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乳房和营养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母亲要寻找和找到哺育孩子的办法。一些谚语强调,断奶以后幸好还有人生。母亲继续慷慨大方地给予,但如果情形使然,人们得随机应变,寻找可以替代母亲的生存源泉:
  母亲的乳汁可能干涸,但母亲的双手不会空。(奥罗莫语)
  孩子不会因为娘没奶而饿死。(尼日利亚语)
  乳房作为母子纽带的意象贯穿一个人整个一生。“亲娘总有乳房,医师总有药。”这则雅卡语谚语指的是:男人虽然离开了母亲家,但仍割不断与母亲的联系。一些关于乳房的非洲谚语也提醒人们,应该照顾曾经在童年时期悉心照料和哺育过他们的老母亲:
  

二  性器官特征(4)
娘的乳房不能忘。(汤加语)
  不能因为娘的乳房上有伤就抛弃它。(姆博什语)
  这些谚语教育年轻一代要照顾过去曾经照料过他们的人,首先是母亲,然后推及其他老年亲属。在没有社会福利保障的文化和国家里,人们依靠作为养老保险的孩子,不亚于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哺乳是母亲在孩子身上的早期投资,以期自己年老力衰时孩子能有所回报。
  除表现乳房营养功能的谚语外,其他一些谚语展现出乳房的性感,正如一则阿拉伯语谚语所示:“乳房的芬芳气味一直持续到墓地。”
  尽管人们对天堂怀有不同的梦想,但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乳房作为天堂的隐喻意义一直持续到断奶后很长一段时间。
  妇人的乳房通常比姑娘的乳房发育得更丰满。一些谚语特别关注大乳房那无法抗拒因而惹是生非的吸引力。例如,一则西班牙语谚语说道:“大胸脯的女人,或娶,或埋,或送进修道院。”谚语使用者似乎完全沉迷于那些令人疑惑的东西。该谚语的三种提议旨在解决男人的生理冲动和欲望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解决男人问题的方案却包含着一些对付无辜女性的、影响深远的措施,有乳房是她唯一的过失。
  显然,女性乳房对男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谚语警告男性,乳房会引发危险,播种混乱。例如,刚果的雅卡人这样说道:“不要渴望他人妻子的乳房。”年轻姑娘似乎意识不到乳房所蕴藏的力量,但她们仍可能娇媚动人:
  姑娘摆动前胸,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卢旺达语)
  出去跳舞的姑娘不掩胸。(奥罗莫语)
  不少俗语表明,女人身体的魅力能左右男人的理智。女性乳房似乎让人意乱神迷。许多谚语都涉及女人这无法抗拒的魔力:
  没有不是女人乳房的东西。(祖鲁语)
  两个乳头比一百辆马车的拉力大。(巴拿马西班牙语)
  各地谚语众说纷纭。有时出现用“头发”代替“乳头”的现象。据谚语所示,妻女的贞操问题是男人的主要忧患之一。乳房作为诱惑力十足的身体部位似乎与贞操水火不相容:
  虎毛,蛇宝,象牙,勇士之剑,婆罗门的宝藏,纯洁女人的乳房,只有等到它们死去才能据为己有。(印地语)
  然而,另一些谚语说明,女人(尤其是纯洁的女人)拒绝那些想摸其乳房的男人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谚语建议男人向女人献殷勤,同时也强调胆小懦弱的男人无法达成心愿:
  甜嘴吸吮两个乳房。(希腊语)
  怯懦的心看不见雪白的乳房。(库尔德语)
  为了宽慰那些遭女人拒绝的男人,一则非洲谚语建议他们多一点耐心:“拒绝婚姻的女孩子,只有等到她乳房松弛。”(基隆迪语)谚语也提醒那些抱怨自己择偶后果的人,他们咎由自取:“娶了老妻的男人不应该埋怨松弛的乳房。”(德语、罗马尼亚语)乳房的确随人一起衰老,年深日久的吮吸和岁月沧桑使乳房魅力尽失,正如一则传遍整个欧洲的谚语所说:“哺乳生老朽,童床生幼儿。”
  女性乳房的哺乳和审美两方面的特性给人们以启发,创造出各种谚语。谚语或赞美乳房的母性温暖和滋养功能,或赞美乳房可爱甜美、魅力四射。
    【子 宫】
  女人子宫决定家的命运。(德语)
  子宫是区分男女的重要人体器官。“子宫造就女人。”一则拉丁语谚语指出;另一则意大利谚语大放厥词:“女人用子宫思辨。”在此,我们又一次领略到那种老生常谈:在女性身体或者某具体身体部位的基础上,将女性排除在男性理性领域之外,只不过这一次谈的是子宫问题。
  大多数关于子宫的谚语都涉及到子宫原本的真正用途:即繁衍生息——生儿育女的奇妙和忧虑。男男女女似乎都认可生殖的重要性。子宫就是生殖的器官。一些谚语指出:
  

二  性器官特征(5)
对姑娘的爱存在肚脐以下。(卢旺达语)
  肚脐下有仓库的女人不会饿死或冻死。(拉迪诺语、希伯来语)
  老一辈人认为,肚脐下面的库房是一项好投资。姑娘需要生殖能力,而月经就标志着有生殖的能力。不过,笔者只发现为数不多的一些谚语涉及姑娘的月经问题。女孩初潮之际祖鲁人击鼓庆祝,相当于宣布女孩步入待嫁年龄,可是“得不到鼓声的女孩不幸福”,一则阿拉伯语谚语在女孩月经的问题上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绪:“女孩开始来潮,要么把她献给婚姻要么埋葬她。”该谚语与早先讨论过的那则西班牙语谚语一样,都表明需要对女孩进行强有力的控制,而且女孩面临着或嫁人或被埋葬的选择。
  ###教视月经为“秽物”。经期妇女不许参加祷告和斋戒等大众活动。尽管经期妇女不可以祈祷,但她仍可以去清真寺。当然,没人能去检查一个女人是否处于例假期,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完全被忽略了。一则波斯谚语就此事发表了议论:“人们不会为了来潮的女人而关闭清真寺。”'24'
  多种文化传统规定,经期女人不可以为他人做饭。笔者只发现一则相关的谚语,这则象牙海岸鲍勒语谚语认为食物会受月经的“污染”:“宁愿饿着肚子睡觉,也不吃经期女人做的饭。”在鲍勒人和其他民族中还有另一项关于月经来潮的规定:经期妇女不可以过性生活,寡妇也一样。“寡妇来不来月经,无关紧要”,意思是说:寡妇无论如何不可以与人发生性关系。最后,月经也意味未孕。一则刚果姆博什语谚语就表现了急于怀孕的已婚女子的焦虑。她每个月都盼望着月经不要来,可每次都感到失望:“好事月月来,做妈妈的机会渐渺茫。”
  女人分娩之前十月怀胎的事实在母子之间建立起牢固的纽带。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没有穷尽,母爱产生在孩子出世之前。对于母亲来说,孩子是“心比眼先看到的人”(黎巴嫩阿拉伯语)。谚语有时也指出,孩子只有待在妈妈的子宫里才能感受到完整的幸福。雅卡人将子宫喻为“大森林”并提出了这样的反问:“孩子,他会在大森林里哭泣吗?”有些谚语从女性或男性的视角出发建议,怀孕之前必须采取行动:
  他爱我爱得好,致使我肚子大起来。(英国英语)
  光靠女人把手放在肚子上不能生出儿子。(叙利亚及黎巴嫩阿拉伯语)
  然而,女人有时爱丈夫胜过爱孩子。 “肚子先于孩子”,隆迪人和其他一些民族对这种倾向持否定态度。所有文化都视孩子为未来的希望,孩子因而成为女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笔者的长子在刚果出世时邻居们连连上门“道谢”,感谢笔者生下孩子。也就是说,产下新生儿,就是为社会贡献新生力量。并非每个地区都如此感人地、如此明确地承认母亲的贡献,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深层事实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用一则吉库尤语谚语来说,就是“子宫里的胚胎携带着未来”。在阿拉伯语中,可爱孩子的母亲受到了这样的赞美,“子宫是一个宝石矿藏。”(黎巴嫩)意思是说:母亲是一个成功的生命缔造者。
  谚语似乎注意到子宫内含的两个不同点。其一,孩子们长得像母亲,而且孩子们各有相似之处。一则准确的英语谚语如是说道:“孩子随子宫。”其二,也是更常见的一点,谁也无法预知子宫将带来什么,因为子宫生产的孩子五花八门:
  女人子宫干着意外的事。(迪戈尔语)
  子宫是个好坏不分的容器,既怀窃贼又怀巫婆。(绍那语)
  子宫就像树薯根——生出美的也生出丑的。(干达语)
  娘肚就像运奴船,装着好的也装着坏的。(斯拉南语)
  容器隐喻大相径庭,有树薯根和运奴船等,全都是不同大陆关于子宫的不同看法。据一则俄语谚语所言,这一切都取决于男人和男人的精子:“女人像布袋,你放进去什么,她就装什么。”
   。。

二  性器官特征(6)
从怀孕的那一刻起孩子永远让人担忧。正如赞比亚汤加人所说,“孩子里里外外让娘痛”,指的是母亲常常因为孩子而受苦。“子宫看见麻烦”,干达人简练地总结道。
   。 想看书来

一  女孩、女儿及新娘(1)
给女儿梳头梳到十二岁,保护她到十六岁,等她过了十六岁,不管谁要娶她,对他道声谢。(捷克语)
  女孩各有各的运气。(乌兹别克语)
  孩子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一则日语谚语如是说。笔者发现每一则谚语都对此深信不疑。各地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孩子是父母的依靠和家宅的装潢。然而,正如西藏人所说:“你说不同就不同,正像儿不同于女。”很多谚语不单强调男女的性别差异,而且还包含了一些令人咋舌的内容。在大部分文化里孩子一出生就被划分为截然对立的两种性别,仿佛除了出生方式相同外他们别无共性。
  人类繁荣发展,需要男女两性,但是多数社会重视一个性别而轻视另一个性别,生男孩和生女孩受欢迎的程度大不一样。社会团体的组织方式和资源占有同样也体现出性别差异:男方也好,女方也好,主要由某方决定夫妻婚后定居的场所,唯有某一方享有财产继承权,而多数社会传统都偏重男性(Ember 1981:584)。'31'
    【男孩还是女孩?】
  身后留有儿,人死犹未死。(丹麦语)
  很多社会流行嫁女的传统,被嫁到别家或别村的女孩在“陌生人”(即婆家人)堆里度过大半辈子。因此,谚语提醒年轻的女孩子们,娘家的生活不过是她们人生的“中转”。例如,一则汉语谚语如是说道:“爹娘家是儿子的地盘、女儿的旅馆。”或者,如另一则朝鲜语谚语所言:“嫁出去的女儿不再沾亲带故。”'32'女儿命中注定要离开家门,而且孩子也多半属于夫家。嫁到夫家的女孩,通常也不被看成婆家的家庭成员。正如一则芒戈语谚语所说:“女人无亲属。”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文化体制。谚语主要从大家庭的利益出发来审视该问题。很多种文化要求,女孩移居婆家,在丈夫的监控下生活,这一事实必然影响到她的身份。处于这种境遇下,女孩不得忠实于娘家和婆家,两相冲突的忠诚使她变得不知所措、软弱无力。唯有无条件地遵守主导原则,吸收消化由此而生的信息,女孩们才能忍受那种永远的疏离感。
  世界各地的许多谚语表示,生男比生女更受欢迎。例如,来自中国的谚语干脆利落地表明这种倾向性:
  十八个貌美如仙的女儿也抵不上一个驼背儿子。
  十个女娃不如一个拐腿。
  一个瘸腿儿子比十八个金贵女儿更宝贝。
  傻儿子强过巧女儿。
  生儿是福,生女是祸。
  一儿当十女。
  然而,繁殖后代毕竟被视做大事。如果别无选择,女孩也可能受到欢迎。“塘里无鱼,虾米值大钱”是另一则来自中国的谚语,它借用比喻说明:在没有男孩的家里女孩受到青睐。再如,“没得山靛,红土也值钱”。换句话来说,女孩比一无所有强。
  在亚洲其他文化里同样可以发现重男轻女的观点:“一儿当一儿,十个女儿不算数。”(越南语)一则印度泰卢固谚语视生女孩为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散布谎言的人将生女儿。”'33'一则犹太语谚语将女孩的出生和其他不如意的经历联系起来,尽管男孩可以“抵消”生女孩之过:“男人不想要三样东西:院里有杂草,儿子堆里有个女儿,酒里有醋。”另一则阿拉伯语谚语说道:“每个女儿都是一堆麻烦。”再看阿拉伯语谚语的其他例子:
  女儿出生,门槛哭泣四十天。(广为流传)
  女孩总是麻烦的源头,即便她是端坐在王位上的女王。
  非洲谚语也表达了同样的倾向性,如一则厄立特里亚提格里尼亚谚语所言:“生女儿就是生麻烦。”不过,非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