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武则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蒙曼说唐:武则天-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了道德高尚,李勣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唐朝打江山的过程中,他参加过削平王世充、窦建德、徐圆朗、辅公祏等许多重大战役;后来在国际战场上,他打突厥,打薛延陀,打高丽,都是主将,每次都身先士卒,立下奇勋。所以唐太宗说李勣就是我的长城,有了他我就不用修长城了。
  除了道德高尚、战功卓著,李勣还有一个优势无人能及。因为他出道早,十六岁就造反了,所以比同时代的将领都要年轻,经过唐高祖时代,又度过漫长的唐太宗时代,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当年那些开国元勋,老的老,死的死,只有李勣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军方的代表人物。这时候,他说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就等于说,我们军方已经表态了,不想掺和到宫廷斗争之中,谁胜谁败与我们无关,我们不插手。这等于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假使军方和长孙无忌等政治要员态度一致,那么皇帝执意要违背他们的意思废王立武,他们就可以搞一次政变,把皇帝换掉。这在当时是可能做到的。而如果军方不介入的话,长孙无忌等人都是文官,有一句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没有武力的支持很难成事。所以李勣这么一说,皇帝的心就放下了一大半。而且因为李勣的表态,又一派形成了。什么派别呢?中间派。我只做我的官,宫廷内部斗争与我无关。这就是我们说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事我插不上话,我也不想插话。
  

此陛下家事(3)
李勣的态度一明朗,拥武派大受鼓舞,许敬宗马上把这句话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公开在朝堂上宣传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一个老农民要是多收了十斗麦子,都想换个老婆,皇帝富有四海,想换个皇后有什么了不起的,关咱们什么事啊?咱们在这儿瞎嚷嚷什么啊?这话说得并不好听,但是话粗理不粗啊,唐高宗和武则天就鼓励许敬宗,让他到更多的场合去说,让所有的大臣都听到。那许敬宗当然奉旨而行,他这么一宣传,大多数朝臣都选择了沉默,中间派的力量又壮大了。这也符合古往今来政治运动的规律,积极拥护的和积极反对的都是少数,明哲保身,是大多数没有政治野心的人的选择。
  

三种力量的角逐(1)
到此为止,针对皇后废立事件,朝廷中已经形成三个明显的派别:第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武派,第二是以李勣为首的中间派,第三是以许敬宗为首的挺武派。
  为什么会形成这三派力量呢?他们各自代表着什么利益呢?先看反武派。他们有几个共同特征。第一,他们总体上出身贵族,长孙无忌出身关陇贵族,和李唐皇室有着共同的渊源。他的姓就是鲜卑虏姓之一,长孙家族从北周经隋到唐都赫赫有名。我们熟知的成语“一箭双雕”,就和长孙氏有关。“一箭双雕”说的是谁呢?就是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他是隋朝的一位有名的外交家,善于射箭,据说一箭飞出,能同时射杀两只大雕。当时生态环境多好,雕群比较密集,现在箭法再好俩麻雀都射不着。褚遂良是南方人,但是在唐太宗朝已经和长孙无忌站在同一战线上了。唐太宗临终前安排了两个顾命大臣,一个是长孙无忌,一个就是褚遂良,他交代给二人的任务不一样。太宗说长孙无忌功劳大,又勇于承担责任,因此容易遭人诽谤,所以嘱托褚遂良保护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关系深厚,是一条绳上拴着的蚂蚱。于志宁也是正宗的关陇贵族出身,他的祖先于谨和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都位列西魏时期的八大柱国。韩瑗和长孙无忌是儿女亲家,韩瑗的女儿嫁给了长孙无忌的侄子。来济是南方人,但是政治上和前几个人立场很接近。所以说,反武派的是以关陇贵族为主体的一些人组成的。第二,他们大多数从太宗朝就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都是###重臣,其中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还是太宗托孤的顾命大臣。第三,他们当时都是宰相,掌握着巨大的政治权力,是既得利益者。
  这些人为什么反对废王立武呢?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皇后应该出身于世家大族,他们本身都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这种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二是对太宗政治路线的忠诚。唐太宗选择了这个媳妇,而且临终之前托付给他们,他们希望遵循先帝的嘱托。这和永徽年间总的政治路线是一致的,一切按既定方针办。三是出于私心。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对于他们而言,保持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维持现有的政治局面,不作改变,改变现状对他们可能形成威胁。
  不过,虽然都反对废王立武,但他们态度并不全然相同。可以看出来,褚遂良、韩瑗、来济比较激烈,于志宁和长孙无忌就比较持重,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褚遂良,还是来济和韩瑗,相对来讲资历要浅,资历越浅的既得利益者越容易在政治变动中受到冲击,长孙无忌和于志宁都是叶大根深,人家不怕,相对来讲呢,心里就比较坦然,所以虽然他们也反对,但表现得就不那么露骨。
   。 想看书来

三种力量的角逐(2)
再看挺武派,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第一,怀才不遇。他们都比较有才华,但是在现行体制下无从施展。拿许敬宗来说,他是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和房玄龄等人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一直不那么顺利。李义府呢,本来和来济号称“来李”,同样以文才名满天下,可是来济就能官场得意,步步高升,他李义府就很蹉跎。所以他想要改变现状。第二,他们出身都比较低。无论许敬宗、李义府还是袁公瑜,都不是出身于当时的世家大族,都出身寒微。有人会说,李义府姓李,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姓氏吗?和皇室同姓啊。但是此李和彼李可不一样。李义府是瀛州饶阳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都是名门,但谁听说过瀛州李氏?出身低有什么问题呢?一方面,他们在朝中得不到援引,很难爬到比较高的位置上去,心里难免怅恨;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受到世家大族的礼教熏陶,因此追逐利益时会不择手段,不会过多地考虑道德信条。换句话说,在当时的那些所谓士大夫的眼里,他们是一些小人。第三个特点是,他们在官僚队伍中的级别比较低。其中最高的就是许敬宗,当时官至三品,但也不是宰相。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在中枢部门,大多数是中级甚至中下级官僚。
  他们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呢?他们和武则天非亲非故呀。但是他们在当时的体制之下得不到发展,所以希望政治变动,好借此出头,并不见得他们有多喜欢武则天。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他们看到,皇帝对支持武则天的人大加奖赏,李义府就是一个榜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可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这些人急功近利,既然支持武则天会得到好处,他们当然会不遗余力。
  再看中间派。中间派大多数都比较沉默,我们在历史上找不到他们的身影,所以就重点分析一下李勣。
  首先,李勣是瓦岗寨出身,和李唐集团不是一个阵营,瓦岗寨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啊?那是隋末群雄之一,当年和李渊一样,都是重要的反隋力量,但彼此还是有隔阂的。
  第二,李勣出身比较低。他是山东豪杰出身,这个山东不是我们现在说“山东大汉”的“山东”,而是指崤山以东,包括现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大片地区。按照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分析,山东豪杰是北朝以来山东地区形成的一个杂有胡汉两种血统、能征惯战的武装集团。当时中国共有两大集团勇武善战,一个是关陇集团,李渊、长孙无忌都出身于这个集团,另一个就是山东豪杰。这两个集团都会用兵打仗,但是身份上却有天壤之别。关陇集团是帝王将相,山东豪杰是江湖英雄。李勣就出身于这样一个集团。他家里有很多田地,喜欢仗义疏财,有点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后来通过隋末农民起义,逐渐跻身高位。但是,他与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显然不是同一战壕的人。
  

三种力量的角逐(3)
第三,李勣是手握重兵的军方人物。军方人物卷入内争是要相当谨慎的。为什么?成和败都很难处。如果介入内争成功了,很容易受到猜忌,功高震主,就会有杀身之祸。赵匡胤黄袍加身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他后来对那些功臣说,如今你们把黄袍披到我身上,我就是皇帝,但是如果有一天别人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是不是也要做皇帝啊?所以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传说。反之,如果介入了内争,没取得成功,当然更是首先被剿灭的对象。所以,李勣的行动必须慎之又慎。
  第四,李勣天生就是个极端谨慎的人,谨慎到了圆滑的程度。玄武门事变中,太宗要他协助作战,他婉言拒绝,说这事儿你别找我。唐太宗当了皇帝之后,他恨不恨李勣呢?不恨,他觉得李勣做得对,还特别器重他。特别是到唐太宗中年以后,他发现身边的将领渐渐地凋零了,就剩李勣这个擎天大柱了,所以对李勣是极尽笼络之能事。有一次,李勣得病了,眼睛疼,大夫给开了一个方子,大家傻眼了:方子上面说要用龙须做药引。天上的龙,大家都无缘得见,胡须也拿不下来,可是地上的龙呢?那是皇帝,皇帝的胡子谁敢随便去拔?李勣想,这事就拉倒吧。可是唐太宗听说这事,马上把自己的胡子剪下来,烧成灰让李勣做药引。李勣喝药了之后病好了没有?那是好了也得说好,不好也得说好啊,而且感激涕零。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唐太宗笼络他。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立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治成为太子,太宗让李勣去辅佐李治。李勣原来是宰相,现在当太子的官,其实是降了一级。但是唐太宗找到李勣,说我不是降你的官,我是希望以后把太子托付给你。过去你不辜负李密,以后你也不会辜负我们父子两个。所以,我让你去保护李治。李勣一听,说,没问题,皇上这么器重我,让我死我也情愿啊。然后,君臣二人就喝酒,交杯换盏之中,李勣喝醉了,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唐太宗看来酒量大,还比较清醒,当即脱下龙袍给李勣盖到身上,怕他着凉,说这么大一个功臣怎么能让他感冒呢。李勣醒来,又是感慨万千,皇上对我多好啊。
  唐太宗晚年确实有托孤之意,想多找些大臣辅助太子。在文官之中,他选中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武将之中,他选中了李勣。但是唐太宗对文臣武将的态度完全不同。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他是倾心托付,对李勣呢,他就耍心眼儿了,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把李勣贬到叠州作刺史去了。叠州就是今天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叠部县,那儿现在还很荒凉,当时肯定更荒凉。很多人都不解,李勣没有罪过,怎么会无缘无故地被贬官?李治当时还是太子,他也不明白,就问去唐太宗。唐太宗对太子李治解释说:李勣能办大事,我想让他以后辅佐你。但是你对他没有恩情,我不敢保证他以后能全心全意地支持你。我的病日益严重,现在我把他贬官,如果他迁延不去,说明他有反心,那我就先把他杀掉,不给你留下后患;如果他立刻去上任,那就说明他是忠臣。等我死后,你再把他召回来,委以重任,这样他就会为你卖命了。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武将防范甚严,使了好多损招。李勣在政治圈子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非常精明,他一下就猜透了唐太宗的用心,因此一接到任命,连家都没回,直接就骑马上任去了。君臣彼此都在使诈,但是李勣技高一筹。这样,唐太宗的心才一个石头落了地。后来唐高宗即位之后,马上把李勣调回,委以重任。李勣也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长孙无忌的势力大,和长孙无忌不是一类人,因此在高宗一朝,李勣虽然官居一品司空,可是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做声,可以说是韬光养晦。这就是政治智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种力量的角逐(4)
所以,李勣在废王立武的问题上持中立态度,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他是军方人物,不宜卷入内争;他非常谨慎,不愿介入皇家事务;他和长孙无忌不是一个阵营的人,没必要跟着长孙反皇帝。
  这样,朝廷分成了支持、反对和中间三派。朝廷中有了派系,皇帝就可以上下其手了,李治和武则天利用手中的权柄,不断利用支持派,团结中间派,打击反对派。整个形势对比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反对派虽然占据着宰相的大多数,但是已经不再具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