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袁世凯传-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黾苹词故敌校膊豢赡芨谋涑示质疲荒茉斐筛蟮幕炻遥焕谥小⒊焦暮蠊
  当袁世凯“苦劝”闵妃集团“改革内政”的时候,日本侵略军源源开到朝鲜,达八千多人,“各处布置,待与华寻衅”。紓紛矠面对已经出现的战争危机,袁世凯曾连发数电向李鸿章告急,说“日决无和意,我应妥密筹”,并要求调动海陆军入朝,对日“示以声威”。他认为“华若一振,日必自衰”。但李坚持外交重于军事的原则,不肯增派援军,一味依赖俄、英等国的“调停”,尤致力于“联俄制日”。当时,沙俄打着“调停”的幌子,企图从中渔利。清政府中的主战派,已经看出沙俄居心叵测,多次告诫李鸿章“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紓紜矠但李鸿章执迷不悟,坚信联俄有望。
  袁世凯一向唯李鸿章马首是瞻,自然继续推行他的妥协路线。当日本逼迫朝鲜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所谓“改革案”时,曾以“监国大臣”自命的袁世凯,公然表示“不强干预”,紓紝矠更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使日本很顺利地控制了朝鲜政府。袁培植的亲清政府势力顷刻瓦解。
  深感孤立无援的袁世凯,胆怯怕死,极想逃走了事。6月29日,连发三电,请求回国,他说:“华人在此甚辱,凯在此甚难见人,应下旗回,拟留唐(绍仪)守看管探事。”又说:“闻大鸟拟照公法作梗例,兵押凯出,果尔甚辱。只可照万国使例,送文知照韩,回国禀商,请兵伐韩。”紓紞矠李鸿章仍把希望寄托在沙俄的“调停”上,他电告袁说:“俄廷叠谕该使调停,必有收场。略忍耐,必有区处。”并诫勉袁:“要坚贞,勿怯退。”紓紟矠但袁不顾一切,决心挣脱险境,于李令其“不得轻动”的同一天,又上一电,极力渲染个人窘境。到7月15日,袁托辞患病,竟躺倒不干,将政务交给唐绍仪,并向李鸿章哀求道:“凯等在汉,日围月余,视华仇甚,赖有二三员勉可办公,今均逃。凯病如此,惟有死,然死何益于国事,痛绝。至能否邀恩拯救,或准赴义平待轮,乞速示。”紓紡矠
  袁世凯摇尾乞怜,以病为请,以死相挟,打动了李鸿章。17日,袁奉令回国,易装悄然离开汉城,搭平远舰返回天津,从此结束了在朝鲜的生涯。袁世凯个人获得了“拯救”;但中国和朝鲜的危机局势,毫无改变。25日,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无故袭击中国军舰和高号运兵船。高号上一千多官兵誓不投降,用手中的轻武器英勇抵抗。最后,船被击沉,官兵大部壮烈牺牲,表现了中国人不畏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7月21日,袁世凯到达天津,向李鸿章汇报了朝鲜的情况,并撰写了一篇意见书,极力附和李的主张,大肆宣扬失败主义。他说日军已占优势,中国根本不能取胜,只有退守鸭绿江边,把朝鲜丢给日本占领。紓紣矠李鸿章决定让他仍以“总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宜”的名义,赶赴粮饷武器。袁不愿再干营务处的差使,而要调任他职。李严令即回本任。袁极感恐慌,曾托其堂弟袁世勋(袁保恒之子)找军机大臣翁同、李鸿藻设法。翁、李和袁保恒都有交情。李鸿藻遂奏请让袁世凯统率一军赴前敌。但是,李鸿章坚持己见,袁只得遵命。
  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9月9日,袁世凯出山海关,当他抵达沈阳时,日本侵略军已渡鸭绿江,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淮军纷纷溃退。他借口在新民厅购粮,踌躇不前,企图坐观形势变化。经李鸿章一再电催,始至九连城前线转运站。10月初,日军陷安东,他退至凤凰城,又转辽阳。九连城失守(15日)后,他押运三千箱军火撤至新民厅。他随军东逃西跑,失败主义情绪更重,在寄给其弟袁世彤的信中叙述甚详,他说:“平壤溃后,兵无战志,续来兵太零星,徒送死,直无办法。郁人(周馥)及容(袁)跟人蹭跑,无谓之至,然亦不敢启齿请归。时在路上过日,惟有自笑而已,天也!命也!痛愤亦无可说……京堂之上国束手为小丑所困,讵非天乎?然亦由谋之不减,平时不能绸缪也。新民距关六百数十里,然亦未可常居,似将退锦州,则再退津销差矣。”紓紤矠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甲午战争中临阵脱逃(3)
袁世凯的主要任务是筹拨弹药粮饷,联络各军。因此,他与前线淮军将领聂士成、宋庆以及湘军统率刘坤一等都“时常接晤”,彼此相处甚融洽。刘坤一曾称赞他“办事有条理”,为军中“出色之员”。紓紥矠1895年初,战争形势更为恶化。日本侵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继续向辽河一带进犯。李鸿章为了保存淮军和北洋舰队实力,一直消极应战。在妥协思想指导下,湘、淮军七八万人,不是望风而逃,就是一触即溃。北洋舰队也全军覆没。清政府见败局已定,沙俄“干涉”也成画饼,即决意屈辱求和,派李鸿章赴日谈判。
  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割地赔款。全国舆论一致谴责李的卖国罪行。多年追随李鸿章的袁世凯,也被人们指斥为诱发战争的“罪魁祸首”。紓紦矠这时袁已由东北回到天津销差,他眼看李鸿章因战败行将失势,立即加紧攀援其他达官显贵。他不时与李鸿藻通信,报告军情,评论战局,推卸败事的责任,钻营新差事。
  注 释:
  ①沈祖宪、吴生:《容庵弟子记》,1913年版,卷1,页28。
  ②同①。
  ③伊藤博文编:《秘书类纂朝鲜交涉史料》,卷下,1936年东京版,页67—70。
  ④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14,页28。
  ⑤《袁世凯致李鸿章密电》,光绪十九年三月十八日,见《养寿园电稿》,页81。文同①。
  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3,页5。
  ⑦同④,卷15,页32—33。
  ⑧《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二册,1953年东京版,页153—156。
  ⑨同④,卷15,页32—33。
  ⑩同④。
  紒紜矠同④,卷15,页34。
  紒紝矠同④,卷15,页34。
  紒紞矠同⑥,卷13,页7—8。
  紒紟矠同⑥,卷13,页14。
  紒紡矠同⑥,卷13,页12。
  紒紣矠同④,卷15,页39—40。
  紒紤矠陆奥宗光:《蹇蹇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页34、35。
  紒紥矠同紒紤矠,页34。
  紒紦矠同⑥,卷13,页26。
  紓紛矠同⑥,卷13,页28。
  紓紜矠同⑥,卷13,页25。
  紓紝矠同④,卷16,页11、13。
  紓紞矠同⑥,卷14,页3。卷13,页28。
  紓紟矠同④,卷15,页58。
  紓紡矠同④,卷16,页22。
  紓紣矠张佩纶:《涧于日记》甲午下,页6—8。《容庵弟子记》卷2,页1。
  紓紤矠见《项城总统家书》,转引自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页377至378。
  紓紥矠《刘坤一遗集》,卷24,页874。
  紓紦矠张佩纶:《涧于集》书牍,卷6,页10。
  

督办新军(1)
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国社会的各阶层。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发出强烈的救亡吼声。广大农民自发地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酝酿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面对国内外动荡的局势,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有不少人纷纷上奏疏,要求在兵制、财政和学政等方面进行某些改革,以延长清王朝的统治寿命。经过甲午之战,洋务运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威信扫地,可是封建统治阶层并没有从洋务派的失败中汲取应有的教训。他们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改革意见,从本质上说仍然是洋务派“求强求富”的老调重弹,只是花样略加翻新而已。由于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骄养的海军毁于一旦,淮军和刘坤一统率的湘军也一败涂地,清军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出来,再加上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编制和战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优越性,与清军的窳劣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清军将领自愧不如。因此,要求改革军队的呼声特别高。“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大抵都以“筹饷练兵为急务”。①“一时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②清廷也连发上谕说,“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是自强的“关键”,“救时第一要义”。并指令“督办军务处”负责整顿京畿旧军和改练新军。军务处是1894年11月2日成立的,以恭亲王奕订为首,庆亲王奕为会办,李鸿藻、翁同、荣禄、长麟会同办理。
  袁世凯也是改练新军的积极鼓吹者。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即1895年5月,他在天津就上书李鸿藻(1820—1897),侈谈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整顿旧军,改练新军的计划。他说:
  “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为今之计,宜力惩前非,汰冗兵,节糜费,退庸将,以肃军政。亟检名将帅数人,优以事权,厚以饷糈,予以专责,各裁汰归并为数大枝,扼要屯扎,认真整励。并延募西人,分配各营,按中西营制律令参配改革,著为成宪。必须使统帅以下均习解器械之用法、战阵之指挥、敌人之伎俩,冀渐能自保。仍一面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著名习武备者为之师,严加督课,明定官阶,数年成业,即检夙将中年力尚富者分带出洋游历学习,归来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将弁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且此次赔输甚巨,开源节流,亟需整理,而养兵之费,向属繁巨。似应速派明练公正真知兵大员,除将著名骄饱疲懦诸军即须遣散外,仍将拟留各军认真点验,分别减汰,各期养一兵即得一兵之用……统计奉直一带,如有精兵六七万人,分归二三名帅扼要驻扎,计可自守。”③
  在甲午战争中,李鸿藻多次接到袁世凯报告战事的信札,认为他熟悉军中的情况。现在又看到他提出的整军方案“有可取之处”,再加上有袁世勋不断为他求情,李鸿藻便于6月奏调他到北京,并得皇帝上谕“交吏部带领引见”,④派充军务处差遣,以备顾问。
  从青年时代起,袁世凯就看出王朝衰微,内忧外患频仍,掌握军事实力是取得权势的捷径。曾国藩有湘军,李鸿章有淮军,他们才位极人臣,显赫一世,被人称为“中兴名将”。他的叔祖袁甲三也是由于有一支武装在手,才建立“功勋”,得有钦差大臣之荣。因此他早就想亲自统领一支军队,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资本。在朝鲜时,他千方百计夺取庆军,没有成功。而今被军务处调用,有了直接抓军队的机会,自然不能放松。袁世凯梦寐以求地向往掌握一支军队,正是为了支持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军队是国家政权的支柱。他经历了甲午战争,清军溃败的凄惨景象和危险局面无疑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立志要练一支军队,使病入膏肓的清王朝重振起来。他说:“欲使中国(即清王朝)变弱为强,自以练兵为第一件事。”⑤在袁身上,个人的野心和他所属阶级的利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袁世凯善于钻营。进京以后,利用他叔祖袁甲三和堂叔们的社会关系,到处招摇,广泛结交权贵。又邀集幕友,在嵩云草堂翻译有关各国兵制的书籍,获得一些近代军事知识,逢人便鼓吹“用西法练兵”。他请求刘坤一、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保荐他练兵。刘、张先后上奏折,一致认为他“年力正强”,“志气英锐”,“胆识优长”,“任事果敢”,是少有的“知兵文臣”。要求皇上越级提拔他,使专心办理练兵事。他还多次到翁同家“谈练洋(枪)队事”,开始翁对他印象不佳,认为他“开展而欠诚实”,但后来终于被他欺蒙,说“此人不滑,可任也”。⑥
  同时,袁世凯还极力巴结荣禄。荣禄(1836—1903),字仲华,满洲正白旗人,姓瓜尔佳氏,是西太后(1835—1908)的亲信。咸丰死后,他暗中支持西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夺权有功,同治年间官至户部侍郎兼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元年又兼任步军统领,其后升为工部尚书。后来因反对西太后自选太监忤旨,外放西安将军。1894年调京,再授步军统领、总署大臣兼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工策划,富权谋,深得西太后宠信,掌握军务处实权。甲午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