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共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假共和-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镇压义和团运动。尽管国家经受了八国联军的侵略,袁世凯却因为机敏处理复杂的政局,赢得了更高的声誉。李鸿章临终前向清廷保荐袁世凯:“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也就是说中国的人才,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袁世凯的。这是多么高的评价,李鸿章是在推荐他的接班人。1901年,袁世凯就被任命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第二年实授。因为加封太子少保,所以又称袁宫保。太平天国起义平息之后,清廷的权力衰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权力最重的职务,国家精兵强将和大量新式经济事业都归属于北洋大臣名下。一颗政治明星终于在晚清昏暮的岁月中升起了。他的政治生命直接延续了李鸿章洋务派的事业,这一派系的政治思想和变革,延续了传统,局限在现存的政治体制之内,已经落伍于时代。 。。

1.三颗政治明星(3)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廷在列强压力下,清除了顽固排外的保守派,不得不下诏变法,“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实行新政,在政治思想上,也不得不承认西学的先进性,同意向君主立宪的方向发展。袁世凯在这场新政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袁世凯在这段时间的主要贡献是军事改革。1903年,在袁世凯的建议下,清廷成立了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当时的皇族亲贵大多腐败无能而身居要职,实际事务就往往由汉族的副手负责。这个练兵处实际上也就由袁世凯负责。他为新建陆军建立了一套规章制度,全国统一办理,规划编练36镇,奠定了中国新式军事体制的基础。至1905年,袁世凯在北洋任内编练了6镇新军,后来社会上称为北洋六镇,是北洋军阀的起源之所。除陆军第一镇由旗人组成,袁世凯不易控制之外,其余5镇都由袁世凯的亲信掌握。
  袁世凯在新政中,在政治上支持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当时,立宪运动兴起,在海外,以梁启超为主,宣传君主立宪制改革;在国内,以张謇为领袖。张謇也积极联络地方督抚,敦促清廷实行。1904年,张謇接受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建议,不顾以往的恩怨,写信给很久没有来往的袁世凯,希望他出面奏请立宪。毕竟,现在袁世凯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已经不是当年的袁世凯了,张謇不能再以私人的怨愤而轻忽他。袁世凯一时还没有摸准清廷的意向,很礼貌地回复张謇,认为尚须待之以时,但毕竟双方恢复了沟通。1905年以后,袁世凯开始积极要求清廷预备立宪,一方面积极支持国内的张謇、杨度等立宪派成员,一方面设立宪法研究所,筹备地方自治。按照梁启超的理论,君主立宪制要经由开明专制的政治制度过渡,君主受到尊重,但实行责任内阁制,行政权力归于内阁。如果按照这个体制运转,袁世凯就是责任内阁总理的优先人选。而按照立宪派的设计,实行地方自治,袁世凯的地方权力也可以扩大。他们的目标是要削弱皇权和满族亲贵的权力。1906年清廷下诏预备立宪后,张謇对国家政治发展前景感到乐观,对袁世凯的努力感到欣慰,写信给袁世凯,完全消除了以往对他的怨恨:
  自从七月十三日(阴历)朝廷宣布了预备立宪的诏书,消息传布到了海内外。你的伟大功劳,明明白白地像太阳和月亮那样在天上运行。十三日以前和十三日以后,你的苦心和毅力,像长江、黄河那样归向大海,尽管历尽波折,但总是向着东方流去。只有我的心明白你的奋斗。国家亿万年的福分,四亿人民的生命,都依靠着你。小小的波折,是每件事情都会遇到的,以你的忠贞不变的心,以及应对变化无常的智慧,可以预知一定能够成功。多么伟大啊,你完全可以和日本大久保的功绩相提并论了。吴长庆如果知道你的功勋的话,一定在天上开怀而笑了。我们当年在朝鲜的事,我对你的看法,你的雅量一定是容纳得下的。
  张謇后来也成了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得力的助推手。
  袁世凯在新政中,在经济、教育建设方面,与各省督抚相比,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在天津开办了天津官银号,改革币制。开办了直隶工艺总局,一方面鼓励工商业,开设学校,培养人才;一方面开办了一系列工矿业,最著名的有唐山启新洋灰厂。他对兴修京张铁路也是有功劳的。袁世凯又与张之洞联名要求废除科举制度。他在直隶推广新式教育,兴办的学校和在学人数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后来,张謇到天津参观,十分欣赏袁世凯的魄力和成就,他感慨说:“慰亭要是不凡,维气稍粗犷耳!”
  袁世凯在晚清成了一颗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他不仅成绩卓著,享誉中外,而且手握重权,手下更有一批接受过若干现代训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人才。清朝末年,满族亲贵腐败无能,他们虽然在朝廷也就是中央政府中占据着主要的职务,但是却做不成什么事,反而是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大,形成了外重内轻之势。袁世凯就是继李鸿章之后,最有威望的军事领袖和地方大吏。这一切,引起了清廷的忧虑,他们感受到了袁世凯的威胁,但还想死死地捂着权力不放。1907年9月,袁世凯被调京担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明升暗降,削弱他在军事上和地方上的势力。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光绪的弟弟载沣当摄政王,掌握实权。载沣一方面害怕袁世凯权力过大,威胁清廷;一方面也怀恨袁世凯当年背叛光绪。他原本想处死袁世凯,但遭到朝廷大臣的反对,只好从轻发落,让袁世凯回老家养病,解除了他所有的职务。不过,袁世凯经营得树大根深,挖空了清王朝的权力基础,满族亲贵很难动摇他的政治和军事实力,虽然在野,仍有猛虎在山之势。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三颗政治明星(4)
梁启超
  梁启超,生于1873年2月23日(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他的家乡在西江出海口的岛屿上,民风淳朴而强悍,慷慨好义,不谄媚、不屈服。梁姓在当地是个大族,他们家是个能够温饱的耕读世家,祖父中过秀才,当过县学教谕。耕读世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人才从基层崛起的温床。他们懂得民情,既吃得苦,又能接受文化教育,通过科举考试地位上升之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梁启超在祖父、父亲的影响和直接教育下,从小聪明好学,有“神童”的美誉,12岁就中了秀才。当地的读书人重视学问,不好虚名,对梁启超的成长很有影响。他中了秀才之后,有资格进入广州学海堂读书,这是传统的官立学校,但这所学校重视汉学(儒家经典的考据学)、史学、诗词以及宋学(理学:包含有哲学和人生修养)。因此,梁启超并没有去死死钻研应付科举考试的那一点点学问和套路,而转向去学习传统的中国学问,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学”。尽管梁启超对科举技术不太重视,但他毕竟聪明过人,1889年17岁时,又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了,在家乡也就是个绅士,有种种特权和优惠,成了人上人了。当时,康有为还没有举人的资格,从社会地位上说,还没有梁启超高。不过,真正有学问的,并不是中了举人的梁启超,而是已经32岁的康有为。一幕好戏出台了,举人竟然拜秀才为师,梁启超景仰康有为的学问,不顾世俗的偏见,愿意跟着康有为学习。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清咸丰八年二月初五日)生,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79年,他开始阅读翻译成中文的西书,并且游历了香港,看到了香港在英国人治理下发生的变化。从此,他大量购买和阅读西书,钻研西学,开始提倡变法图强。1890年间,梁启超因为自己有了功名,而且对传统的“训诂词章”很有修养,沾沾自喜。社会上神童的美誉,也让他目中无人。所谓少年狂,就是这种人的典型心态,其实学问的根底还很浅。因为偶然的机遇,经朋友介绍,有一天他去拜谒康有为,从早上一直到晚上,经过了6个时辰、12个小时的谈话,听康有为把传统的旧学问批得一无是处。康有为独创的理论、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西学知识,听得梁启超“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把自己的自大狂一扫而空,于是“屈尊”拜康有为为师,自此成为康的得意门生。从1890年到1894年间,他一方面跟随康有为学习,一方面也参与了康有为的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的编写工作。在这些著作中,康有为假托孔子的主张,来提倡现代向西方学习。从此,梁启超成了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骨干。他一改八股文风,以清新通俗、笔端常带感情的文字,成了康有为学说的宣传鼓动家。“康梁”成了一个名词,就是19世纪90年代末那场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和代表。
  中国老一代的变革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搞的洋务运动(或称自强运动),重视的是西方的技术和物质文明,并不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文化比中国先进。尽管中国与列强每战必败,中国人的“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很难扭转。除了几位前卫性人物的探索之外,真正提出要向西方的政治文教制度学习,就是从康梁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
  1894年,即甲午年,日本对朝鲜、中国发动侵略而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在战争中溃败。“天朝上国”、“同治中兴”这一类自大的话语,竟然被小小的落后的日本一扫而空。空前的民族屈辱使中国人放下了自大的心态,也激发了变法图强的要求。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动员了各省在北京的举人1000多人,联名上书给光绪皇帝,要求拒绝与日本签署丧权辱国的和约,迁都、练兵、变法。别小看了这次上书,皇权神圣的等级制之下,要把他们的上书送到皇帝手里,还很不容易。康有为的主张是几经周折,才逐步为光绪所了解。光绪不愿意成为亡国之君,才希望尝试变法。至于究竟要变成什么样才能救国,他也懵懂得很呢。此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主持《时务报》等,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1897年,梁启超到长沙担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培养了一批新进青年。后来的护国运动的名将蔡锷,就是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时的高足弟子。梁启超广泛地宣传民权、平等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即提倡新学,反对旧学。主张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师生们在学校里放言高论,肆无忌惮,热烈奔放,流传到了学校之外,却不得了了。这些离经叛道的话,激怒了顽固保守派,他们要起来保卫孔子的圣教。在中国社会里,这小小的一点点启蒙竟然都那么难!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三颗政治明星(5)
康有为一再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终于得到光绪的支持。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要知道,维新派的民权主张,当时还只是少数人关起门来说的悄悄话,在变法的措施中是没有的。仅仅是一些官制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校的主张,就得罪了慈禧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派大臣,光绪皇帝的位置也遭到威胁。袁世凯答应维新派勤王的要求后,9月20日,光绪召见了袁世凯。但慈禧已经于19日从圆明园回到了城内的皇宫,监视着光绪。21日,慈禧即宣布恢复训政,幽禁光绪,下令捉拿康有为。袁世凯没有进行勤王,回到天津后见风转舵,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和维新派。这次政变,维新派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被杀,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梁启超和袁世凯也从此结下了怨仇。
  这是中国第一代士大夫的意识形态觉醒,因此,也不免显得幼稚而无力。他们只是在士大夫的小圈子里进行动员,除了依靠皇上以外,找不到什么可以依靠的社会力量。儒学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中国沉积了两千多年,厚厚的尘土,靠康有为、梁启超等少数几个人,拿着一知半解的新学、西学知识,又怎能扫得掉?后来的立宪运动在国内的领袖张謇,当时正在北京,对于康有为的变法感到很是奇怪:“见其(指康有为——引者)仆从伺应,若老大京官排场”,“在京闻康有为与梁启超诸人图变政,曾一再劝勿轻举,亦不知其用何法变也”。失败也就无法避免。康有为自此事变,对光绪皇帝感恩戴德,在海外组织保皇会,把自己包装成当代的孔子,所以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