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不会萎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历史不会萎缩-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方的国交?我们如果对利害冲突发警报未免太早。但是事前指示已开发的国家和正在开发的国家,需要看透彼此的问题,尽量分工合作已到时候了。  

(三) 现代的展望(3)
再瞻望下去,我们从认为中国与俄国即将通过金钱管制,进入可以在数目字管理的境界,世界上还有约一半的人口,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他们承受着外界的压力可能产生的反应,也很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前途。从过去的记录看来:凡是世界上大规模的改革,都是以宗教发难,以经济终(中国在五四运动时也用过〃打倒孔家店〃作标语,注意其对象不是孔子或儒家,而是儒家社会所遗留下的〃尊卑、男女、长幼〃的序次,与清教徒旨不在推翻基督教大致相似)。今日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的国家,也仍因着宗教的禁规与教条,或者僧侣寺院的力量维持传统社会体系。他们的出处也甚足以影响到世界的前途。环顾和我们紧邻的中东与东南亚都是这样的国家。  即以印度为例: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印度教的国家。印度教管制社会的方法通过种姓(caste system)、职业世袭。其实传统所谓四大种姓Brahma为教师方丈,Kshatriy为武士官僚,Vaishy为商人,Sudr为农夫,只不过是历史上原始型的安排。现今仍存在之种姓称为〃甲体〃(Jati)。  全印度可能有3000个,几乎包括农村社会里所有之行业,但是这些甲体每一个地区不同,大概一个村庄里不过约二三十个。当中一个甲体称为〃查支曼〃(jajman)拥有村庄内所有的土地,我们不妨称之为〃地主甲体〃。其他的甲体带服务性质称为〃卡明〃(kamin),原则上非同种姓的男女不通婚姻,职业遗传。带服务性质之甲体所供应的服务,具有集体性格。制木器和陶器的供应所有的木器与陶器,洗衣服的洗所有的衣服,理发的甲体内之男子均为理发匠,妇女替村内所有妇女洗发。他们所得的报酬也集体支付,由查支曼以谷物整年地一次付给。各村庄内和各甲体也各有他们的管理机构,称为〃五人委员会〃(Panchayat),他们根据习惯法处理种姓以内之事。这样的安排使每一村庄几乎完全成为一个独立自治的单位,与外间隔绝。这和我们所说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里面的经济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地交换,全社会构成一个分工合作的有机体,有着一日千里的距离。  我们常常听到印度的朋友讲种姓制度业已废止。其实这种制度构成社会的低层机构,无法通令废止。只能在开设学校、组织军队和建设工厂的时候,职业全民化,新时代的力量才能缓慢地从城市中渗透入乡村里去,打破内中的小圈圈。可是我们最近打开报纸,不时又仍看到印度村庄里面的男女冒犯宗教的禁忌通婚,被五人委员会判处死刑的消息。可见得传统力量依然掌握着内地。  总而言之,一个社会务必有它的架构,除非新架构在位,否则旧的无法排除。印度和中国不同,他们没有中国所经受的内外压力。东西国家都要交结印度,而印度军人也一直没有发生兵变、割据地方的情事。我们将中国之所经历与尚未改组的国家比较,也更容易了解我们历史发展之真意义,也更容易看出当中的积极性格。  印度教的力量不算,回教的传统也有阻碍经济因素公平而自由交换的地方,即如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t)  的回教徒,禁止男女交往,也就束缚了女性的劳动力。至今还有些国家如伊拉克,虽拥有资源,而被〃圣战〃(Jihad)这个观念所支配,虽自称实施社会主义,却在分配资源的时候极端注视军需工业,也不能在分工合作之当头,造成一个多元的社会。我们虽无意于批评其他国家内部的事情,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却不能不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况且举一而反三,历史上的借镜不尽在西方经济业已展开的国家。  在座的不少的同学已经看到今天《中国时报》〃开卷〃版对我的一段批评。我想有了这三场讨论,各位已可看出我们所讨论的问题远超过一般人所认为〃资本主义〃这一范围。即称为资本主义,也不当被〃新教伦理〃和〃阶级斗争〃的两个窄狭的观念所蒙蔽,所以我主张不顾这些框格。在今日综合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程序,仍离不开韦伯或马克思,一定要非杨即墨,可见得自己的立场尚不离19世纪。所以我不得已,提出〃社会架构论〃这一名目。然则这名目也可能成为一种框格,希望各位小心注意。总而言之,有人类即有历史,明日之历史必不同于今日之历史。  凡是在世事中作大范围的检讨,不期而涉及神学。因为我在书刊里一再提及〃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long term rationality of history),就有人认为当中有极端的奥妙,而且已有人说我写的历史属于〃目的论〃(teleology)。  我认为一件重大事情的发生业已经过20年(这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标准),其情形又不可逆转,则我们务必看清它在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虽然它的结果不尽与我们个人的好恶符合。法家所说〃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不为桀纣而亡〃亦即是这道理。我提到中原之战,也有它在历史上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中国统一过程中的阶段,同时替抗战筹备新阵容。因为它在北伐与抗战之间前后衔接,即具备历史上之合理性,当然这不是褒扬军阀提倡内战。同时中原之战业已发生,抗战业已发生,内战业已发生,今日我们的立场,即为这些事迹汇集之成果。除非我们立志推翻这些成果,则只有接受历史之仲裁,此中无选择性。可是接受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与介绍一个〃历史的终点〃有天壤之别。  

(三) 现代的展望(4)
历史是很现实的,它使我们看清我们今日之立足点。虽说过去之事使我们看到未来若干趋向,但是这不能使历史学家成为预言家,因为这些趋向所展开之现实,必在时间上汇合。这种汇合(timing)无人能确切掌握。要是希特勒以德国之资源,先造成一颗原子弹,使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全部毁灭,以后是什么一个世界?这问题无人可以解答。一人一时一事尚且如此,预言全世界全人类的出处更属渺茫。  上面的一幅图解我已经在几种书刊上载出,其用意就是说明我的历史观旨在实事求是,无宣扬某种主义,或追求目的论的宏愿。图上实线表示人类历史,最长也无逾万年,大概只有7000年的样子。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无非表示刻下的立足点因过去事迹而产生。人类的企图与愿望,以向外的箭头表示,当然有创造及理想的成分。内向的箭头则代表自私、惰性和憧憬于过去的习惯,或者可以以基督徒〃原罪〃(original sin)的观念概括之。两者之合力即产生现阶段的历史,而标示着下次行动的立足点。这7000年的历史符合康德所谓〃现象〃,我们只能根据这段实线,设想辽远的过去和无从证实的未来,有如图上虚线,勉强凑合于康德所谓〃本体〃(noumena)或〃超现象〃。再进一步的讨论属于神学。要是我逾越这界线,则要违背我研究历史讲解历史之初衷了。  答问  问:你提到在财政税收上讲明清帝国与唐宋帝国不同,这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答:唐宋帝国的财政税收带扩张性,从前至后我们可以看到数字逐渐扩充。明清带收敛性,几十年后税收数额尚赶不上人口增加或通货膨胀的系数。尤以明朝与宋朝比,两者之间差别显然。宋朝向经济最前进的方面着眼,如铸钱、开矿、经营水运等,所以它的财政税收单位为银两、绢匹、钱,明清反又用人丁之丁及谷米之石。宋朝自王安石以来即用〃免役钱〃将差役折为货币交纳,明朝又恢复亲身服役。唐宋政府设立转运使,在各地经收转运物资,明清保留这些名目,却没有控制交通工具。全明朝276年所铸铜钱数,北宋只要两年即可全部铸成。这种差别特别值得注意:因为这是由11世纪到16、17世纪,这样的倒退在世界史里为仅见。  问:你的批评是自今日的眼光看出,也从外界眼光看出。如果站在中国本位的立场,是不是当中也有很多优点?  答:说得对。我上面讲过既有人类即有历史,明日之历史,比和今日之历史不同。  让我这样说吧,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情投意合,突然有一段事故发生,他们分手,10年或15年之后各有婚嫁,他们回顾以前分手的情形,必和当时反应不同,可是再隔10年20年,两人的经历愈多,再回顾过去,其观感又必然不同。个人的情形如此,人类的历史亦然。  明清社会是一种内向(introvert)而带非竞争性(nonpetitive)的组织。只要〖KG(008mm〗这两个条件能保持,当时人无从否定它的优点与长处。当时税收低,生活容易,承平日久,社会安定,人口增加。明朝276年之内,没有一个带兵的将领叛变朝廷。及至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欧洲的启蒙运动抬头,中国犹被羡慕。可是要和19世纪的情形对照,我们就可看出这体制之值得批判了。  问:你说及传统社会人民只有义务而无权利,权威总是由上而下。可是我看过瞿同祖写的关于清代地方政府的书,他说及清朝官吏对地方绅士的财产相当尊重。  答:他说的是对本地有声望的人士刮目相看,这与尊重私人财产的权利不同。我们今日所谓私人财产权是普遍的对所有人而言。如果我领有这笔财产,就排斥其他人对它的占有,同时我也对所有有关的人员有某种义务。一个现代的政府必须保障这种权利与义务,才能展开现代之经济。显然的,明清政府无力及此。  问:你看台湾今日是否已敷设法制性的联系,确定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答:据我知道很多条款都已存在,可是大多是行政机关立法,所以称为章程、规则等,当中恐怕有很多只顾到官衙的便利,看来还要重新通过立法的程序,才能确定权利与义务。  问:你对台湾的土地改革与土地税如何看法?  答:这问题我只好谢绝答复。我是一个学历史的人,并且还只用长时间远视界的观点看历史。我只好说我不知此中实情,同时也缺乏判断的能力。  问:你说及大陆方面的改革,你〃当然〃希望他们成功。那为什么当然?  答:在我看来中国人民有一个〃公共意志〃(general will)在。这公共意志超过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敌对行为,也无社会阶级之阻隔,大家都希望看到中国之富强康乐。国民党军队的第二百师和以后扩充的第五军,是抗战期间唯一的机械化部队,前任师长、后任军长为熊笑三,他的父亲熊瑾玎即为中###员,曾任《新华日报》的经理部长。各位看到日月潭附近为玄奘寺题字的有陆军上将徐培根,德国留学,也在国民政府里做大官。他的弟弟笔名殷夫则为共产党员,在1931年被枪毙。这种父以子继、兄终弟及的奋斗与牺性,超过个人的人身利害。既有这公共意志,我就希望它早日成功。刻下看来经济改革,为完成这公共意志的唯一方案。  

(三) 现代的展望(5)
问:你为什么一定要用蒋介石代表新中国的高层机构,并且引用到大陆方面去?  答:因为事实如此,自黄埔建军、北伐抗战,包括上次说及的中原大战,他一步一步地将中国统一,得到外国的承认与协助。西安事变时周恩来也在支持他,认为他是唯一的领导人物。抗战期间以及内战期间,中共尚且不搞自己的高层机构,大部队只用无线电联络,整个城市文化全部不要。所以我说创造新中国的高层机构不能摈斥蒋介石。即使你对他个人不满,也不能否定他所代表的群众运动。  1987年北京出了一本《中###史大事年表》,内中提到抗战时中国共死伤2100万人,其中中共的军队死伤60万,他们控制的地区又死伤人民600万。不管这数字确实可靠与否,则国民党军队及其控制的地区死伤军民逾1400万了。我所说的高层机构不能摈斥这大规模牺牲之领导力量,我无法在写中国近代史时抛弃这一部分。  问:你的大历史观以五百年为单位,那么台湾四百年的历史就不用提及了?  答:没有提及并不是否认它的存在。我是湖南人,我写大历史时也没有提及湖南的地方史。  问:那湖南怎么能和台湾比?  答:如果要强调内部的差异,湖南也有它的特色。即如最近湖南的劳工,周期地辗转到广东去做工,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差异,也被歧视。不过我们共通的地方多过于不同的地方,即如烧冥钱,台湾的风俗也和大陆内地的风俗一样。我的目的是着重相同之处,检讨共通的历史。例如对日抗战就是我们共通的历史,我有一个同事非常坚持于###运动,但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