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诸葛亮大传-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月一直到年底,张松一直在荆州活动。鉴于曹操对他的冷遇,张松不会在曹操处停留很长时间,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在江夏刘备处度过的。……
   。 想看书来

“跨有荆、益”战(1)
略构想的实现在诸葛亮“隆中对”战略计划中,占有益州是至关紧要的一步。
  从战略系统角度看,占领荆州是进占益州的必要准备。只有先占有荆州,进占益州才有一个可靠的起点和根据地。所以,诸葛亮在占领和经营荆州方面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然而,若不及时占有益州,荆州便会失去其战略意义。因为第一,荆州是个战略争地,曹操、孙权、刘备都要占领荆州。曹、孙两家都有自己的战略大本营,而对刘备来说,若不占领益州,荆州只是一块孤棋。第二,正因为荆州是个战略争地,它不适于作刘备集团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应放在益州。第三,“隆中对”所设想的是对中原实行两路夹击,若不占领益州,单凭荆州一路,进取中原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占据益州并把重心向益州转移,是刘备集团迟早要进行的工作,而益州形势的急剧变化,又使这项工作不得不以急促的方式提前进行。如果刘备没有与刘璋兵戎相见,诸葛亮不会马上率大军入蜀;如果刘备听从了庞统、法正等人的建议,偷袭刘璋成功,重心向益州转移的工作可以从从容容地进行。然而,刘备入蜀军队已经和刘璋军队枪对枪、刀对刀地干起来了,而且雒城久攻不下。此时摆在刘备集团前面只有前进一条路,如果撤兵,且不说可能被刘璋追兵吃掉,即使侥幸撤出益州,刘璋必定会将进入益州的大门紧闭,严加防备。再想入蜀,真是难于上青天了。
  此时,只有改变重兵守荆的方针,以重兵入蜀救援了。
  派谁去援助刘备,谁留下镇守荆州,这是诸葛亮必须要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清人王夫之曾说:“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守江陵,而北攻襄、邓;攻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在他看来,诸葛亮应当与张飞、赵云等留守荆州,而让关羽率援军入蜀。刘备有雄才,关羽骁勇过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谋,照样可以取得益州。诸葛亮实在不应该率军入蜀。
  如果庞统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诸葛亮很可能坐镇荆州。因为诸葛亮虽然同意把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他也同时兼顾荆州,因为荆州军队毕竟是合击中原的另一只手臂。但庞统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庞统不但能协助刘备占领益州,而且能协助刘备治理益州。庞统去世,以刘备之雄、关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拿下益州,但能否治理好益州则另当别论。关羽武勇绝伦,但治国非其所长;法正虽有谋略,但心地过于狭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以此治国显然也不适宜。因此援军入蜀之任只能由诸葛亮担当。
  镇守荆州的任务交给谁呢?
  根据“隆中对”的战略,荆州一路的主要任务是北征襄、邓,也就是说,主要敌人是北边的曹操。诸葛亮治理荆州期间,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巩固与孙吴的联盟,由于诸葛亮的努力,这项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这样,荆州北拒曹操的任务就更加突出。张飞是一员猛将,其“雄壮威猛,亚于关羽”,而且又“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就连刘备也担心他早晚会出问题。把荆州交给他,诸葛亮显然不放心。赵云倒是有勇有谋,他办事精细、谨慎,但诸葛亮在与他的接触中,从他言谈话语中感到他对两路夹击中原的钳形攻势似乎有自己的看法。诸葛亮并不是那种不许不同意见存在的专横之人,相反,他对赵云的有自己主见是非常赏识的。但诸葛亮坚决主张,让人去作自己理解的事,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当初,他和庞统的分工就有这方面的因素。让我们再回忆一下建安十五年庞统对刘备说的那段话: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庞统这段话,反映了他在对荆州看法上与诸葛亮是有分歧的。庞统认为荆州是曹、孙、刘三家矛盾的焦点,是危险之地,因而每次规划总方针时从不提及荆州,甚至连荆州在经济上的地位也加以否定。所以,庞统与诸葛亮一个协助刘备入蜀,一个坐镇荆州,这种分工与上述分歧不能说没有关系。而赵云在对荆州的看法上是倾向于庞统的。很显然,让赵云随自己入蜀,比让他镇守荆州更为有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跨有荆、益”战(2)
关羽是镇守荆州最合适的人选。
  关羽是与曹操打交道最多的人,他的武勇,他的忠义,在曹操军中有很大影响。早在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被曹操生擒。曹操任命他为偏将军,礼之甚厚。那时候,曹操正与袁绍对峙于官渡。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治今河南浚县东南),曹操派张辽和关羽为先锋进击颜良。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军将士亲眼目睹了关羽的武勇与威风。后来,关羽知道了刘备在袁绍军中,准备离开曹操返回刘备身边。曹操察觉后,对他重加赏赐,企图留住他。而关羽把所有赐品尽数封存留下,又写了一封告辞的书信,然后去投奔在袁绍军中的刘备。曹操的左右还想追击,曹操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关羽的重于情义,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与曹操打交道多,关羽与曹军中许多大将的关系很好。例如当曹操察觉到关羽要离开他时,便派张辽前去试探。张辽见到关羽,问及去留之事,关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③张辽探明了关羽的真情后,感到很为难:向曹操报告吧,恐怕他杀了关羽;不报告实情,又有背于事君之道。他犹豫再三,最后叹道:“公,君父也;羽,兄弟耳。”还是说了实情。再比如曹操的大将徐晃,与关羽的关系也很好。在关羽与徐晃在樊城战场相遇时,史书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情节:
  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益州的咽喉(1)
刘备集团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并不是说荆州、益州完全被刘备所占。无论是荆州还是益州,都有不属于刘备的地方。
  在荆州,江夏郡是属于孙吴的。第三次重分荆州,刘备又向孙权让出了长沙、桂阳二郡。
  在益州,汉中郡也不是刘备的,它先被张鲁所据,后来又归了曹操。
  大凡古代用兵伐国者,开基创业者,总希望地越广越好。地广则兵多,地广则粮足。然而,有时因客观条件所限,一个人不可能占尽全部地盘。因此,不同的地盘就具有不同的意义,而因其意义不同,人们对它就有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古代兵家把地分为九种,并提出九种对待原则:
  散地,即无关隘可据,兵易散走之地。居此地者不可数战。
  轻地,即“始入敌境,未背险要,士卒思还,难进易退”之地。轻地则不可居止。
  争地,即有山水隘口,有险固之利,两敌所争之地。对争地要抢先占领,避免陷入与敌争夺的被动。
  交地,即“我可以往,彼亦可以来”之地。对于这种地方,不可使交通断绝。
  衢地,即“先至而得天下之众”的地方。据此地当与邻国交好。
  重地,即入敌很深,不易撤军返回的地方。居于这种地方应有足够的军资储备。
  圮地,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这种地方不可久留。
  围地,即入则隘险,归则迂回,进退无所从之地。对这种地方,当以奇谋制胜。
  死地,即力战则存,不力战则亡之地。居此地者要殊死而战《。
  对于刘备来说,荆州既是争地,又是衢地。说它是争地,即刘备一定要有荆州,哪怕不是全部占有。否则,他既不能进兵益州,更无法实现两路夹攻中原的计划。说它是衢地,即刘备要让出一些利益给孙权,以与他搞好关系。诸葛亮大传第五章得益失荆
  然而,汉中郡就不同了,它是益州北面的门户,对于刘备来说,它只是争地。不管是张鲁是汉中的主人,还是曹操据有汉中,刘备都要力争!即使是刘备陷入了与对手夺争地的被动,他也要非争不可!
  汉中对整个益州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华阳国志?汉中志》这样记载汉中:
  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在《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其应上昭于天。又曰:“惟天有汉。”其分野与巴、蜀同占。其地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西、阴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汉中的历史:它从战国时期变为秦国的一个郡。我们还可以知道汉中的地理概况:汉水从汉中流过,它东与湖北相接,西与甘肃相接,北面是八百里秦川,南面是富饶的四川盆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产物品与蜀中差不多。
  汉中与东西南北四面的关系,仅用一个“接”字还不足以说明它的重要。让我们再看看它是如何与四方相接的。
  汉中是个四面是山的盆地。它北至关中要翻过横亘的秦岭;南至蜀中要翻过连绵的大巴山;东至湖北要穿越广袤的鄂豫山区;西至甘肃要越过那里的祁山。从汉中到秦川,有褒斜、傥骆、子午三条谷道。从汉中到蜀中,“自勉县向西,出阳平关(古阳安关),由山道抵白水关(今四川青川白水镇),然后沿白龙江河谷至广###昭化(古葭萌),再溯清江河西至沙溪坝,转而向南,经剑阁道入剑门。此即秦汉至南北朝间由关中入蜀的主道”。无论从关中到蜀中还是从蜀中到关中,汉中都是必经之路。
  汉中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所以它自战国时起即为争地。
  秦厉共公二年(前475),蜀人开始与秦国往来。秦为了入蜀方便,于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派左庶长在汉中南郑建城。秦惠公十三年(前387),蜀取南郑。秦惠文王执政时,蜀王把自己的弟弟封于汉中。秦惠文王九年(前316),秦利用蜀国内部矛盾出兵灭蜀,南郑复归秦。秦惠文王十三年,秦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秦昭襄王三年(前304),与楚王会黄棘,又把汉中的上庸县(治今湖北竹山西南)还给楚国。从秦国与蜀国、秦国与楚国围绕汉中地区的争夺,可见这个地区的重要。
   。 想看书来

益州的咽喉(2)
秦汉时期,天下一统,汉中、蜀中,均为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行政区域,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东汉末期,天下分崩,刘焉据蜀中,张鲁占汉中,蜀中与汉中的唇齿关系立即显露出来。
  据史书记载,刘焉与张鲁两家的关系是很好的。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谷道”。
  刘焉为什么与张鲁家关系密切?为什么派他驻守汉中?这得从张鲁的家世谈起。
  张鲁字公祺,据史书记载,他是沛国丰县(治今江苏丰县)人。但从他的祖父起,张鲁家就迁往益州居住。因此应该说,张鲁祖籍沛国,长于益州。
  张鲁家三代传道,是个道教世家。张鲁的祖父名叫张陵,是天师道的创始人。因当时习惯把道教人物的名字中加“道”字,所以又称张道陵。张陵本是太学书生,博览儒家经典,熟读儒家五经。后来他丢下经书,开始修炼长生之道。据说在学道的过程中,他得到了黄帝九鼎丹法。他听说蜀地富饶,民风淳厚,容易教化,而且那里名山很多,是修炼的好地方,便率领子弟们进入蜀中,在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西北)修道。在这里,张陵精思炼志,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张陵通晓医术,又用符水治病,他借道行医,借医传道,很快就在当地出了名。
  随着教徒的不断加入,张陵所创道教不断扩大。为了便于控制教徒,张陵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建设。他在教徒中设“祭酒”、“鬼令”之职,分掌道徒众事。张陵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