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响波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郑响波文集-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  奇南香来自印度
习惯上,我国民间把印度来的一种棒香叫做奇南香。我有个在青海塔尔寺做香业生意的朋友,交往了几年,略知这种奇南香曲线来到中国的经过。

  原来,在西藏那儿,由最初做边贸生意的缅甸商人,把产于印度班加罗尔的线香和其他印度特产,带到了西藏。因为在我国西藏境内,有很多的喇嘛教徒和部分印度教徒,他们习惯使用这些香作为寺庙用。上世纪八十年初,那里的边贸生意异常的繁荣,西藏的众多寺院以及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来自印度的这种香。由于这种香料只有印度特产,也深受我国藏民的喜爱,所以它很快大量流入我国西藏各地。这时,原先的宗教物品迅速演变成一种边贸生意,缅甸商人每次入境时就带来了更多的印度奇南香,随即从我喇嘛教徒以及藏民手上换成回程的车钱和一些生活用品。

  终于,奇南香被意外地变成一项长途跋涉的贩运生意。

  每年五月,西藏的喇嘛教和一些印度的喇嘛教,他们都要组成庞大的朝圣队伍,从西藏出发,翻过青藏高原,来到我国青海省的喇嘛教圣地朝拜。这支零零散散的朝圣队伍来到青海时,他们带来的最多的东西就是他们从缅甸商人手上买来的奇南香。他们的使命就是要把这种纯真的香和自己的虔诚,带到圣地朝拜。喇嘛教徒一路风尘地把这些奇南香一直驮运到青海的西宁市。在西宁西南20公里的地方,有个著名的喇嘛教寺院:塔尔寺。这里常年香火不断,信徒云集。朝圣的季节,驮香的喇嘛队伍能轻而易举地把他们带来多余的印度奇南香,换成回家的盘缠。这些成捆成箱的奇南香,以低廉的价格倾销给当地的商贩、香客和游客们。于是到了八十年代中,印度的奇南香在我国青海首先形成了市场,很快就有人把这些从印度来的棒香(应该属于走私的)在市面上兜售或者批发。

  那时正赶上我国经济的开放,我那朋友就是这时候经营起奇南香生意的。他在上海自己零售或批发印度奇南香,不时地还乘火车去青海西宁进货。他在上海做印度奇南香生意算是比较率先的。但是在西宁,他还是个小小的批发商贩。真正掌握奇南香生意的,就是西宁当地几个有内地关系的汉人香商。香商们总是囤积奇货,随市论价。因为每年驮香的喇嘛队伍只来青海一次。青海的香贩们把从藏民手上收来的奇南香,只需稍加整理或分类,便可贩运到别处的贩子手里。

  由于这种棒香只有印度特产,而且我国民间也有焚香的风气,奇南香就很快从青海来到了我国四面八方。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清朝末年英商的东印度公司,就是首先将这种印度的棒香及其香料、檀木、茶叶等等,从海路进入我国市场的。奇南香的叫法,就是那时候开始的。那时奇南香只有富人家才能享用,是合法的舶来品。但是不久,东印度公司破产,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历史也已近尾声。这样,印度的奇南香以后就渐渐在我国人民的记忆中泯灭了,但是它的特有的香气,人们一直留在嗅觉里。

  印度是个盛产植物香料的国家。香料产业在印度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印度的香料充斥在他们的文化、生活和食物里。来到我国的这种棒香,出产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是完全用印度的植物香料研磨而制成。每支香点燃时飘出的青烟,经空气稀释后,会久久地香飘四方,沁人心脾,提神醒脑。据说这种棒香最初是印度寺庙里焚烧仪式。远古印度的僧人相信以各种带有香味的植物混合燃烧的烟雾,能驱散蚊子、苍蝇和寺院里的晦气,能干燥寺院里的空气,能清心怡神等。以后就变成寺院每日要焚烧有香味植物的习惯,并渐渐演变成把这些有香味的植物烘干、研成细末的寺庙产业。后来,经过好长一段时间,这种燃香的习俗就慢慢的从寺庙走向人们的生活和市场上。奇南香就像它盒子上英文说明的那样:她的芳香四处弥漫飘散,芳香能使人温和、清心,能使人克服焦躁、贪婪和无知。近年来,随着印度班加罗尔的经济崛起,她的手工产业的香业也开始走向了世界各地。

  据我西宁的香商说,来他这里批货的香贩子要数上海的最多,其次是浙江的、江苏的和广东的。看得出,印度奇南香特受我国江南一带人的喜爱。因为这里比较开放、富庶,而且有众多的佛寺与香客。有几年,印度奇南香是我谋生的来源。我受我朋友的推荐,也经营过印度奇南香的生意。但我只是小本的贩卖,让我度过了那几年的窘迫和迷惘的生活。虽然没有发财但长了点见识,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有这种芳香的东西。我曾经营的印度香是一个叫DARSHAN 牌子的奇南香,它一盒里有二十五个小盒,盒子上面印有印度的古朴的寺庙、苦行僧和跳印度舞美女的画,还有一行英文说明。

  &;nbsp;&;nbsp;&;nbsp;

  &;nbsp; incense provides the natural breath to make the mind concentrate and frees the individual from all the negative of the mind such as anger;greed and ignorance。

  &;nbsp;&;nbsp;&;nbsp;

  如果你有幸,在街上嗅到印度奇南香的芳香,你不禁会深吸一下,并去寻找它,因为,它悠悠地香飘满街,着实把一种异域的文化、一种美感和欲望挑动了起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2  盛情款待
我第一次把车速拉到像飞驰的速度,只见两边的天空和田野,都在缓慢地移动。那是在沪杭高速公路上,在年三十的上午。我身后坐着的是包工头小张和他的妻子,以及六个他同乡的工人。我驾驶的是辆崭新的别克商务车,是前一天从租赁公司租来的。小张他们这次回家过年,为了显阔,他决定租辆小车回去,请我来驾驶,顺便邀我去他们乡下过年。

  约三四个小时后,我们的车就到了诸暨境内。这时,小张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与亲切,像荣归故里一样,他们向我夸耀起老家的空气、水土、居住和菜肴。一年在外,定是饥肠辘辘,他们说起家里喷香的白斩鸡和笋烤肉。小张说,逢年过节,他们那里人家才宰杀自家饲养的鸡。家里的白斩鸡,他一个人能吃一只。

  转眼间,我们的车穿行在乡间,工人们似乎有近乡情怯之感。按照小张的意思,我们车子先后驶往六个工人的住家,着实送到其家门口。我听着工人的指路,放慢了车速。他们有的住在落乡,有的住在山上,有的住在小镇。我们漂亮的宝蓝色别克轿车,在山区过桥、爬坡、入乡,让沿途的乡民大惊小怪。这段路程的时间,相当于我们从上海到诸暨的时间。一直到下午,送完最后个工人,我和小张夫妇俩才驱车到他的家,我就在他家过年。

  小张的家,坐落在一个小镇的河塘边。当车子驶入一片农田小路时,我已看见不远处的一幢三层楼的红瓦顶楼房。我按了几声喇叭,将车子缓缓停在楼前的空地上,闻声从屋里出来的人都大吃一惊。从他们一个个惊讶的表情看出,第一次有轿车来到他们的屋前。

  小张大声地对家人说,让你们惊喜一下,我租了辆车回来,省得挤火车了。

  接着,小张给我介绍他的父老乡亲,他的三姑六姨。他们簇拥着我进了屋,向我炫耀起这幢农家复式楼房里应有尽有,楼上楼下,前庭后院,看来是个大家庭。他家的后院小屋里,居然有三台织布机,在咔嚓咔嚓地作响; 有过年也不想停歇的意思。小张说,现在家里务农的少了,女人们在家里就忙织布。这时,我隐约会意到,原来他们家里人久闻并称谓的“上海老板”就是指我。他的父亲给我抽烟,也叫我“老板”,并说谢谢我在上海对他们打工的照顾。我告诉他说,我不是老板,我只是公司的部门经理而已。但是,没办法让他们改过这个口来。他们让我坐在餐桌的上方,沏上乡茶,我从他们看我的眼神及笑意中感觉到,他们把我当成贵客了!

  小张当着我的面,给他家里的许多孩子压岁钱。他在显示他一年的“丰收”。

  吃年夜饭时,上了满满一桌子菜,鸡鸭鱼肉、好新鲜的蔬菜,大盘大碗地盛着,特意从我面前展开。一盘油光鲜亮的白斩鸡端上来,使我眼睛一亮。小张说,这种白斩鸡上海人是吃不到的,这是真正放养的本地纯种的鸡。他们一起等待我品尝第一口,要看我脸上的表情。那是水煮三分熟的骨有血水的白斩鸡,上口脂汁满嘴,皮腻肉香,囫囵下肚,顿感胃脾舒服,腑肠暖和!我当着他们家十几人,饕餮了好几块,并点头称赞不已。难怪小张说他一人能吃一只。

  一盘白斩鸡,眨眼间都消化在我们的饥肠中了。

  家乡的白斩鸡好吃,家乡鱼也很肥,小张家里的笋烤肉也让我大开胃口。还有五花八门的农家菜肴,真是让我领教了“丰年足鸡豚”的乡里人家浓浓的待客情。

  美味的年夜饭后,我就在小张家三楼的大间里,独自美美地睡了一觉。大年初一的上午,我本来应该驱车回来的。不料我刚起床,小张就跟我说走不了了。六个送他们到家的工人,要我去每家吃一顿饭。小张说已经安排好了,这是乡下的习惯,你不去他们家就是看不起他们,一定得去!我算了一下,那得六天呢,我们的别克车可是租的。小张显得财大气粗地说,这不用我担心。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妥。中午,工人们来小张家里拜年时,我跟他们商量了,去每家吃饭,但一天去两家。这样,从初一至初三,我驾着别克,带着小张夫妇又往乡里穿行,所到之处,着实让我们风光一阵。

  每一个民工家里,尽显他们地主之谊。不论富贫丰俭,都以他们地道的白斩鸡款待。这大概是他们一年中最丰盛的聚餐。他们也以我能光临他们府上而平添了快乐与喜气。在他们中间我可以不拘小节,可以大块朵颐。他们让我感受到乡村淳朴的民风与热情。

  大年初四下起了雨雪。我独自驾着别克返回沪杭高速公路。但是,我把车速放缓了,我不时回过头去,好像他们仍然在车子里。他们喜悦的表情一直在我面前跳跃。这时我想,这个喜悦,不是我给他们带来的,是上海给他们的,是他们自己辛劳得来的!由于这两年上海厉行不拖欠农民工工资,我们公司的几个包工头都在年前如数拿到他们全年的工资,小张就是其中一个。我第一次意识到,拿到应得的工资回家过年,对农民工及包工头来说,是何等重要的事呀。

  谢谢他们的款待!

3  玉真公主的两情人
这几天我在孜孜地读唐诗,是年前我买了一本全唐诗,让我爱不释手。主要是这本书里有对每一位诗人的鉴赏和评注。我特别喜欢看书里优美的注释和诗人的状况说明。很巧的是,我前一天买了一份报纸《书刊参考》,里边有篇文章谈到了唐朝的玉真公主的一些事,吸引了我的注意。这篇文章当然是说李白和王维争风吃醋于玉真公主的轶事。这勾起了我以往读唐诗时的种种迷惑和假想。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写关于玉真公主的两位情人:李白和王维之间的爱与恨的小说。然而,所有文献中有关李白的身世情况都廖聊数语,尤其他和玉真公主的相遇、说情以及晚年的“敬亭山”之恋,几乎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的文字记录。我只是觉得李白有首《只有敬亭山》的诗,是非常奇怪的诗,是李白在回忆和玉真公主的爱情,但是这是一段非常有可言和不可言的苦涩的爱情!我的想像力可以一幕幕地看见他俩的行迹和“两不厌”的红颜相面。我完全给迷住了。我觉得这段故事可以写成优美的小说。于是,昨天的夜里,我在我工作的地方“伏案到天明”,我边通读李白的诗和王维的诗,边研究每一篇的评注。我已经初步例出了李白的年表,只是王维的年表还很模糊,而玉真公主的生平就淡若廖星。所以,我要写这篇小说,发挥想象力是主要的。这篇小说的名字初步确定为:只有敬亭山。玉真公主终身未嫁就在安徽的敬亭山的道观里从道,死时75岁;而她死的那年,李白也在敬亭山下的宣城“捉月而溺”,大有“不求同日生,只求同日死”的浪漫味道。而且,李白早年进士时,就是在青城山相遇玉真公主的,后来李白被流放夜郎时,玉真公主表现出非常的不一般。自从有了李白在身边,玉真公主开始对旧情人王维另眼相看,但是,李白也有让玉真公主失望的地方。

  
  附一: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