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沙龙做邻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和沙龙做邻居-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联合国随即谴责以色列并调查此事,巴勒斯坦官员改口说是几千人。
  但联合国最后经过调查称:杰宁死了大概几十人。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因为屠城,巴勒斯坦在刚开始赢得了世界普遍的同情,但他们死亡人数夸大得实在太过离谱,最后真相出来,国际舆论普遍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以色列就经常抓住这个例子不放,攻击巴勒斯坦的话里没有多少信用。
  但回过头来说,杀死几十人,难道不是杀戮?而且,这是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以色列军队跑这里来干什么?不是侵略是什么?批评以色列的行径,完全是出于正义的,这也是国际各媒体,除了几个极端亲以媒体外,一致的新闻立场。
  这篇文章,有失偏颇的是,将这次事件同纳粹大屠杀相提并论。中文中还写的稍微模糊了,在同时发的英文版本中,却直接提到了这一点。
  纳粹大屠杀,是以色列最敏感的一段历史。与中国对日本侵略篡改历史显得无所作为似乎也有点无动于衷不同,犹太人对这段历史非常在乎。一有风吹草动,犹太人立刻会作出强烈反应。这篇文章中的类比,如果换了出自欧洲国家之手,马上会被扣上反犹太主义的帽子。中国没有反犹的历史和事实,但如此描述,显然也不大妥当。
  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马上与发表该文的新闻单位领导和记者取得联系,进行了抗议。写作该文的作者也作出了澄清,称他本人对犹太人也有很好感情,只是英文的个别措辞误解了他原文的意思。
  在耶路撒冷这边,以色列新闻办也请记者“吃饭”,指出这篇问题所在,要求中国记者下不为例。当然,毕竟这篇文章非前线记者所写,而且中国对犹太人的友好感情众所周知,问题不了了之。
    中国女记者被驱逐出以色列
  与中国记者有关的,还有驱逐女记者事件,此事更闹得沸沸扬扬,甚至惊动了以色列总统。但最后,总统管不了警察。中国女记者仍被驱逐出以色列。
  这位女记者名叫曹新,供职于《北京-特拉维夫》杂志。这是以色列唯一一份中文杂志,创办于2003年年初,内容主要就是互联网上的文章和照片。老板是一名以色列人,他除了这份杂志外,还创办了一份《马尼拉-特拉维夫》,两者分别面向在以的中国和菲律宾劳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创办这两份杂志,完全是服务这些在以色列的劳工生活,给他们提供生活便利。《马尼拉-特拉维夫》还有一些小赚头,《北京-特拉维夫》完全是赔本的买卖,因为中国人普遍不大喜欢买报纸看。
  老板发善心,以色列政府也网开一面。尽管《北京-特拉维夫》未取得出版号,但政府对该刊出版表示同意。因此,曹新的被逮捕,与杂志本身没有版号并没有直接关系。
  曹新被抓后,作为记者,我立刻与以色列方面和中国驻以大使馆取得联系。从大使馆获悉,曹新现年43岁,是江苏南京人,她前夫是以特拉维夫大学医学博士后,两人不久前离婚。在以期间,她被《北京-特拉维夫》杂志聘用,从事撰写、编辑工作。
  当我打电话到以色列内政部,该部发言人盖本表示,曹新最终被驱逐,与她在《北京-特拉维夫》上撰写的一篇文章有关。曹新曾在文章末尾“告诫”在以的中国劳工,出门最好不要携带护照,这样,以色列警方将很难对他们进行遣返。
  。 最好的txt下载网

24。没有硝烟的第二条战线(3)
逮捕非法劳工是沙龙的一项重要政策,目的是以此腾出岗位减少以色列的失业率。曹新的这句话显然激怒了以色列有关部门。以色列移民警察马上找上门来,以签证过期为由,将该杂志的两名工作人员曹新和李云飞抓到大牢里。
  警察抓了中国记者,就因为记者写了一句话?政府如此蛮横的行为,马上在以色列新闻界引起非议,加上中国大使馆的工作,李云飞被关押了13天后被释放,以有关部门也同意发给她工作签证。但以色列就不愿在曹新问题上松口。相对李云飞,曹新应该更有理由获得签证,她原来签证不过刚过期几个月,在遭到逮捕时,她还一直在申请签证延期;而李云飞的签证已过期有三年。
  对于这个问题,盖本对我说,这怪不得以色列,因为曹新“是非法的劳工,且在非法的杂志上发表了非法的文章”,对她的处理只有两种办法,一是让她在以色列坐牢,一是将她驱逐回国。“出于对她的好意”,以有关方面最后选择了强行驱逐。
  但驱逐曹新,也在以色列内部引起极大争议。以色列当地媒体、以人权组织、外国劳工联合会,甚至以内政部长泊拉兹都表示,如果仅仅因为曹新撰写了什么,就遭到逮捕和驱逐,这显然有违“舆论自由”。
  正是在泊拉兹的积极努力下,曹新一案曾多次出现戏剧性变化,她两次被送上飞机等待遣返,但又在最后关头,一个电话打过来,她又被押回监狱,等待新的机会。
  李云飞对我说,她能出狱并获得工作签证,同中国驻以大使潘占林和以内政部长泊拉兹的努力分不开。泊拉兹就说,在以色列中国劳工很多不会英文和希伯来文,《北京-特拉维夫》这本中文杂志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至少为中国人提供了许多娱乐和信息。
  以色列主流媒体《国土报》出版商斯考肯(Schocken)为打破僵局,曾提出该报纸愿意雇用曹新,这样曹新就可以获得工作签证。但以色列副总理奥尔默特主管的以工业和贸易部却不同意。根据以色列法律,外国劳工要获得以色列签证,必须得到给部的允许。
  斯考肯多次致函以警察部门和法院,要求他们考虑驱逐曹新这件事,但该申请也遭到以高等法院驳回。
  争执不下之时,以色列总检察长鲁宾斯坦出面干预。他命令以内政部长泊拉兹执行强制驱逐令。对此,泊拉兹表示:“我对驱逐令和鲁宾斯坦的决定深表遗憾。我希望帮助她(曹新),但现在的问题是在(副总理兼工业和贸易部长)奥尔默特掌握中。也许他会驳回其下属官员的决定,同意给予她(曹新)合法工作的权利。”
  但最终,奥尔默特没有就这一事件表态,曹新也随后于在一天夜晚被押上飞机驱逐回中国。第二天,《国土报》有关报道文章的题目就是:“以色列驱逐了帮助外国人的记者”。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有关官员分析,其实,“曹新事件”也牵涉到以色列内部各政党的分歧。以内政部长泊拉兹是中间路线革###成员,对外国劳工持较为开明的态度。但其他一些右翼政党则主张收紧外劳名额,对非法外劳则予以打击驱逐。
  右翼政党的政策也有一定的民意基础。由于以色列经济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外劳被指责为抢夺了当地人的饭碗,非法外劳更是成为以“严打”的对象。
  对于这种看法,以色列媒体曾打报不平指出,所谓“非法劳工”,很多也是以色列政府造成。以色列方面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延长外劳签证,导致许多有合法工作的外劳签证过期,沦为“非法劳工”。
  对于以色列缩紧外来劳工名额的做法,许多当地雇主都表示不满。一些在以色列的中国餐厅老板就非常无奈,他们说,以色列不分青红皂白的做法,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意,造成他们根本无法拿到中国合法劳工的指标,而餐馆必须使用中国厨师,这实际上在“逼迫”他们雇佣“非法劳工”。
  一些以色列农场主更是前往沙龙的农场示威,抗议沙龙政府的外国劳工政策,称他们现在无法引进外国劳工,许多庄稼无人管理和收割,已造成极大歉收和经济损失。
  曹新迟迟拿不到这个签证,可能也正是出于以色列收紧签证的原因。而她那篇涉嫌“教唆”的文章,则更使她犯了以色列的“大忌”,使事情已很难挽回。
    以色列计上心头,辛贝特检查记者
  对沙龙政府来说,巴以冲突这几年,以色列形象一直不佳,这其中主要是媒体记者的“功劳。一个例子是,2003年底,欧盟委员会不久前公布的一个调查显示:以色列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美国、伊朗、朝鲜并列第二。
  以色列一向以中东地区唯一民主国家自诩,现在竟然同美国在一起,比伊朗、朝鲜更加不如。沙龙政府焉能不怒?
  在2003年11月3日,我的email里又传来一个邮件,话语很生硬,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从2004年1月1日起,所有记者,包括你在内,必须如实汇报你的材料,接受安全部门辛贝特的审查。
  辛贝特,是以色列国内与摩萨德并列的情报机关。摩萨德的职责范围是以色列国外,辛贝特则偏重巴以范围。这种分工,类似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很荣幸,我一个普通的记者,现在竟然要在情报机关挂上号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4。没有硝烟的第二条战线(4)
对于这种新政策,以色列新闻办主任希曼说,审查记者,是因为其中存在“危险分子”或从事“不光彩事情者”,另外,记者有机会接近保安严密的国家领导人,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甄别,防止不测事件发生。
  他对我说,以色列现在记者鱼龙混杂,迫切需要清理。以色列总人口约600万,记者就多达2万,平均下来,300人中一个记者,可说是世界上记者密度最高的国家。完全比得上北京“一棍子砸下来,就可砸一个处长”的密度。按照他们的精简方案,最终可能只有几千人拿到记者证。其他人,将被辛贝特“扫地出门”。
  他说:“我确信,只有辛贝特拥有足够情报,证明他们(记者)对不对安全构成威胁……。”
  希曼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中年犹太人,我曾与他很过很多次接触。尤其是在自杀性爆炸现场,我总能见到他匆匆赶到的身影,他也总是很热情地打招呼,告诉我死了多少人,以色列现在的反应和可能报复举措。这也使记者与官员之间的一种良好互动。
  但现在,却无法通隆了。如果被列入辛贝特黑名单内?那你就得走人了,因为你就再无法进入政府办公楼,也无法参加记者招待会,更无法采访官员。
  安全,总是以色列自我辩护的法宝。但对于以方的新规定,外国记者却炸了窝。外国记协立刻发表声明说,以色列进行审查的目的,就是限制新闻自由,当然,就是限制对以色列不利的任何言语。
  声明说:我们理解以色列对安全的担忧,但记者不是威胁,安全机构没有资格对记者从业资格进行审查。以色列的新举动,不过是两年来骚扰和侮辱媒体报道举措的最新一步
  在这一点上,辛贝特可谓“臭名昭著”。比如,按照国际媒体当地化的经营规律,如果媒体,尤其是像路透社、美联社、CNN、BCC等大媒体,很多记者都是巴勒斯坦籍雇员,一则价格便宜,二则熟悉情况。
  但这些人,是必须经过以色列辛贝特审查的,审查的结果,就是许多人没法通过,不管这些人可能已是赫赫有名的媒体人员了。
  因此,外国记协就表示,辛贝特“安全审查根本没有透明度可言”,到时候究竟是方还是圆,还不都是辛贝特说了算!
    拿记者撒气,沙龙正走入误区
  也不能说以色列与媒体完全“不合作”。比如,发生自杀性爆炸后,以色列警方、外交部、新闻局官员、发言人都会火速赶往现场,协助媒体报道该事件。其效率之高,可说举世罕见。这也是我总是能在爆炸现场看到希曼的原因。
  “合作”的效果,自然能使舆论对以色列充满同情。但换过来呢?比如,报道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那就对不起了,以色列难保不恼羞成怒。
  即使以色列本土的记者,都曾遭到过以士兵的枪击。一位幸免于难的以色列名记者说,他的车有明显的新闻车标记,但士兵还是开枪。他自我判断使代外国记者受过了。
  2003年4月伊拉克战争正酣之际,以色列更是 “干净利落”地把老牌新闻台——英国广播公司(BBC)封杀了。
  以新闻办主任希曼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BBC的报道违反了“新闻事业的道德规范”,没有均衡的采用巴以双方的新闻来源,并且 “过多”地使用了不恰当词汇。以色列对此的态度很明确,“我们将不再总是抱怨,而将划定一个红线——我们,作为主人,将不会给他们好结果。”
  具体来讲:在说沙龙时,BBC惯用的修饰通常为“极端右翼”、“退役将军”等,“这明显带有战争色彩,有贬义化倾向”;在描述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