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中华(第1集)人类起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远古中华(第1集)人类起源-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同盟会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党人为实现中华而奋斗,终于在十八世纪的第十一个年头争来了中华的名分。清政府下台了,清政府下台以后,改称“*”。中华的名分有了,只是内容还没有。外国人并不将中国人当人看待。有一个小故事,说,在一个公园门口公然写道:“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见,外国人不承认华这个名字。在外国,有“唐人街”,称中华人“瓷器”,“丝绸”,却不称“华”。总之,光有名字还不行,还得被人承认。新中国这几十年里,中华这个名字被人承认了,不但中国人承认了,外国人也承认了。中国人被人歧视的年代过去了。

  “中”和“国”,在古汉语中是两个独立的字。

  中,见于商语,中与方相对。中是指商的本土,商的首领氏族,商的贵族,因此,中字含有正宗,中心一些意思,这个字义很高贵。方是指周边地区,商的依附氏族,因此,方字含有偏远,分支,依从一些意思。今天的的词语“中原”和“方言”引申了中字的本义,含有“自我”的意思。

  国,见于古书“山海经”。山海经有山经和海经,山经成书于战国以前,海经成书于秦,汉以后。在山经部分,大量使用山字,山是地区,地方的意思,特指始族(村落)和始族巫祠所在的地方。在海经中,山字开始有了今天的山义,与现在的山字意思一样。国字在海经部分大量出现,对巫祠所在的地区不用山字,改用国字。因此,国字含有神圣,神奇,崇高一些意思。选择“中”和“国”作国名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是历史的延续。与国相对的字,如:蛮,夷,荒,服,墟,国字的字义就很明显,古人对字义的辨识和使用十分精细。

  秦,汉,唐

  古时候的名字中,秦,汉,唐三个名字使用较多,新中国以前,多用秦人,汉人,唐人自称。中华人这样自称,也喜欢外国人这样称呼自己,因为这三个名字包含了“中华人走在世界民族前列”的意思,等于说:“我们不比别人差”。

  “公元”以后开始了“皇帝时期”,皇帝时期一共二千年。秦,汉,唐在前一千年,宋,元,明,清在后一千年。从名字的变化看出来,中华人的“名气”兴盛时期在唐以前。唐以后,有丝绸和瓷器传向西欧,这个时候西欧人知道了,在东方有一个出产丝绸和瓷器的“国家”。

  从皇帝时代再往古是“古中华”时期。

  古中华时期有“华夏”和“炎黄”两个名字流传下来。华夏从周,春秋以后叫起来,炎黄从唐宋以后叫起来。华夏和炎黄这两个名字是中华人最早的名字。说华夏和炎黄就不但是自称,也包含了“祖先”和“起源”的意思。在今天仍然说华夏后代,炎黄子孙。拜祭黄帝,是将黄帝当做祖先,当做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标志而不是当做祖宗,。周,春秋人对华夏,唐,宋人对炎黄也是这样的。

  华

  “华”,是一支原始氏族的名字,华的故事不晚于公元前五千年。那个时候,今天的八百里秦川是一片大湖。湖边的土地“沸沸汤汤”。华人从南边的山地,今天的丹江发源地北坡,来到了“沸沸汤汤”的渭河边,蓝田地区,女娲补天的故事说: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想像,那个时候的渭河河段不仅是水湿地貌,而且伴随着猛烈的火山和地震。渭河土地在公元前四千年开始干爽,华人编出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但是,神话对“水湿地貌”的描绘却是从更早时期流传下来。华人的名字因为女娲神话而著名。

  (古时候,至少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以前,在河南,陕西通用“华夏语”,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和河北南部通用“太行语”,古汉语在太行语的基础上成熟起来。“华”,“娲”,“伏”是华夏语的原始发音。华是华氏族的自称,娲是华人的崇拜,伏就是伏羲,伏羲是河南地区的一支氏族。这三个华夏语名字翻译成古汉语就是“华胥”,“女娲”,“伏羲”。)

  夏

  夏与华在同一个时期,但是“汤灭夏”的故事要晚一些。

  公元前五千年以后,著名的磁山人(考古“磁山文化”)逐渐向南,公元前四千五百年时来到了黄河边。这一支人被称作“戎狄”。走出了太行山山地的“戎狄人”不晚于公元前四千年过黄河,来到古河道。古河道是今天的河南和山东交界的地方,在今天的黄河南。古河道就是黄河道,那个时期,黄河没有主河道,是河网地貌。来到古河道的是戎狄人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个分支叫作“契”,契这一支氏族的后代分支在历史上叫作“商“,(商人自称大商)。商氏族在古河道生存下来。几百年以后,从契氏族中,出了一个叫做“汤”的分支,汤就是著名的商汤。对汤,想必读者熟知。

  再说戎狄的旧地(据“史记”)叫作“有戎”,有戎在安阳北,太行山的山坡下。戎狄人走了以后 ,这块地方荒墟了,叫作“有戎之墟”。

  (墟:在戎狄时代,采集生活,没有人工生产。一个地区的食物吃光了,人们就迁徙到另一个地区去。)

  到了汤的时候,有氏族再一次的从有戎之墟走出来。第二次走出来的人也许是戎狄的后代,也许是从山西南部迁徙来的氏族。这一支走出来的氏族叫作夏。夏氏族与汤氏族相遇,夏氏族遭到了汤氏族的驱逐,这就是“汤灭夏”的故事。

  汤灭夏以后,又过了不少于千年,汤的分支后代在洛阳平原建立了“唐”国。这样,汤灭夏的故事当作“唐国的历史”带进了洛阳平原。

  (据甲骨文:“贞,御自唐,大甲,大丁,祖乙,百羌百牢?”请示,来自唐。祭祀大甲,大丁,祖乙三位祖先,用“百羌百牢”可不可以?祖乙,据“史记”就是汤。)

  夏是被汤灭的,汤是唐的祖先,夏就是商的“敌人”,商自然不会将夏当做祖先,可是,周又灭了商(在洛阳平原的唐),周人将夏当做祖先,春秋时编出了“夏,商,周”三代。可是,给汤“灭了”的氏族不止一个夏,据史记,还有葛伯,昆吾。为什么不将葛伯和昆吾当作祖先?可见,这其中还有另外的原因。

  在汤,唐时期,周人还处在“始族”阶段。一方面,周是商的“方国”,是落后的“少数民族”。一方面,周开始兴起,分散的始族汇聚,形成一个中心,而氏族中心是以“巫祠”为标志形成起来。分散的始族有了统一的崇拜,这个统一的崇拜就是“夏”,以夏为名字的巫祠。早期的周人在洛阳以西的黄河两岸,唐在洛阳以东。

  读者知道,一个民族(和氏族)以战争去“灭”另一个民族,无论在今天还是在古代都是不可能的。就文化的渊源讲,夏文化与商文化“同源”,都是“磁山文化”。夏氏族“灭了”,夏的文化以夏巫祠的形式继续存在。夏人宣讲禹治水,周建国以后,在“巴”地区出现了“夏后启”,西汉时的史记记载,禹兴于西羌,唐,宋以后直到今天盛传,禹“生于(四川北部的)石纽”。

  夏,在中华史上极有传奇特色,占有特殊的一页。

  华的故事不晚于公元前四千年,夏的故事不晚于公元前三千年,时间实在是早,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华夏当之无愧。

  炎黄

  炎黄的事情与华和夏不太一样,华和夏是实际的社会人,华是华氏族,夏是夏氏族,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炎和黄不是这样,炎和黄是两个“巫祠”崇拜,用今天的话说,炎和黄是两位“神”。崇拜相当于今天的神,偶像,“星”。在今天,已经无法找到制作崇拜的氏族。可是,神怎么又成了祖先?这个过程挺复杂。

  先说炎:  

  炎黄的炎是炎帝,关于炎帝,有一段神话传说: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是一篇极为壮美的史诗:这一支氏族生存的土地是祖先化作海鸟填起来的!

  神话传说的西山和东海在太行山的东坡。西山是发源漳河的一片山地,据“山海经”,在有戎(今天的“磁山遗址”)西,东海指黄河海沟,这个时候的黄河和华北平原还在海水中。时间是这样的早,古人还不知道海鸟衔木石作巢,编出了神话。这个古老的神话流传了一,二千年,到了崇拜炎帝的时代,精卫鸟作了炎帝的女儿。

  炎,在初始是一支氏族的崇拜,就象华人崇拜女娲那样。

  炎是崇拜,不是首领,也不是氏族。从精卫鸟神话到炎帝崇拜,这一,二千年里,“氏族”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人,不到百人。氏族的成员也没有名字,没有人去关注一个氏族成员,哪怕是一位首领和母亲,在氏族的早期(始族时期)与今天很不一样。在这样的氏族里就是出了“氏族英雄”和杰出的首领只能在氏族的范围里传说,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不能流传更久。

  氏族的名字流传的时间要长一些,一个有千年时间的分支氏族可能记得初始一代氏族的名字。虽然经过了十代,几十代的分支,仍然记得初始氏族的名字,始族的名字不超出自己氏族的范围,氏族人不会去流传外始族的名字。例如,华胥,伏羲,契,这一类的名字由直系后代流传下来。

  炎氏族是戎狄的早期氏族,随着海水的下落,这支氏族逐渐向东迁徙。炎这一支氏族比有戎早。有戎(磁山遗址)的时间是公元前六千年。炎氏族时,有戎还在海水里。后来,炎的氏族融合进了有戎人,炎的名字当作崇拜流传下来,炎的氏族却消失了。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是崇拜的名字。女娲,禹,“五帝”,炎,祝融,都是崇拜的名字。崇拜的名字能够经历长时间,大范围的流传。崇拜的名字响亮,但是没有氏族作基础,找不到氏族来源。这是判断崇拜名字的主要依据。在氏族时代,这样的事情很普遍,汉语中留下了许多名字就是这样留下的。有戎人知道炎的名字,对炎的来历却不清楚。在今天,人们拜佛,拜神,其实,不一定清楚这神和佛的来历。

  崇拜炎的分支与有戎融合以后,炎的名字移进了古河道,移进了古河道以后叫作“炎帝”。从“炎”到“炎帝”,又是一段故事。

  前文说过,古河道这块地方原本是一片水湿地。水湿地渐渐的干爽了,契人从北方涌进来,东边的大汶口人也涌进来,南边的祝融人也涌进来,可能还有西方的伏羲人也涌进来。

  古河道的地方不是很大,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口,争夺领地的斗争就不可避免了。古河道通行古汉语,古汉语在这里成熟起来。祝融人不会说古汉语,说一口“南蛮子话”,为了在古河道站住脚,就不得不改说古汉语,祝融人的巫祠(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巫祠)选中了炎做名字,改称自己的崇拜祝融为炎帝,炎从北方崇拜移进了南方崇拜。经过这一番“宗教改革”,祝融人在古河道(的南部)站住了脚,为后来的“楚”争到了一块土地。

  黄帝

  黄帝是周人祖先的崇拜,黄帝的演变更复杂。

  黄帝的“前身”是“皇帝”,皇帝是天上主管“星历”的神。星历就是历法。历法的出现是因为生产的需要。公元前四千年以后,天然的食物严重枯竭,人工生产在古河道出现。人工生产有了对气象和节气的需要。星历的制作不晚于公元前三千年。制作星历的工作在“巫祠”进行,巫祠相当于今天的文化机关,而皇帝就是巫祠崇拜的星历神。星历的规模很大,据史记等记载,与星历有关系的名字有:

  皇帝,赤帝,炎帝,颛顼,喾,蚩尤,祝融,帝,大帝,南正重,火重黎。

  限于资料,无法知道早期人工生产的具体内容,但是,从星历的规模,可以想像,早期的人工生产为“商政权”的产生作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三千年以后,制作星历已经不再神奇,星历神皇帝开始了“赋闲”时期。随着生产积累的出现,氏族间的斗争加剧,直到商,周之间的斗争。在氏族斗争的关系上,需要一位“利剑之神”,于是,皇帝走马上任(据史记),杀了山东土著蚩尤,臣服了河淮的炎帝。

  下面一段古文精彩描绘了皇帝杀蚩尤的神话。文中,皇帝写作黄帝,这是因为秦始皇“霸占”了皇帝两个字。到了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