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有俄国与法国。
    就算法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也不能低估俄国。要知道,俄国不但有一支强大的太平洋舰队,在远东地区还有数十万陆军。可以说,俄国才是真正的威胁,而且俄国也是最大的获益者。
    这样一来,真打的话,关键在地面战场上。
    说得简单一些,就算日本联合舰队击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远东舰队,打垮了俄国的太平洋舰队,也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强大的俄国陆军能轻而易举的击败日本陆军,把日军赶出亚洲大陆。
    按照伊东佑亨的判断,真打起来,日本连朝鲜都守不住。
    秘密会议开了几个小时,在争取到了大多数内阁成员的支持之后,伊藤博文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五月十二日,伊藤博文正式照会俄法德全权大臣,表示愿意归还辽东半岛、台湾岛与威海卫,只是大清必须出七千万两白银的赎金,而不是冯承乾代表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的五千万两。
    事实上,冯承乾没有指望日本只要五千万两白银。
    与俄法全权大臣紧急磋商后,冯承乾接受了伊藤博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得由大清把辽东半岛、台湾岛与山东半岛租借给俄法德三国的租金来偿还,而不是由大清直接偿还,期限为二十年。
    压服了日本,剩下的就好办了。
    受俄法委托,冯承乾以三国联合代表身份,在五月十五日去了北京,正式向李鸿章提出租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与台湾岛。
    李鸿章会反对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虽然李鸿章有点不大情愿,认为租借给俄法德三国,与被割让给日本无异,但是冯承乾明确提到,租借的土地在名义上依然属于大清,可以保全大清的面子,而且就算大清不肯出租,俄法德也会出兵占领。
    显然,主导权不在李鸿章手上。
    五月二十五日,在经过十天谈判之后,李鸿章与冯承乾等俄法的全权大臣签署了《北京秘约》,规定大清把辽东半岛租借给俄国、把山东半岛租借给德意志第二帝国、把台湾岛租借给法国,用俄法德支付的租金,分二十年偿还给日本,俄法德在租借地区内享有行政管辖权与外交赦免权。
    冯承乾知道,他熟知的历史就此发生改变。
    没有台湾,日本还会是后来那个日本吗?提前控制了山东半岛,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远东的实力大幅度增强。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日俄这下结仇了。
    虽然冯承乾表现得更加积极,后期主要是他在活动,但是最先采取行动,积极联系列强的是俄国,而且俄国得到的好处也最多。不管怎么说,日本没有打算侵占山东半岛,因此大清把山东半岛租借给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让日本受到损失。至于台湾,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区,重要性远不如辽东半岛。
    可以想像,日本在拿到三亿七千万两白银的赔款之后,肯定会把俄国当成头号敌人。
    到此,冯承乾在远东的事情也算有了一个了结。
    回国述职之前,冯承乾电请德皇,任命里希特霍芬男爵为帝国远东事务大臣,全权处理远东事务,并且又提尔皮茨少将继续担任帝国远东舰队司令,负责帝国在远东与西太平洋地区的勘探活动。
    拿到任命书之后,冯承乾才搭乘邮轮返回帝国。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德皇一直给他留着帝国海军战争大臣的位置,在他去远东任职期间只任命了一位副臣。
    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五日,冯承乾回到柏林,继续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
    虽然大清与日本的战争远在万里之外,但是造成的影响在欧洲都能感觉到,特别是黄海海战带来的启示。
    回来后不久,冯承乾就收到消息,费希尔受到英国皇家海军重用。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因为费希尔还不到五十五岁,在将星如云的英国皇家海军中根本排不上号,让他担任第一海务大臣,着实年轻了一些,但是冯承乾并不觉得奇怪,因为大东沟海战,已经证明了费希尔的理论,即拥有速度优势的主力舰在海战中有主动权,能轻易压制速度较慢的对手。
    果真如此吗?
    冯承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即速度很重要,却不是唯一,只有性能均衡的战舰才能在海战中获得优势。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虽然日本联合舰队占尽优势,却没能击沉北洋舰队主力舰,反而多艘主力舰遭到重创。要不是北洋舰队素质低下,而且没有合理使用弹药,日本联合舰队被击败也不是不可能。
    在费希尔的坚持下,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快速战舰。
    冯承乾没有跟风,因为他知道,所谓的“快速战舰”很快就会被淘汰,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花费金钱。
    年底,冯承乾向德皇提交了修改后的造舰计划。
    在他规划的帝国第一个五年造舰计划中,已有三艘开工,还有两艘将在一八九六年与一八九七年建造。虽然这两艘战舰的设计工作都已启动,其中代号“F”、即在一八九六年建造的那艘已经完成了设计,只等帝国政府拨款,但是冯承乾仍然决定推到重来,在一八九六年不建造主力舰,把两艘战舰的建造工作安排在一八九七年,而成为一级,即采用相同的设计方案。
    德皇没有反对,俾斯麦也没有反对。
    此时的冯承乾,不再无依无靠。远东之行后,冯承乾在帝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不但更得德皇期中,连俾斯麦都得礼让三分。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远东地区苦心经营数十年都没什么收获,当初连租借一个小小的金门岛都没办到,冯承乾只去了一年多就拿到了山东半岛。
    更重要的是,帝国的资本家更加看好冯承乾。
    通过与大清的军火贸易,以及在山东半岛上的势力扩张,帝国资本家在远东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喝水不忘挖井人,在冯承乾回到柏林后,几乎天天都有人请他赴宴。
    有了实力,说话的声音自然更加响亮。
    别说改变两艘战舰的建造计划,就算冯承乾提出扩大造舰规模,德皇与俾斯麦也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当然,冯承乾很理智,没有急着跟英国进行造舰比赛。
    冯承乾的一贯原则是重质不重量。此外,帝国的工业实力还不够强大,科学技术水平也比不上老牌强国,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积累,因此没有必要建造太多的战舰,而是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提高战舰的性能。等到技术成熟、工业实力增强之后,再大批量建造战舰也不迟。
    只是,每级战舰只建造一艘,也着实有点浪费。
    此外,冯承乾还得考虑一个问题,即随着造船实力增长,每年只建造一艘战舰,必然出现僧多粥少的问题,那些发展起来的造船厂拿不到订单,迟早会倒闭,因此必须适当的扩大造舰规模。
    问题是,大力建造主力舰的话,必然引起英国警惕,导致英德关系恶化。
    想到这些问题,冯承乾开始制订帝国海军的第二个五年造舰计划,除了把主力舰的建造速度提高百分之五十之外,他把重点放在了辅助战舰上,比如巡洋舰、驱逐舰,以及刚刚问世的潜艇。

第四十二章 低调行事
    一八九六年,新年的第一天,冯承乾迎来了开门红。
    当天上午,德皇腓特烈三世以冯承乾为帝国在远东地区开疆托土有功,晋封冯承乾为帝国“远东公爵”,保留“勃兰登世袭伯爵”爵位,年俸提高到二十万帝国马克,领东普鲁士属地。
    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殊荣,哪怕“公爵”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头衔。
    冯承乾并不觉得高兴,因为他知道,德皇给他的荣誉越多,他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就越不可分,而他并不想这样。
    可是,他不能拒绝德皇的奖赏。
    办完这件事,冯承乾找了个理由离开柏林,去了威廉港,把心思都花在了准备在明年开工建造的那两艘主力舰上。
    这次,冯承乾没有好高骛远,决定脚踏实地的搞出两艘像样的战舰。
    与以前一样,在设计之前,得根据建造经费与海军的战术指标,订下战舰的主要性能指标,特别是与建造费用直接挂钩的排水量。然后再在基本性能指标之下,决定战舰的各项基本数据。
    花了两个月,冯承乾才订下了战舰的基本性能指标。
    冯承乾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战舰的标准排水量只有一万六千吨,与一八九五年开工建造的“奥古斯塔皇后”号相当,最高航速为二十节,仅比“奥古斯塔皇后”号略高,在同期主力舰中并不出众。
    进入到细节设计阶段,冯承乾再次与设计师产生了分歧。
    关键就是,排水量订得太低了,而冯承乾又要求在火力、防护与速度上达到均衡,且至少达到同期主力舰的平均水准。在绝大部分设计师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把排水量增加三千吨。
    冯承乾没答应增加排水量,因为这会大幅度提高建造成本。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设计师认为只有在较短的舰体上,才能安装较为厚实的装甲,也才能在三大主要性能上取得均衡。可是这么一来,火力配制就成了问题,无法满足冯承乾提出的要求。
    最后,矛盾集中到了火力配制上。
    冯承乾不是不知道总体设计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两套方案,即四座双联装炮塔与三座三联装炮塔。
    相对而言,设计师较为支持前者。
    问题是,在炮塔布局上,冯承乾依然坚持沿纵轴布置,而设计师认为,要想保持合理的舰体长度,就得采用传统的布局,即把两座炮塔设置在侧舷,只沿纵轴在首尾各部署一座炮塔。
    因为冯承乾坚决反对这么布置炮塔,所以最终选择了第二套方案。
    设计师没办法反对冯承乾,也就只能让步。
    冯承乾并非无理取闹,确定了炮塔的布置方式之后,在火炮口径上做出妥协,即答应采用四十五倍径的三百毫米主炮,而不是即将研制成功的四十倍径三百五十毫米主炮,只是要求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将来换装成双联装三百五十毫米主炮炮塔的可能性,因此得在炮座上留下余度。
    显然,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要求。
    一八九六年十月,最终设计订了下来,新主力舰采用三座三联装炮塔,采用前二后一的布置方式,配备四十五倍径三百毫米主炮。战舰的标准排水量为一万六千五百吨,比最初规定的多出了五百吨,主要用来增强炮座的承受力,以便在今后换装口径更大的主炮。战舰的主装甲带厚度为三百毫米,炮塔正面为三百二十毫米,司令塔为三百六十毫米,此外还有八十毫米的水平装甲。
    可以说,这是一艘性能十分均衡的战舰。
    可惜的是,因为蒸汽轮机没有研制成功,所以这种后来被命名为“德意志”级的主力舰仍然算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战列舰,最多只能算得上是前战列舰,与后来出现的那些新式战舰有较大的差距。
    只是,“德意志”号,以及姊妹舰“普鲁士”号的基础非常扎实。
    十多年后,这两艘战舰都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排水量增加到二万二千吨,换上了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与蒸汽轮机,还把燃煤锅炉换成了燃油锅炉,主机功率提高到八万马力,战舰的最高航速超过二十七节。虽然没有增强装甲防护,但是做为主力舰,“德意志”级的防护能力仍然强于后来的战列巡洋舰。
    事实上,冯承乾主导设计的战舰,都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后期进行全面改装之后,即便无法跟性能强大的新式战列舰相提并论,也足以压制战列巡洋舰,从而避免在十年之后建造战列巡洋舰。
    这种前瞻性,为帝国海军节约了大笔费用。
    要知道,每一艘主力舰的造价都不会低到哪里去。如果一艘战舰只用十年、或者二十年就因为性能落后,且无法改进而退役,那将是一笔非常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以帝国海军的造舰速度,如果主力舰的服役周期只有十年、哪怕达到二十年,也永远不可能超越实力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加快造舰速度的话,又会引起英国的猜疑,导致英德关系迅速恶化,在帝国还未发展壮大之前就不得不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只有延长战舰的使用期限,才能在英国不知觉的情况下,缓缓提高帝国海军实力,并且在最终的战斗中爆发出来,成功击败英国海军。
    十多年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成为全球第二海军强国,冯承乾功不可没。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冯承乾精心制订的战略规划,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没有挑战英国的本钱。
    在战略上,低调不是坏事。
    这种低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