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颜真卿在平原干了一件令世人瞩目的大事。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三章 忠臣率,4。17%(2)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颜真卿根据安禄山所为,判断出安禄山可能谋反,于是暗中高筑城墙,并在墙边深挖战沟,招募壮丁,积储粮草,加以防范,表面上却作出每日饮酒、写字,对安禄山谋反的苗头毫不知情的假象。

  安禄山果然被迷惑住,认为颜真卿只是百无一用的书生,行为更加大胆,对颜真卿不是特别避讳。

  (无独有偶,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颜真卿被贬为饶州刺史后,还曾经准确预测到浙西节度使刘展造反一事。由这两件事可见,颜真卿的眼光可谓超前、毒辣。)

  “安史之乱”开始,河朔尽陷,唯独平原城由于朝廷了充分准备守住了叛军的进攻。当然这也因为安禄山的主力部队没有平原经过,否则,洛阳都能轻易攻陷,何况一缺兵少将的平原城。

  玄宗听到河北沦陷后,哀叹道:“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在接到颜真卿的奏报后,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颜真卿开元年间中的进士,进入官场已经二十一年了,好歹也有一些政绩,甚至还曾经当过三年的中侍御史,但由于同僚的打压,竟然被玄宗评价为“不识真卿何如人”。当然,后面事情的发展,令玄宗很快就知道并深深记住了颜真卿是什么人。

  当时平原郡只有三千静塞兵,颜真卿又增招士兵一万人。在任命完将领之后,颜真卿深知士气的重要性,在城西门盛大地犒劳士兵,并且慷慨陈词、泪水直流,给官兵们做了一场很好的战前动员课,登时全军感奋。

  颜真卿的所作所为,惊动四方,一时间近者来投、远着呼应,十七个郡同一天自动归顺朝廷,推举颜真卿为盟主; 统兵20万,横扫燕赵。皇帝下诏封颜真卿任户部侍郎;辅助李光弼*叛贼。不久;又加封为河北招讨采访使。

  在打了几次胜仗后,虽然看似风光,但颜真卿知道,要论写字,自已是当仁不让的宗师,但若论打仗,自已恐怕还比不过常年征战的悍将。再三思虑之后,把河北招讨使让给了贺兰进明。这时候逢平卢将领刘正臣据渔阳起义; 颜真卿派人送去十多万军费;并不顾众人劝说,把自已十岁的儿子颜颇做人质,以明确对刘正臣的支持。从这件事看来,颜真卿虽然是文人,但很有他堂兄颜杲卿的一股狠劲。

  有人认为,颜真卿在河北当上20万人的“武林盟主”,对安禄山的朝廷潼关起到了非常大的牵致作用,令叛军不敢急攻潼关,给当时的战乱多了一些日子的安宁。

  老鱼认为,这对颜真卿的作用有些夸大了,首先,20万人有虚张声势的因素,估计把前来投难的人都算上了。在叛军眼中,这些临时招募的老百姓虽然人数众多,但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可以一击即溃,后来事实也证明如此。安禄山所注重的根据地是范阳、平卢,岂会因河北后方略有事变就改变攻打唐庭的大计。

  我们佩服颜真卿不假,但也没必要无限拔高。颜真卿充其量算是地方武装的局部胜利,虽然对安禄山的队伍有一定影响,但从根本上不可能改变双方战争的走向,不过他对于河北地方武装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正是因为有颜真卿这个榜样的存在,河北诸郡才慢慢恢复了抵抗叛军的勇气。

  在后来,颜真卿还做了许多令老鱼深感佩服的事儿,但和本书的主题实在是拉不上关系,只能遗憾地免记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十四章 跛脚将军(1)
安禄山造反后的几天,恰逢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玄宗正为安禄山叛乱犯愁,想当然的就向封常清问计,征求一下他的看法。封常清在两年前,曾成功征讨大勃律国,扬大唐天国之威,在玄宗看来,封常清应该是有军事才能的。

  封常清或许在塞外呆得时间太长了,根本没有想到叛军的厉害,当即想当然的道:“现在因为天下太平已久,所以人人看见叛军都十分害怕。但这只是一时现象,事情有逆顺,我估计叛军的优势会突变。”这种把叛军不当回事儿的论调和杨国忠基本无二。

  但发表几句评论也就算了,但封常清越说越起劲:“我自愿请缨,立刻赶到东京,打开府库,召募勇士,然后跃马挥师渡过黄河,对叛军进行反击,用不了几天就会把逆贼安禄山的头颅取下献给陛下!”

  大话谁不爱听,何况现在的玄宗就爱这一口。

  第二天(十一月十七日),玄宗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以前封给安禄山的职位当然就自动作废了)。封常清当天就带着玄宗的无限期望,乘驿马直奔东京洛阳。

  或许封常清在玄宗面前本心不想吹牛皮,但他至少是欠考虑的,叛军既然能一路挥军直入,所向披靡,岂是乌合之众?再说,你手下临时召募的后丁,又岂是以前所带的安西精兵?

  整天呆在朝中勾心斗角的杨国忠不懂军事,难道你这一方节度使也不懂?

  从另外一个角度为说,封常清和其他的节度使比起来,真正领兵打仗的次数还真不多。甚至从根本上讲,他更像是名文人。

  封常清的发迹也不是依靠战功,而且别出心裁、非常有特点的另类方式。

  封常清本为蒲州猗氏人,但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充军,担任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南门的守军,封常清也随祖父生活在胡城。虽然他也少有壮志,但在主要依靠父荫才能为官的唐朝,封常清年过三十后,仍然默默无闻。

  当时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才能,每次出军时,身边的随从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鲜明,很是拉风。封常清见了为之神往,也想成为高仙芝的随从,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

  不过封常清的外在形象实在不怎么样,不但身材细瘦,而且还一脚高一脚低(跛脚),并且还有个斜眼的毛病。有这些毛病,也难怪他在军中总是混不出样子来。

  高仙芝据史书记载有“美姿容”,是个典型的英俊小生。二十岁就封了将军,带三十多人的随从,走在街上,众人瞩目,很有现在大明星的派头。

  封常清这副尊容,高仙芝当然看不到眼里,如果自己的随从中增加这么一位,那只会大煞风景,于是不肯接受。

  封常清非常有耐心,也可能是觉得出人头地只能靠这种方法了。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投书。高仙芝不胜其烦:“吾奏傔已足,何烦复来!”封常清听后大怒,说道:“我仰慕公之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

  封常清说得慷慨激昂,按照一般君主收贤士的惯例,高仙芝就应该赶紧下马,双手握住封常清的手,激动的说:“吾之驽钝,险失贤人。”

  不过高仙芝是名直爽武人,不喜欢即些虚头八脑的事,还是没收留封常清:我就爱以貌取人,子羽失就失了,我又不是孔老夫子,不在乎。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语出《史记&;#8226;仲尼弟子列传》,子羽是指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 。。

第二十四章 跛脚将军(2)
不过封常清也没有气得扭头就走,而是用上破裤子缠腿、牛皮糖招术,早晚就耗在高府门前,专等高仙芝出入,如此数十日。高仙芝只好让封常清“补为傔”,“傔”就是侍从、跟班,“补为傔”就是候补跟班。由此可见,高仙芝绝不是被封常清的诚意所感动,而是被烦得实在是受不了了。

  封常清长像对不起观众,但有真实本领,尤其是文案工作非常出色。这是非常难得,也是在异族人中比较少见的。估计是封常清因为自己的相貌、身体不出色,所以另辟蹊径,走了书案工作道路。

  事实也证明封常清的道路选择的非常正确,在数次替高仙芝完成各种华美而又激情洋溢的报告后。逐渐受到高仙芝的重用,军功累授镇将、折冲、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等职。

  不过,封常清虽然是名将军,但指挥打仗并不是很多,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为留后使,管理后方。

  他在安史之乱前指挥的唯一一次大仗就是天宝十二年(753年),征讨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

  唐军进至菩萨劳城(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时,唐先头部队屡次获胜,封常清欲挥军乘胜追击,这时斥侯府果毅段秀实进谏,认为:“贼兵一击而溃,估计是诈败,要防备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采纳其建议,派兵搜索,果然发现伏兵,唐军大败其众。大勃律此战失利后,被迫归降。

  这一仗打的相当简单,难度并不大,并且大部分功劳应记在段秀实名下。

  天宝十三年(754年)第二次出塞,虽然有大诗人岑参给封常清的出塞作了《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经典诗作,但封常清在塞外也基本没打什么仗。

  现在的封常清雄心勃勃,要把安禄山埋葬在洛阳的战场上,建不世这功勋。愿望很美好,可是也很飘渺,洛阳之战,安禄山安然无恙,最终战败的是他封常清自己。

  封常清日夜兼程赶到洛阳,在十日之内,便招募新兵六万人。效率是相当的高,整个安西节度使所辖兵力也不过是二万四千。可惜兵力的多寡,并不能直接判定战争的胜负。这六万人,都是市井百姓,未经过任何训练,战斗力当然不强。

  新上任的范阳兼平卢节度使封常清不由皱起了眉头,如果拿这些新兵和久经沙场的安西精兵对阵,后者可轻易把前者击溃。现在他才感觉,自己可能是皇帝面前说大话了。

  但说出的话覆水难收,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随后封常清又下令拆毁洛阳北边黄河之上的河阳桥,以阻止叛军从北面进攻洛阳,然后进军虎牢关。

  虎牢关,说起来大家都不陌生,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就是在此地。唐朝时因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讳也被称为武牢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宜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唐初时,太宗李世民曾在虎牢关打过一场令人荡气回肠的大战,以3500人抗拒窦建德十几万大军,并且最终战而胜之,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经典战例。

  封常清今天也想借借太宗的威名,在虎牢关前会一会安禄山。封常清知道自己不是太宗,也许能猜到自己会败,但没有想到败得这么快。

  敌人的先头部队到达虎牢关,封常清立即大军拥上,想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当时杀敌数百,但随后安禄山大军赶到,封常清抵挡不住,只能撤退。由此封常清开始了一路败退的道路,基本上退到一处,败一阵,再退再败。短短三天的时间,接连丢失虎牢关、葵园和东都洛阳。

  这一连串的败仗,一般都归罪于临时募兵的质量差,以老鱼看来,封常清的责任也不小。

  首先他料敌不明,不能正确判断敌军的真实实力,没有打恶仗的心理准备;其次未能充分利用虎牢关的地利,而是弃城和敌人打阵地战,简直有些莫名其妙。如果封常清以六万人马,充分利用虎牢之险,怎么会败得如此狼狈。

  封常清,有愧于当世名将之称。

  唐军一路向西逃奔到陕郡时,遇到了从长安来的援军高仙芝的部队。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五章  扩边之战与争相朝贡(1)
就在封常清离开长安后的第五天,玄宗突然回过味来,封常清这守边的节度使既然能重用,为何不用自己身边这位征战悍将呢?

  玄宗身边的悍将是谁呢?就是一直是封常清直接上司的高仙芝,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

  高仙芝当时任羽林军右金吾大将军,他的资历、战绩都远远超过封常清。只是不知为什么玄宗以前没有向他问计,估计高仙芝也看着玄宗怒气冲冲的样子没敢上前进谏,或者说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不过一直是军中重臣的高仙芝怎么跑到皇帝身边来了呢,这说来话长了。

  高仙芝也是位少数民族人,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高句丽人(特别注明:是中国人,而不是朝鲜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其父亲高舍鸡曾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他很早就表露出他的军事天分,二十余地岁就已经拜为将军。

  高仙芝善打硬仗、善于出奇至胜,他打得最精彩也是最为后人称道的一场战争就是小勃律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