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招遏制糖尿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未弄明白糖尿病的真相以前,人们通过尿中有糖的现象发现糖尿病。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发现糖尿病的基本表现是血糖的超标,而尿中有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糖尿病也不都是尿中有糖。为了帮助你明白其中的道理,让我们来看看尿糖的来龙去脉。
  人体的肾脏像一张“过滤网”,它能把血液中无用的东西过滤掉变成尿液,把有用的东西如葡萄糖保留下来。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没有葡萄糖的。然而,当各种原因使血糖升高到超过肾脏对其保留的限度时,葡萄糖就会通过肾脏的“过滤网”漏到尿液中,这时就会检测出尿糖。而肾脏能够正常保留葡萄糖的这个值就叫做“肾糖阈”,该值为~10mol/L。
  也许你已经想到了,尿糖的产生除了跟血糖有关外,还与肾脏功能(肾糖阈)有关。下面的几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尿糖,但都与糖尿病无关。
  肾性糖尿 见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引起的肾脏损伤,使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在血糖并未超过“肾糖阈”时,就出现尿糖阳性;或由于肾糖阈降低而呈现尿糖。
  妊娠期糖尿 由于妊娠期流入肾的血流增加,其中的葡萄糖也相应增加,以至于超过了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能力,而使尿糖阳性。
  滋养性糖尿 少数正常人,如果有一段时间非常饥饿,一旦在短期内摄入较多的糖类食物,血糖可以暂时性升高,甚至超过肾糖阈值,于是就出现了暂时性尿糖阳性。
  除以上三种原因外,尿糖阳性还可见于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吻合术等。我们要警惕尿糖的出现,通过鉴别确定它真正的原因。而且在糖尿病的开始阶段,尿液中也往往检测不出葡萄糖。
  ■
  别把其他病当成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血糖值。如果血糖值不高,但患者有所谓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甚至尿糖阳性,也不能认为就是糖尿病。因为,还有一些代谢紊乱性疾病,它们的症状与糖尿病非常相似,应加以鉴别。
  (1)尿崩症 该病有明显的烦渴、多饮、多尿,此症状类似于糖尿病,但尿崩症患者尿中无糖,血糖亦正常。
  (2)食后糖尿 常见于胃空肠吻合术后,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是由于糖类在胃肠道吸收过速所致。但这类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餐后半小时和1小时血糖浓度超过正常,而2小时和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4)
(3)应激性糖尿 在急性中毒、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大出血等应激状态下,可导致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在应激反应消除后,血糖、尿糖可恢复正常。
  (4)慢性肝、肾疾病 因肝脏储存糖原的能力减弱,会影响血糖的调节;慢性肾脏疾病使胰岛素在肾脏中灭活减弱,以及有尿毒症时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而影响糖代谢;还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肾性糖尿。
  (5)继发性糖尿病 如皮质醇增多症、胰腺切除术后、肢端肥大症等。也可以说这也属于糖尿病范畴,但病因不同,所以治疗也截然不同。当病因去除后,这类患者的血糖可自动恢复正常。
  ■
  ■ 你是哪种糖尿病患者 ■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大类。其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为最常见类型。在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非常低,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5%以上。
  1。 1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引起,以胰岛素绝对缺乏为主,其原因与人类染色体上的某种因子有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生来就有的缺陷。而且1型糖尿病多发于30岁前的青少年和儿童,发病突然,“三多一少”等症状比较明显,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在治疗上大多须注射胰岛素。由于1型糖尿病的这些特点,过去也称其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幼年型糖尿病”。
  最新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牛奶喂养婴儿可能是诱发1型糖尿病的关键因素,即使是最好的婴儿哺品,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在多数牛奶喂养的婴儿中发现了牛奶中的一种蛋白——牛的血清蛋白(BSA),这种蛋白分子被当作外来分子,免疫系统开始产生抗体。实验表明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里这种防御牛的血清蛋白的抗体都是增多的。不幸的是,牛的血清蛋白与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有着巨大的类同之处,因此,防御牛的血清蛋白的抗体同样也可以攻击β细胞,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于是科学家们怀疑部分1型糖尿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就是说免疫系统攻击了自己。与此相关的证据也越来越多。一个近期完成的研究表明,4个月之后开始牛奶喂养的婴儿患糖尿病的概率低于更早期就开始牛奶喂养的婴儿。全部是母乳喂养的儿童患糖尿病的概率是最低的。
  2。 2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赵女士今年46岁,去年提前退休以后体重增加了5公斤,她身高158厘米,体重70公斤。赵女士不怎么做运动。她最近感到越来越乏力,容易出汗和烦躁,她以为是更年期的缘故。她乏力的一个原因是每天起夜数次去洗手间,睡眠质量难以保证。她的视力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她不相信自己是老花眼。终于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查出她的空腹血糖是,医生建议她到内分泌科继续检查治疗。
  对赵女士的进一步检查发现,她的父亲和姐姐都患有糖尿病,而且她脚趾有麻木的感觉几个月了,但她没当回事。医生复查了她的随机血糖,结果是;确诊了她患有2型糖尿病。
  赵女士的症状其实已经非常典型,但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并没有感到如此多的异常,甚至一直觉得自己能吃能喝身体很健康,所以定期体检尤为重要。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多见于40岁以后的成年人,但据最新报道,目前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饮食改变、儿童肥胖患病率不断增高有关。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或无任何症状,经常在体检中意外地被检出。2型糖尿病过去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型糖尿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5)
目前已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2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已经比较清楚的影响因素有遗传、感染、饮食、精神心理、肥胖等。大多数2型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基础。在发病早期,为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会加倍分泌胰岛素,通过增加胰岛素数量来弥补“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样便给胰岛β细胞带来巨大的负担。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逐渐衰退,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最后形成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不足并存的现象。
  3。 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1)妊娠期糖尿病(GDM) 包括妊娠糖尿病及妊娠糖耐量减低两种情况。如果你在妊娠前没有糖尿病,而在妊娠后发现血糖高于妊娠期正常标准,那么你可能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最大的危险是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流产的机会也将增加。如果你患了妊娠期糖尿病,那么以后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也会增加。
  (2)特殊类型糖尿病 我们已经知道有一些疾病或药物可以破坏体内血糖的平衡,诱发糖尿病。这些由某个疾病或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统称为继发性或特殊类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痊愈,血糖也可恢复正常。如果你发现你的血糖升高,要注意排除一些原发疾病的可能,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胰腺病变等。
  ■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不同的处理方式 ■
  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不能制造足够的胰岛素,目前还没有比注射胰岛素更好的办法,定时定量注射胰岛素是稳定血糖的唯一选择,不能期望于口服降糖药物或其他的方法。不过我们发现在结合中医药的治疗中,一些1型糖尿病患者确实减少了胰岛素的用量,血糖仍然长期稳定在理想的水平。这方面的研究数据仍在积累当中。
  虽然遗传基因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但是环境因素如肥胖、不当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可以诱发此病,一般易感人群通常在中年或老年发病,但现在发病年轻化越来越明显。2型糖尿病的主要矛盾是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以至不能充分利用其来降低血糖。对于此类型患者,不要急于药物治疗,可先尝试一些非药物疗法,如改变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减少热量摄取、增加运动、降低体重等来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血糖仍偏高的患者可服用与之相应的降糖药。2型糖尿病患者在必要时也可采用胰岛素治疗,如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
  为防止口服降糖药对婴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绝对的胰岛素治疗。不必担心这会造成太多的麻烦,因为分娩之后,患者的血糖如果恢复到正常范围就可以停止注射胰岛素。但须注意的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属糖尿病高危人群,即日后患糖尿病的概率较高,因此,要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各种不良因素,积极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
  “黎明现象”与“索木基现象”
  所谓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清晨出现的高血糖。这种高血糖现象,与糖尿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凌晨3点左右血糖开始升高,持续到上午8:00~9:00点。黎明现象大多数发生在1型糖尿病,少数2型糖尿病也会发生。
  黎明现象的发生与体内的多种内分泌激素有关,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与胰岛素有相互对抗作用,可使血糖稳定在一定水平,从而保证人体的需要。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在午夜熟睡后逐渐升高,糖皮质激素在晚上12点后分泌渐增加,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β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已受损害,不能分泌足量胰岛素来拮抗,因而就会出现黎明时血糖异常升高的现象。另外,若精神紧张、睡眠不好也可在黎明时出现血糖升高。 。。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6)
另外有两种情况是需要与黎明现象区别的。一种是当糖尿病患者服用降血糖药物过量时,可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后在黎明时出现反应性血糖升高,这是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又称索木基现象;另一种是由于降糖药用量不够,导致整个晚上至次晨的血糖居高不下。以上两种高血糖的治疗与黎明现象血糖升高完全不同,为了明确诊断,必须全面了解前一天晚上所表现的症状,如果前晚深夜出现乏力、心慌、饥饿、出汗等低血糖现象,多为反应性高血糖,则应减少晚餐前降糖药物的剂量。若无上述表现,而尿糖、血糖持续较高,此为降糖药物剂量不足所致,需增加晚餐前降糖药物的剂量。
  一旦确诊为黎明现象,首先要消除精神紧张,改善睡眠条件,调节饮食,并适当运动。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用量的调整。
  ■
  ■ 中国古代对糖尿病的认识 ■
  从历史来看,中医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消渴)的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产生出不少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一些最根本的见解在中西医两种不同的体系间有其一致性。
  1。 五脏柔弱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疾病发生的内因很大程度上是人体所具有特征的综合,也就是脏腑气血特点。消渴病的内因主要是五脏柔弱。消渴病之所以会出现许多并发症,也与五脏的柔弱有关。这个认识记载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五脏皆柔弱者,容易得消渴病。
  2。 为什么糖尿病也称为消瘅
  公元2世纪,卡帕多西亚的Arcticus最早使用了“糖尿病”一词。但在中国对这个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献中对这个病曾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在汉代以前,糖尿病称为“消瘅”,“瘅”的意思是:多谷而病,也就是说:吃得太多,容易生病。中医认为,吃得过多,特别是过食肥甘厚味,可以导致人体两个基本的病理改变:①损伤脾胃,使食物的运化和机体的代谢功能不正常;②产生内热,消耗人的气血津液。机体的这两个病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