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乱字了得--两 晋 南 北 朝(第一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一个乱字了得--两 晋 南 北 朝(第一部)-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2007年,中国大陆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户籍统计第一大姓,有9288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除中国外,在朝鲜也有许多王姓的人。在中华百家姓中,王姓拥有最多的郡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强繁荣。

  王氏源自古君王,因王得其姓氏,秦以前因王者缘故才有此氏,汉代全国姓氏才统一。王目前比较早的可考之祖为“王亥”商朝尊其为“高祖王亥”。王亥在夏朝时期地位非常高(如同亲王)王亥后人以王姓,亥为较早的王氏先公之一。王氏宗族中,以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最为出名。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太原,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现今王姓大半出自姬姓王氏。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她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后面出现的王浑、王济等人,都是太原王氏的领袖人物。

  琅琊王氏,是王姓第二大支,仅次于太原王氏。琅琊(今临沂)是王姓的郡望之一。此支王氏开祖为周桓王第二王子即王子成父,成父因败赤狄功在周王室并被周定王赐姓王氏。

  琅琊王氏,在中国古代西汉王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至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已是头号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族人王导实为东晋朝实际创建者。世称“王与马,共天下。”我们熟知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词中的“王氏”就是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自汉代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到了唐代时期琅琊王氏为宰相者亦有四人之多。琅琊王氏自西汉到唐代千余年间,世代鼎贵,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所谓“中国第一望族”,盖非虚言。后面出现的王导、王敦等人,都是琅琊王氏的领袖人物。

  河东裴氏同样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以“裴”为姓。

  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在这上下二千多年里,裴氏代有人才出。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据《裴氏世谱》记载,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国时的魏,有宰相1人;晋时,有宰相7人;北魏时,有宰相9人;北齐时,有宰相1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等。在裴氏最盛的唐朝,裴氏更是权倾朝野近三百年。除了33位宰相,他还有尚书38人,侍郎27人,大将军31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后面将出现裴秀、裴楷、裴頠等人都是当时河东裴氏的领袖人物。

  如果读者假期没有去处,可以去中国“宰相村”游览一番,中国“宰相村”即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世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为主,于1995年农历3月3,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你也许从那里能够了解到中国门阀士族的千年辉煌。

  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门阀政治走向兴盛,上述三个家族的兴衰,可以从侧面反映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变化,希望这些简单的介绍,在帮助你了解中国姓氏起源、门阀士族的同时,也更好的理解门阀士族在这段时期内的作用。

  王沈与王祥的死,让司马炎悲伤不已,但还有更倒霉的事情在等待着他。

  什么事情会让司马炎倒霉透顶,来考验这个新科皇帝呢?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题外话: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我们熟知的与七仙女恩爱的董永便是二十四孝之一,他的故事是就是后人无数次效仿的“卖身葬父”。两晋南北朝还出现以下几个孝子。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尝粪忧心。庚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 想看书来

第九章    惹祸的边将
让司马炎感到更倒霉的不是别人,而且被别人早已言中会惹祸,自己却不相信,而委以重任的胡烈、牵弘。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的《敕勒歌》,描述是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胡系游牧民族,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因此为族名。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魏晋时期鲜卑族的崛起,给汉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邓艾曾经招纳投降的鲜卑人数万人,安置在雍州、凉州之间,与汉民族杂居。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往往被统治阶级视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备受欺压与剥削,享受不到今天各族兄弟是一家人的待遇。

  朝廷也担心高压日久会生出祸患,因此朝廷出雍州、凉州、梁州的一部分设置秦州,加强管理力度。

  从公元268年,秦州地区连年大旱,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朝廷不但不给胡萝卜吃,而且还经常抡棒子。火上浇油的是派更为火烈,在西部素有威名的胡烈为秦州刺史。胡烈一上任,便刺刀见红,弄得鲜卑族牛马不得安宁。

  恰巧此时,都督扬州诸军事的大将军陈骞与扬州刺史牵弘弄别扭。

  陈骞(公元211年~292年),字休渊,三国曹魏司徒陈矫之子,陈骞为人很有度量,能够包涵别人的缺点,每次任官都能把治地管理得相当称职,常居于外州的他,深得各方士民之心。

  陈骞与贾充、石苞、裴秀都是司马炎的重要心腹,而当中陈骞的智谋是最出色的,连贾充等人亦自愧不如。

  但陈骞向来不敢忠正直言,和司马炎说话,总摆出一副正直的模样;但是见到司马衷(太子,司马炎的儿子),却异乎寻常的恭敬,大家都以为他人品近乎献媚。陈骞被封为大将军之后,在外负责都督扬州诸军事。

  牵弘是名将牵招的次子,性格刚毅,属于有勇无谋的武夫,曾经打败吴国大将丁奉的进攻,史称“果烈”。

  让两个性格迥异的上下级在一起办公,不掐架才怪。

  在一次打败吴军的进攻之后,因为牵弘不听从陈骞的调令,双方就互相对司马炎打小报告,陈骞对司马炎说:“胡烈、牵弘都是有勇无谋,自以为是的武夫,不是镇守边关,安抚边境军民的材料,他们肯定会给国家惹祸,造成耻辱。”

  司马炎认为陈骞小题大做,但为了尊重陈骞的意见,以及表示对牵弘的信任,别把牵弘逼到吴主孙皓的阵营中,于是把牵弘召到京城,好是一顿安抚,可能感觉西部就需要这样的武夫,就把牵弘调为凉州当刺史,成为胡烈的邻居。

  至于胡烈,司马炎认为陈骞和他没有什么冲突,现在胡烈在秦州大棒抡的那么好,之所以也把他拉上被诽谤的名单去,肯定是为了自己诽谤的理由看起来更充分一些,也就没有对胡烈采取什么行动。

  司马炎给自己埋雷本来就很愚蠢,更愚蠢是把不相关的两颗地雷变成了连环雷,瞬间把晋朝的边疆炸出了一个十年的大洞。

  往往最放心的人,就是让你最费神的人。

  话音未落几天,当时居住的鲜卑族部落是秃发部,首领树机能为了部落的生存大计,被迫带领鲜卑族与胡烈展开恶战,秃发树机能骁勇善战,略懂些兵法,前三次和胡烈交战的时候,均派出老弱病残与之交战,并且是大败而去。

  当秃发树机能再次派兵挑战时,胡烈杀得兴起,便追随着无数先辈骄兵必败的道路追杀下去,结果在万斛堆被秃发树机能包了饺子。

  被包了饺子的胡烈,倒摆出鱼死网破的气势,与众道:“今天虽然败了,但是若能杀了此乱贼,也是大功一件。”拍马舞刀,直冲上山,誓取秃发树机能的脑袋。

  可惜,鱼死了,网没有破。

  胡烈死后也拉人垫背,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的扶风王司马亮救援不力,也被罢官。

  听到边关的红色警报声,司马炎不得不启用杜预,任命杜预为秦州刺史,并且派尚书石鉴代理安西将军,统领秦州各项军事,*秃发树机能。

  可惜司马炎选错了搭档,石鉴与杜预两人之前本来就有矛盾,两个人不可能精诚合作,更可能剿灭秃发树机能。

  杜预(公元222~284年),字元凯,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博学多才,通晓政治、军事、经济、历法、律令、工程等,多有建树。

  当时洛阳北面是黄河,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杜预决定修一座黄河大桥,这个举动在当时属于痴人说梦的范畴,有人就搬出老祖宗说事了,说殷、周时期的都城都建在黄河边上,虽然经历了那么多圣人、贤人的时代,但都没有造桥,说明此处必定是不宜于建桥,有人还趁机参杜预一本好大喜功的黑状。

  杜预却依次作为反驳的依据,说商朝和周朝能和咱晋朝相比吗?大晋朝自开国以来,以民为本,八方臣服,还天降瑞符不断,在孟津渡口修桥,不但顺乎天意民心,而且还合地利之便。

  司马炎听着很舒服,就批准了杜预的建桥方案。

  杜预也不光嘴上功夫了得,硬是在孟津渡口建了一座大桥。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在恶劣的施工条件下,完成修桥的壮举。后来,此桥也饱受战火的摧残,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等到桥建起来了,司马炎和百官一起*,他举着酒杯敬杜预说:“如果不是你,这桥就建不起来。”

  杜预也很乖巧,说:“如果不是陛下圣明,我也没有机会施展我的技巧。”

  当时,为了在战时运送粮草辎重等战略物资,每个国家都会养很多的牛,但当没有战事时,这些牛又成了负担,需要耗费大量的粮草和兵士来饲养。杜预针对农民缺少耕牛的现状,建议在无战事时,将牛租给农民,来帮助农民耕种,而每头牛收取三百斛谷的租金。

  经过这样的调配方案,国家和农民实现了双赢,不仅国家储备了足够的粮食,而且农民也因为有了耕牛,获得了大丰收。

  贾充虽然是《晋律》的主编,而实际上杜预担负了最繁重的劳动,全部《晋律》的注解都是由他完成的,因此,《晋律》也被称为《张杜律》。张指的是另一位主要的编纂者张斐。

  杜预在《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明确区分律(刑法制度)、令(规章制度)最早的定义,晋律的制定正是依据的这一原则,它使晋律较之汉魏旧律的界限更加分明、体系更加完备,成为后世法典的蓝本。

  杜预任度支尚书七年,经他斟酌修正的种政务数不胜数,当时的人称他为“杜武库”,意思是说他富有才干,像一个储藏武器的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