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党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代党争-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历代党争》第八章(1)
南宋的禁忌
  第一节 要文斗不要武斗
  政治争斗的激烈,党派斗争的频繁,已成为宋朝的一大特色。
  国家在政策管理上有党争,在学术研究上也有。学术研究上的党争经常会随着政治上的斗争而发生转移和改变。政治地位高的人,他的学说也就常常成为社会上人们所尊崇的学说;政治地位低的人,他的学说也就常常成为社会上人们所鄙弃的学说;这是因为政治对于学术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崇拜一个人就连同他的学术也一并崇拜,并且大力赞扬提倡他的学术;鄙视一个人就连他的学术也一并鄙视,并且会大力禁止禁锢他的学术。这样的局面,第一次出现实际上是在宋朝,在此之前从来就没有过。
  北宋政治上的党争,开始于王安石的革新变法,而停止于蔡京等人排斥打压正直人士,北宋最终因此而灭亡;南宋政治上的党争,开始于汪黄反对李纲、宗泽,远远超过秦桧设计谋害赵鼎张浚岳飞等人,南宋也因此逐渐走向衰败。学术上的党争,开始于蔡京排斥元祐等诸位贤圣之人,并禁止他们的学说;这远远超过了秦桧禁止程朱理学,使其绝迹;等到韩侂胄当宰相的时候,反对朱子学说,并且将他的门人和未能经他亲自受业但敬仰其学术并尊之为师的人一并禁锢起来,号称他们是伪学,所造成的祸害非常严重。
  这大概是因为自古以来当权者对清议之风特别不满意,书生大多数支持传统的美德道义,所以很容易招致当权者的忌恨。眼见社会上朋党之风盛行,只好打压那些在朝廷为官的人。看到学术界的莘莘学子却安然无恙,仍旧安然自若地主持清议之风,只好称他们是伪学。但那些搞教育的、著文述说的、钻研探究的的名家学士,不论在朝廷当官的还是不在朝廷当官的,全部被包括在这里面,被一网打尽。现在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记录如下。
  第二节王学派与程学派
  神宗开始的时候是专心于儒学的,后来他听取了王安石的建议,取消了诗赋及明经等科目,而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并且增设了太学。王安石和他的儿子王雱以及吕惠卿等兼修撰,重新解释《诗》、《书》、《周官》等书,在重新训释经义时,王安石确定了这样几条原则:一、训释经义,是为了破除“伪说”;教育士子,使其符合“盛王”时的做法;二、要恢复经文本义,打破疏不破注的成法,反对汉以后烦琐的章句传注使源流失正的陋习;三、阐明经文义理,反对对经义的曲解和烦琐学风。
  熙宁八年,《周官新义》、《诗经新义》、《书经新义》完成,合称为《三经新义》,其中《毛诗义》二十卷、《尚书义》十三卷、《周官新义》十六卷,而又以《周官新义》最为重要,是作为托古改制的熙宁变法的理论根据。一个月后,《三经新义》便被颁赐给宗室、大学及诸州府学,作为全国学生必读的教科书和科举考以的依据。《三经新义》与“经义式”的出现,可谓科举史和经学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从此义理之学代替了汉唐以来的“传注经学”;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亦从训诂章句的囹圄中解脱出来。从王安石对科举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匡定到明洪武年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考试文体――八股文,其中包含了一些内在的规律,标志着科举考试向着更规范、易于操作的轨迹发展,同时它也蕴涵了历代有识之士对于科举考试公开、公平、公正的孜孜追求。八股文是王安石经义考试的延伸和发展,它有着文以载道,科举载儒术;严定程式,防止作弊;客观衡文,评卷标准化;规范竞争,引导备考;禁锢学术,牢笼志士诸方面的作用。王安石又因为字学停讲时间过长,作《字说》一书,但书中多是一些穿凿附会的内容,学说混杂。。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历代党争》第八章(2)
哲宗元祐中期,旧党的主要成员相继进入内阁,掌握了朝廷政权,他们一上台后,立即罢免了新法。
  元祐元年(1086)七月,司马光上书太皇太后,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最关键问题是收罗人才,建议朝廷实行十科取士制度,所谓十科是: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官僚、平民均可入选)、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限在职官僚入选)、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限选举文武官员或武臣钤辖以上级别)、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知州以上级别的官僚方可入选)、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有无官位均可入选)、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有无官职均可入选)、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有官职的士大夫可以入选)、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有官职士大夫入选)、练习法令能断清谳科(有官职士大夫入选),司马光还建议由在职官僚每年推荐三名十科人选,并由自己充作保人,如果所举十科人选在其后的生涯中犯罪或犯了其它错误,举主与被举荐人均要受到惩罚。司马光的意见立即被采纳,宋朝政府迅速推广了十科取士法,并设置春秋博士,强令禁止科举引用字说及佛老之书,解释经义只能引用儒家学说,不准在策论中引用王氏学说。后来又恢复了诗赋,与经义共同作为科举的科目,王氏自此受到沉重打击。
  后来,朝廷恢复新法,停止了十科举士的科考制度,下诏进士不用学诗赋,而专门研究经义,解除了对《字说》的禁锢,并且废除了春秋科目。国子监上奏朝廷以王安石所撰写的《熙宁字说》、《洪范传》及王雱的《论语义》和《孟子义》刊印后分发给学生,学生们的文章又开始以王氏所定为规范,至此,王氏学说重新兴盛起来。
  徽宗崇宁期间,朝廷再次倡导新法,蔡京升任宰相,将元祐当人列为奸党,禁止他们传播学术,烧毁了范祖禹、唐鉴和三苏、黄庭坚、秦观等人的文集。言官们纷纷上书说原直秘阁程颐制造邪说,惑乱民心,而尹焯、张绎都是他的党羽。朝廷下诏河南知府驱逐程颐门人,程颐的著作也让相关部门严加封锁。这是宋朝当政者直接程学的开始。朝廷将王安石的雕像放在孔子身边,位置仅次于孟子,并追封为舒王。他的儿子王雱被封为临川伯,在孔庙陪祭。
  宣和中期,朝廷再次禁止元祐学术,凡事沿用元祐学术的举人全部被定为违制。有个福建书商印制司马光等人的文集,朝廷知道后,立即下诏将其制版烧毁。苏轼、黄庭坚的所有著作全部被焚毁,而又继续援用苏黄学说的人全部被定罪为“大不恭”。
  靖康之难开始,朝廷废除了对元祐党人学术的禁锢,恢复了春秋博士官,并禁用了王安石的《字说》。国子祭酒杨时向皇帝上书,说:“王安石的著作为邪理歪说,遮掩了学者的耳目,使学者们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恳请朝廷追回他的王爵尊位,并下诏明示天下,销毁他的配享孔子之像,使邪说淫辞再也不能够惑乱学者之心。”朝廷下诏撤销了王安石的配享,降为孔庙陪祭,王氏学说再次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学生们习用王氏学说考试已经有已数十年,忽然听说杨时将王氏学说贬为邪说,纷纷争吵不休。御史中丞陈过庭、谏议大夫冯澥均上疏诋毁杨时。朝廷只好下诏罢免了杨时的祭酒一职,贬为给事中。杨时全力辞官,遂封为徽猷阁,等待朝廷诏令,最终辞职归家。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历代党争》第八章(3)
高宗即位后,科举兼用经义和诗赋,并恢复了十科取士法。此时,王学和程学都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但是程门的杨时、尹焯等人在当时名声很大。吏部员外郎陈公辅不喜欢专门的学问,便向朝廷上疏说:“王安石的新法废掉了很多人才,而他的学术又开始败坏人心。《三经新义》、《熙宁字说》二书,诋毁圣人,不分是非。他的过错不仅仅是这些。《春秋》是为人正名分、定褒贬的,可以让乱臣贼子感到惧怕,而王安石却让学者不用读《春秋》,《史记》、《汉书》记载的是国家的成败教训,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而王安石却偏偏不让学者们读《史记》和《汉书》。公卿大夫应首重‘气节忠义’,而王安石却说王莽篡权后,扬雄俯首称臣于王莽合于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之义。又说五代时历事‘四姓八君’的冯道‘最善避难以存身’。这种说法使满朝文武不以气节忠义相抵砺,使公卿大夫丧失了忠心为国的臣子之道,所以王安石的这一学说是不能提倡的。”奏折呈上以后,皇帝非常高兴,封他为左司谏。
  不久,陈公辅再次上书,说:“如今世人都推崇程颐的学说,并称之为‘伊川之学’,认为他的话才是正大的语言。甚至传言说尧舜将他们的文武之道传给了孔子,孔子传给了孟轲,孟轲又传给了程颐,程颐死后就么有传人了。说一些狂言怪语、淫词歪论的话,这便是所谓的伊川所谓的‘文’;头上帮着方巾、甩着大袖子,眼睛看天,大步地走路,这便是伊川所谓的‘行’。必须要学习伊川的‘文’和‘行’,才能够称为贤士大夫,这简直是谬论。请求朝廷立刻给予禁止。”皇帝听完陈公辅的意见后,立刻下诏:“士大夫应该学习孔孟之道,这样才能够言语和行动一致,才能成为国家栋梁。”
  此时方召、尹焯被任命为崇政殿说书,胡安国为万寿观提举,兼侍读。胡安国知道陈公辅已上书朝廷请求禁止程学后,也立刻向朝廷上书表示反对,他说:“孔孟之道已经失传很久了,经过程颢、程颐两兄弟拓展后才知道可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如今让为学者学习孔孟之道,但是又禁止他们学习程颐的新儒学。这好比是登堂而不入室。程颐这个人通过事物的原理来了解外在,从而知道形式和内涵要统筹考虑。自从嘉祐年间以来,洛阳有邵雍、程颢、程颐,关中有张载,这些都是凭借道德名世,著书立说的人,是公卿大夫们所学习尊重的对象。到了后来,王安石、蔡京等人对他们排挤抑制才导致他们的学说不能推广。希望皇上能够重视他们的学说,不要听信那些歪门邪说。”胡安国这份奏疏递上去之后,陈公辅和中丞周秘、侍御史石公揆三人联手弹劾胡国安。攻汗胡安国和程学鼓噪异论、企图以一派之说垄断儒经的解释权。高宗就任命胡国安到永州做官。不久又让尹焞去管理万寿观,兼侍讲。尹焞也辞谢不去。
  和议确定以后,朝廷下令广修学校,建立太学。太学共建有八十斋,有容纳二千四百人就读的能力。王安石又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始入学为外舍;初不限员;后定额七百人。外舍升内舍,员二百,内舍升上舍员一百,各执一经,从所讲官授学。”(《宋史·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十·选举三》)三舍法具有一套严密的考试制度,成绩评定制度和奖惩制度。三舍法的实行,一改太学的浮散之风,师生只有进取努力,才有升迁之机。太学之外又有宗学,以便让宗族子孙前来学习。秦桧以此粉饰天下太平,但他又害怕士子们议论自己,便想将正直敢言的人全部排挤打压。右正言何若希知道秦桧的心思后,上书指责程颐、张载的遗著都曲解了学问,应该罢免传播他们学说的老师,并禁止程学。秦桧听取了他的意见,从此程学被禁达十几年,直到秦桧死后,才解除了这一禁令。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历代党争》第九章(1)
博弈在明末
  第一节  官场现形
  一、太监和官员的那些猫腻
  汉朝、唐朝、明朝这三个朝代都是灭亡在宦官手里的。汉代的宦官不如唐朝的嚣张,是因为汉代的宦官没有掌握兵权的缘故。明代的宦官不但掌握的兵权,而且掌握了司法部门
  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都因为朋党之争导致了衰乱,但是唐朝和宋朝的朋党都是士大夫,所以虽然竞争激烈,相互倾轧也很频繁。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有道德观念的人在其间支撑斡旋,流血的惨剧并不多见。而汉朝和明朝的朋党则一方是士大夫、一方是宦官。他们在地位权利上的利害关系,以及思想主张上无处不存在冲突,丝毫没有调和的余地,一部分奸诈无耻的士大夫为了权势攀附宦官,称为宦官的党羽,残害其他士大夫,这样的势力号称阉党。这样双方的界限就日益混乱,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
  自从明成祖朱棣夺位时依靠了宦官的帮忙,开始重用宦官。给了他们兵权。到了明宣宗的时候,宦官可以管理奏章,预先知道国家的机密。明英宗宠信王振、曹吉祥,任命他们为司礼太监京营提督。御史宦官的地位日渐尊贵。到了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