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4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以标准排水量为准,这两种货轮的总排水量超过了大战期间全世界建造的其他所有舰船的总和!
    关键是,在保持如此大的建造规模的前提下,这两种货轮的性能还非常突出。
    要知道,“自由轮”与“胜利轮”都是标准的快速货轮,在执行跨大西洋运输任务的时候能够全程以二十节的速度航行,且不需要中途停留加油。即便在执行跨太平洋的运输任务时,也能全程保持十四节的航行速度。
    要到一九四六年,中国才建造出了性能相当的快速货轮。
    在不得不佩服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的时候,也必须承认,这也是逼出来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美英在大西洋航线上的损失太惨重了,如果美国不花大力气建造运输船只的话,英国在一九四三年就会战败。也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打败美国的不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英国。要知道,如果把建造万吨轮的力量花一半去建造快速舰队航母等战舰,美国就不会输掉这场战争。
    当然,这也仅仅是战后的评价。
    同样的,这也等于提高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在大西洋上神出鬼没的德军潜艇。
    说白了,如果没有德军的破交作战,美国也没有必要大量建造运输船只。
    这样一来,美军建造的将是足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战舰。
    当然,如果英国在一九四三年战败,美国同样也没有多大的可能打赢这场战争,最多只能迫使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坐下来谈判。也许,这算不上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不可避免。

第四百四十一章 双赢合作
    从英国获得了近千艘万吨轮,只算得上是解了燃眉之急。
    要知道,当时中国海运力量缺口大约相当于四千艘万吨轮,因此不到一千艘万吨轮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而且必须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显然,这也是中国海军无法凭自身力量解决的问题。
    为此,就不得不让中国政府出面了。
    在与德意解决了瓜分英国的问题后,中国当局在同盟国集团外长级会议上明确提出,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彻底打败美国,而中国愿意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并且为所有有许要的盟友提供帮助。
    这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坐不住了。
    要知道,中国当局的这份声明,摆明了要充当同盟国集团的老大,而德意志第二帝国显然不甘心当老二。
    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做了类似的声明,即彻底打败美国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可能只做同样的表示,要想压倒中国,获得更多盟友的支持与认同,就得做出更多的贡献。
    说白了,现在已经到了分割战争红利的时候了。
    虽然美国还没有战败,但是所有人都相信,美国战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是否战败的问题。
    当然,关键正是同盟国集团,特别是集团内部主要成员国是否愿意出力。
    更重要的是。此时谁出的力最多,那么在战后就能分到最多的好处,甚至将直接决定战争红利的分配方式。
    原因很简单,美国才是同盟国集团最大的敌人。
    说白了,美国的实力就超过了其他所有敌国实力的总和。因此击败美国要比击败其他所有敌国都要困难。
    在中德均明确表态之后,同盟国集团就得采取一致行动了。
    到这个时候。中国当局才表露出了真正的意图。
    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底,同盟国集团的最后一次外长级会议上,中国外长就明确提到应该以太平洋战场为重。
    为此。中国不但承诺单独承担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任务。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不会答应。
    要知道,这等于让中国坐上头号交椅。
    对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外长提出,必须为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建立联军司令部,即统一指挥所有作战行动,而不是分成太平洋方向与大西洋方向,更不是让每个国家的军队单独作战。
    必须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提议没有错。
    问题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行得通。
    要知道。即便成立联合司令部,也要划分战区与作战方向,而这些指挥机构不可能采取民主的方式,让各**队平分指挥权,必须由某一个国家的军队掌握主要权力,其他国家的军队只提供配合。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人与外交家也明白这个道理。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建议,就是希望借此机会获得与中**队同等的指挥权。
    也就是说,将由中**队主宰太平洋方向上的进攻行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负责大西洋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对此,中德双方的外交家都心知肚明。
    随后,双方就指挥权的分配问题进行了双边磋商。
    到一九四六年初,等到中德双方在指挥权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之后,中国当局才提出了最主要的要求。
    这就是,太平洋比大西洋大得多,跨越太平洋的航线将近两万公里,而横跨大西洋的航线只有六千公里,因此同盟国集团必须在太平洋上投入更多的运输力量,即便考虑到美国的核心是东部地区,太平洋上的运输力量也应该是大西洋上的两倍,才能保证同盟**队能够顺利登上美国西海岸地区。
    说得简单一点,德意等国得把部分运输船派往太平洋,交给中国海军使用。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提出的唯一要求。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中德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即德意志第二帝国支持中国在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而中国则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在击败美国之后,获得在美国东部地区的主导地位。
    显然,这份协议摆明了把其他盟国都抛在了一边。
    战后,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妥协,因为中国做出的让步明显大于收获。
    说得简单一些,即便没有这份秘密协议,到了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得把击败美国的希望放到中国身上,并且承认中国是击败美国的主要力量,没有中国就不可能击败美国。
    要知道,拖下去的话,首先坚持不住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以当时的情况,别说击败美国,如果英国没有在一九四五年初投降,而是多坚持了一年半载,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要遇到大麻烦。说得简单一些,在英国投降前夕,德意志第二帝国离内乱已经不远了。
    在一九四四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把配给额度降到了最低限度。
    当时,一个成年男性公民,在每周工作六天半、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的情况下,每个月仅能获得七十五公斤面粉、六公斤鲜肉、八公斤鸡蛋与半公斤食用油,此外还能领到其他一些生活必须物资。这点物资,仅够维持两个成年人与一个儿童的正常消耗,而并非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儿童。受此影响,以往很少参与社会劳动的帝国妇女也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社会劳动力。即便夫妻双方都参加劳动,只要家里有三个孩子,那么两人领到的配给也仅勉强够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
    物资严重匮乏,已经引起了很多帝国民众的不满。
    当时,帝国国内已经出现了反战思潮。
    可以说,正是英国及时投降,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没有爆发内乱,毕竟所有帝国公民都把英国当成头号强敌。
    在爱国主义热情的支持下,帝国民众继续忍辱负重。
    到了一九四五年中期,随着从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航线不再受到威胁,加上苏伊士运河已经可供小型船只通航,大量由中国提供的物资、特别是生活物资到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内环境才有所改善。
    只是,中国提供的援助只能解燃眉之急。
    要知道,中国也同样存在物资匮乏的问题,难以承担几千万人的沉重负担,且中国提供的援助并不都是免费的。
    事实上,在一九四四年底,中国也实施了更严格的配给标准。
    虽然这个标准高于所有实施配给制的国家,成年人每月能获得六十公斤的主粮、十五公斤的肉制品与禽蛋、十公斤的副粮与一公斤的食用油,比成年人在参加繁重劳动时的热量消耗要高得多,但是中国当局没有理由让自己的公民饿着肚皮,然后去援助那些在战后很有可能与中国分道扬镳的盟友。
    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只能靠自己了。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本来就不是产粮大国。西欧最大的产粮国是法国,然后是意大利。法国没什么好指望的,即便德军制订了极高的征收额度,法国农民也没有多少热情,而意大利富余的粮食也不多,难以提供太大的帮助。至于战败的俄罗斯,就算其乌克兰拥有欧洲粮仓的美育,在遭到了战火的摧残之后,最快需要两年、而最有可能要到三年之后才能让粮食生产恢复正常。
    也就是说,在一九四六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会遇到大麻烦。
    这就是巨大的粮食缺口。
    显然,要是得不到外来援助,德意志第二帝国不见得能在一九四七年的秋季到来之前保持稳定。
    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自然希望尽快击败美国。
    由此可见,只要中国在这个时候保持强硬立场,那么首先做出让步的肯定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问题是,这对中国来说有什么好处?
    别的不说,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内乱,中国就绝对不是受益者。原因很简单,到时候中国不但要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平定内乱,还要单独攻打美国,而这将意味着中国要为最后的胜利付出更大的代价。
    甚至可以说,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内乱,就很有可能无法取得完全胜利。
    显然,中国在此时的头号敌人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为此,中国不但不能落井下石,还应该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渡过难关。只是,这不是无偿的,因为国家交往的核心是利益。
    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达成了秘密协议之后,中德还签署了一份公开协议。
    这就是,从一九四六年一月开始,中国将每个月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一百五十万吨粮食等生活物资,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以海运船只来换得这些物资,即德意志第二帝国得帮助中国建造运输船只。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这也唯一能够解决粮食危机的办法。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在一九四六年获得足够多的运输船只的唯一办法。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前是欧洲的第二大造船国,造船能力仅次于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排在第五位。

第四百四十二章 证明
    到了一九四六年初;在同盟国集团解决了政治层面上的问题之后;特别是在发表了针对美国的战争宣言之后;攻打美国本土已经不存在任何悬念了;因此集团内部的矛盾转移到了军事层面上。
    显然;军事层面上的问题也不少。
    要知道;攻打美国本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管是跨越太平洋、还是横渡大西洋;同盟**队遇到的最大问题都是距离;即遥远的距离让进攻一方丧失了所有优势。
    从战略层面上讲;横渡大西洋攻打美国本土最为可行。
    主要就是;大西洋要比太平洋窄得多。
    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这就是;美国的核心地区是濒临大西洋的东海岸地区;以及面对墨西哥湾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以及美加交界的五大湖地区;而这三块地区都是面向大西洋;与太平洋没有半点关系。
    在地理环境上;洛基山脉把美国分成了两部分;而西面的西海岸地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沿海平原;且面积还不到美国本土的六分之一;东面则是广袤平原;然后翻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就是美国的东海岸地区了。相对而言;阿巴拉契亚山脉比洛基山脉要低;而且没有那么险峻;也就没有那么难以逾越。
    如果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那么登陆美国西海岸地区的战略价值并不大。
    说白了;如果不能翻过洛基山脉;就算占领了美国的西海岸地区;也不可能让美国当局无条件投降。
    要想击败美国;就得占领美国的核心地区。
    问题是;如果要攻占美国的核心地区;特别是集中了美国百分之六十人口与百分之四十重工业的东海岸地区;那么在美国西海岸地区登陆;然后翻越洛基山脉、横跨北美洲大陆的难度丝毫不亚于横渡太平洋。
    更要命的是。这条进攻线路还没有海运保障。
    即便中**队攻占了巴拿马运河;能够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也需要在美国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