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
  但是,我如是赞美了火,我的赞美却是徒然的哟。我不能够雪中送炭,却写下了这些愚蠢的文字——请告诉我,它们也能够变成火么?
  水凡物有三态,思想也有三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毛泽东的双手,抚育我们长大”(2)
气体的思想是风。它是人脑中自由的过客,它自由地来而且自由地去,不着一点痕迹也不留一点痕迹。
  固体的思想是石块。它在人脑中建筑堂堂的金字塔,堂堂的积蓄着和保护着几千年不变的尸体。
  惟有液体的思想它在人脑中开阔有定而无定的河流。它是运转不息万古常新的,从它的不舍昼夜的奔驰中,人是不能和它有两度相识的,所以流水不腐;它的运转是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纪律和一定的方向的,它永远向前看,永远要冲决网罗和荡涤瑕秽,所以流水无情。
  东方的哲人说:智者乐水。西方的哲人说:水生万物。水乎,水乎!既然人类也是你的婴儿,就让人人常能沐浴在你的怀抱中,从你的乳房吸取无穷的睿智吧。
  1940年5月3日,一所特殊的新型学校,在延安城北大砭沟(又称文化沟)诞生。这所学校的特殊,在于头一回以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名字命名——“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这所学校,实际上是在“安吴青训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1939年下半年起,国民党加剧###,“安吴青训班”不得不北撤,于1940年4月13日回到延安,改办为“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陈云任校长,冯文彬任副校长,胡乔木为教务长。
  5月3日下午,学校的开学典礼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毛泽东、张闻天前来祝贺。会上,师生们高唱着《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歌》。这首歌的歌词,出自胡乔木笔下,由冼星海谱曲:
  生在英雄的时代,
  长在人民的旗下,
  毛泽东的双手,
  抚育我们长大,
  坚定意志,艰苦传统,
  革命精神、民主作风,
  我们学习虚怀若谷,
  我们奋斗浩气如虹,
  我们奋斗浩气如虹。
  记住仇敌未平,
  破碎河山未整,
  同胞正在呻吟,
  天下尚待澄清,
  太阳照临我们的肝胆,
  大地倾听我们的誓言,
  愿将热血灌溉人间,
  结成自由春花一片,
  结成自由春花一片。
  在中###史上,这是一首很早的毛泽东颂歌。胡乔木写此歌时,离遵义会议不过五年。
  此时毛泽东虽已是中共的实际领袖,但名义上的最高负责人尚是张闻天。直至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才在组织上确定毛泽东为中共最高领袖。
  在写作《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歌》时,胡乔木尚未与毛泽东有过直接交往。据谷羽回忆,那时胡乔木跟陈云的接触比较多,因为陈云是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长。然而,连胡乔木本人都未曾想到,毛泽东已经注意“乔木”其人了——此事直至将近一年之后,胡乔木才知道……
  据林默涵回忆,胡乔木在担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教务长时,曾去找他,请他去该校讲课。那时,林默涵正在延安马列学院。他答应了,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他采用艾思奇《大众哲学》那样的思路,穿插很多事例,讲得生动活泼——虽说这是林默涵平生头一回开课。胡乔木告诉他,学员反映不错,又请他继续开讲。
  1941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与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此前,胡乔木已经调离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王若飞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1)
对于胡乔木来说,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从此,毛泽东深刻地影响了他。胡乔木后来成为“中共中央一枝笔,也正因为他长期工作在毛泽东身边……
  笔者请谷羽回忆,胡乔木是怎样来到毛泽东身边的?谷羽指着坐在一侧的女儿木英说道:
  “木英是1941年1月23日出生的。我记得,在生下木英后半个多月,也就是2月上旬吧。那时,我们住在延安大砭沟的窑洞里,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就在大砭沟,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也在那里。乔木当时已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忽然,王若飞来窑洞看乔木,我也在场,所以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
  王若飞,当时的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对胡乔木郑重其事地说道:“毛主席那里需要人,决定调你到他那里做秘书工作。”
  毛泽东自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即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以来,人们对他的习惯称呼便是“毛主席”。尽管他后来的职务不断变化着,“毛主席”的称呼沿用下来。在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又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最初叫书记)。
  王若飞的话,完全出乎胡乔木的意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毛泽东会调他当秘书。
  胡乔木思索了一下,说出了心中的顾虑:“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
  王若飞为了打消胡乔木的顾虑,说出了毛泽东“点将”的来历:
  “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陈伯达看了,很欣赏。
  他推荐给毛主席看了,毛主席说,‘乔木是个人才’。所以,毛主席很早就注意你。最近,毛主席那里人手不够,他点名调你去当秘书,你同时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
  那时,陈伯达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秘书,他跟胡乔木并不认识。
  既然是毛泽东点名要调胡乔木去当秘书,胡乔木只得从命了。
  胡乔木从大砭沟前往延安的“中南海”——杨家岭,当年中共中央首脑人物聚居的地方。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约三公里,是个小山村。据说明朝太保杨兆的墓在此,故原名“杨家陵”。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首次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机关当夜便从城内凤凰山麓迁入这个小山村,从此改名“杨家岭”。
  毛泽东住在小山坡的三眼窑洞里,左侧是刘少奇的窑洞,右侧是朱德、周恩来的窑洞。胡乔木从来没有干过秘书工作。新来乍到,被任命为文化秘书(后来成为政治秘书)的他,一时竟不知干些什么。毛泽东跟他谈过一次话——那是他平生头一回跟毛泽东谈话。四十八岁的毛泽东,只是问了问这位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的大致经历,便忙于工作了。胡乔木无从插手,只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闲坐。他不敢直接去问毛泽东该干些什么。
  如此这般,胡乔木心里十分不安。他终于鼓足勇气,走向毛泽东的窑洞。本来,他想去问毛泽东该干什么工作,一进去见毛泽东正埋头校对文件清样,就说道:“让我来校对吧!”
  毛泽东笑道:“好呀!”
  于是,胡乔木从毛泽东手中接过清样,拿到自己办公室里校对。这是他头一回学会做秘书工作。
  胡乔木所校对的,是《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清样。《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是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一本“大部头”文献集,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编选工作。此书于1941年12月在延安正式出版,收入1928年6月中共“六大”以来至1941年11月的党内文件五百五十七篇,分上、下集出版。此书是供中共高级干部整风学习用的,借以弄清中共“六大”以来的党内路线斗争问题。这“大部头”在正式出书之前,先是把文件印成活页文选分发。胡乔木当时所校对的,正是文件活页文选的清样。
  胡乔木做过编辑,又有文字功底,所以经他校对的清样,不仅没有错别字,而且更正了一些文件最初误印的地方。毛泽东对这位年轻人的工作十分满意。
   。。

王若飞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2)
校对《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那五百多篇文件,使胡乔木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中共“六大”以来党内高层斗争的内幕,第一次系统地读了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因此,协助毛泽东编《六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是他在毛泽东身边所上的“第一课”。
  后来,胡乔木回忆说胡乔木谈话记录,1991年3月20日,《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48页。:
  “当时没有人提出过四中全会后的中央存在着一条‘左’倾路线。现在把这些文件编出来,说那时中央一些领导人存在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就有了可靠的根据。有的人就哑口无言了。毛主席怎么同‘左’倾路线斗争,两种领导前后一对比,就清楚看到毛主席确实代表了正确路线,从而更加确定了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编辑《六大以来》就是为了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六大以来》成了党整风的基本武器”。
  

为《解放日报》写社论(1)
就在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不久,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
  “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传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载《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卷11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翌日,崭新的《解放日报》在延安诞生了。从此,《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喉舌,为世人所瞩目。
  《解放日报》创刊时,以博古为社长,杨松为总编辑(杨松即吴绍镒,病逝后由陆定一继任总编辑)。
  博古,即秦邦宪,曾任中共中央总负责达四年,直至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被张闻天所取代。虽说他曾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当他认识了错误,便勇于改正,心悦诚服地在毛泽东领导下工作。他走马上任《解放日报》社长,干劲十足地提出,每天要发一篇社论!
  博古是这么说的:
  “你看《真理报》——苏共中央机关报,不是每天一篇社论吗?我们要学《大公报》嘛,《大公报》的老板张季鸾、胡政之等商量商量,一篇社论就出来了。”陆定一:《关于延安改版》,载《万众瞩目清凉山》第1集(内部资料)。
  正因为《解放日报》每天都要发社论,博古约请中共中央许多负责人来撰写——诚如中共中央通知中所说的那样,《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
  内中,胡乔木也成了博古的约稿对象——有时,是博古请毛泽东写社论,毛泽东嘱胡乔木写;也有时是博古直接约胡乔木写。
  胡乔木在《解放日报》创刊不久,第一次为《解放日报》写了社论,题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在6月8日刊出。胡乔木曾秘密去过中国西南大后方,他又多年从事青年工作,因此他写《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对情况是非常熟悉的。
  在社论中,胡乔木写道:
  “有志的青年绝不能懒洋洋地缩起头来睡觉,静候痛饮凯旋之酒。为了加速最后胜利的到来,每一青年都应振作精神,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各种有益于抗战的工作……”
  “用以毒害青年的武器有明枪,还有暗箭,你们不仅要认识满脸杀气,操着硬刀子的屠夫;更还要谨防那陪着笑脸,却是暗暗操着软刀子的谋士,——他们更善于巧言令色,为嗜杀的暴君歌功颂德,为刀头下的青年唱安眠曲。”
  胡乔木显示了他写政论的功底。于是,《解放日报》编辑部“抓”住了他,约他不断地写社论,光是6月份便发表了他写的四篇社论。除了6月8日的一篇之外,还有:
  6月10日,《欢迎科学艺术人才》;
  6月17日,《国民党缺少什么》;
  6月29日,《苏必胜,德必败》。
  紧接着,他又写了不少社论:
  7月8日,《国际的团结与国内的团结》;
  7月27日,《出路和迷路》;
  8月14日,《闻捷》;
  8月26日,《最近的国际事件与中国》;
  9月11日,《打碎旧的一套》;
  10月24日,《开展冬###动》;
  11月6日,《庆祝边区参议会开幕》。
  前前后后,他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达五十八篇之多——在陆定一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之后,反对“每天一篇社论”,社论不再一天一篇,用稿量相对减少。
  那时,《解放日报》社论,代表着中共中央的声音。胡乔木能够成为《解放日报》社论的主要“写手”之一,既显示了他的理论、写作水平,也表明了他确实已成为中共高层的重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