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年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良辅助刘邦夺得天下后,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自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汉书·张良传》)于是学道,不问政事,飘然而逝。
  张良是聪明人,历史上与他类似的还有范蠡、朱升等,都是对时世和未来的国运、个人命运有预判的人。
  

陈平
(?—前178)暗种祸因
  陈平,秦末汉初谋略家,始投魏王,继属楚王项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道,远在三杰之上。
  陈平之人多奇事:年轻俊美,偏纳他人之###,为当时笑谈;六出奇计佐汉,助高祖解白登围,又平定叛乱,使大汉江山天牢地固。陈平之人善谋身:高祖欲杀“连襟”樊哙,一边真命天子,一边是皇亲国戚,陈平夹在中间受难,便对灵哭奏,解吕后构陷之心;后结交周勃,终于翦灭吕后势力,得了善终。
  文帝二年,陈平去世,临终前意味深长地说:“我经常使用诡秘的计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我的后代恐怕会被废黜,终归不能再兴起,因为我暗中积下了很多祸因。”后来果然如此。
  陈平是高祖临终前点过名要做宰相的人,也被高祖认为是最聪明的人,但过于聪明缺少意志力。可见高祖知人善任。
  参考:《史记·陈丞相世家》
  

曹参
(?—前190)萧规曹随
  汉初诸臣,张良引退山林,学习仙术,韩信身死宫中,百般无奈,萧何遭遇猜忌,郁郁而终。求其根源,莫过于功高震主,才盖于天。那些隐藏在他们身后的人,如曹参隐在萧何,陈平隐在张良,周勃隐在韩信,却能独善其身,荣泽后世。
  曹参是西汉丞相,嗜酒成性,不理政事,这使惠帝大为不满。
  惠帝对曹参的儿子说:“你私下问问你父亲:‘高帝刚刚去世,我又年轻,你作为相国,整天饮酒,如何能忧虑国家大事呢·’”哪知曹参听了儿子的话,一怒之下,打了儿子二百大板,并且说:“赶快进宫侍奉皇帝,天下大事不是你应当说的。”
  事后惠帝责备曹参。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考虑一下,关于圣明英武,陛下能比得上高帝吗·”惠帝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呀!”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才能及得上萧何吗·”惠帝说:“你好像不及他。”曹参说:“讲得好,高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确的法令,只要我们遵循这些法令去做就行了,这不是很好吗·”惠帝说:“说得对。”
  萧何与曹参一向不和,临死的时候,他却向惠帝推荐曹参,以公事为重。曹参没有辜负萧何嘱托,“萧规曹随”,终于为“文景之治”开创了一个好局面。
  曹参临死前推荐陈平,同样以公事为重。汉朝正是这些开国之初的名相治国,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和汉武之风。
  参考:《史记·曹相国世家》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读洪迈《容斋随笔》,一直对其中一段倾心不已。这段记载的是几个人的临终遗言。
  孙吴奄有江东,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
  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
  孙权初掌事,肃欲壮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浔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个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周瑜临终托鲁肃,言其忠烈;鲁肃临终托吕蒙,言其才略;吕蒙临终托陆逊,言其意味深长。正是他们以公为主,尽忠为国,孙吴才能成为三足鼎立之一足。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袁绍
(?—202)明公不明
  袁绍出身名门望族,189年与大将军何进谋诛杀宦官,因消息走漏,何进被杀,他勒兵包围南宫,一举将宦官集团打尽。董卓入京,绍被迫出走冀州。次年在渤海起兵,###董卓,一时被推为盟主,有统一天下之气势。他先后逼走韩馥,攻破公孙瓒,占据冀、幽、青、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割据势力。
  但是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对部下“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遇事少谋,失于明断。200年官渡之战失败,忧愤成疾,终于不起。临终前,将国事托付给他偏爱的小儿子,结果,埋下祸患的种子。
  参考:《三国志·袁绍传》、《后汉书·袁绍传》
  

荀彧
(163—212)空食盒
  荀彧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荀彧,字文若,颍川人,曹操的主要谋士,初归袁绍,191年归依曹操,为司马。194年曹操东征陶谦,荀留守兖州,并保全范、东阿。后建议曹操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曹操军粮不支,准备退兵,荀告诉曹操:“此用奇兵之时,不可失也。”终破袁军。212年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迫自杀。
  荀彧反对曹操受九锡,已经引起了曹操的忌恨。曹操征吴时,命令荀彧去劳军,却把他中途留在寿春。以荀之聪明,意识到自己死期将至。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曹操送去的是一个空食盒。看到空食盒,荀彧这个智多星知道了曹操的意思:“要继续食我的俸禄,就要支持我,我手下可不白养人。”荀彧忠于汉室,后悔跟错了曹操,只得自杀。
  因为荀彧毕竟有过大功,曹操不想直接杀他,以免别人议论,所以用猜哑谜的方法逼他自杀。荀彧当然也明白这个意思,他也早已了解了曹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为人,两个聪明人就这样演出了一出哑剧———也是一出悲剧。
  参考:《三国志·荀彧传》
  

郭嘉
(170—207)目光如炬
  这个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
  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势力不及袁绍,郭嘉分析出曹袁间的十胜十败,令曹操信心大增。200年,曹操大败袁绍。不久袁绍死去,曹操出兵###袁绍儿子袁谭、袁尚,节节胜利,众人都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但郭嘉则认为应退兵,令其自相残杀,曹操从计,南击刘备。袁谭、袁尚果因争夺冀州而开战。袁谭为袁尚所败,出走平原,并派遣辛毗向曹操求降。曹操进攻邺城,将袁尚赶向北走。不久曹军又击败袁谭,平定冀州。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曹操继续北上,###袁尚及乌桓,曹营众人怕荆州的刘表派刘备偷击许,郭嘉认为刘表与刘备实是不和,所以应尽快解决北方事宜,更建言要兵贵神速,宜留辎重,轻骑兼程,出其不意,果然大破敌军,一路追杀袁尚,袁尚前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将他们杀死,表示归附曹操,曹操成功统一北方。
  当曹操自柳城北还时,郭嘉得了重病,曹操非常担心,不断前去探望。可惜,郭嘉回天乏术,死时三十六岁。临死前,他托贾诩给曹操带去一书,这是他平定辽东的最后一计。
  到其丧礼时,曹操大感哀痛,对荀攸等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谥郭嘉为贞侯。208年,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大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后也经常怀念起他,如“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郭嘉的智谋,在三国中可以排上前三名。如诸葛亮一样,他临死前还在设计谋,终于使得曹操平定辽东,真是神鬼莫测的人啊。
  参考:《三国志·郭嘉传》
  

诸葛亮
(181—234)天下奇才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由斜谷出,以木牛流马运输,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司马懿行其营垒处所,大叹:“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
  诸葛亮曾自表后主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
  

王猛
(325—375)一代贤相
  王猛是十六国时前秦一代贤相。少贫贱,博学多才,喜兵书。桓温入关,他披短衣破裤去见,一面捉虱子,一面纵谈国事。苻坚慕其名,招为谋士,自喻为“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苻坚即位后,他参掌政要,励精图治,使前秦出现了汉魏以来少见的清明政治。
  然而,就在王猛为苻坚谋划着一统四海的宏图之时,由于王猛勤于政务,加之事必躬亲,长年累月的辛劳使他终于积劳成疾。公元375年6月,王猛重病不起。
  苻坚看到王猛病倒,心急如焚,亲自到长安南、北郊以及宗庙、社稷处为王猛祈祷,又分派侍臣到各名川大河祭祀诸神,唯恐漏掉一个。王猛的病略有好转,苻坚又赶忙下诏大赦境内的囚徒,期望上天能早点让王猛的病康复。然而,王猛自己知道这一病恐怕是再也不能起来了,于是乘着自己还清醒,上疏苻坚:“不图陛下以臣之命而亏天地之德,开辟以来,未之有也。臣闻报德莫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唯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唯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
  苻坚看到王猛的遗表,哀痛异常,为之流泪。这年七月,王猛病危,苻坚亲往探视并询后事。苻坚和王猛虽有君臣之份,但他一直把王猛当着自己的兄长一般敬重,感情至深,眼见到往日威风凛凛的王猛如今卧在病榻之上,苻坚几乎泣不成声。王猛自觉深受苻坚的恩德,却无以再报了,于是便挣扎地从床上撑起虚弱的身躯,对苻坚说:“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王猛深知前秦之实力尚未有压倒东晋之优势,且东晋自谢安主政以来,上下同心,又未失德,切不可轻伐之。前秦的头号大敌并不是东晋,而是那些隐藏在前秦内部的鲜卑、西羌等假意顺服的贵族。这些阴谋家,心怀怨恨,终日企望谋反复国,是前秦的巨大隐患,尽管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苻坚杀掉这些人,苻坚却始终仁厚为怀没有下手。弥留之际,王猛最后一次劝说苻坚渐除仇敌,以利社稷。
  这些话,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真切,可惜苻坚都没有放在心里去。后来淝水之战,果然验证了这一点。
  参考:《晋书·王猛传》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桓温
(312—373)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古代中国,最有势力的是两种人:一是绅士(大地主),一是流氓(没落的农民)。地主可以做皇帝,流氓也可以做皇帝。士大夫阶层,则处于两者之间,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当皇帝。他们只配做人臣,不配做人君。
  东晋末年的三位风流人物桓温、殷浩、刘裕,就是这三类人的代表。
  桓温“生未期,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闻其声,曰:‘真英物也。’其父桓彝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后桓温以军功官至大司马,但他自负才力,久有异志,曾说:“既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记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流泪。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之志尚未实现,就一病不起。在病中,桓温透露信息给朝廷:希望朝廷给他加九锡。这是做皇帝的前奏。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