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浅谈写作-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章·概 述(1)
《浅谈写作》

  ——听李秋菊博士写作课(心得)

  彭城奔牛编写

  一、概述

  写作、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比如在纸媒在网络上写小说、写诗、编故事……

  自从文学以歌谣、传说之类的形式诞生以来,文学在人类的历史中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哪怕是洪水滔天,哪怕是*窒息一切之时。只要生命延续,生活延续,人类就会把故事一直讲下去。把情感不断地抒发、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写作和文学。

  有人认为,文学是人类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有人认为,文学是有感情的历史,文学是人学。当代著名作家赵本夫说:“就象痒和痛,人们总是无法用语言来严格区分,它只能是自己感受。文学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一般来讲,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用语言艺术反应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个人感受,独立思考等方面的东西,又称之为语言艺术。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我们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其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尽管今天我们已经发展到了信息社会,各种技术手段能够为我们无限量地提供咨询和娱乐,但是,人们仍以阅读为乐。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在探究心灵和人性方面,在摹写人类的生存状态方面,在张扬想象力方面,在文明的传承与塑造方面,没有任何一种文艺样式的能力在文学之上。文学的生命力即远古又蓬勃……

  社会人生是文学的母体,离开社会人生,一个作家很难写出好的作品来。做为一个作家必须认真生活,入山得山,入水得水。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说的就是社会人生对作家的重要性。

  写作要深入生活认真观察,要有一双敏锐善于发现的眼睛。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要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要有清醒的头脑,要善于用耳朵去倾听。要有一双勤劳的手,要多写,多练,把眼前的生活感受切切实实收集、记录下来。

  要知道“一句话,从一个少年的口中说出,和从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口中说出,其含义是不一样的。”

  据说俄国作家高尔基、安德列耶夫和布宁,在那不勒斯一家饭馆玩过一个游戏。他们规定:看见一个人进来,限定在三分钟内观察分析此人,然后把看法说出。高尔基说;他是一个脸色苍白的人,身上穿的是深色西服,还长着一双细长的、发红的手。安德列耶夫只是胡诌一通,连西服的颜色都没有看出来。布宁观察最精细;从那人的服饰到带小点的领带,以及小手指的指甲有些不正常,头上的一个小癞子都详细地描写出来。并最后推测出;他是一个骗子。

  可见,做为一个作家在无论在观察细致方面,还是在描写生动、收集积累创作素材方面都是最高明的。

  彭城奔牛曾经写过一首小诗《写诗就象做板凳》站在木匠的角度调侃比喻,收集积累创作素材的重要性。如:

  写诗就象做板凳

  彭城奔牛

  木匠说

  写诗就象做板凳

  大材大用

  小材小用

  剩下的边角料

  也不能扔

  收集起来做板凳

第一章·概 述(2)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写作不是做学问,不是记流水帐,不是发公文,不是民间讲话。既要贵在真实,有独特的审视,独特的见解,又要有升华,提炼。要把真善美,把作者的真实感情写进去。要善于表达,用真实去打动读者。

  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讲过“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就是这个意思。叶圣陶也说过:“说话作文必须老实,又必须说得明白,写得明白,如果说虚假的话,写违心之论,那就是不道德。如果说这些不明不白的话,词不达意,人家没法领会你的意思,说就等于白说,写就等于白写。”《在“外空探索”作文比赛发奖会上的讲话》

  写作一定要用心去写,要动之于情。要拓宽思路。要有生活基础。如果闭门造车,勉强写,硬写。写出的文章必然枯燥无味,必然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这是写作之大忌。也是让读者闻之作呕,无法忍受的。

  写作除了用心去写,还要有技巧,语言技巧。象厨师做饭,没有技巧就很难做出一道好菜。举一个运用语言技巧的例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上台后,吃喝玩乐,为防臣民们谏,立下一条规矩贴在门上,“有敢谏者,死无赦,”臣民们不敢谏了。有一个叫申无畏的人,很聪明,有胆识,绕着弯子去谏。他说,有一只大鸟,身披五色,在我国高山上停了三年了,不见其飞,不见其鸣,这究竟是什么鸟啊?楚庄王说,我知道了,这一定是一只很了不起的鸟啦。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大夫你等着瞧吧。就这样,申无畏运用语言技巧了解了楚庄王,谏的目的也达到了……

  作家的技巧不是一般的技巧,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同于木匠的技巧。木匠的技巧是一种技术性技巧,纯技巧,不必要有个性,和木匠本人的思想感情、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作家的技巧是文艺的技巧,是意识形态。文艺的技巧是和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脱离思想内容的技巧可以说不是文艺的技巧,不能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表现对象的特征,在文艺写作中就不能算是技巧……

  技巧来源于作者在长期写作中的积累摸索,以及对文章的锤炼,独特的思考,具有自己的个性。

  写作贵在真实,贵在有合适的形式。但是,其目的又不在于形式,在于对人类灵魂的拷问。

  写作不能有模式,有了模式就有了限制。就象八股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在写作中也是要不得的。

  写作可以虚构,可以夸张……

  写作要出自于内心,要写自己的东西,要反映客观规律。不允许抄袭。“山歌从来心中出,那有船装水栽来。”这两句刘三姐的歌词,就很准确地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

  文章写出来后一定要修改,多次修改,千锤百炼,不要怕麻烦,要有创新。要知道,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这也是写作时要注意的……

  写作一定有新意

  勤学苦练多实习

  用心表达少做作

  积累摸索不抄袭

第二章·写作与生活的关系(1)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二、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作者没有真实的思想感受,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就很难写出象样的文章。很难用文章的形式把时代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会编故事的人不一定会写作,因为“编的”东西没有生活基础,没有生活逻辑,生活情节过于单薄,经不起推敲,矛盾百出。读起来很假,很容易被读者识破,没有吸引力。

  写作一定要深入生活,认真研究,表现。深入生活不是简单狭义的体验,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生活的途径有多种,象看报纸,看电视,网络浏览等都是体验生活,都可以从中了解、获得生活信息。

  人们对生活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产生了莫种感受,运用一定的方式把它写出来,便成了文章。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对文章提供了原材料。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

  巴金在谈到创作《家》的时候也说过:“我可以说,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度过了我最初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家》中的主人公觉新的原型就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觉民的原型是他的三哥李尧林。

  作家杨沫(1914………1995)在“青春之歌”中,描写的主人翁林道静,被封建势力逼婚,投海。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转变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整个转变过程,都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

  杨沫说过,“我曾有过和林道静大体相似的生活经历,大体相似的,所走过的路。”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是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注释】:引致百度。

  作者在生活上要做有心人,要留心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要细心。只有细心才能观察到一些东西,才能扑捉到密密麻麻的信息。信息得到后一定要记下来,不要“熟视无睹。”

  柳青说过:“我说的作家的功夫,主要在生活方面,不仅仅表现在他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时候,而且表现在写作的时候,主要的功夫,是用在研究生活上。他总是要回想过去体验的生活,很好的来理解这种生活,然后才能进入表现的阶段。”

  矛盾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多读多写多生活,边读边写边生活。”精辟地说出了学习写作的三个关键问题,生活、阅读、实践的重要性。

  有生活,才能写出文章。有丰富有意义的生活,才能写出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文章。

第二章·写作与生活的关系(2)
《浅谈写作》彭城奔牛编写

  俄国作家契可夫曾经为自己天地的狭小而苦闷过,他在给朋友阿&;#8226;谢&;#8226;苏沃陵的信中说:“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在小德米特罗甫卡(注:莫斯科的一条街)”跟一只老鼠、鼬鼠生活在一块儿。我需要哪怕一点点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一点点也是好的;眼下这种关在四堵墙当中的生活,没有自然,没有人,没有祖国,没有健康和胃口——这不是生活。

  对于契可夫的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一、摆脱小圈子的生活,到广阔的生活海洋里去;二、生活只有与人民、与祖国连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

  写作一定要勤奋,要多实践,多练习。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各样的事情”。生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对任何人都公平。只要留心就能发现。老舍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养成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

  作者写作时要关注惊心动魄的大事,也要关注小事,要关注大人物,也要关注小人物。要杂取种种人于一身,来表现。不要厚此薄彼。

  除了观察研究生活,作者还要要阅读,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还要阅读一些范文。还要在立意构思上反复去读,去研究。去学习人家的语言文风。要“好书不厌百回读”要常读,要边阅读边实践,要壮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作者必须做到的。读书要有综合性,广大性。不能偏读某一个人的作品,否则,写作时极易受其局限,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在这些话中突出了多看、多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要注意广泛性,鲁迅在一封信中说“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