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故有黄面虎之称。自迁之王家宅后,霍先生病转加剧,由众人送入新闸路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医治两星期,即行病逝。众人为之办殓,移厝于河北会馆。越一年运柩北返。”持此说者总结说:“陈公哲是邀请霍元甲来沪的发起人之一,又是霍元甲与奥皮音商量比武事宜的翻译,直至霍病逝,他和霍元甲接触频繁,友谊甚笃。因此,关于霍元甲的死因,陈公哲所述应该是可信的。由此可见,霍元甲不是因为误伤日本柔道家而被日本医生用药毒死,而是因原患咯血症转剧送医院医治无效而死。”
  

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
身份:国民党左派领袖
  死于:1925年8月20日(终年48岁)
  死因:被暗杀
  地点:广州
  评价:廖仲恺早年东渡日本留学,1903年在东京聆听了孙中山的革命言论后走上革命道路。后协助孙中山从事反袁、护国斗争,致力于筹措革命经费和组织革命力量的活动,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国民党自成立后派别林立,政见分歧,而廖仲恺一直追随着孙中山先生并成为左派领袖,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和执行人。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后,国民党内各派系斗争日益激烈。廖仲恺作为最重要的左派领导人,在广州坚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引起以胡汉民为首的右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中派的不满。紧接着,这年夏天,广州政坛风浪迭起。廖仲恺支持武力解决了军阀刘震寰、杨希闵,并亲自担任了省港罢工委员会的顾问,有关暗杀的传言便在市面出现。何香凝劝廖仲恺出门多带卫士,他却回答:“增加卫士,只能事后抓凶手。我每天到处活动,要参加许多会议,接触学生、工人和各种人物,他们想行刺是防范不了的。”
  8月20日早晨,廖仲恺夫妇和往常一样,在卫士陪同下来到中央党部,路遇的陈秋霖也一同搭车前往。4个人下车后,廖仲恺和陈秋霖走在前面上台阶,卫士跟在后面,何香凝与门口遇到的人谈话。这时,从党部楼下骑墙边突然冲出4人,两人掩护,两人举枪就打。随着一阵枪响,廖仲恺和身边的陈秋霖应声倒地。惊愕之余的何香凝赶紧跑过去将浑身是血的丈夫抱在怀里,但未及送到医院廖仲恺便气绝身亡。
  廖案作为重大政治事件震动了广东。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委员会追查凶手和指使人。案发时,廖的卫士虽然负伤,仍掏出手枪击倒了前面开枪的两名凶手,致其一死一伤(伤者被捕),后面掩护的两人跑掉了。何香凝同法医发现,廖仲恺身上中的4枪有3枪是大口径手枪的伤口,致命的一枪却是从另外方向射来的小口径左轮枪弹所致,而已知的两名凶手在现场开火的两支手枪都是大口径,显然另外还有人在暗处放冷枪。
  这天,国民党内重要的右派、广州大财阀邓泽如一反常态,起早赶到中央党部。何香凝因而怀疑那一枪是邓的卫士在楼内窗口所打。可警察局长吴铁城也是右派,不肯继续追查。被捕的凶手名叫陈顺,是个流氓无赖。因其伤势垂危,廖案委员会边抢救边审问,陈顺临死前供出:“香港有二百万元打共产党,有几十万元打猛人。”粤语“猛人”是指有名望者。追问他“猛人”是谁,回答是“廖仲恺、谭平山”。谭平山是广东国民政府中任要职的唯一一位共产党员。
  据后来的消息,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曾召集许多要人开会,研究对付廖仲恺,并达成了一致意见。据说胡汉民事先也知道但未表态,等于默许。一项恐怖活动竟成为国民党内重要派别的共识,惨案发生便势不可免了。事后,国民党当局此后多年表面上纪念廖仲恺,定都南京后还将其墓从广州移到中山陵侧,但却不再追查主使人,使得刺杀内幕成了永远的谜。
  廖仲恺的遇害,为蒋介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争夺最高权力的契机,他利用廖案将政治上、军事上的最大敌手胡汉民排挤出局。从此蒋介石一举跃升为广东国民党中央党部中最具权势的人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民族尊严的一面旗帜:杨靖宇(1)
身份:中国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
  死于:1940年2月23日(终年35岁)
  死因:战死
  地点: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
  评价:杨靖宇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东北领导抗日斗争。1933年建立以磐石县玻璃河套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率部多次取得重大胜利。他的威名令敌人闻风丧胆,以致孤身一人作战,牺牲多时,敌人仍不敢靠近。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决心和气概,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是祖国人民的好儿子,共产党的好战士。
  1940年初,正是长白山区最冷的季节,气温下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依然出没在林海雪原,与日寇的重兵周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杨靖宇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他自带一部在抚松、蒙江、通化一带坚持。2月,由于叛徒的告密,他的行踪暴露,日本出动大批兵力,日夜搜索。经过一次次战斗,粮食和弹药断绝,他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6个人了。大家又累又饿,只得靠在一起取暖。经过一番深思,杨靖宇决定把6名战士分开行动。可是他们谁也不愿离开敬爱的首长。杨靖宇深情地对他们说:“多活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力量,死在一起又有什么意思呢?分开走,目标小,能够突围出去,将来还会见面的。”大家都不做声了。临别时,杨靖宇紧紧地握着战友的手叮嘱道:“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泄露党的机密,也不能向敌人屈服投降!”
  杨靖宇带着两名战士在森林里又转了两天,来到大东沟附近,被敌伪特务发现,在交战中,两名战士先后牺牲,敌人从战士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立即将包围圈在这一带撒开,并派出大批特务,化装成进山打柴的农民搜寻杨靖宇。此刻,只剩下杨靖宇一个人孤军苦战了。几天来,他瘦弱得连树皮都啃不动了,只能从棉衣里拉出一丝丝棉花,和着一团团冰雪,塞进嘴里充饥。而且他正发着高烧,严重的关节炎还使他的双腿失去了知觉,但他无所畏惧,仍巧妙地同敌人周旋。
  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来到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结果被打扮成农民的特务发现。特务立即带着敌伪军将杨靖宇包围。杨靖宇倚着一棵百年古松,双手持枪,与敌激战,打死了好几个敌人。左手负伤,鲜血直流,他便顽强地用右手握枪射击,最后在敌人的密集射击下壮烈牺牲。
  敌人用炮车将杨靖宇的尸体拉到县城,三木中将终于看到了这个与他在东边道(今吉林东部及辽东地区)战斗了2208天的杨靖宇。他摘下军帽恭恭敬敬地给杨靖宇敬了个礼。然而这个残暴的日本军官实在无法理解这位英雄的铮铮铁骨、耿耿丹心。他不明白是什么力量支配着他与严寒、饥饿搏斗,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分钟。于是他下令将杨靖宇的尸体解剖,要看看杨靖宇吃了什么药物,使他这么坚强,要看看他的身子是铁打的,还是钢铸的,特别要看看杨靖宇的胆有多大,敢这样和关东军顽抗到底。尸体解剖后,包括三木中将在内的敌人都惊呆了:他的胃里只有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一颗粮食都没有。他已经很多天没吃食物了,他完全是凭着意志力坚持与敌人顽强战斗的!
  日寇最后残忍地将杨靖宇的头颅砍下,并拍了照,冲洗了几麻袋照片,撒向抗联战士活动的地区,妄图吓倒抗日军民。杨靖宇的遗体被掩埋在大雪之中。7天后,敌人突然为杨靖宇刻了一个假头,给他完尸下葬。原来,三木中将杀害杨靖宇后,夜夜梦见他的威武形象,醒来总是头痛难忍,因而就想了这么个办法作为解脱。
  杨靖宇的头颅被敌人泡在药水罐里,存放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医务科,日本投降后,被长春医学院接管。中###组织决定设法取回杨靖宇的头颅。长春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派军医刘亚光打入国民党的一个卫生队。刘亚光借去医学院给国民党军官巡诊的机会潜入解剖室,找到了杨靖宇和另一位抗日联军将领陈翰章的头颅罐。他冒着生命危险,借运医疗器械之名将其偷运出来。1948年12月,杨靖宇头颅被护运至哈尔滨。经生前战友辨认,得到确认。
  

民族尊严的一面旗帜:杨靖宇(2)
1957年9月,杨靖宇烈士陵园在吉林省通化市建成。1958年2月,黑龙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党政军民举行了隆重的将军头颅恭葬仪式。至此,杨靖宇的头颅和躯体合葬在了一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布衣将军:冯玉祥(1)
身份:爱国将领
  死于:1948年9月1日(终年66岁)
  死因:轮船失火
  地点:黑海
  评价:冯玉祥一生大起大落,尽显英雄本色。他倒过袁世凯,杀过吴佩孚的回马枪,囚禁过曹锟,驱逐过溥仪,反过蒋介石,人称“倒戈将军”。然而冯玉祥的倒戈,都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他一生最引以自豪的是将满清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冯玉祥戎马一生,好学不倦,生活简朴,为政清廉,也被称为“布衣将军”。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被蒋介石排挤出军队,被迫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在美期间,他发表演说,揭露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反对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并公开声明与蒋介石决裂。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已成定局。7月31日,受中共中央的邀请,冯玉祥一家坐上了“胜利”号客轮离开纽约,准备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此时的冯将军,心情是相当喜悦的,人在大西洋,心却早已回到了祖国。
  9月1日上午,“胜利”号客轮经过1个月的海上航行驶入了黑海,船长对全体乘客宣布:明天就可以抵达苏联的敖德萨市!对于在海上生活了1个多月的乘客来说,这犹如注射了一支兴奋剂,大家顿感欢欣鼓舞。冯玉祥将军也十分兴奋,因为返回祖国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半倚在床上,向女儿讲述着他1926年赴苏联考察的事情。两个女儿听得津津有味,聚精会神。突然,老将军打住了话头,他感觉到舱房里有一股异样的气味,回头一看,只见一缕黑烟正从紧闭的门缝中涌进包间。原来是客轮失火了。大火来得突然而猛烈,浓烟烈火从底舱迅速蔓延到各个舱房。报务员还未来得及将海难紧急呼救信号“SOS”发出,无线电报务室就被大火吞没了。毫无准备的乘客顿时乱作一团。
  冯玉祥夫妇和两个女儿发现浓烟后知道不妙,拎起箱子就向后跑,但舱门已被浓烟封住,过道里黑烟滚滚,根本辨不清方向。此时大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他们还没等冲出包间的舱门,便被浓烟熏倒了。冯玉祥的儿子冯洪达当时住在隔壁,他发现客轮失火后,立即从窗口跳到甲板上,去营救被困住的父母。但通道内浓烟弥漫,一片漆黑,根本无法进入包间。冯洪达急中生智,找来一把消防斧,将玻璃砸碎,冲了进去。他忍着浓烟和热浪,在房间内摸来摸去,突然脚下触到了一个躺着的人,便奋力将这个人抱出窗口,母亲李德全得救了。随后,冯洪达又折回包间寻找父亲。浓烟呛得他透不过气来,幸亏有人递给他一个灭火器,才把浓烟冲淡了一点。他看见父亲高大的身躯横躺在舱门口,便赶紧抱着他往外拖。老将军两臂低垂,躺在儿子的怀里毫无反应。此时浓烟熏得冯洪达也已经神志模糊,幸亏船员过来帮忙,才将老将军抬出包间。第二天下午3时,老将军终究没能够醒来,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离开了人世。谁也不会料到,这位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的赫赫有名的将军,在枪林弹雨中不曾倒下,却倒在了归国途中的大火中。与他一起蒙难的还有他的小女儿。由于“SOS”没来得及发出,外界对“胜利”号失火一无所知,无人前来救助,最后大火只能靠自生自灭。老将军和他的女儿、3名苏共中央委员以及200多名乘客遇难。
  1948年11月,叱咤风云的老将军终于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祖国。然而令人悲伤的是,回到祖国的只是他洁白的骨灰。1949年9月1日,在冯玉祥遇难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平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53年10月15日,冯玉祥的骨灰安葬于泰山脚下。墓阶分三层,共有66级台阶,象征冯玉祥在人生的道路上度过66个春秋。汉白玉的墓壁上有郭沫若题的“冯玉祥先生之墓”,中间嵌有冯玉祥的鎏金铜像,并铭刻着他的自述诗《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