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吃的真相-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筛选益生菌的过程有点儿像企业招人。首先确定菌的来源,就像一些企业只认可某些学校的毕业生一样,用于人类的益生菌最好是来自于人体。换句话说,从大便中分离出来的细菌“根正苗红”,比较容易受到认可。不过,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有一些来源于其他生物的细菌也获得了认可,但认可的过程就曲折艰难一些。其次就是安全性的检验,起码不能是致病细菌,否则就像招安强盗做警察,搞不好会监守自盗。除此之外,还不能带有由质粒编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质粒是独立于DNA的遗传物质片断,可以控制合成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虽然抗生素抗性基因对于益生菌的生存有好处——想想使用抗生素杀死致病细菌,而益生菌却安然无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不过,这样的风险实在太大。特种部队的武器流落到恐怖分子手里依然威力无穷——编码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质粒也是如此,在益生菌里当然是锋利的武器,但是一旦被致病细菌盗取,就后患无穷。为了保证坏人没有武器,就不得不连同好人拥有武器的权利也一并剥夺了。
  检验完安全性之后,自然就是有效性了。人们费了那么大的劲儿,消费者花了钱,当然不能只把“吃不死人”作为目标。有效性的研究更加麻烦,一是进行细菌培养,看看它们能否经受诸如酸、消化液等的考验,否则细菌还没到达小肠,就一个个香销玉殒,自然也就没有用了;二是看看它们产生什么,这些产生的东西对于人体是好是坏;三是看看它们有没有什么独门绝技,比如结合某种毒素或者分解某种有害成分等。
  如果这些所谓的“体外研究”结果不错,细菌算是通过了又一轮考验,可以进入下一步的“体内研究”。这一步的研究还只是针对动物,拿细菌喂动物,看看那些体外研究的结果在动物体内是否会发生,有没有别的副作用出现,以及应该使用多大量等。
  通过了这一步也还拿不到“益生合格证”,必须进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周期长、成本高,通常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把培养好的细菌给这些勇敢的志愿者服用,再次检验有效性和安全性。只有通过了大规模、设计可靠、对照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认为这种细菌可以作为益生菌使用。

益生菌如何益生(3)
最后,进入商业化生产,厂家不能贴个“益生菌”的标签然后就把各种益生菌的功能罗列在上面。厂家必须说明这种细菌是什么、含量多少、在什么使用条件下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可惜的是,最后这两条,即使是目前市场上卖的“益生菌”,很多也没有实现。
  益生菌的补充,希望与挑战
  从科学的原理和目前的临床研究来说,益生菌的概念是可行的。因为几乎没有负面的研究结果,商家们也就纷纷堂而皇之地卖起了“益生菌”。但是,基于目前人类对于益生菌的认识水平和商业生产能力,益生菌产品能否实现所宣称的功能是很难保证的事情。
  首先,前面说了益生菌的功能必须是“特定菌株”、“特定剂量”、“连续食用”、“活细菌”才能实现。许多商业宣传说“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什么什么功能”,列出的是一大堆文献中提到过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跟他们的细菌可能毫无关系。也有许多广告推销都宣称“细菌含量高达多少多少”,而各种细菌能够产生效果的剂量却相差非常大,有的每天吃1亿个就可以起作用,有的却要吃1万亿个才行。由于现在对于益生菌产品还没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法定检测,所以厂家的宣称只能依靠它们的信誉来保证。法律规范和权威监测在这里都是真空地带。
  其次,益生菌的作用是治安联防队性质的,而不是特种部队精英性质的。美国微生物学会2005年组织了一个益生菌研讨会,会议总结明确指出“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益生菌在人体中的使用对于疾病处理而言都是预防和支持性的,而不是治疗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小孩儿拉肚子了,医生给开一些基于益生菌的“某某爱”,有多大效果非常难说。对于益生菌治疗拉稀,一项研究结果是这样的:不吃益生菌的小孩儿平均拉稀时间72小时,正负误差36小时;吃益生菌的小孩儿平均拉稀时间58小时,正负误差28小时。这样的“疗效”对于花了大钱、把“益生菌”当宝贝的家长来说可能有点儿难以接受,但是这个差异就是医学上所认可的“有效”。其他许多说法所说的“有效”也是如此,可能只是一点点改善,但是统计分析认为这种改善是来自于食用了益生菌,就总结为“具有该项功能”。
  总的来说,益生菌的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目前的科学研究对于益生菌的认识也还有限,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也没有可靠的依据来制定产品标准和规范。临床研究的实验结果是一回事,各路商家吹得天花乱坠的产品能够实现多少他们所宣称的作用,却是另一回事。
  聚议厅
  Sunny:
  我肚子里面原来如此热闹。那么,如果想犒劳一下肚子里面好好做事情的益生菌特种部队该怎么做呢,让它们长久地在我的肚子里繁衍下去……呃,说得自己都感到一阵寒意……
  云无心:
  呵呵,这个还真是可以。其实与益生菌(probiotic)一起的还有一个“prebiotic”的概念,就是指你消化不了给细菌们吃的食物。你就多吃点儿纤维吧,比如果皮蔬菜之类的。其实吧,还有个把二者结合起来的东西叫“synbiotic”,现在的食品研究仅做益生菌已经不够“高级”了。估计对prebiotic和synbiotic的炒作也快开始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像赶时髦一样追逐大豆蛋白(1)
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人们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欧美的要低。与欧美人相比,中日等国人民中食用豆制品的比例比较高。于是有人说,食用大量的豆制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个推论虽然让我们很高兴,但是显然站不住脚。因为中日等国和欧美人民在人种基因以及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完全无法确定是哪种差异的功劳。比如说,汉语、日语都是方块字,欧美使用拼音文字,按照上述的推论方式,我们也可以得出使用方块字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结论——显然这个结论很荒谬。所以,这个推论只能作为一个假设而不能成为结论。
  验证或者推翻这个假设,当然只能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最初的研究是针对动物的,科学家们用大豆蛋白和动物蛋白(比如牛奶中的酪蛋白,猪肉、牛肉中的蛋白等)分别喂养动物,发现用动物蛋白喂养的那一组产生了高胆固醇症状,而用大豆蛋白喂养的那一组则没有产生类似症状。高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这些动物实验的结果支持了上面的假设。
  遗憾的是,当同样的实验在健康人身上进行的时候,胆固醇的降低并不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有科学家对高胆固醇的病人进行实验,用大豆蛋白几乎取代了食物中的所有动物蛋白,结果发现病人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下降了20%~30%。同时,他们还发现,纯度低的蛋白粉比纯度高的蛋白粉更加有效。这一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是不是产生作用的并非蛋白质本身,而是伴随的其他成分?这一疑问引发了对大豆中的其他成分的研究(参见《异黄酮的是是非非》)。对于人们来说,其中的哪个成分起作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豆制品对于降低胆固醇是否有效。
  关于大豆蛋白对于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许多研究机构发表了各自的结果。这些实验观察到的胆固醇变化都是在几个百分点的范围之内。统计分析表明,有的实验中指标变化在误差范围之内,有的则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意思是指标的变化是由大豆蛋白产生的)。可喜的是,有显著性差异的那些实验,结果都是胆固醇下降。1995年发表的一份综述总结了二十九项类似的研究,把所有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分析,发现对于体内胆固醇含量高的人,大豆蛋白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达20%);对于体内胆固醇含量中度的人,也有一些作用(降低7%左右);而对于体内胆固醇含量本来就低的人,则没有什么作用。这一结论成了FDA在1999年批准大豆蛋白营养标示的基础,“每日食用25克大豆蛋白,并配以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的食谱,可以降低心脏疾病发生的风险”。这是迄今为止食品监管机构对于大豆蛋白的保健作用唯一的认证。
  2006年,美国心脏联合会进一步审查了二十二项公开报道的研究后认为,与动物蛋白相比,大豆蛋白只能降低3%左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以他们认为FDA认证的上述作用非常微弱。不过,联合会也指出:由于豆制品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只含有低浓度的饱和脂肪酸,豆制品对于心血管以及人的整体健康是有利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像赶时髦一样追逐大豆蛋白(2)
总的来说,科学家们对大豆蛋白(以及伴随的成分异黄酮)的保健功能进行了很多研究,除了上面提到的对于心脏病的一点儿好处之外,没有证实有市场宣传鼓吹的其他作用。至于有的宣传提到的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甚至连正式的研究都没有见到。当然,不排除某些厂家在其中加入某些药物成分来获得某些功能,但那与大豆蛋白已经没有关系了。
  过去,人们主要从大豆中获取豆油,去除了豆油的残渣则用来做动物饲料。现代工业对这些残渣进行深加工,而得到大豆蛋白产品。直接把残渣磨碎成为“大豆面粉”,大概含有50%的蛋白质,其他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去除了部分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类)的产品称为“浓缩大豆蛋白”,蛋白质含量在65%以上,其他成分主要是纤维;市场上的“大豆蛋白粉”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去除了脂肪和几乎所有的糖,大豆特有的豆味也基本去掉了。
  大豆蛋白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全球销售额大约有几十亿美元。大豆蛋白也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体对于蛋白质的需求。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食品原料,不是神奇的保健品。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大豆蛋白生产商,没有一个把大豆蛋白当做保健品来开发销售,而主要将它作为原料开发配方食品和饮料。目前大豆蛋白最大的市场就是加到饮料和肉中取代一部分动物蛋白,比如火腿肠、饮料、汉堡等等。这些产品的卖点,关键在于降低了成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才是对于健康的好处(诸如不含胆固醇、脂肪含量低、热量低之类)。
  大豆蛋白粉的生产成本很低,比牛奶蛋白粉、鸡*白粉要低得多。美国市场上一磅(454克)装的大豆蛋白粉售价多在十美元以下,大包装的更加便宜。考虑到美国的物价(鸡腿一磅一美元多一点儿,上好的牛肉一磅四美元左右,豆腐一盒一美元左右),蛋白粉的这个价格实在算不上贵。可以认为,大豆蛋白粉在国内的热销,主要是炒作、忽悠的结果。由于劳动力的优势,国内生产的大豆蛋白粉成本应该更低。而所谓“进口优质蛋白粉”,可能在溶解性能等物理方面有一些优势,在功能上也不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总而言之,大豆蛋白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食品,但是它不能提供保健功能,也并不比喝豆浆、吃豆腐有更多的好处。其他的蛋白粉,比如乳清蛋白粉、酪蛋白粉、鸡*白粉,也仅仅是好的食品而不会具有保健功能,不会比牛奶、鸡蛋多出一些神奇之处。这些蛋白粉,价格很高、包装精美,除非钱太多需要显示消费层次(就像追逐哈根达斯、星巴克一样),否则实在是没有必要去赶这个时髦。
  

方便面中应该含有多少蛋白质
主管部门说:我们要保证食品的营养,所以要规定方便面里的蛋白质含量;生产厂家说:我们的“高端”方便面用的是低蛋白的面粉,蛋白质含量的规定阻碍了“高端”产品的发展;消费者说:方便面里的蛋白质含量比牛奶的还高?黑心厂家会不会往里加三聚氰胺?那么,方便面里到底应该含有多少蛋白质呢?
  面粉中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低
  不管是牛肉面、鲜虾面还是排骨面、鸡汤面,方便面里的蛋白质主要还是来源于面粉。虽然面粉都来自小麦,但是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而获得的面粉,其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全粉是所有能够从小麦中取出的面粉,蛋白质含量在13%~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