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上游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气候的变化。
  实际上都说人创造了历史,但是在很多时候,气候、自然对历史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既有人世间的时世变迁,也有大自然的翻云覆雨,蒲津桥终于在洪水中消逝了。但是它却留给后人许多未解之谜。在出土的四头铁牛中,张力和专家们发现南面两头铁牛有厚厚的底座,北面两头牛的底座却薄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人认为是因为缺少足够的铁,只好舍弃底座。这种推测虽然有理,但这样的大工程显然需要精心的设计,如果有缺陷,唐朝人会仓促动工吗?此外,史书记载蒲津桥地锚有“铁柱十六”,而出土的铁柱只有七根,加上四个柱形铁墩,也不过十一根,其他的铁柱哪儿去了呢?如果它们是协助铁牛牵拉铁索的,为什么只有北侧铁牛身后有七根铁柱而南侧铁牛身后却没有呢?
  张力:这一路,对大河浮桥研究下来,跟拍下来,虽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也解决了不少疑问。但是关于这个1200年前的大工程,还是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解决。不过我们还是要对破解这些疑问抱一点希望,因为在河的对面,还有一组铁器群没有挖出来,如果能把对面的文物出土,应该为大河桥的许多不解之谜提供丰富的研究线索。但是,正如以前所说,那边的铁牛已经找不到了,早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淹没在洪水中,再也没有人有幸目睹了。所以寻找起来将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工程,这是其一。其二就是铁器的氧化问题,它出土以后,接触空气以后要不断氧化,不断锈蚀,从文物保护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据说东岸铁牛出土的时候,刚出土的牛头部还是带着亮光的,但是随着年头延长,氧化加重,锈蚀已经比较严重了。那么,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达到保护的目的,即使你给它挖出来,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像东岸铁牛1989年出土的,可是它的保护工程,直到今天还没有彻底完工。
  至今,关于东岸铁牛的保护工作还在继续,专家们也在通过各种手段,继续破解大河桥的许多谜团。相信通过考古学家和建筑学家的不懈努力,以及通过将来对西岸铁牛的挖掘工作,后人可以真正了解这座人类工程奇迹,能够真正领略祖先当年创造的辉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高原上的王朝(1)
  嘉宾  张建林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年从事田野考古,曾多次进入阿里地区,对古格王朝遗址进行考察、发掘。
    导语: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苍凉高原之上有一个神秘的王朝,历经千年的古城遗世独立,气势宏大。山脚下密密麻麻的洞窟和房屋似乎提示着人们这里曾经有过的繁盛和兴旺。
  古格之谜——高原上的王朝
  被人们誉为世界屋脊的西藏阿里一向以神秘著称。那里山高路远,干旱缺氧。如此恶劣的环境,使得人类很难接近它。然而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诞生过一个古老王朝,并延续了700余年。关于它的一切至今鲜为人知。
  1912年的一天,在西藏的阿里高原上,一位叫麦克沃斯·扬的英国旅行家无意间遇到了一片废墟,他在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行文字:“这或许是一个巨大的城市或者古堡的遗址!”
  古格王朝遗留下来的都城遗址,大大小小的洞窟和建筑残骸遍布整个山丘,令人惊叹。人们一方面可以想见这个王朝曾是何等的宏伟,同时也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
  古格人为何将王朝建立在如此偏远荒凉的地方?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古格人曾经拥有着怎样的生活和文明?王朝的子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遗弃了家园,消失在荒原深处?一个古老王朝的秘密,从这时起才开始为世人所关注。
  张建林:我第一次听到古格这个词是在1981年,那时候我正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学考古。1981年的《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个由西藏文管会和新疆文管会联合调查古格的简报,字数不太多,大概五六千字。但是发了一组照片。那时候杂志上照片印刷也不是特别好,但是看了那组照片以后我特别震撼。因为这个地方从地图上看,它在西藏的最西边,就是在和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交界这块地方,在这么偏僻的一个地方。而那个地方自然条件又特别恶劣,竟然有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古代城堡,里面又保存那么精美的壁画,我感觉好像又一个敦煌出现了。这是第一次听到古格,也看到古格,当时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在这组照片中,残垣断壁间遗留着古格王朝的痕迹,它们散发出的神秘气息,诱惑着张建林去发现其中的一切。因为在这篇文章发表之时,人们对古格的了解还是一片空白。
  当时我想,如果以后能从事考古这方面的工作,能有机会到这样的地方去,应该是我的一个梦想。后来,在1984年的时候,当时国家文物局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下达了一个文物普查的任务。西藏也要搞文物普查,但是当时西藏没有文物局,只有个文管会。它自己业务人员的力量比较单薄,独立地完成这个文物普查工作,几乎不太可能,所以他们当时想从外省找一些业务人员来跟他们一起做。那时候西藏文化厅和陕西文化厅谈好了以后,由陕西派了业务干部跟他们一起做文物普查,1984年的4月份到西藏去。
  那时我正在陕西省文物局帮着做文物保护宣传,所以这个消息我是最先得到的,等于报名也是我第一个报的。完了以后,组这个队和带这个队的工作,当时文物局让我来做,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当年的张建林怀揣着这个未泯的梦想,飞抵西藏拉萨。然后考古队一行人马,又跋山涉水、历尽艰苦,行程2000多公里,终于来到了梦想诞生的地方。这支考古队的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是,他们是第一批进入阿里对古格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的中国专家。
  张建林:我毕业的时候已经26岁了,去西藏的时候是28岁。但是当时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当时还当上了队长,当时心里也不是很有底。因为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都知道考古要有很充分的知识准备,而这个时候我对于古格的了解也不算特别多。
  于是,在出发去古格前,我翻阅了很多资料。但是当时在拉萨能找到的资料非常有限,只有一些已经从藏文翻译成汉文的一些史书。那时候还没有见到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关于西藏考古的一些书,后来才有一些。当时可以说对古格王国的历史和对古格考古的一些情况真是了解得还是不太多。
  通过有限的文献,人们还是初步了解了古格创建时期的那段历史。
  那是在公元9世纪中叶,整个西藏处在吐蕃王朝的统治下。一个叫达玛的贵族登上吐蕃的王位,开始了一场浩大的灭佛运动。从而引发了宗教与王室,以及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这导致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几乎整个西藏陷入战乱局面,西藏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
  这种混乱持续了30多年后,吐蕃王朝最后一个赞普达玛的嫡系后裔,吉德尼玛衮在各种势力的追杀下落荒而逃,被迫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阿里地区。
  阿里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但因为位置偏僻,远离战乱。而且当地的布让土王不但没有驱赶吉德尼玛衮,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拥立他为王。吐蕃的余脉这才得以在阿里高原上落地生根。
  张建林: 吉德尼玛衮不但接手了布让土王的这片领地,而且他做了这个王以后,他对原有的领土进行了非常大的扩张,等于把阿里这块地方基本上拿下来,所以后面才会有所谓三衮占三围这么个说法,就是说他把三个儿子又分封到三处。那么,这首先要肯定这块地方他都统治下来,他才可能把三个儿子分封到三个地方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高原上的王朝(2)
作为一名吐蕃王族的后代,吉德尼玛衮凭借自身突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通过几十年的苦心奋斗,把偏安一隅的阿里治理得像模像样。年迈后,他将统辖的领土分封给了三个儿子,其中他的幼子德祖衮创建了古格王国。
  张建林:总的来说,那时候学术界对古格了解还是比较少的,没有搞清楚的问题特别多,包括古格王国当时统辖的这个范围有多大,属于那个时代的遗址还有多少,而且遗存下来的东西还有哪些?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再有它是怎么样被灭亡的?去调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作为考古学一般的考察目的和调查目的,就是你得摸清楚这个作为一个遗址,它的遗址总的范围,它遗迹的数量,遗迹的这个类别,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分析那个时候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对外交流等,看这些资料能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研究它当时的历史,来复原当时那种生活状况。
  尽管人们通过有限的史料,能够拼接出古格王朝的由来。但古格700多年的历史细节,在史书中却无从查询。在如此荒凉的阿里高原上,这个王朝的兴衰一直让人们匪夷所思。那么张建林和考古队员们能否在考古发掘中寻找到一个鲜活的古格?
  张建林:我第一次见到古格都城遗址的时候,当时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去的时候是乘坐着一辆大卡车,老的四吨的解放牌卡车,敞篷的,我就在那上面坐着,上面搭个棚,第一眼看到古格的时候,确实特别震撼。尽管我看过不少照片,也看到过介绍它的文章,但是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心情真是特别激动,因为它确实非常壮观。
  在张建林眼前,古格王国遗留下的都城建筑出现在高原令人炫目的阳光下,无遮无拦,历历可数。这些残垣断壁证明了一个王朝确实存在过,证明在一个个黑暗的洞口深处,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王室纷争,百姓生活、社会风貌,宗教信仰。
  那么在古格王国,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在怎样地生活?又在怎样地创造它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的?这些才是张建林和他的队员们最想寻觅的,才是引导人们打开古格王国神秘之门的钥匙。
  除了札不让山上的都城建筑外,在古格王国的旧地,在方圆不过六七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遍布着许多古格时期留下的寺院、石窟。这些巨大的遗址,让人们不难想见当时的古格王朝是何等的繁荣。
  张建林:就是想全面地利用当时能够利用的所有手段,比如说测绘、照相、录像,还有记录,考古上还有一些清理发掘的任务,就这么安排下来。当时工作还是非常艰苦的,因为我们去调查的时候,还没有出现过一张整个遗址的实测图,所以我们想把实测图作为一个重点先来做。
  遗址全图包括地形的变化,包括遗址和遗迹的分布要全部体现在上面,根据这个图我们才能划分区域,进行编号,进行遗迹的编号。这个图,我记得当时我们干了15天时间,总共在那儿呆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是干这个就干了15天。
  这个工作非常困难,因为那个地形特别复杂,有些地方人上不去,我们用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经纬仪,要用塔尺,那个尺子可以抽出来,经纬仪像望远镜一样要看过去,测它的方位和它的标高,要测这个东西,所以你要想测得精确,你要跑的点就特别多,包括一些很难上去的地方,你要为了把这个地形测准确,就得到那个地方去,把塔尺立在那儿,然后才能测出来。好多地方当时就是爬不上去,用手铲,考古上用的手铲,用手铲挖几个脚窝,然后把塔尺抽出来,拄着塔尺,踩着脚窝爬上去。跟攀岩一样,如果一下没站稳就会滚到山底下,下面就是悬崖。
  如今的阿里地区,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人区。强烈的日照和稀薄的空气成了考古人员的劲敌。尽管考古发掘异常艰辛和危险,但遗址中一个古老王朝神秘的气息吸引着张建林和他的队员们踏遍了遗址的各个角落。渐渐地,古格王朝在他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了。
  张建林:整个古格遗址是在象泉河南岸的一个台地上,这个台地上伸出来一个土山。就好像从陆地上伸出去一个半岛一样,伸出去这么个土山。这个伸出去的半岛后边特别狭窄,而且又被当时古格人人为地挖断了,所以它成了孤立的一个土山,后边有联系,但是这个联系被挖断了,这主要是从军事防卫上的需要来考虑的。在上面处理成一个平台,后面靠近山的那面挖下去,前面垫起来,取平,取成平台,有些山体上有些自然形成的平台,还有人工造出来的平台,把一些建筑建在这个地方。
  古格人选择在山上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