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感集-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悲欢是渺小的、狭隘的,要从渺小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投入到更广大的生活中”。劝世家们如是说。他们希望个人的痛苦能够消解在整体之中,以众人共同的生存状态来抹平个人的私自性遭遇。从这种“整体”、“众人”、“广大”之中,我确实得到了一些安慰。但这也是发生在精神层面的一时化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所遭遇的人生状况。我仍然痛苦着、无奈着、挣扎着。仍然只看到自己在痛苦。从对人生人性的了解上,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可能存在着一个“悲惨世界”,只是我看不到它们,我所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欢乐的表象,但“欢乐的表象”并不能抵消我的痛苦,我仍痛苦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不变的生命
不变的生命 

  
  毫无疑问,我们的肉体遵循这自然的法则,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思想也随着岁月的流长,而不知不觉地改变着。谁也不敢保证若干年后,自己还会保持着今天的信念。世故也罢,成熟也罢,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也罢,我们都不会停留在原地,保持着静姿。但同时在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生命的深处,却有确凿感到某种不变的东西伴随着我们。那似乎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世界,对万物,对生命,对自身的感觉。一种想到了,感到了,悟到了的感觉,一种存在的感觉,活着的感觉。

  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会改变,一切为应付外在适应外在的念头想法,也不会保持长久。或者说,正是这种应付外在适应外在的念头想法改变了我们。我们生命的大部分也为这种适应和应付占据着。它们改变着我们的心性,戕害蛀蚀着我们生命的感觉,使我们空灵宁静的生命为物所累,为欲所伤。

  坚守我们真实无欺的生命感觉,它是唯一的存在,不变的价值,无论生在此时此地,还是生在一万年前或一万年后,我们的生命和我们对生命的感觉都不会有半点改变。它不受任何时代及其价值观的影响,它穿越千载的时空 。

  以不变应万变,面对所有的时代,所有的观念,所有的价值,甚至所有的真理,生命都始终如一保持着它无比的单纯和最后审判者的位置。一切都会改变,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我们的生命。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归宿,我们的根。     

  
  
  恐惧

  
  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普通的一分子,我始终对生存怀着一种恐惧,它涉及到各个方面,具体而微。这方面的恐惧解除了,另个方面的恐惧又产生出来。贫穷时,担心生活的无以为继。衣食无忧时,又担心什么意外和突发事件的发生,甚至有一点小满足时,也会担心自己无法承受这“幸运”,而有生命之虞。但当我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面对广大的宇宙和广阔的人生时,我的心就完全平静下来,一切生存的苦恼和烦忧就都变得微不足道,不值的一提了。 

  
  
  熟悉的地方

  有一位诗人说过,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觉得他只是说出了一种常情,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自然会对所处的环境熟视无睹,感到平淡无奇,这是感官意识的一个特性。他始终觉得自己活在一个具体实在的环境中,而具体实在的环境太熟捻了,就会失去吸引力。这时,他忽略和忘记了一个另一个事实:他不仅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他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身在何处,身处何地,你都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你所面临的“世界性”问题,绝不会因为你从此地转移到彼地,而有任何改变和不同。

  当一个人觉识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他就会以一种全新的目光,来观察和发现周围事物的诗意和美。如此,熟悉的地方也会处处是风景,处处有风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诗人的感觉未免过于狭隘和肤浅了。

旁观者
深的世界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整日沉在一种很深的冥想里。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自己会思索会感受,会有很深的内心生活。而其他人都是只会说话的无心人。而且,更主要的是好像他们都不怕死,都没有想过死这件事。我常常为此感到自卑,因为我很怕死,一想到死,就感到非常难过。待到渐渐长大,我才发现别人也会有一些与我同样的情感,但我内心所具有的他们仍不具有,我仍然毫不怀疑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人。直到我看了一些书,发现我一直以为是独家珍藏的内在体验和感觉别人也有。才觉悟到在生命至深的体验和感觉上,都是相通的,只不过它们在大多数时候,只是停留在内在体验阶段,没有被表达出来。所以,我们看到的人大都是一些浅薄的人,而自我却是一个深的世界

  
  旁观者

  一群孩子在道旁玩耍,一个大人在旁边观看。孩子沉在自己的游戏中,没有注意到旁边的大人。大人在孩子的游戏之外,观看着游戏。在很早以前,他也是这游戏世界的一员。也许也曾引起过某个大人的注视,可他也象这群孩子一样,只沉在自己的游戏中。那时,他被旁观,现在他是旁观者。

  多少年后,这群孩子也会成为旁观者,童年世界的旁观者。他们好像刚刚从其中走出,走出后就再也回不去了。而此时,这群孩子还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大人在旁边观看,他很想加入其中,但加入其中,他也不会有儿时的那种心境了。他已远离了儿时的世界,他成了一个旁观者。 

  
  侵入

  
  这个世界绝对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我们的来到仍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或者说我们的出生就是一次开天辟地,一个独立的意识在宇宙间觉醒,开始他感受生命和世间万物的历程。他首先接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从来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到了今天才变成这个样子,这样一个观念。对于他来说,门前的一棵老树是永恒的,久远的,不可或缺的。那座并不太古老的房子是永恒的,久远的,不可或缺的。甚至一条道路,一口水井,都是永恒的,久远的,不可或缺的。一切已有的,已成型的,已存在的,都是天经地义,从来如此,不会改变的。在初生生命的眼中,世界是形而上的,有着不可撼动的永恒根基。年龄的增长,世界细部的缓慢变化,都不足以动摇和改变他的这一信念,他甚至相信自己是不死的,死只会在别人身上发生。流逝和变化的观念是一点点侵入他的生命的。当他开始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世界的变动不居,一切都处在流动和变化之中,世界便在他的眼中瓦解了。

我的世界
我的世界

  
  曾经有过那么强烈的功名心和成名欲,那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了,受着勃勃雄心的诱引,以为真的可以凭一己之力征服世界了。在那一个个沉寂的夜晚,躺在炕上看窗外夜空中一颗又一颗的星,想着自己的人生,不断的自问: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吗?这是很不能让人心平的。有时竟痛苦的坐起来,再不能入眠。未来一片迷茫,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希望的出路。生活始终是在生活着,但只有孤独,苦闷和痛苦。做为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我摈弃了一切娱乐,而只向往着苦难,甚至视爱情为庸俗和浅薄,而只热望着成功。我有意识的远离开所有人,在内心构建起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在那里自我圆满,自我充实,也自我封闭,自我疗伤,而不允许有任何异己的东西进入。因为那对于我自成一体的世界是一种伤害,一种侵害,破坏了它的完整。我独自走向一个孤独的去处,独自回望烟霭缭绕的小村,星星出来了,又晶莹又纯净,半弯月牙锋利的斧刃一样劈入天空。我远离开人群,只为保持自我精神世界的完整。现实和实际生活对我的心灵世界是一种伤害,它意味着我的人生就在这里,而不是在别处,意味着我的生命失去了一切可能性,意味着我的生命不再有悬念,内心失去幻想,未来失去地平。在孤独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对庸众和整个世界的深深蔑视,我为此感到安慰。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所期望的成功却始终没有到来,在痛苦和苦闷中,我开始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新的支点。有的人因成功而看透成功的无聊,而我因不遇而看透成功的虚假。前者是从外部看透,后者是从内部看穿,我由此获得了一种心灵的宁静。

  但在今天,当我回想起年轻时的自己,觉得毕竟失去了一些什么。所谓成熟和透悟人生,总要以付出一些珍贵的东西为代价,甚至成熟和透悟人生都不是我所要的,它仍是经验、阅历、自我说教、自我调适的结果。对于世事和人生我们总要经历抗拒、妥协、接受、麻木等一系列过程。那么,我今天的所谓看透和成熟都是妥协的结果了,只是还没有麻木。

环境与命运
环境与命运 

  
  有时环境就是一种命运,它决定着你许多东西,包括你的心性和性格,你现实的所指。变换一种环境可能是极为容易的,只要你离开它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并不这样简单。环境大多数时,还是一个现实处境,一个人生情境,关涉到你的心性、情感、思维和习惯,牵连着你的生命,你的血肉,你的历史。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了,他所处的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反之,一个人长久的生活在一种不变的环境中,那么,无论际遇怎样改变他,他都是处在“相似的”命运中,因为环境已经把他塑造“成型”。 

  
  凭窗远眺

  
  凭窗远眺是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是人类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是潜藏于所有人心理深层的一种习惯和本能。当一个人站在窗前时,他就是在重复人类的一个惯常动作,身在狭仄的室内,而灵魂却已飞出躯壳,飞向田野大地,飞向田野大地尽头的村庄,飞向村庄后面的远山,飞向渺渺茫茫的天边。甚至这些都是一种很表面的具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们只是放飞出去的目光所碰触列的具体的什物,一个落脚点,并不与人的意识感觉相勾连。此时,人只体验到一种宁静,一种无所想的宁静,一种很深的遐思,但人只是不自觉地体验,并没有加入意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凭窗远眺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并不经常性的发生。但对于少数人,凭窗远眺已经成了一种回归心灵和自我的方式。此时,凭窗远眺已不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是一种自觉地选择。他们愿意用凭窗远眺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来躲避开尘世的扰攘,喧闹和纷争。这个时候,他的心灵是宁静的,孤独的。凭窗远眺是外在的动作,宁静和孤独是内在的体验。一个经常凭窗远眺的人,他的内心必定是宁静的孤独的,宁静和孤独就是他心灵的补偿。

  凭窗远眺作为人的一种共有行为,体现了人的一种向心灵回归的愿望,尽管这个愿望在很多时候,被尘俗的、世俗的、功利的、现实的想法念头淹没了。

被前定的人
被前定的人 

  
  人与生俱来的一切都属必然,不能改变,这包括性别、种族、气质、和天性。而他作为自然之子所要依循的规律和法则亦不可逃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生命的轨迹早已划好,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是早已就决定了的。我们的自由是在必然性之内的自由,我们的自主意识是前定意识之内的意识。而我们之所以觉得某件事,某个行动和行为,某个思想和念头是自我支配,自我决定,自我抉择的,恰恰是因为我们是在必然性之内。如果我们意识到了某个想法不是自己的,某个行为不是出自本心的,某件事情的发生不是我们所愿的,我们就碰触到了自由的边缘,自由是在不自由被感知的地方。说到底,自由只是一个相对词语,一个心理事件。当一种自由不被愿望诉求的时候,它就不能称为自由;当人感知不到被限制的时候,额外的自由对他就毫无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只限于精神和心理的层面,在社会层面上,专制也会造成自由的空无状态,而不为人所感知,愚昧也会导致对自由的麻木。而在生命和存在的层面,人完全没有自由。首先,他是一个被前定的人,他对自己具有什么样的天性气质,什么样的性别体貌,完全没有选择权。尔后他的生存只是在经历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他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和行为,什么样的倾向和心理,以及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愿望和冲动,都已圈定排好,人只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演示这个过程。或许,人的外部境遇和遭遇可以部分的影响到这个过程,但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