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目录(1)
序/1
  第一章 最后的日子/1
  中共中央常委们纷至三○五医院/1
  胡乔木的一家/5
  “秋深深未解悲秋”/7
  向巴金寿辰发出“迟到”的贺电/9
  第二章 走上红色之路/13
  父亲胡启东乃盐城名流/13
  《中国青年》深深影响了他/16
  在清华园演出“危险的戏”/18
  在故乡盐城加入中共/21
  成了浙江大学校长的死对头/23
  在上海出任“文总”书记/25
  冯雪峰通知他前往陕北/26
  第三章 初入延安/29
  担任“安吴青训班”副主任/29
  谷羽成了他心中的“凤凰”/31
  “毛泽东的双手,抚育我们长大”/34
  第四章 来到毛泽东身边/40
  王若飞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40
  为《解放日报》写社论/43
  整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45
  在延安整风的日子里/54
  读书成了毛泽东和胡乔木的共同爱好/57
  新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59
  第五章 “中共中央一枝笔”/66
  随毛泽东飞往重庆/66
  毛泽东为“二乔”断名/68
  接二连三抨击蒋介石/70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74
  出任###副部长/79
  起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82
  第六章 新闻首脑/85
  “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85
  反反复复修改《共同纲领》/88
  成为“新闻人物”/91
  毛泽东频频致函胡乔木/95
  发表《实践论》的前前后后/98
  每天指导着报纸工作/101
  终于累得病倒了/103
  第七章 “大手笔”/107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107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署名内幕/109
  头绪繁多的种种兼职/112
  在杭州起草《宪法》/115
  第二次病倒/118
  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20
  写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23
  第八章 “大跃进”年代/126
  在“不平常的春天”里/126
  随毛泽东出席莫斯科会议/129
  擂响“大跃进”的战鼓/132
  受到毛泽东的批评/133
  批罢“西尼”驳“东尼”/136
  《人民日报》的“婆婆”/138
  第九章 庐山风波/142
  在庐山会议上大力纠“左”/142
  终于摆脱政治危机/144
  依然是毛泽东政治秘书/148
  离开了毛泽东身边/150
  第十章 “病中吟”/156
  “一介书生”的种种“故事”/156
  远离“阶级斗争”谈诗论词/158
  “没有百忙”的“好事之谈”/161
  又在追赶毛泽东的步伐/163
  写诗词使他和毛泽东恢复联系/165
  江青警告:“不许干扰主席工作!”/167
  第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风雨/170
  江青早已对他不悦/170
  《海瑞罢官》的“黑后台”/172
  和毛泽东的最后一次谈话/174
  怀着深深的失落感迁出中南海/176
  神情木然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177
  北京邮电学院红卫兵“盯”住了他/180
  红卫兵闯入胡宅大抄家/181
  在“一月革命”的寒风中游街/182
  周恩来的关照使他“免斗”/184
  戚本禹的文章掀起大风波/187
  毛泽东意外地来看望他/189
  足不出户闭门闲居/191
  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193
  又一次“半点名”批判/198
  第十二章 毛泽东之后/203
  邓小平重新起用胡乔木/203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目录(2)
成为邓小平身边的笔杆子/208
  走过了一段思索的路/211
  抓住话剧《于无声处》大做政治文章/2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218
  纠正沿袭多年“左”的口号/220
  华国锋的政治报告造成思想上的混乱/224
  又一次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27
  出任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231
  致力中###史的研究/233
  考证陈云关于遵义会议的手稿/238
  为电影《武训传》平反/241
  协助邓小平审定《文选》/244
  依然在做着毛泽东的秘书工作/246
  倡议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48
  笫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252
  季羡林:“他是一个正直的人”/252
  与老同学钱钟书的友情/256
  王蒙回忆胡乔木/261
  关注从维熙的小说/266
  解禁电影《黄河之滨》/272
  主动为聂绀弩的诗集作序/276
  《文汇报》总编辑眼中的胡乔木/283
  与周扬的论战/289
  尾声/299
  最后的出访——访问美国/299
  最后的诗道出最后的心声/306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共中央常委们纷至三○五医院(1)
1992年9月17日,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人相继前来北京三○五医院:
  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先来医院。接着,常委李瑞环来了。
  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来了。###未走,国务院总理###赶来了。
  傍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为一位外宾举行欢迎仪式之后,在晚宴之前,抽空前来。
  三天前,9月14日,薄一波和邓力群前来医院。
  邓力群曾回忆说邓力群,《向胡乔木同志学习》,《党的文献》1993年第2期。:
  他(指乔木同志)病危的时候,陈云同志让他的秘书向乔木转达三句话:乔木同志为毛主席做了很多工作;为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做了很多工作;为中央纪委做了很多工作。乔木那时还清醒,听了以后,很受感动,表示还要继续做工作。要他的秘书给他念文件,交代秘书准备做些什么事。可是第二天他就不行了。
  两天后,9月19日,上午姚依林来,下午陈云、王震派出秘书来。
  9月2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
  他们都来探望一位病危的八旬老人。老人戴着氧气面罩,病情沉重,但头脑尚是清醒的。三○五医院在9月12日发出了他的病危通知。
  9月28日,新华社发出中共中央、中央顾问委员会讣告,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沉痛宣告: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胡乔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9月28日七时十六分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胡乔木,他的名字为人们所熟知,除了他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50年至1954年)、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4年起)、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56年9月起)、第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以及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然而,他最为人们所知的,还是他从1941年2月至1966年6月,担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长达二十五年。
  胡乔木,人称“中共中央一枝笔”。他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起草、整理、修改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重要著作、文件:
  毛泽东的名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胡乔木根据毛泽东讲话记录整理的;
  《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书,是他协助毛泽东编辑的;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他在毛泽东、党中央指导下,对起草这一历史性文献起了重要作用;
  他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几十篇社论。其中,1949年新华社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他在毛泽东指导下起草的;
  《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主要由他起草;
  解放后,他参加起草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八大”文件,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讨论写出那篇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胡乔木夫人谷羽曾回忆,毛泽东是这样形容胡乔木起草的文件之多:
  记得还是在1958年,一次我和乔木到主席那里去,主席谈起乔木写文章,表示很满意。主席坐在沙发上,把手平放在前,离地面约有两三尺高,比划着说,“乔木写的东西,大概有这么多!”
  谷羽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胡乔木这“中共中央一枝笔”的一丝不苟:
  1982年,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四十周年,曾考虑整理发表毛泽东同志1938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关于文艺问题的一次讲话。我们进行整理时,对讲话记录稿中的一句话没有查清出处,这句话是:“徐志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报乔木同志审阅后,他特别提出要查明此句的出处,他怀疑“银针”是“银铃”之误。经查询,我们从鲁迅《华盖集续编》的《有趣的消息》一文中,果然发现有“银铃之响于幽谷”这句话。而这句话是鲁迅转述徐志摩的话时说的。这样,经过反复核对,终于查明了记录稿上的一个讹误。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乔木同志对编辑工作要求之严格,和他博闻强记,知识之渊博。
   。。

中共中央常委们纷至三○五医院(2)
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他依然是“中共中央一枝笔”。
  被称作中国历史转折点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世人所瞩目。在邓小平等主持下,会议公报出自胡乔木笔下;
  在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指导下,他又负责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文献,负责起草了中共“十二大”的主要文件;
  他主持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卷的第二版修订工作,帮助邓小平审定《邓小平文选》,编辑了《毛泽东诗词选》新版本……
  他的一生,写了大量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献,却几乎没有以他个人名义发表——即便是那曾广为人知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最初也是他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文件,直至毛泽东亲自提议以胡乔木名义发表,这才印行了以他署名的第一本书。他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幕后”,是以党的名义、以领袖的名义、以延安《解放日报》或后来的《人民日报》社论的名义发表,确确实实是“中共中央一枝笔”。
  胡乔木这枝笔,受到过毛泽东的称赞。其中,特别是由胡乔木起草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毛泽东多次说过赞赏的话。
  笔者采访了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林默涵1992年11月30日采访于北京。,据他回忆,周恩来总理曾这样对他说起胡乔木:
  “许多文件只有经胡乔木看过,发下去才放心。文件经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
  “许多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文章、文集,在发表、出版之前要送胡乔木看一下,作些修改,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正因为这样,在胡乔木病重之际,陈云派秘书转达了他的问候,并且表彰了胡乔木这枝笔多年来所作出的贡献。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胡乔木的一家(1)
胡乔木去世后近一个月——10月26日,遵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他曾多年工作、生活过的延安地区。
  后事已毕,他的亲属们渐渐从哀痛的阴影中走出来,答应接受笔者的采访。我从上海前来北京,步入胡宅,来到胡乔木的办公室。墙上挂着胡乔木的巨幅彩色照片,上面披着黄、黑两色纱布。这张照片原是胡乔木和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合影,强烈的逆光勾出鲜明的轮廓,胡乔木穿一件普通的茄克衫,露出方格衬衫领子,面带笑容——他生前喜欢这张照片,也就从中把他放大,作为“标准照”。
  胡乔木的遗照下,放着他的骨灰盒,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他的办公桌仍保持原样,笔筒里插着一大把毛笔,旁边是三瓶墨水,一大叠文件,一望而知是“笔杆子”伏案工作的场所。
  他的夫人以及女儿、儿子跟我聊着,追溯那消逝的岁月。夫人满头飞霜,但双眉尚黑,她和他一起从战争的烽火中走过来,从时代的风风雨雨中走过来。她叫谷羽,常被人误写为“谷雨”,其实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她原姓李、名桂英。据她说,“谷羽”这名字,是她跟胡乔木结婚时,胡乔木为她取的。我问起了“谷羽”的含义,由此又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