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克麦赖夫-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观众无论怎么样换台都无法摆脱这些相似的故事,于是电视剧终于可以扮演一个比体显故事更为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老师。

  这也许是危言耸听,我也希望这是危言耸听,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

  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当一个个相似的故事不断重复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它必然会被观众潜意识所接受了,这也就是一个传道授业的过程。

  于是,有许多人开始模仿,表达爱情要模仿,为了亲情也要模仿,甚至犯罪也要模仿。

  一切来得很自然,所以广电部才出台了许多禁令。

  但事实上这样造成的局面只是将一些相似的东西更多的施压在观众面前,让传道授业的过程在某个没有禁令的领域中得到了强化。

  没有道德上的败坏当然是可喜的,但人们的行为做事若是由于模仿而日渐物化则是可怕的。

  我小时候对教师有种崇拜的心理,经常想学某个老师的样子,后来由于见得老师多了,那种崇拜的心思便也淡化了。

  从潜意识上讲,电视剧无法排脱老师的角色,但限止恐怕只能令某位老师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高大,那时,他便成了偶像,更容易被某些人效仿。

  韩兮

  2005年于通州

剧集《三重门》的故事
雪藏三年,缩水五集,《三重门》终于要亮相央视了。

  领导:删掉一些不合行为规范的东西。

  导演金琛:大家想要看原版的《三重门》,只有自己买碟看了。

  作者韩寒:我真希望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视剧。

  三方各有说法,听在我的耳中不免有些心寒。从原作到金琛版的电视剧,再到央视版的播出剧,《三重门》经历了什么样的苦难,想必那些少年观众们比我更有体会。

  韩寒认为金琛将原著的锋芒损失掉了。

  金琛认为领导们将电视剧的锋芒也损失掉了。

  经过这两道程序,无论那个所谓的锋芒是在何处损失的,有一点恐怕值得肯定,就是《三重门》已经沦为一部极为平常的电视连续剧了。

  向来原作者与导演之间的分歧就存在着,此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当属金庸金大侠。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似乎不应该谴责谁。

  韩寒与金琛的矛盾在于编剧。据韩寒说编剧是金琛找的,根本就没有读懂自己的作品,一些讽刺老师的段子竟然用一种崇尚的手法拍摄,优雅的画面,深情的道白,这令他极为不爽。

  电视剧我还没有看过,不好妄加评论。

  如果情形正如韩寒所说,那必须得言明,此责任并不在编剧,而是导演,显然,导演在与编剧共同进行作品改编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明白那些讽刺的段落,所以在拍摄时就按着剧本的意思进行下去了。

  当然,如果导演真的没有注入自己对作品的认识的话,那也有一个理由,就是金琛导演从事的只是一个技术工种而已,只管拍摄,对作品的意识形态根本没有考虑,全凭那位他所信任的编剧说了算。当然,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妙的。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在对《三重门》的理解上,导演金琛与原作韩寒肯定是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金琛已经对《三重门》进行了一次打磨手术,但拿到电视台,还是够不上播出的标准,于是,领导们开始第二次手术。

  对于一部电视作品进行手术一直以来就是那些领导的嗜好,否则也体现不出他们的水平来。最好的例子就是那部《吕布与貂婵》,后来改名为《蝶舞天涯》。陈凯歌大导演都难逃这样的噩运,何况一个小小的金琛呢。

  在金琛的眼中,这次手术更为惨痛,历时三年,砍掉了五集,成片中的锋芒全部消失,成了一部中学生的生活片,与拍片时的初衷是相去太远。

  金琛导演唯有仰天长叹。

  说到中国的学生片,在武侠,白领,婚姻,涉案剧等盛行的今天,可以说是少到了极点。说得出来的只有《十七岁不哭》等有限的几部。

  其实,在中国影视界,学生片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不愿触及的题材。主要原因是一来卖不出好价钱来,二来极有可能遇到这个那个的形而上问题,结果就被毙掉了。

  关于第一点卖不出价钱的问题很好理解,现在学生没钱,除了行政要求以外,当然不会上影院看此类的电影,顶多买两张碟回家自己看去。至于电视剧吗,学习任务重,更没有时间了。

  但说到第二点,那可就是大问题了。

  据我的印象,学生片以美国韩国为多,许多片子极具观赏价值,但中国引进大片这几年来,几乎没有一部学生片,究其原因自然在于那些片子都有一些不合行为规范的东西,必须删掉,可如果一删掉,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恐怕只剩下四十分钟了,所以还是不引进为妙。

  这样说来,外国的少年原来个个都是问题少年,即使影片的结尾他们合乎规范,但那个过程也怕中国学生会效仿。

  电影如此,电视剧更是这样了,《流星花园》火得一塌糊涂,不合行为规范,不能引进,*之。

  说到这里,我琢磨了一下,什么样的影片是合乎规范的呢?

  《十七岁不哭》的作者李芳芳也是七十年代的人,在她的笔下,青春,朝阳,感动,反正是挺上进美好的,每一个人有个性,没毛病。

  但全套看过之后,这难道是我的学生时代吗?

  不是,完全不是,她一定在迎合着什么。

  我是七十年代的人,看反映同时代的学生生活片《十七岁不哭》时勾不起我的半点回忆,只能用一个字评价,假!

  其实说这部片子假呢,却看得出导演力求一种真实,反而显得做作了。这就是与《流星花园》不同的地方。

  《流星花园》这部片子也假,假得根本就不寻求真实。大陆的许多FANS也根本没有想从这部电视剧中找到一些真实的东西,所以它极受欢迎。

  金琛说了,修改后的《三重门》更象是学生生活片,这与《十七岁不哭》的定位是相同的,那会不会也让我认为它的假呢?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也许不了解八十年代生人的心理过程,但我却想象得出那些所谓的领导们在想什么,在他们心中什么是合乎规范的东西。

  但正是这种合乎规范造成了剧情的假。

  学校是个神圣的地方,老师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学生是明日的朝阳。

  这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是环境,而是口号。用口号来要求电视剧的剧情是领导们一直以来一厢情愿的想法,这想法令他们高高在上,根本就不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于是便将各种片子乱改一气。

  这也注定了电视台播出的《三重门》绝不会成为学生片的一部力作,虽然书籍是那样的火。

  假就假到极点,真就要真到无所避讳,只有这样才是学生片的出路。不要整出来一个四不象的东西糊弄我们的学生们,他们会很受伤,很无助的。

  现在广大学生所看到的除了武打凶杀言情以外,恐怕也没有什么东西了,一个自我真实的能引起共鸣的世界太遥远了,可这种遥远还在继续着。那些制造遥远的人继续制造着遥远。

  学生片是中国影视的空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们只能在自我的空间里寻求真实,长此以往,他们的真实恐怕也会离社会越来越远!

  韩兮

  2005年于通县

文化,艺术,利益?电视剧的泛滥!
电影那才叫艺术呢,电视剧是什么破玩艺。

  电视剧就是浪费时间,谋才害命的东西。

  电视剧就那点破事,说个没完没了,烦死我了。

  以上是我常听到的声音,总结起来就是,与电影相比,电视剧就是狗屎。

  电视剧是不是狗屎,我好象无权说些什么,但毫无疑问,看狗屎的人要比看电影的人多,因为电视机一直在降价。

  什么时候出现电视的,我不记得,只记得看过前苏联的一个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里面有一个电视摄像师,他说电视一定会取代戏剧,电影等其它文化的。

  与戏剧电影并列而称,那电视肯定也是一门子艺术了,但找遍各种专著,好象还没有哪个学者将电视列为艺术,于是电视取代戏剧的时代也没有到来。

  说了点废话,只是因为我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些文化精英们对电视有种敌对心理,仿佛看电视的人,尤其是看电视剧的人就是没文化,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浪费生命中的激情。

  不过想想也对,充满激情的电视剧的确少得可怜,虽然每晚电视剧总是成为电视节目中的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前说秦王后说清,要不就是青春现实一起砸,其势之凶,让你都不敢打开电视机,否则一个个长篇故事肯定会声情并茂地就摆在你的眼前,看不看由你,演不演归我。

  不可否认,做电视剧的是一帮文化人,他们在不屑中每年以上万集的数量拍着电视剧。为的是什么,当然是利益,没有利益,谁拍那东西?不是艺术,哄家庭妇女玩的玩艺儿!

  再有甚者,据说拍电视剧可以洗黑钱,可以把*的收入正常化了,或说投资一部电视剧可以提高身价等等。

  至于拍电视剧如何赚钱的问题,我在这里就不必多说了,无非是将几集的戏份拉成两三倍,找来赞助加个软广告等等。

  总之,电视剧产量之高肯定是利益趋使,这自不言说。

  都什么年代了,说到利益还这么大惊小怪,表现出一种愤愤不平的样子,这样不仅是落伍的表现,而且还是小人气量。

  听到朋友这样说我,那算了,咱就抛开利益问题只关心一下电视剧本身吧。

  其实说到这里,我并不想把电视剧上升到某个高度,什么电视剧的本质是什么?诸如此类的形而上问题自有一帮子没事干的传媒学教授会研讨的。

  我只想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聊聊电视剧。但写到这里真不知道应该聊些什么,怎么聊?

  因为我首先就抱定了一个观念,电视剧是所有人都能看的东西,不象电影似的,只有文化精英们能看,换句话说,电视剧演的肯定都是商业片,试想,一个艺术电视剧,拍个二三十集,主演没事就摆个POSE,一句话也不说,玩感觉,这种剧恐怕没有哪个电视台肯买的。

  拍片的人总有一句话,说是拍电影拍的是感觉,拍电视剧拍的是故事。

  前半句属于电影范畴,咱就不必多说了,关键是后半句,拍电视剧拍得是故事。

  故事这东西非常地奇妙,可以说人类缺了故事就缺少了生活的基本乐趣。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在临睡前听父亲母亲讲故事,在故事中,他们安然地睡了。

  这些睡前的故事往往以童话为主,也就是和孩子的生活不一样的事情。

  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阶段,后来长大了一些,父母不再讲故事了,于是我们自己找故事去听去看。

  在人们由于各种原因慢慢地离开书籍以后,电视就扮演了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角色,当然,故事的类型也多了起来,有帝王将相的,有平民百姓的,有生活琐碎的也有充满奇遇的。

  但这并不是说电视就成了人们的父母,因为很明显的道理,父母讲故事是一种爱,电视讲故事只是一种功能而已。

  电视冷酷无情,将功能进行到底,但对于那些迷恋电视剧的人来说,他们却热爱这功能,因为这功能能给他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尤其是人物的命运。

  我们看电视剧最关心的大概就是人物的命运了,因为他的命运和我不一样,他能爱上美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有好几个美女看上他。她能得到真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真爱来得是那么艰辛,有一种残酷的浪漫在里面。

  这所有的一切都与现实并不一样,这就是人们爱看电视剧的主要原因。

  别误会,电视剧可以为观众编织一个梦,但它的功能并不仅仅于此,它还可以成为你生活的参照,同样是现实,看人家是怎么过的。

  这就是故事,或者让你生活在现实之外,或者让你看一看别人的现实。

  一个孩子爱听父亲讲故事,不爱听母亲讲,因为父亲讲得生动。

  电视剧也一样,讲得生动就有人看,不生动就换台。这点比电影好,因为你有的选择,因为你没有必要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看一个非常乏味的故事。

  说实话,天下故事如文章一样,都在于抄袭,比如说两年前的《流星花园》,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无非是灰姑娘的现代版,但它的确火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