡住,如松趁机翻身上马,跳出圈外。对战良久,李有升力却,被景贞一枪挑杀,壮烈牺牲。倭军也损失不小,宗茂麾下的安东幸贞、安东常久、小串成重战死,秀包军中更有横山景义、桂五左卫门、内海鬼之丞、伽罗间弥兵卫、手岛狼之助、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波罗间乡左卫门 八将阵亡。

  欲知李如松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十八回  遭败绩如松退平壤   借胜势敌军攻幸州
且说两军一直杀至黄昏,明军士兵不断倒下,人数愈来愈少。千钧一发之时,只听马蹄踏地之声由远及近,杨元的援军来了。虽只有五千生力军,毕竟给围困中的明军以极大鼓舞,杀得倭兵纷纷后退,怎奈终究寡不敌众,很快便处于下风。杨元命李宁的炮营轰击包围圈右翼,自己则抢占如松右方阵地,终于撕开一道突破口。

  突然,天边滚来一团乌云,须臾,暴雨倾盆。正月里,寒气逼人,淋了雨的士兵冻得手臂抽搐,刀枪皆舞动不得,攻势亦随之减缓。如松趁机率军猛攻,从右侧突破口处杀出,隆景惊讶于明军之猛,火炮之烈,不敢穷追,暂且罢兵,如松这才得以逃生。战斗结束,秀家所部两万倭兵仍未能赶到,实乃万幸。

  据中国史料记载,此战明军伤亡两千五百人,斩敌八千有余;某些朝鲜史料则称两军各伤亡五六千人,据朝鲜《宣祖实录》所载,明军参战人数五千左右,此役后,明军大势依在;而部分日本史料记载明军参战两万人,倭军斩首六千;另有满清编者道:“诸营上军籍,死亡殆二万”,各执一词,不知该信哪个。

  日暮时分,如松撤回坡州城,表面虽看不出吃了败仗,沮丧之情却溢于言表。半夜时分,想到跟随多年的部将、家丁战死沙场,忍不住痛哭流涕'1'。

  翌日清晨,如松下令全军撤到坡州以北、临津江北岸的东坡。柳成龙、右议政俞弘、都元帅金命元、巡边使李薲等急忙跑来,如松出账相应,诸将侧立左右。成龙道:“胜败兵家常事,当观势更进,奈何轻动?”,如松道:“吾军昨日多杀贼,无不利事,但此地经雨,泥泞不便,驻军所以欲还东坡,休兵进取耳”,成龙等人还想力劝,如松出示一道奏本草稿,写道:“……贼兵在都城者二十余万,众寡不敌,……臣病甚,请以他人代任”,成龙大骇,乃以手指点道:“贼兵甚少,何得有二十万”,“吾岂能知之,乃汝国人所言也”,成龙疑其乃托辞,明军将领中尤以张世爵力劝如松退兵。据《惩毖录》所载,成龙等人固争不退,世爵一面用脚踢李薲,一面厉声大吼,让他们滚蛋。

  此时,连日大雨,倭军又尽烧道边诸山,致使马匹无草料可食,又有马疫流行,数日便有万余战马倒殒。当日下午,明军渡过临津江,于东坡驿扎营。翌日,如松命诸营返回开城。成龙急得团团转,谓之如松,力争道:“大军一退,则贼气愈骄,远近惊惧,临津以北亦不可保,愿少驻观察以动”,如松道:“公所言极是,吾应允留守江北”,成龙大喜而退。不料,成龙刚走,如松便令诸营开拔,撤回开城,独留查大受、游击毋承宣等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