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话-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一切,眼中所流露出的那种茫然的目光,我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他们永远不会理解我所做的一切,就像贵妇人在看到死了儿子的农妇还能喝的下菜汤那样不可理解。

  屠格涅夫生活的时代,正是沙皇专治统治时期,那么全俄农奴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作者并没有什么大张的描写,只是简简单单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就表达出来了。从这里面,我看到了同样的东西,那就是现在的富人看穷人茫然的眼神。富人自己的眼神被自己的东西遮盖住了,眼神显得茫然,对自己看到的穷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可理解,就像贵妇人当然觉得买盐很便宜。

  为了生计,我整日奔波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不管是黑夜还是白昼,我看到城里人的眼神都是那么的茫然,不光是针对我,对于一切在京城谋生的外地人,一切在京城谋生的外地穷人。他们看人的眼神是茫然的,每次看到这种眼神,内心都会震颤。一种东西会迅速在我的全身扩散,我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会事,也不知道尊重对我还是对城市人来说谁将其忘的干干净净。

  京城是天子脚下,是每个国人都向往的地方。但是当你为了生计行走在时尚大街上的时候,看着霓虹灯妖艳的色彩,看着路旁急匆匆行走的人们,偶尔会有人对你一乜,但是也是那种茫然的眼神,不知道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

闲谈郁达夫的《移家琐记》
读郁达夫的文章,特别是他的散文,往往给我一种切肤之痛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你刚拿起他的作品的时候是没有的,只有在读过之后,并且再细细的咀嚼,这种感觉便来了。一种深刻的痛似暗流在你的体内涌动,你在欣赏郁达夫的作品之美的同时,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

  读了郁达夫的《移家琐记》,我算真正体会到了这点。

  开头作家写的顶有趣味,以一种自嘲的口吻说明了自己搬离洋场的原因。作家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当时是何等的身份,却是以这样的口吻来作开场白:

  “流水不腐”这是中国的俗话,“Stangnant Pnod”,这是形容外国人固定的颓毁状态的一个名词。在一处羁住久了,精神上习惯上,自然会生出许多霉烂的斑点来。更何况洋场米贵、狭巷人多,以我这一个穷汉,夹杂在三百六十万上海市民的中间,非但汽车、洋房、跳舞、美酒等文明的洪福享受不到,就连吸一口新鲜的空气也得走十几里路。移家的心愿,在就有了。

  作家说的很简单,搬家的原因也很简单,难得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所以就移居郊外了。是啊,郊外的空气是何其的好啊,如果我也是生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也会离开那个充斥着血腥和铜臭味道,连一口新鲜空气都呼吸不到的十里洋场的。作家这里写的很模糊,可谓一笔带过。

  后面搬家的一部分,郁达夫是连嘲带讽,可谓全文之精魂,摘录一小节:

  向晚雨歇,电灯来了,灯光灰暗不明,问先搬来此地住的王母以“何不用个亮一点的灯球?”方才知道朝市而今虽不是秦,但杭州一隅,也绝不是世外的桃源,这样要捐,那样要税,居民的负担,简直比世界哪一国的首都都加重了;即已电灯一项来说,每一个字,在最近也无法地加上了好几成的特捐。“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这是几年前做过的叠秦韵的两句山歌,我听了这些话后,嘴上虽则不念出来,但心里却也私地转想了好几次。腹诽若要加刑,则我这篇琐记,又是自己招认的供状了,罪过罪过。

  短短的两百多个字,深刻地说出了作者自己所生活在何其的社会中,作家内心是有对统治者的恨的,不过作家不是说了嘛,“腹诽若要加刑”,想象一下在肚子里想政事都要加刑,还敢从嘴里说出来吗?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啼笑皆非,但是在笑过之后,留在人们心中是什么呢?我想深深的刺痛吧。难怪老百姓在当时编了这样的一副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于今只剩屁无捐。试想作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别说腹诽,口诽也肯定不断。不过我想,这也要比现在说的是言论自由而实际上不能说要强很多吧。

  接下来作家就公开表达了自己“大逆不道”的思想,公开指责政府只有口惠而没有实惠。不过话说至此,我们也应该看到,作家也仅仅是揭示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至于说到前路和光明在哪里,作家并没有提及。也许是他不敢,因为此文写出是要见诸报端的;也许是他当时也还是苦闷和对前路是一片混沌的看法;也许是他的不屑和觉得没必要,毕竟这只是一篇小小的随笔。至于作家当时到底是如何想法,现在的我们这些后人们,只有一直在揣测了。

  不过,我们应该知道,郁达夫不能说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但是他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有理想和抱负的中国人,他自然要大呼。不过前路混沌漫漫,他又是矛盾的,这也真好表明,当时千万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作家在最后这样写道:我心里虽在这样的自作有趣,但一种没落的感觉,一种不能再在大都会里插足的哀思,竟渐渐地渐渐地溶浸了我的全身。作家是痛苦的,这是他当时真正的心境。国家就处在这样的混沌和黑暗的环境中,作家个人可以随遇而安,但是对一个大国而言,可以随遇而安吗?

  纵观全文,很短,并且记叙的内容简之又细,但就在这其中,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却是很深刻的。作家的思想就流淌在文章中的每个字眼里。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现在是不会真正体会到作家当时的心情的。抛却文章的艺术价值,但从其社会实际意义来讲,这样的文章现在来读似乎是过时了,但是我们还得读,并且还要仔细的读,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